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主要從極強的學術專業角度齣發,總體闡述網絡經濟學的背景、基本的結構框架,再分彆闡述資源配置的網絡結構(隨機網絡)、基於市場和企業的工業經濟網絡結構(規則網絡)、基於網絡的信息經濟網絡結構(互聯網絡),以及網絡經濟中的均衡架構分析、資本結構分析等問題。在經濟學上,將一切經濟現象還原為網絡來加以解釋,即認為所有經濟現象背後都具有原子論與關係論兩重性。通過分析節點與邊(原子與關係)的配比結構,得齣結論:農業生産方式偏於隨機網絡;工業生産方式偏於規則網絡,信息生産方式偏於隨機+規則網絡。而傳統經濟學描述的是網絡結構的原子論特例(均衡點在P=MC),網絡經濟學是將結構從原子推廣到完整結構後的通則(均衡點在P=AC)。
作者簡介
薑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主任、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主編。兼任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委員會國資監管信息化專傢組專傢、國傢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市場監管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互聯網協會高級專傢委員、數字論壇成員、信息社會50人論壇輪值主席。2006年,獲中國信息協會中國信息化論文一等奬;2008年,獲中國信息經濟學會論文一等奬;2009年,獲中國電子商務十年發展特殊貢獻奬,入選中國互聯網十位啓濛人物;2011年,著作入選中國信息協會中國信息化十大專著。著有《新文明論概略》(上下捲)《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基於均衡的效率與效能分析》《3%》等二十餘部著作。
目錄
1網絡經濟學的議題設置1
1.1復雜性結構理論的經濟學背景9
1.1.1復雜性經濟學的元問題10
1.1.2結構範式演進的邏輯與曆史綫索48
1.1.3網絡經濟學自身的特殊基本問題64
1.2結構問題的技術與社會背景78
1.2.1網絡結構的技術含義:概念與議題由來78
1.2.2網絡結構的社會含義:思想與理論87
1.3從質性到復雜性量化90
1.3.1經濟學中的復雜性量化淵源90
1.3.2作為結構化方法論的圖論100
2網絡經濟學的結構框架115
2.1在現有網絡經濟學框架中內生復雜性117
2.2在數量、價格外內生第三維:品種118
2.2.1斯蒂格裏茨對經濟學基本問題的重新設定119
2.2.2信息化經濟學是異質經濟學122
2.3在第三維品種基礎上內生第四維:網絡123
2.3.1元結構:從超圖角度看待圖124
2.3.2量化第四維:以圖為對象的超平麵分析法129
2.4高維經濟學的理論意圖與框架基礎130
3概念與定義:量化異質效用135
3.1異質效用的排序問題138
3.1.1新效用量綱的內涵:“全麵反映多樣性”141
3.1.2量化復雜性:哈耶剋數學思路與圖論的暗閤142
3.1.3圖值:自由選擇的量化單位145
3.2量化異質效用:以圖定義品種148
3.2.1經濟學角度的圖值:與復雜性科學保持距離149
3.2.2結構化N的理論根據與數學本質150
3.2.3麵嚮節點為異質效用進行圖排序153
3.2.4麵嚮邊為異質效用進行圖排序154
3.2.5異質係數H:用於計算的復雜性係數165
3.3異質財富的“價格”:內生結構的情境價格169
3.3.1係數結構化:在價格中內生結構的問題意識170
3.3.2邊“價格”:對貨幣的情境估值172
3.3.3邊權重:信任值173
3.4異質財富的收入:信息國民收入174
3.4.1流量結構化:異質收入174
3.4.2信息國民收入:數量、品種與質“量”175
4不同方式資源配置的網絡結構177
4.1資源配置的統一場:從傢庭、市場(企業)到網絡180
4.1.1與市場並列、從市場推廣為通則的網絡180
4.1.2對市場結構研究的拓展181
4.1.3配置理論的視角拓展186
4.2隨機網絡:基於傢庭的農業經濟網絡結構200
4.2.1隨機網絡:以傢庭為中心的網絡200
4.2.2隨機網絡的結構特徵:泊鬆分布與譜密度203
4.2.3隨機網絡的經濟解釋205
4.2.4隨機結構對均衡的影響210
4.3規則網絡:基於市場和企業的工業經濟網絡結構212
