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是日本著名作傢三島由紀夫具代錶性的長篇小說。
故事取材於一九五〇年七月實際發生的縱火事件。生來為口吃苦惱的青年溝口從貧窮的鄉下來到金閣寺齣傢之後,終日沉迷於金閣之美,幻想在戰火中與金閣寺同歸於盡的壯美場麵。然而戰爭的結束使這一願望永遠化為泡影,絕望之餘,他毅然將金閣付諸一炬。集中體現瞭三島的所謂“毀滅之美”。
著者
三島由紀夫
(1925-1970)本名平岡公威,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藝術上崇尚唯美主義,作品力求辭藻華麗,工於古典筆法。主要作品有《愛的飢渴》《禁色》《假麵具的自白》《金閣寺》《豐饒之海》,劇本《鹿鳴館》,戲劇集《近代能樂集》等。1970年剖腹自殺。
譯者
林少華
著名文學翻譯傢,學者,作傢,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兼任華中科技大學“楚天學者”、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落花之美》《為瞭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夜雨燈》《異鄉人》《小孤獨》《林少華看村上 村上文學35年》。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刺殺騎士團長》等村上春樹係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雪國》《金閣寺》《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傢作品凡八十餘部,廣為流布,影響深遠。
第一章 / 001
第二章 / 036
第三章 / 066
第四章 / 102
第五章 / 137
第六章 / 172
第七章 / 199
第八章 / 248
第九章 / 282
第十章 / 307
生存之美與“毀滅之美”(代譯序)
通觀日本近現代作傢,不難看齣兩個特點。一是不大關心社會和政治,並自視為清高之舉,導緻“私小說”盛行;二是不少人硬是不想活著而情願自殺,其中包括一代纔子芥川龍之介和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川端康成。而自殺本身也大多齣於難以擺上桌麵的一己之因,因而往往使世人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或發齣一片不勝惋惜的唏噓。但凡事總有例外。
說起這種例外,大凡年紀稍長之人,大概還會記得上個世紀60年代最後一年(佐藤執政時期)在東瀛京城上演的一場血淋淋的鬧劇——一個頭纏寫有“七生報國”字樣的白布、身著仿佛拿破侖時代遺物的戎裝的漢子,領著三個同樣裝束的男士,堂而皇之地衝入自衛隊東部方麵總監部,把個總監大人綁得結結實實,又打傷幾名試圖搭救長官的士兵,在陽颱上麵對院子裏集閤起來的自衛隊員發錶瞭一通充滿軍國主義火藥味的講演之後,大喊“天皇萬歲”而切腹自殺。場麵之淒絕十分瞭得。
此君便是一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的戰後日本著名作傢三島由紀夫。盡管人們對其生前勢如天風海濤的文學纔華無不颳目相看,但對其此般死法則大多認為是一種倒行逆施的畸形錶演,是時代錯誤,是對民主主義的反動,是作傢品質的極度退化造成的歇斯底裏。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人甚至視談論三島事件為一種禁忌。彼邦尚且如此,我國更不必說。不妨認為,提起三島由紀夫,不少國人印象中隻是個狂熱鼓吹復活軍國主義的反動分子,而並不清楚他同時也是曾一度睥睨日本文壇的著名作傢。其《豐饒之海》四部麯(《春雪》 《奔馬》 《曉寺》 《天人五衰》)往日似曾作為批判軍國主義的反麵教材翻譯過並內部發行過,而尚未正式將其作為作傢介紹給一般讀者。經過二十年的翻雲覆雨,曆史畢竟進入瞭冷靜審視的歲月。今天,我們可以不必一味受製於批判意識,亦不必迷惑於其頭上一度有過的耀眼光環,而盡可理性地麵對其作品本身。從字裏行間窺視作傢內在的心態,跟蹤其藝術曆程的軌跡,體悟其中沉澱的日本傳統美學的風韻與情緻。
這裏談他的兩篇小說。《潮騷》為中篇,《金閣寺》算是長篇。其實三島是個多産作傢,15歲開始寫詩,16歲發錶小說,至45歲自殺,倒也勤奮得可以,作品接踵而齣,全集達35捲之多。
三島受日本古典文學和近代浪漫派影響較深,崇尚藝術至上主義和唯美主義,把個“美”字喜歡得如醉如癡。如果說《金閣寺》集中體現瞭其所鍾愛的“毀滅之美”,《潮騷》則謳歌的是生存之美。同樣是美,卻分屬相距遼遠的兩極。一邊躍動著煉獄之火,一邊流溢著“伊甸園”之光;一邊是精雕細刻的人工極緻,一邊是陽光海灘的原始芳香;一邊憧憬著金閣寺在熊熊大火中焚毀的瞬間輝煌,一邊在少女健美豐盈的胴體上寄托著玫瑰色的夢鄉。
不是麼,《潮騷》中,到處是亮麗的陽光和青翠的鬆林,到處是生命脹鼓鼓的活力和青春熱辣辣的氣息。星光下的海灘上,小夥子同心愛的姑娘不期而遇,那令人想起“海灣盈盈起伏的湛藍色波紋”的少女胸脯使得小夥子陷入幸福的迷亂。雨中哨所裏,打盹醒來的小夥子忽然見到少女那珠圓玉潤的裸體,那胸前猶如一對淘氣的小動物般的乳房。當兩人擁抱在一起時,感覺到的卻仍是一派玉潔冰清的氛圍,頗有偷吃禁果前的亞當與夏娃的意味。這裏,排除一切思想,鄙夷一切學問。女大學生急欲得到年輕漁夫的愛戀而終究無法如願,能說會道的安夫注定要在情場競爭中一敗塗地。作者所謳歌的生存之美,是強健的體魄,淳樸的性格,堅定的意誌,虔誠的信仰。這裏沒有忸怩作態的風騷,沒有故弄玄虛的斯文,沒有怨天尤人的感傷,沒有晨風夕月的抒情。一切顯得淋灕酣暢,渾然天就,野趣盎然。
作品發錶於1954年,獲首屆新潮文學奬。發錶當初便引起截然不同的反響。有人認為是“近乎十全十美的傑作”,有人則指齣是對古希臘神話的“簡單模仿”,是“中學生讀物”。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像是一把鍍著霜的銀刀,鋒利而冰冷,卻又閃爍著某種古典的美感。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考究,沒有一句多餘的贅述,每一個形容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我尤其注意到那些意象的運用,它們頻繁地齣現,並且反復構建,形成瞭一個緊密交織的象徵體係。比如“鏡子”和“倒影”在不同章節中反復齣現,每次齣現都帶著新的隱喻色彩,讓我不禁想要停下來,在筆記本上畫圖解析它們之間的聯係。這種寫作技巧,使得文本的密度非常高,我常常需要反復閱讀同一段落,纔能完全領會其中蘊含的多重意義。這絕不是那種可以輕鬆跳躍閱讀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智力資源去解碼。我欣賞這種文學上的高傲和自持,它拒絕被輕易理解,從而保護瞭作品本身的深度和價值。對於那些渴望挑戰自己閱讀極限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值得攀登的高峰。
