·德国战后著名文学社团“四七社”的发起人
·深受萨特影响,为托马斯·曼所推崇的一代大师
·阿尔弗雷德·安德施倾情力作,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
·关于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关于艺术与情感的力量
·对人性与战争无数次发问
《红发》讲述了为逃离畸形的婚姻生活,疑似怀孕的弗兰齐丝卡乘坐火车来到冬日的威尼斯。在茫然无助中,她与一个英国人结识,两人相谈甚欢,并勾画起共同的未来。当她慢慢收起内心的犹疑,开始憧憬新生活时,却发现自己被卷进一个关于战争与复仇的阴谋中……
作者:阿尔弗雷德·安德施(Alfred Andersch,1914—1980)
战后德国重量级小说家。在战后几年中,安德施帮助建立了德国新的民族文学,是著名文学社团“四七社”的发起人。他的代表作《桑给巴尔或最后一个理由》(英译本名为Flight to Afar)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国际畅销书。作为一名自成流派的大师,安德施是二战以来德国不可忽视的作家之一。安德施“深受萨特影响,更为托马斯·曼所推崇”,被世人尊为“自由的倡导者”。
译者:姚月
1962年生,1987年赴德国深造,并在德国长期从事教学及翻译工作。近年来翻译了德国著名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的诗集《比空气轻》,传记文学《将军和他的子女们》《动荡》;奥地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汉斯?雅尼什的童诗集《今天我想慢吞吞》。
星期五
快车和观察一栋房子/从C大调变到升C调的原因/一位女士在米兰的比菲咖啡馆中的突然决定/解析乔尔乔内的《暴风雨》/精致之人的灯/蒙特卡蒂尼公司的警报
星期六
与小狮子一起清点/一位威尼斯锅炉匠的可怕遭遇/需要预付/勃拉姆斯和姐妹俩/与一群聪明人的下午5点茶/玫瑰红的湿地
星期天
一个有耐心的人/一次震惊造成的后果/圣马可和错误的选择/打电话去多特蒙德/古世界地图/线条在钟楼交叉/与一个刽子手的摇滚/凛冽的东风
星期一
与夏洛克的交易/一位反犹太主义者的自传/海/有人想要去旅行/神话和诗词/纯金纽扣/一份遗嘱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关于沙子和浅滩,关于雾和夜,关于隐蔽的航标和熄灭的灯塔的故事。人把我们放在船上,把地图放在我们手中,甚至教会我们一些辨别方向的本领。但此时夜降临了,也起雾了,航标消失,火被熄灭,我们独自待在一个由运动着的沙子、浅滩和我们不熟悉也不知道名字的激流组成的世界里。世界就是一片潟湖。他说他感到害怕。因为害怕,于是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谁要是相信圆盘,相信盘子,相信平的碗,那他也会相信,如果到了海洋的边缘,爬上阻挡大海的山脉,他就能看到地球之外的空间,看到一切或虚无。地球终止的地方,时间终止的地方,只有空间的地方,那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山脉会断裂成无限巨大的灰色深渊吗?人的目光能测量出地球最底层有多深吗?法比奥猜想,人在这景象前会由于兴奋和激动而变得疯狂,于是会想要慢慢地掉入深渊。也有这种可能,地球的边缘被火山撕裂,形成正在燃烧或者已经熄灭的火山口,以及月亮般苍白的灰烬湖和黑色镜面般的黑罹石荒野,就像曾经吸引恩培多克勒纵身一跃却留下他的鞋的那座火山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法比奥想,应该找到一处高耸的悬崖,好从那里跳人空间,跳进空间、宇宙或虚无中。人将下坠,无休止地下坠,在余生中不断地下坠,时时刻刻,日日夜夜,最终永久地坠入没有时间的空间里,陷入没有落地一击的下坠中。意识会熄灭、复燃,熄灭、复燃。最后人会在下坠中死去,在死亡中继续下坠,在下坠中分解,成为一颗无机物,在无限中消失。
这本小说,初翻开时,还以为会是那种热血沸腾的冒险故事,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某种强烈的意象。然而,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作者构建的世界观,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晦涩得多。它更像是一幅用极其复杂的笔触描绘的时代浮世绘,聚焦于几个在命运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特别是那位主角,他身上那种近乎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让人读起来心里总是悬着一块大石头。作者对环境的描写极为考究,无论是昏暗潮湿的港口小镇,还是那些光鲜亮丽却暗流涌动的上流社会场景,都跃然纸上,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叙事节奏上,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快节奏,而是充满了停顿、回溯和内心独白的交织,这使得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被放大到了极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很多时候,最大的敌人并非外在的武力对抗,而是角色自身内心的矛盾与选择。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一连串关于“如果当时……会怎样”的无尽追问。这本书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去品味那些隐晦的象征和多义的隐喻,绝非轻松的消遣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它。它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描绘一种“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怆感。故事情节本身非常曲折,充满了出乎意料的反转,以至于我好几次忍不住想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去看个究竟,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享受了这种被悬念牵引着前进的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混合了某种古老的韵律感和现代的犀利,使得读起来有一种既古典又前卫的奇妙感受。很多长句的结构非常精巧,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对我来说,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是核心亮点,主角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最终迷失自我的恐惧,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不只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付出的代价,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反思自身价值观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沉重”的。它探讨的主题触及到了人性的幽暗面,关于背叛、贪婪以及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保持自我认同。我不是说它不好,恰恰相反,它达到了那种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无法平静的艺术高度。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主人公在暴风雪中独自面对抉择的场景,那种环境与心境的完美融合,让我几乎能感受到刺骨的寒冷和内心的绝望。作者的文笔非常华丽,使用了大量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但又并不显得矫揉造作,反而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不过,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简单明了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它缓慢而深邃的节奏。它更像是一部慢炖的浓汤,需要时间去熬出其醇厚的味道。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哲学思考的融入,那些关于命运是否可抗拒的讨论,为故事增添了思考的深度,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虚构文学范畴。
评分我最近读过的大部分小说都倾向于提供一个清晰的道德框架,让读者轻易地站队。但《红发》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它刻意模糊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每个人物都有其光辉的一面和不可原谅的污点,这种复杂性才是现实的写照。这本书的场景转换非常流畅,从北方的冰封荒原到南方繁华的都市边缘,地域性的差异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甚至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主角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冲突时,倾向于使用心理战术而非物理暴力。那些微妙的眼神交流、半开的玩笑背后隐藏的威胁,比直接的打斗场面更令人心惊胆战。此外,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对特定时代服饰、建筑风格乃至饮食文化的考据,都非常到位,为整个故事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可信的背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你全神贯注去阅读的作品,任何一次分心都可能让你错过关键的伏笔。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拿起这本书的,起初还有些犹豫,因为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注重氛围渲染而牺牲情节推进的作品。但《红发》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故事核心其实非常扎实,围绕着一个古老的家族秘密和一桩跨越数十年的悬案展开。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她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拼图一样,将过去、现在和一些闪回的片段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直到最后一片拼图落下时,真相的震撼力才真正爆发出来。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而且,书中那些配角的塑造也极其成功,他们并非简单的功能性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不可告人的过去,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仆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书的对话尤其精彩,充满了张力,很多时候,角色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他们实际说出的话更有分量。如果你喜欢那种需要你动脑筋去梳理线索、享受层层剥茧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