4.3.1規則網絡:市場、企業的網絡結構212
4.3.2市場的圖本質:正則網絡213
4.3.3企業的圖本質:星形網絡220
4.3.4規則網絡結構對均衡的影響236
4.4復雜網絡:基於網絡的信息經濟網絡結構238
4.4.1網絡作為市場與企業的推廣238
4.4.2小世界網絡:規則與隨機之間241
4.4.3無標度網絡:擇優連接246
4.4.4復雜網絡結構對均衡的影響250
5網絡組織結構:産業與企業的網絡化253
5.1産業網絡化結構:平颱與生態255
5.1.1網絡與企業的區彆256
5.1.2網絡邊界界定262
5.1.3網絡中的“平颱—應用”結構267
5.1.4生態結構288
5.2企業網絡化結構293
5.2.1管理圖論:網絡組織的自治機製294
5.2.2組織的功能結構298
5.2.3管理功能的框架性比較299
6資本結構的網絡化與産權製度演進303
6.1思考資本的新方式305
6.1.1資本結構化問題的討論方法305
6.1.2資本及其結構306
6.2資本的連接方式312
6.2.1結構洞的基本概念312
6.2.2結構洞的方法論意義314
6.2.3結構洞:資本網絡化與産權邊界317
6.3資本結構與均衡318
6.3.1結構洞與全局均衡318
6.3.2結構洞微觀均衡機理322
6.4網絡經濟的産權製度:實質性變化329
6.4.1使用而非擁有的新産權製度329
6.4.2産權製度安排:相對産權論與絕對産權論331
7網絡經濟的均衡結構分析335
7.1基礎模型:文獻迴顧338
7.2均衡框架:內生範圍經濟的三維均衡344
7.2.1需求麯麵345
7.2.2供給麯麵348
7.2.3“簡單性—復雜性”兩市場一般均衡350
7.3均衡框架:第四維結構化視角的範圍經濟352
7.3.1議題設置:兩種範圍經濟355
7.3.2問題背景:同質的“異質完全競爭”357
7.3.3範圍經濟的結構化成本理論363
7.3.4拉姆齊定價作為均衡與最優價格388
7.4展望:從兩兩均衡到全局均衡395
精彩書摘
網絡經濟學可以視為一種復雜性經濟學,它是以結構方法量化的復雜性經濟學。
復雜性是網絡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提齣復雜性問題,並不是再提齣一個經濟學以外的問題,而就是經濟學本身的問題。我們把現有經濟學與網絡經濟學的區彆,簡單地當作簡單性與復雜性的區彆。把同質性假定稱為簡單性範式(其方法是原子論而非結構論的),因此現有的新古典經濟學從哲學上,可以被視為簡單性範式經濟學,而網絡經濟學則是復雜性範式經濟學,二者是相反、鏡像的對稱關係。
復雜性經濟學以復雜性(異質性)為基本假定,復雜性假定是與簡單性(同質性假定)相對而言的另一種範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復雜性經濟學提齣的復雜性問題,既是一個形式問題,又是一個實質問題。
可稱得上是復雜性經濟學的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復雜性科學(具有準自然科學的特點),代錶是桑塔菲學派,以將復雜性科學的視角從自然科學引入社會科學為特長,其核心觀點見於布萊恩·阿瑟的《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布萊恩·阿瑟�備叢泳�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J]�北冉希�2014,74(5)�保�桑塔菲學派的中國觀點主要體現於中國信息經濟學派,代錶性人物是陳禹,核心觀點見其《復雜性研究視角中的經濟係統》陳禹,方美琪�備叢有匝芯渴詠侵械木�濟係統[M]�北本�:商務印書館,2015�薄T謖庖謊�派之外的復雜性經濟學傢,以物理學博士陳平為代錶。陳平的復雜性經濟學是半復雜性科學(混沌理論)、半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的,其計量方法中自然科學的色彩較重,許多是從物理學、生物學中直接搬到經濟現象分析中來的,與經濟學自身偏人文色彩的復雜性傳統基本脫節。
另一類來自社會科學內部的傳統,最突齣的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與復雜性科學的思想淵源不同,它以人文科學見長。奧地利學派思想源於門格爾,他的觀點在與德國曆史學派的爭論中形成,圍繞的是國傢與個人之間的利益爭論,而不是物理學爭論。代錶人物是哈耶剋、米塞斯,以提齣人的行為假設、富於哲學思辨色彩為特色。他們與復雜性科學談的是相同對象,但彼此沒有直接方法關聯,內容以人文科學見長(而復雜性科學傢的知識結構偏理工),在思想性上弱一些。另外,更加實證的,還有演進經濟學(側重製度問題)、行為經濟學(側重人的問題)、社會網絡經濟分析(側重形式問題)等。
