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故事取材于一九五〇年七月实际发生的纵火事件。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之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寺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集中体现了三岛的所谓“毁灭之美”。
著者
三岛由纪夫
(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艺术上崇尚唯美主义,作品力求辞藻华丽,工于古典笔法。主要作品有《爱的饥渴》《禁色》《假面具的自白》《金阁寺》《丰饶之海》,剧本《鹿鸣馆》,戏剧集《近代能乐集》等。1970年剖腹自杀。
译者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楚天学者”、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夜雨灯》《异乡人》《小孤独》《林少华看村上 村上文学35年》。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凡八十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第一章 / 001
第二章 / 036
第三章 / 066
第四章 / 102
第五章 / 137
第六章 / 172
第七章 / 199
第八章 / 248
第九章 / 282
第十章 / 307
生存之美与“毁灭之美”(代译序)
通观日本近现代作家,不难看出两个特点。一是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并自视为清高之举,导致“私小说”盛行;二是不少人硬是不想活着而情愿自杀,其中包括一代才子芥川龙之介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而自杀本身也大多出于难以摆上桌面的一己之因,因而往往使世人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或发出一片不胜惋惜的唏嘘。但凡事总有例外。
说起这种例外,大凡年纪稍长之人,大概还会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最后一年(佐藤执政时期)在东瀛京城上演的一场血淋淋的闹剧——一个头缠写有“七生报国”字样的白布、身着仿佛拿破仑时代遗物的戎装的汉子,领着三个同样装束的男士,堂而皇之地冲入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把个总监大人绑得结结实实,又打伤几名试图搭救长官的士兵,在阳台上面对院子里集合起来的自卫队员发表了一通充满军国主义火药味的讲演之后,大喊“天皇万岁”而切腹自杀。场面之凄绝十分了得。
此君便是一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战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尽管人们对其生前势如天风海涛的文学才华无不刮目相看,但对其此般死法则大多认为是一种倒行逆施的畸形表演,是时代错误,是对民主主义的反动,是作家品质的极度退化造成的歇斯底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人甚至视谈论三岛事件为一种禁忌。彼邦尚且如此,我国更不必说。不妨认为,提起三岛由纪夫,不少国人印象中只是个狂热鼓吹复活军国主义的反动分子,而并不清楚他同时也是曾一度睥睨日本文坛的著名作家。其《丰饶之海》四部曲(《春雪》 《奔马》 《晓寺》 《天人五衰》)往日似曾作为批判军国主义的反面教材翻译过并内部发行过,而尚未正式将其作为作家介绍给一般读者。经过二十年的翻云覆雨,历史毕竟进入了冷静审视的岁月。今天,我们可以不必一味受制于批判意识,亦不必迷惑于其头上一度有过的耀眼光环,而尽可理性地面对其作品本身。从字里行间窥视作家内在的心态,跟踪其艺术历程的轨迹,体悟其中沉淀的日本传统美学的风韵与情致。
这里谈他的两篇小说。《潮骚》为中篇,《金阁寺》算是长篇。其实三岛是个多产作家,15岁开始写诗,16岁发表小说,至45岁自杀,倒也勤奋得可以,作品接踵而出,全集达35卷之多。
三岛受日本古典文学和近代浪漫派影响较深,崇尚艺术至上主义和唯美主义,把个“美”字喜欢得如醉如痴。如果说《金阁寺》集中体现了其所钟爱的“毁灭之美”,《潮骚》则讴歌的是生存之美。同样是美,却分属相距辽远的两极。一边跃动着炼狱之火,一边流溢着“伊甸园”之光;一边是精雕细刻的人工极致,一边是阳光海滩的原始芳香;一边憧憬着金阁寺在熊熊大火中焚毁的瞬间辉煌,一边在少女健美丰盈的胴体上寄托着玫瑰色的梦乡。
不是么,《潮骚》中,到处是亮丽的阳光和青翠的松林,到处是生命胀鼓鼓的活力和青春热辣辣的气息。星光下的海滩上,小伙子同心爱的姑娘不期而遇,那令人想起“海湾盈盈起伏的湛蓝色波纹”的少女胸脯使得小伙子陷入幸福的迷乱。雨中哨所里,打盹醒来的小伙子忽然见到少女那珠圆玉润的裸体,那胸前犹如一对淘气的小动物般的乳房。当两人拥抱在一起时,感觉到的却仍是一派玉洁冰清的氛围,颇有偷吃禁果前的亚当与夏娃的意味。这里,排除一切思想,鄙夷一切学问。女大学生急欲得到年轻渔夫的爱恋而终究无法如愿,能说会道的安夫注定要在情场竞争中一败涂地。作者所讴歌的生存之美,是强健的体魄,淳朴的性格,坚定的意志,虔诚的信仰。这里没有忸怩作态的风骚,没有故弄玄虚的斯文,没有怨天尤人的感伤,没有晨风夕月的抒情。一切显得淋漓酣畅,浑然天就,野趣盎然。
作品发表于1954年,获首届新潮文学奖。发表当初便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认为是“近乎十全十美的杰作”,有人则指出是对古希腊神话的“简单模仿”,是“中学生读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把镀着霜的银刀,锋利而冰冷,却又闪烁着某种古典的美感。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没有一句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我尤其注意到那些意象的运用,它们频繁地出现,并且反复构建,形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象征体系。比如“镜子”和“倒影”在不同章节中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带着新的隐喻色彩,让我不禁想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图解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写作技巧,使得文本的密度非常高,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完全领会其中蕴含的多重意义。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跳跃阅读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智力资源去解码。我欣赏这种文学上的高傲和自持,它拒绝被轻易理解,从而保护了作品本身的深度和价值。对于那些渴望挑战自己阅读极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值得攀登的高峰。
