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以來,隻有一個米開朗基羅!
●蔣勛再現文藝復興巨匠,破解曆史上偉大的雕刻傢、畫傢、建築傢——米開朗基羅。
蔣勛,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傢,是林青霞的偶像。多年來,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關於米開朗基羅,蔣勛認為:他的一生像一種殉道,是另一張形式的“哀悼基督”;而美是一種呼吸,是努力存活在劇痛與狂喜中的震動。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瞭被禁錮的天使,隻有一直雕刻,纔能將他釋放。”
——米開朗基羅
●文化導師餘鞦雨推薦美學讀物:“跟著蔣勛先生徜徉歐洲藝術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米開朗基羅,苦難中的巨人,他的一生神聖而痛苦,卻在人生的種種不完美中創造齣瞭一個完美的藝術世界。他在痛苦中掙紮,卻又在痛苦中得以永恒。
●凡是偉大的藝術,總與孤獨和苦難相伴而生。痛苦是無窮的,它具有種種形式。有時,它是由於物質的淩虐;有時,它即蘊藏在人的內心。
●從《創世紀》、《最後的審判》到《哀悼基督》,人性的狂喜與劇痛,在躍動的肌肉裏,破石而齣。
●精裝典藏,復活經典。全彩四色印刷,精選米開朗基羅50餘經典作品;附米開朗基羅重要作品列錶及收藏博物館。為讀者提供更賞心悅目的閱讀體驗,領悟米開朗基羅的孤獨、苦難與磅礴。
在雕塑、繪畫、建築、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中取得輝煌成就,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上,隻有米開朗基羅一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代錶瞭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他的纔智是如此傑齣,以至於在他活著的時候,人們就尊稱他為“神”。
美是一種呼吸,美學大師蔣勛再現文藝復興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與劇痛。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神聖而痛苦。如果沒有這些痛苦、掙紮、波摺、睏頓,便不會有《哀悼基督》《大衛》《垂死的奴隸》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開朗基羅從石頭中解放瞭人體,卻把自己獻祭給瞭雕刻。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代錶作:《美的沉思》《蔣勛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蔣勛說中國文學之美》等。
目錄
作者序 為美落淚
第一部
米開朗基羅之謎
《創世紀》壁畫
人皮簽名
競圖
大衛的手
異端之愛
垂死的錶情
中央九段壁畫
七位先知和五位女祭司
四幅角落圖的故事
赤裸男體
第二部
蔣勛現場
梵蒂岡《哀悼基督》
戰鬥
酒神
大衛
垂死的奴隸
摩西
洛倫佐之墓
四件《囚》
佛羅倫薩《哀悼基督》
米蘭《哀悼基督》
第三部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米開,天使
奶媽是石匠的妻子
最早的學習與基蘭達約
馬薩喬的影響
偉大的洛倫佐
鼻子被打碎
最早的作品
《戰鬥》與新柏拉圖哲學
《階梯聖母》與基督信仰
關於薩伏那洛拉
酒神
偉大傑作──哀悼基督
大衛──破石而齣
對手相遇──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
陵墓悲劇
拉奧孔與聖馬太
西斯廷禮拜堂濕壁畫
創世紀
濕壁畫
人的初始與犯罪
災難與救贖
囚──人的限製
肉體奴役──四件傑作
日與夜,黎明與黃昏
異端之愛
最後的審判
聖彼得圓頂
最後的《哀悼基督》
【囚】
“人”的本質是什麼呢?“人”是不自由的。“人”有一個肉體,禁錮著時時想要自由的生命。肉體像監牢,自由的心靈被囚禁在監牢裏。
【戰鬥】
米開朗基羅一生的作品持續思考著人性的意義。人,為什麼而活?在的意義是什麼?欲望使肉體沉淪嗎?熱烈的愛為什麼像火焰般燃燒,使肉體炙痛?
米開朗基羅用極深的刀法刻齣人體,突顯肌肉的凹凸,受光部分的明亮與背光凹處的暗黑,形成強烈對比。聖潔與沉淪,愛與恨,對比成他生命美學裏相互激蕩永不止息的兩種動力。
【垂死的奴隸】
人可能是自己的奴隸。人也可能是自己的囚犯。我們眷戀自己的肉體,肉體便“奴役”我們,肉體便成為我們不得自由的囚牢。
【最後的審判】
米開朗基羅看到的“末日審判”,是日復一日生命每分秒的升起與降落。
生命是如此受苦的形式,為這種受苦自豪驕傲,或為這種受苦悲痛絕望,有什麼不同嗎?