網絡問題從錶麵看是一個形式問題,甚至會被廣泛誤解、窄化為技術問題。但它背後有沒有實質性問題?或者進一步明確地說,有沒有理論經濟學意義上的實質性問題呢?如果沒有,提齣網絡問題就隻是提齣瞭一個方法、應用上的問題,隻是局部性的小問題,可以納入經濟學體係中的某一分支來討論,談不上是普遍經濟學。然而從所解釋的信息革命是一場體變而非用變這一考慮提齣問題,則需要提齣屬於體的問題。把新的體作為通則,而把舊的體當作新體的某種發育不全的特例具體是指,新體(網絡)具有在復雜性條件下配置資源、分配利益的功能,在加上復雜性特有的維度(品種軸)形成的二維之體看來N=1(同質假定)這一特定條件下,以簡單性方式配置與分配的功能(例如,不係統地具備一對一精準配置與分配的結構功能)。而舊體(工業化市場和企業)隻能在低一維(隻有數量維)條件下。新體的普遍性錶現在,放鬆瞭多樣性這一維量值,從N=1這一“特例”,“推廣”到N>1(內生復雜性從而呈現個性化、定製經濟)這一更普遍的真實世界情況中去。。對體的問題追問所謂實質性問題,指嚮的是基本範式,而非細枝末節的應用。
網絡麵對的經濟(信息經濟),是比傳統經濟(工業經濟)更為復雜的經濟。這種復雜不僅錶現在個性化、定製、風險、不確定等這些現象越來越突齣,越來越從邊緣現象變為中心現象,更錶現在現象背後的規律性存在(如均衡價格的確定規律以及適應這種規律的組織與製度),即復雜性範式本身越來越從邊緣範式(如同質化假定將復雜性範式邊緣化)變為核心範式。解釋這種新的實踐,超越瞭現代經濟學範式的天花闆。
現代經濟學(現代性範式經濟學)是以現代性範式為界限的各學科中的一個分支,所有這些學科都以啓濛理性為其思維的底闆。凡超齣啓濛理性界限的現象必然會被視為理論上“不存在”的。例如,復雜性現象存在不存在?當然存在,但它隻是在應用上、細節上“現象地”存在,而在理論上是“不存在”的,在會計和統計上也會消失,如索洛悖論所說。
現代經濟學以同質性假定為前提的經濟人理性,屬於啓濛理性的分支設定,或者說是經濟學的啓濛理性假定。凡不符閤同質性假定的現象,在理論中(在規則體係這個“體”中)就不存在。例如索羅悖論就視信息經濟中的異質性産齣為統計上不“存在”的。個性化、定製可以在現象上存在,但不可以在基本假定中存在(對均衡沒有實質影響)。這是信息革命中最有疑義的思想,亦即革命不能涉及體,不能涉及範式,甚至根本不能這樣提齣問題。例如,提齣屬於體變的網絡問題。
但理論包括經濟學理論,終究是要以對現實的解釋力來論是非。當同質化的工業經濟(典型如單一品種大規模製造見長的傳統中國製造)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讓位於嚮復雜性轉型升級(典型如小批量多品種的中國創造)的經濟時,提齣網絡經濟,旨在為轉型升級的經濟,從根本上提齣新的範式。通過新的範式,可以看齣在傳統“天花闆”內看不齣的事實與規律(如受限於GDP觀察不清的財富、多樣化效率)。
由於涉及現代性水平上的範式轉換(諸如第一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水平的轉換),新的範式必須高於啓濛理性的總體範式。結構,正是這樣的範式。羅姆巴赫把實體、體係和結構並稱為三大範式,正好對應經濟現象中的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和網絡經濟。結構在這裏不是一種技術現象,而就是本體論範式,是像經濟人理性中的理性那樣的同級的範式。結構特指復雜性結構,它的背後就是復雜性作為新範式。新舊範式之際的演進關係在於,同質性是無結構的(均質結構,即結構值N=1);異質性則是內生結構(非均質結構,即結構值N不等於1、大於1)。隻有找到對傳統理性範式的這一突破點,新的經濟現象纔能係統地找到理論上的傢。
……
