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常氏相声”在相声界及喜爱相声艺术的读者中有广泛的基础,深受大众喜爱,同时在相声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恰逢“常氏相声”百年庆典,本书也算是献给该庆典和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吧。书中讲述了常连安先生的人生经历,而且总结了其在教授以长子“小蘑菇”为代表的 “蘑菇军团”学习相声并使“蘑菇军团”在业内独领的经验。同时,也将常氏家族若干年来形成的艺术严谨、乐于助人家风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并配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可读性极强。
内容简介
常连安先生是历经新旧社会的老一辈相声演员,师从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1928年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了相声演出场所启明茶社,使相声表演从“撂地”走进了剧场。他还是“常氏相声”的开创者,1966年去世。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为净化相声做出了贡献,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本书不仅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而且总结了其在教授以长子“小蘑菇”为代表的 “蘑菇军团”学习相声并使“蘑菇军团”在业内独领的经验。同时,也将常氏家族若干年来形成的艺术严谨、乐于助人家风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常氏相声”在相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书无异于一部相声的发展史,极具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常宝丰,1947年出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常连安第六子,小蘑菇常宝堃之弟。1985年拜马三立为师,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并非讽刺裁判》《学女排》《坐唱数来宝》《逛新城》《花的礼赞》等。曾获得1984年全国相声大赛表演二等奖、央视全国相声大赛优秀表演奖。鲍震培,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理事。著有《梨园相思树》《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中国俗文学史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等专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行路难
一、生在皇城根下
二、幼年丧父
三、“写给”和“打戏”
四、海参崴受挫
五、才出狼窝又入虎口
六、两次大难不死
七、辗转回京久别重逢
八、带艺作科喜(富)连成
九、倒仓之痛
十、在吴铁庵家的前前后后
第二章 闯江湖
一、次变戏法
二、张垣五结义
三、什刹海放河灯
四、北上寻夫记
五、太太认下郭老姑
六、当戏法遇到相声
七、圆粘和杵门子
八、小蘑菇“受夹磨”
九、“三不管”改说相声
十、父子同拜张寿臣
十一、为大哥物色搭档
第三章 启明茶社
一、说抗日相声二三事
二、观众到家里送红包
三、启明茶社的创立
四、门前的三、块牌子
五、启明有“四多”
六、“蘑菇团”的一天
七、巧妙的斗争
八、兼唱太平歌词
九、郭荣起成了我姑父
十、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四章 新生活
一、新旧社会两重天
二、大哥参加慰问团
三、痛失爱子
四、父亲教我们说相声
五、业精于勤苦做舟
六、单口相声的改编
七、艺无止境
八、广交朋友家庭研讨
十、仁厚宽慈爱好摄影
十一、只争朝夕
十二、“告别演出”
十三、写在后的话
精彩书摘
《相声我的父亲常连安》:
晚上艺人们都去唱戏了,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我父亲一人,数九寒冬,13岁的病孩子一息尚存,他强睁着肿得睁不开的眼睛,望着窗户上厚厚的冰花。病痛、饥渴、寒冷、孤独和恐惧折磨着父亲。自从4年前被朱某带到离家几千里的地方,一直以唱戏为生,现在生了重病,举目无亲,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在生病时最想家,想妈妈,父亲不想病死在异地他乡,他挣扎着想下地喝点水,但就是动弹不了。神志恍惚中,看见妈妈走过来说:“儿子,醒醒,喝点水。”水,水,父亲舔着干裂的嘴唇,明明妈妈刚喂了我水,为什么我还口渴?难道我要死了?不,我不想死,虽然学戏、唱戏很苦,但是我心甘情愿啊,求求老天爷保佑让我活下来,我一定好好唱戏。
也是我父亲命不该绝。这天中午,有个附近兵营的王医官到戏园子对过的饭馆吃饭,饭馆的掌柜的姓刘,吉林人,平时爱看戏,和戏班子的人熟了,赶巧这王医官也是个戏迷,两人平时爱聊看戏的事,聊着聊着,王医官突然问:“哎,最近怎么老没见小鑫奎呀?昨天我去看《法门寺》,他的戏换别人啦。”
刘掌柜的一听,叹口气说:“唉,别提啦,这小鑫奎也不知道得了什么病,脑袋肿得比西瓜还大。都病了好几个月啦,他师娘也不管他。可怜他家在北京,离这儿好几千里地,谁能管他呀。怕是活不了啦!”
