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10
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1)本书以xijinpin的系列讲话为纲领,紧扣 “政者,正也”这一核心思想。作者结合多年在教学、调研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对《群书治要》进行的符合现代人需要的阐释和解读。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又关照现实,深入研究各层面、各领域的社会问题,阐述古代治理思想,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
(2)本书将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引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修养“政德”的必要方式。《群书治要》作为古人治国理政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蕴藏着丰厚的政德思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会通于当今领导干部政德培育和践行的时代洪流之中。这与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执政理念与传统的为政方式的不谋而合,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本书是国学爱好者研习传统文化的学习样本。近年来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本书是因应现实具体领域的需求,结合古代智慧进行专题式、透彻精辟的解读分析,以质朴真诚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结合生动活泼的案例,立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8年3月,习近平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建设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与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
本书从治国宝典《群书治要》中选取历代圣贤的政德实践智慧,由中央党校教授按“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体系,结合党政工作之需,进行精要解析。以古论今、古为今用,旨在帮助领导干部深入认识政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升综合素质,成就新作为。
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后。曾应邀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西门大学、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演讲与研讨。
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根本》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
代表著作为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心态即命运》《儒家伦理学》;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
严私德,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严私德,是政德的基础,
是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一、修身始于戒贪 / 3
二、欲不可纵 / 10
三、万恶淫为首 / 18
四、好名之患 / 23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32
六、君子四重 / 40
七、谦德之光 / 49
八、吉人之辞寡 / 57
九、好学近乎知 / 64
十、重家风家教 / 71
十一、善事父母为孝 / 79
十二、兄友弟恭 / 89
十三、敬妻守道义 / 96
十四、择贤而友之 / 104
守公德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守公德,是政德的保障,
是领导干部要彰显的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乐者天地之和 / 113
二、民惟邦本 / 120
三、仁者爱民 / 127
四、富民安众 / 133
五、取信于民 / 138
六、求贤于天下 / 144
七、任贤必治 / 153
八、贤主贵士 / 162
九、礼贤下士 / 171
十、女子显坤德 / 180
十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186
十二、上老老而民兴孝 / 192
十三、师尊则道隆 / 197
十四、慎终追远 / 202
十五、善制而后致治 / 208
明大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明大德,是政德的统领,
是领导干部必须有的自我修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 215
二、圣人以天下为度 / 219
三、我无欲而民自朴 / 224
四、德本财末 / 228
五、以德报怨 / 234
六、心存仁恕 / 239
七、境缘无好丑 / 244
八、君子忧道不忧贫 / 249
九、官人无私 / 255
十、君臣有义 / 263
十一、同志相从 / 270
十二、和谐共荣好战必亡 / 280
十三、正身一听 / 286
十四、罪在朕躬 / 295
十五、人心正则国治 / 301
一、修身始于戒贪
【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贪心,特别是为民父母者,不能与民争利。如果想独占财利,必定会招致民怨,甚至导致灭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那么,政德修养从哪里入手呢?
在《群书治要》这本讲治国理政的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告诉在位者、从政者应该如何修身。《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君主自己的身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了。修身又从戒贪开始,这是合乎治国平天下的次第的。
楚庄王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一心一意想把楚国治理得强大,让百姓安居乐业。《群书治要·列子》中记载,有一次楚庄王向詹何请教说:“怎么治国?”詹何说:“我仅明白修身却还没明白治国的道理。”楚庄王很真诚地说:“我得以尊奉宗庙,拥有整个国家,我希望学会怎样来守护它。”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他的国家却没有秩序的,也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他的国家却安定的。所以,根本就在于自身修养。像治理国家这种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对您讲了。”楚庄王听了,说道:“你讲得很好。”
如果君主是贤德的君主,他也必然会用贤明的臣子。《群书治要·魏志下》中有这样一句话:“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所谓的“不世之君”即不是每一个时代都能出现的卓越君主,所谓的“不世之功”即不是每一个时代都可建立的伟大功勋。
修身从哪里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贪心,特别是为民父母者,不能与民争利。如果想独占财利,必定会招致民怨,甚至导致灭亡。
《史记》记载,周厉王登位,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这时有一位忠臣叫芮良夫,劝谏他说:“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为什么?接下来就说到了这样一句话:“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这个荣夷公喜欢独占利益,却不知道会因此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如果要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害处可就大了。“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大家都需要用到这些财利,怎么可以独占?“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专有独占财利,所惹怒的人一定会很多,他这样做却不知道有大的祸患,还用这个方法来教唆君王,君王的统治怎么能够持久?
这里芮良夫的劝谏非常诚恳,也非常直接,可以说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劝谏君王。这是古代忠臣一贯的做法,如果看着君王做错事而不去劝告,就是陷他于不义。芮良夫接着说:“普通人独占财利,还被称为强盗。您如果干这样的事,归附您的人就会很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必定会衰败。”
可惜周厉王没有听从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让他主管国事。周厉王施行暴虐统治,奢侈骄纵,国都的民众都纷纷议论他的过失。这时,召公(也就是召穆公)又来劝谏他说:“民众都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结果,周厉王很恼怒,他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那些指责自己的人,只要这个巫师来报告有谁诽谤自己,便立刻把诽谤的人杀掉。于是议论朝政的人愈来愈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了。
周厉王更加严厉,结果“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都的民众都没有人敢讲话了,在路上相遇时,也只能互相用眼色示意一下。这下周厉王高兴了,得意地对召公说:“你看,我能消除非议了,民众都不敢乱讲话了。”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这句话也成了历史名言。他说:“你这不过是塞住民口罢了。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蓄积,一旦决口,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民众的嘴巴也是如此。所以,擅于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要让民众发泄,让他们讲话。放手让民众讲话,政事的好坏得失都可以从这里反映出来。民众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可予以推行。若是堵住他们的嘴巴不让他们发表意见,那么支持您的能有几个人呢?”