《數字動脈:網絡經濟內生結構與復雜性演化》 一部深入剖析網絡時代經濟運行底層邏輯的力作。 在信息技術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我們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範式轉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在麵對網絡效應、平颱崛起、算法驅動以及海量數據交互所構建的全新經濟形態時,顯得力不從心。是時候跳齣綫性思維的藩籬,擁抱復雜性科學的視角,去理解這個由無數節點、動態連接和湧現行為構成的龐大數字生態係統瞭。《數字動脈》正是應運而生,它以宏大的視野和精深的理論,對網絡經濟的內生結構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並揭示瞭其復雜性演化的內在機製。 核心洞察:結構之維與湧現之美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網絡經濟的錶象,而是直擊其核心——那些在數字世界中無形卻至關重要的“結構”。作者認為,網絡經濟的內在邏輯並非來自於宏觀調控或簡單的供需關係,而是源自於節點(個體、企業、算法、數據)之間錯綜復雜的連接方式、信息傳遞的路徑以及由此形成的動態反饋循環。這些連接並非靜態的,而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參與者的互動以及技術迭代而不斷重塑,從而催生齣全新的經濟現象和市場形態。 節點與連接的幾何學: 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節點(消費者、生産者、平颱、開發者、投資者)如何在這個數字空間中相互連接,以及連接的密度、強度和模式如何直接影響信息的流動、價值的創造和資源的配置。從社交網絡中的“弱連接”到電商平颱上的“強連接”,再到區塊鏈技術下的去中心化連接,本書將用嚴謹的經濟學模型和前沿的計算方法,勾勒齣這些連接的“幾何學”,並分析其對市場效率、創新擴散以及競爭格局的深遠影響。 平颱作為復雜係統的核心驅動: 在網絡經濟中,平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交易的場所,更是連接、匹配和激勵的關鍵樞紐。本書將運用復雜性科學的工具,如網絡分析、博弈論和代理人建模,來解析平颱如何通過設計激勵機製、管理網絡效應、控製信息流來影響用戶行為,並最終驅動整個生態係統的演化。我們將探討“雙邊市場”和“多邊市場”的內在動力學,以及平颱壟斷和開放生態係統之間的張力。 算法的“隱形之手”與效率之辯: 算法已經滲透到網絡經濟的方方麵麵,從個性化推薦到動態定價,再到信用評估。本書將把算法視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或“智能代理”,分析其在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審視算法可能帶來的信息繭房、價格歧視以及市場操縱等復雜問題。我們將探討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在構建公平、高效網絡市場中的重要性。 數據的“生命周期”與價值鏈重構: 數據,作為網絡經濟的“新石油”,其産生、收集、存儲、分析和應用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價值鏈。本書將深入分析數據流動的內在機製,探討數據所有權、隱私保護以及數據交易的經濟學問題。我們將理解數據如何通過網絡傳播和聚閤,從而産生網絡效應,並驅動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演化視角:從靜態均衡到動態湧現 傳統經濟學多關注均衡狀態,但網絡經濟的本質恰恰在於其持續的動態變化和不斷湧現的新現象。本書打破瞭靜態分析的局限,將復雜性科學的演化論融入經濟學分析之中。 網絡效應的非綫性力量: 網絡效應是理解網絡經濟的關鍵。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網絡效應(直接網絡效應、間接網絡效應、平颱效應)如何通過正反饋循環,在數字空間中放大初始優勢,形成“贏者通吃”或“贏者全得”的市場格局。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引入“負外部性”或“多樣化機製”來打破僵化,促進市場的健康競爭。 湧現性:超越個體最優的整體行為: 網絡經濟的許多重要現象,如病毒式傳播、集體智慧、群體決策,都屬於“湧現性”的範疇。這意味著整體的宏觀行為並非個體行為的簡單疊加,而是由無數微觀互動自發形成的。本書將運用計算模型和仿真技術,模擬這些湧現過程,揭示其背後的復雜機製,並為理解和預測市場趨勢提供新的視角。 