【創世紀】
如果災難對人類有意義,便是重新使人類領悟:救贖的意義,並不在神的慈悲饒恕,而是人類自己彼此學會靠近。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神話的偉大作品中,其實宣示的是“人”的覺醒,而不是神的權威。
【大衛】
“輸”與“贏”隻是自己挑戰的放棄或堅持。大衛的軀體,在麵對生命災難的現場,洶湧澎湃,激蕩起生命的狂濤;又如此安靜,沒有“輸”“贏”,隻有一心一意的專注靜定。
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那種感覺是,作者成功地將我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強行帶入到一種宏大的、近乎史詩般的氛圍裏。書中對“力量”的描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種力量不是簡單肌肉的展示,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和不可抗拒的意誌力。 作者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鏡頭感”,總能捕捉到那些決定性的瞬間——比如西斯廷天頂畫中的某個眼神,或者《大衛》雕像中那緊綳的頸部綫條。他不是在描述“看到瞭什麼”,而是在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解釋,往往建立在對當時社會心理和藝術傢個人哲學體係的深刻理解之上。讀完後,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産生瞭一種全新的、充滿敬畏感的認識,仿佛以前隻是走馬觀花,現在纔真正“看見”瞭它們背後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非常紮實,但又不像某些藝術評論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它更多地像是一種隨筆式的傾訴,帶著一種私人化的情愫和強烈的代入感。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那些關於人體結構和光影處理的段落,那種細膩到仿佛能觸摸到米開朗基羅鑿子留下的痕跡的文字,讓人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個異常鮮活的創作現場。 它沒有迴避藝術傢的“人性”麵。我們習慣於把米開朗基羅神化,但這本書卻將他置於那個充滿政治傾軋、宗教紛爭和個人情感波摺的時代洪流之中。他與教皇的復雜關係,他對自己身體和心智的苛刻要求,甚至是他那些著名的“憤怒”和“憂鬱”,都被細緻地剖析,不再是冰冷的傳記資料,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靈魂在掙紮。這種對人性深度挖掘的勇氣,讓閱讀體驗非常酣暢淋灕,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個遙遠的曆史人物,而是在與一位同時代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圍繞幾個核心主題進行輻射和深入探討,時而跳躍,時而迴歸,卻總能在看似混亂的敘述中找到清晰的邏輯脈絡。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貼閤我們對復雜人物的理解過程——我們總是通過片段、通過感性衝擊來拼湊齣一個完整形象的。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藝術理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他不會過度解讀,而是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充情感和思考的空白。比如,當談到米開朗基羅對自身纔華的矛盾情感時,文字的筆觸是極其微妙的,它描繪瞭一種“天賦即詛咒”的悖論,這種深度探討,遠遠超越瞭單純的藝術鑒賞範疇,觸及瞭所有追求卓越者都會麵對的內心睏境。這種共鳴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文藝復興巨匠的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完全沒有落入那種傳統藝術史的窠臼。作者似乎對米開朗基羅的理解,更多地聚焦於他作品背後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掙紮。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這些“神級”藝術傢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他們作品的完美錶象上,卻忽略瞭支撐起這些不朽傑作的,是怎樣一種近乎野蠻的生命力和精神上的孤獨。 書裏花瞭很大篇幅來探討那種“未完成”的美學。米開朗基羅的很多雕塑,似乎永遠被睏在瞭大理石塊之中,那種似齣非齣的狀態,讓人忍不住去思考:創作的本質,到底是在“創造”一個新事物,還是在“釋放”一個早已存在於材料內部的靈魂?這種對“解放”與“束縛”的辯證思考,在很多篇章中反復齣現,讀起來讓人深思。它不僅僅是在談論雕塑技法,更像是在闡述一種存在主義的睏境,即個體在麵對無限的理想與有限的物質條件時的永恒拉鋸。這種深沉的內省,讓整本書的格調一下子就提升瞭。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厚重而又輕盈”。“厚重”在於它探討的主題——信仰、死亡、永恒、時間——都是沉甸甸的哲學命題;而“輕盈”則在於作者駕馭這些主題的方式,他避免瞭說教的沉悶,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它們娓娓道來。 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承受偉大”的教科書。米開朗基羅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斷與自我、與物質、與時間較量的曆史。閱讀這本書,不僅是對一位藝術傢的緻敬,更像是一次對人類精神韌性的精神洗禮。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苦難”——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是否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淬煉自身、成就非凡的契機。這種對“苦難”價值的重新定義,讓這本書的閱讀價值持續發酵,是近期讀到最有啓發性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