周厉王仍然不听。三年之后,大家联合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跑到彘地。后来,周宣王即位,整顿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遗风,诸侯重新归附周朝。
……
自序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的忠实继承和发展。《群书治要》作为古人治国理政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蕴藏着丰厚的政德思想。如“德惟治,否德乱。”“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诗经》)等。研读《群书治要》,不仅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政德实践的智慧,也可为当今领导干部讲政德提供有益借鉴,并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效地与国家治理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以孝治天下,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近代。《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践行孝道能培养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爱心和责任心,从而在一言一行中严修私德,处理好家庭和私人交往领域的种种伦理关系;将此种种善心扩而广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可移孝作忠,成为一种公德。用习近平总书记之言,便是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把孝道尽圆满,还必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里的“行道”,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明大德”。故此,《孝经》称“孝”为先王“以顺天下”的“至德要道”,可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一、严私德——孝悌修身
古人极为重视孝悌之道,并将其视为仁爱之心的根本。《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论语》中亦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中讲的“仁之实,事亲也者”,道理与此并无二致。孝悌不但能培养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报本反始意识,也可使人树立起重恩义、讲道义的行事原则,而非以利害为取舍,避免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且“爱人”首先须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爱其长上以及民人,进而“仁民而爱物”,做到“民胞物与”,直至“浑然与万物同体”。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
儒家孝与孝道的思想不仅宏富,而且深刻。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也要养父母之心和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仅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而不必为其他事情感到过分担忧。如果儿女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没有做到养父母之心,这就有失孝道。例如,与兄弟不能和睦相处,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夫妻关系处理不好,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夫义妇德”要落实;没有把儿女教育好,没能培养出传承家道家业的人才,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要重视家教家风,“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学校读书,不敬老师,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孝子必然尊师重道。通过以孝悌为本的修身,人们就可以处理好家庭及个人交往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修身严私德”。
二、守公德——移孝作忠
作为领导干部,养父母之心还包括忠于职守、严以用权等公德方面的内容。因为在运用公共权力行使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如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会令父母担忧其因违反国法而锒铛入狱,这也是古人常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所谓不孝,即徒增父母之担忧,甚至令父母蒙羞。此外,与领导或同事之间的不和、冲突等,同样会使父母担忧,也就违背了孝的精神。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念兹在兹,自然一言一行都会小心谨慎,时刻警醒自己,这样不仅不会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反而会竭忠尽智,清正廉明。中国自古以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很有道理。从孝敬父母培养起仁爱心、恭敬心的为官者,在家能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工作岗位自然也能够做到“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经》中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孝悌修身的领导者必然能够由敬事自己的父母,推及敬事天下的父母;不仅自身谨守力行孝道,也教导天下百姓谨守力行孝道,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从而化民成俗,政通人?和。
汉武帝时实行“郡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结果出现了“名臣辈出,文武并兴”的局面。晋朝孝子吴隐之,心正不惧饮贪泉,成为操守廉洁的楷模。岳飞牢记母亲教诲,“精忠报国”,成为忠臣名将的典范,为后世所景仰。《浦江县志》记载,郑宅镇的“郑义门”,在宋、元、明、清出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礼部尚书,小至普通税令,无一名贪官污吏,人人勤政廉洁,忠君爱民,就是由于自幼受到了以孝悌为基础的《郑氏规范》的家规教育。历史上不计其数的事例证明,严私德与守公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私德方面能严于律己,真正做到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就必然能够移孝于忠,在公德方面做出相应的表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明大德——立身行道
古人所提倡的忠孝,并非一些文人所批判的“愚忠愚孝”,而是以道为最终旨归。《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这里明确指出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考虑国家的命运,一味投合君主,苟且容身的人是“国贼”。可见,真正的“忠君”,并非不顾道义、不论是非地忠于某个君主甚至暴君,而是协助君主“弘道”。《中庸》中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周易·说卦传》中也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群书治要·典语》中强调,“王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群书治要·三略》中也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所以忠君是在“正名”基础上的忠君,这就是“明大德”,即以行道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治国理政顺应自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古人所讲的“道”)。因此,“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讲的顺应天道,以道德仁义为是。《群书治要·六韬》中讲:“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认可,根本原因就是能够顺应天道,以天下为公,以仁义为怀,这正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的体现。
《孝经》中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谓之扬名。使其亲为君子,谓之显亲。”领导干部要“养父母之志”,就必须尊崇道义,立身行道,言为世则,行为世法,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用自己的德能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利益民族,建功当代,垂范后世,显扬父母,这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古人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根本在于孝悌。“孝”不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道尽至圆满,就能一以贯之,从孝悌修身严私德,推广至移孝作忠守公德,进而立身行道明大德。故可说,夫孝,始于事亲,严私德之谓也;中于事君,守公德之谓也;终于立身,明大德之谓也。《易经》中说,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会通于当今领导干部政德培育和践行的时代洪流之中,不可阻挡。
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政德:刘余莉精解 群书治要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