評分從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其非綫性的敘事布局,它更像是一幅打碎瞭重組的馬賽剋拼圖,而非一條清晰的時間軸。作者巧妙地將過去、現在甚至是一種預感的未來碎片,無縫地交織在一起,讓讀者在混亂中尋找秩序。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懸疑感和心理上的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跳躍到哪一個時間點,哪一個角色的記憶碎片中。這種跳躍並非隨心所欲,而是背後有著嚴密的邏輯支撐,那就是人物情緒的觸發點。某個特定的場景或氣味,就能瞬間將敘事拉迴幾十年前的某個瞬間。這種對時間感模糊處理的手法,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宿命感,仿佛角色們都在不斷地重復著無法逃脫的命運循環。閱讀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復雜的記憶重構,充滿瞭挑戰,但一旦掌握瞭其內在的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綫性敘事無法比擬的。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節奏處理得極其大膽,甚至可以說有些反常。它並不急於將事件推嚮高潮,反而更熱衷於在日常的瑣碎和重復中進行漫長的鋪陳。起初,我感到一絲不耐煩,心想這到底是想講一個什麼故事?但慢慢地,我開始理解作者的用意。這種緩慢,恰恰模擬瞭角色們陷入的某種精神停滯狀態。他們的生活仿佛被一層無形的、粘稠的液體包裹著,每一次行動都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書中那些看似冗長的人物內心獨白,與其說是敘述,不如說是某種哲學的沉思,探討著存在與虛無的邊界。我喜歡作者如何利用環境描寫來映襯角色的心境,比如那段關於陰雨連綿的描寫,簡直就是對人物內心壓抑的完美外化。它迫使讀者放慢自己的閱讀速度,去適應那種沉悶的、近乎冥想的節奏。這種對傳統敘事結構的挑戰,雖然讓一些追求快感的讀者望而卻步,但對於我這種偏愛深度挖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滿足。它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沉浸”的體驗。
評分這本小說,初讀之下,我幾乎被那種近乎透明的、卻又無比沉重的氛圍所吞噬。作者的筆觸像是捕捉陽光穿過密林時那種細碎的光斑,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時,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掙紮和渴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故事的主綫其實並不復雜,圍繞著幾位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個體展開,但真正讓人無法釋懷的是那些隱藏在對話和場景背後的情緒暗流。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偏執,比如某件物品在特定光綫下呈現齣的顔色,或是某一聲嘆息裏包含的復雜意味。這種精雕細琢,使得整個敘事如同老舊的黑白照片,雖然色彩黯淡,但紋理和層次感卻極其豐富。讀完後,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迴味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段落,仿佛在其中尋找著某種失落已久的共鳴。它不是那種能讓你拍案叫絕、情節跌宕起伏的作品,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陳年老酒,初入口時微澀,迴味卻悠長,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性的本質和那些永恒不變的睏境。這種內斂而深刻的錶達方式,在我最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算是非常罕見且令人耳目一新的體驗瞭。
評分我必須得承認,這本書在處理“缺席”這件事上,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很多關鍵的人物或事件,它們並沒有被直接描繪,而是通過周圍人的反應、環境的暗示,甚至是留下的空白被“構建”齣來的。這種“寫空”的技巧,比直接的描寫更具力量。角色們似乎都在被某個巨大的、看不見的陰影所籠罩,而那個陰影的輪廓,正是讀者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的。它激發瞭一種深刻的參與感,我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甚至是有些焦慮的探尋者,試圖拼湊齣事件的全貌。這種刻意製造的疏離感和距離感,反而帶來瞭極強的代入效果,因為它迫使我們去直麵自己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好奇。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空曠的大廳裏徘徊,聽著迴音,試圖分辨哪個纔是真實的聲音。這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文學的留白”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