適應性與演化博弈: 在信息不對稱、環境快速變化的網絡經濟中,參與者的策略並非一成不變。本書將引入演化博弈論的概念,分析個體和企業如何在不斷適應和學習中調整其策略,以求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優勢。我們將探討“適應性偏好”、“學習效應”以及“路徑依賴”如何塑造網絡經濟的長期演化軌跡。 突變與非連續性: 網絡經濟的發展並非總是平滑綫性的,而是可能存在突變和非連續性的時刻。一個新技術的齣現、一個平颱規則的調整、一次大規模的用戶行為轉變,都可能引發“臨界點”效應,導緻市場結構的劇烈重塑。本書將關注這些“突變點”的識彆和分析,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跨學科的融匯與前瞻性的思考 《數字動脈》並非一部孤立的學術著作,它積極藉鑒瞭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思想,將復雜性科學的強大分析工具引入經濟學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融匯,使得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把握網絡經濟的本質。 從“機械鍾”到“自組織係統”: 本書將傳統經濟學視為一個試圖理解“機械鍾”般精確運轉的係統,而將網絡經濟視為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自我組織的“生態係統”。這種視角轉變,有助於我們擺脫對“最優解”的過度追求,轉嚮理解“滿意解”和“適應性均衡”。 信息、知識與價值的流動: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準確性和價值轉化是關鍵。本書將深入分析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機製,以及知識的産生、共享和應用如何驅動創新和經濟增長。我們將探討“知識網絡”與“價值網絡”之間的耦閤關係。 數字鴻溝與包容性增長: 在網絡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數字鴻溝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書將關注網絡經濟的普惠性,探討如何利用復雜性思維來設計政策和技術,彌閤數字差距,促進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為何閱讀《數字動脈》? 洞察未來趨勢: 如果您想理解當前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預測未來産業變革的方嚮,那麼本書將為您提供最前沿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 重塑思維方式:本書將挑戰您固有的經濟學認知,引導您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動態性和係統性的視角來理解世界。 指導實踐決策: 對於企業傢、政策製定者、投資者而言,本書提供的深刻洞察將有助於您在復雜多變的數字環境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抓住發展機遇,規避潛在風險。 學術前沿探索: 對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而言,本書將是您深入理解復雜性經濟學、數字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參考,並可能激發新的研究思路。 《數字動脈:網絡經濟內生結構與復雜性演化》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認知的飛躍。它將引領您穿越紛繁的網絡現象,抵達經濟運行的深層結構;它將為您揭示那些驅動數字世界不斷演進的復雜力量。閱讀本書,您將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夠理解並參與塑造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經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