评分这本小说,初读之下,我几乎被那种近乎透明的、却又无比沉重的氛围所吞噬。作者的笔触像是捕捉阳光穿过密林时那种细碎的光斑,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挣扎和渴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的主线其实并不复杂,围绕着几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展开,但真正让人无法释怀的是那些隐藏在对话和场景背后的情绪暗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偏执,比如某件物品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出的颜色,或是某一声叹息里包含的复杂意味。这种精雕细琢,使得整个叙事如同老旧的黑白照片,虽然色彩黯淡,但纹理和层次感却极其丰富。读完后,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回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段落,仿佛在其中寻找着某种失落已久的共鸣。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初入口时微涩,回味却悠长,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那些永恒不变的困境。这种内敛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在我最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算是非常罕见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了。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在处理“缺席”这件事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很多关键的人物或事件,它们并没有被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环境的暗示,甚至是留下的空白被“构建”出来的。这种“写空”的技巧,比直接的描写更具力量。角色们似乎都在被某个巨大的、看不见的阴影所笼罩,而那个阴影的轮廓,正是读者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的。它激发了一种深刻的参与感,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甚至是有些焦虑的探寻者,试图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刻意制造的疏离感和距离感,反而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效果,因为它迫使我们去直面自己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好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空旷的大厅里徘徊,听着回音,试图分辨哪个才是真实的声音。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文学的留白”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处理得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反常。它并不急于将事件推向高潮,反而更热衷于在日常的琐碎和重复中进行漫长的铺陈。起初,我感到一丝不耐烦,心想这到底是想讲一个什么故事?但慢慢地,我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这种缓慢,恰恰模拟了角色们陷入的某种精神停滞状态。他们的生活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粘稠的液体包裹着,每一次行动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书中那些看似冗长的人物内心独白,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某种哲学的沉思,探讨着存在与虚无的边界。我喜欢作者如何利用环境描写来映衬角色的心境,比如那段关于阴雨连绵的描写,简直就是对人物内心压抑的完美外化。它迫使读者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去适应那种沉闷的、近乎冥想的节奏。这种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挑战,虽然让一些追求快感的读者望而却步,但对于我这种偏爱深度挖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满足。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沉浸”的体验。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非线性的叙事布局,它更像是一幅打碎了重组的马赛克拼图,而非一条清晰的时间轴。作者巧妙地将过去、现在甚至是一种预感的未来碎片,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混乱中寻找秩序。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和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跳跃到哪一个时间点,哪一个角色的记忆碎片中。这种跳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背后有着严密的逻辑支撑,那就是人物情绪的触发点。某个特定的场景或气味,就能瞬间将叙事拉回几十年前的某个瞬间。这种对时间感模糊处理的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宿命感,仿佛角色们都在不断地重复着无法逃脱的命运循环。阅读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复杂的记忆重构,充满了挑战,但一旦掌握了其内在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线性叙事无法比拟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