王医官一听,忙说:“有这回事?待会儿吃完饭,你领我去看看。”
等王医官到了“官中下处”这么一看,他连连摇头,说:“这病俗称‘大头翁症’,如今病情耽误了,没治啦。”
大伙围着王医官,一齐说好话:“大夫,您的医术高明,反正这孩子也不行了,您就死马当作活马治,万一治好了,您可就积了大德了!”
王医官琢磨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身上带着一种闻药,你们给他闻闻试试。要是打出喷嚏,我就开方子;打不出喷嚏的话,那我也无能为力了。”
说着,他掏出了一个烟色玳瑁嵌金丝的小鼻烟壶,打开盖子,倒出一小撮紫色药面,握在手心里,凑到我父亲鼻尖上让父亲吸闻,大家都眼不错珠地盯着父亲的“大脸”,气氛别提多紧张了!只见我父亲的头稍微动了一下,“阿嚏”一声打了个大喷嚏。众人都乐得不行,王医官也很高兴,马上提笔开了个药方,说:
“你们快去药店抓药,先把这服药吃了看看再说。
大家于是凑钱抓药,煎好了给我父亲喝下。喝完药的第二天,就不发烧了,头部也有些消肿,吃完这服药,王医官又来看我父亲,开了第二个药方,还是众人出钱抓的药,其间刘掌柜也来看望,带些吃食。这样过了两个星期,我父亲的神志就清醒了,但是肿还没有全消,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头像西瓜,眼睛成了一条缝,手指不分瓣,不由得哈哈大笑。
父老兄弟们说:“你还乐哪,你在炕上都病了好几个月啦。”从头至尾,把经过情况给他这么一说,我父亲听罢大哭一场。
等能下地活动了,父老兄弟带着父亲向刘掌柜道谢,刘掌柜的说:“别谢我啊,是王医官救了你的命,要谢就谢他去吧”。
刘掌柜的带着我父亲去找王医官。进门一瞧,王医官正在吃饭呢,我父亲登时就给他跪下了:
“王伯伯,晚辈这条命是您救下的,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恩人在上,小鑫奎给您磕仨头,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
前言/序言
前不久,刚刚为常贵田老师写了一篇小文,通过他回忆父亲常宝垄(艺名“小蘑茹”)的书作,进一步感受到“相声世家”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及历史意义。
今天,当我们的相声受到社会上“丧失了文化,丧失文化意识”的指责时,我们应该学会用文化意识来审视相声的历史、前辈、传承这样的过往。
无疑,今年是纪念“常氏相声百年”的重要庆典,常连安先生自1918年“撂地”说相声,继而培养了常宝垄、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及第三代常贵田、常贵德、常贵升等,至今已整整一百周年,其间常连安先生从1938年创建“启明茶社”至今已八十周年,在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之际,由常宝丰口述、鲍震培执笔的《我的父亲常连安》一书出版问世,感慨良多。常氏相声百年的历史,是半部中国相声发展史;家族传承对相声流派和相声艺术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国的相声史上,子承父业、孙继祖业者众多,数不胜数,这其中也有不少的名家大腕儿。如:在著名的“相声八德”中,与“万人迷”(即李德铴)并列排名前两名的焦德海,是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之一,收有的弟子张寿臣、于俊波、朱阔泉、汤金澄、李寿增等,个个是精英;其子焦少海也是大名鼎鼎,收的徒弟也不乏名家,有赵佩茹、刘奎珍、杨少奎、李润杰等,个个出类拔萃,这对父子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如:冯昆志、冯振声父子;郭瑞林、郭荣起父子;刘广文、刘文亨父子……相声行业出身的相声演员数不胜数。
然而,如果提及相声“焦家”“郭家”“刘家”等,即使是相声从业者也难以想到其所指。倒是“冯家”影响稍大一点儿,东北三省相声研究者称其为“冯家门”相声。但是,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已声名显赫的“老常家”相声相比,“冯家门”也稍逊一筹。
“老常家相声”这一称谓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至50年代中期,去掉了“老”字,被称为“常家相声”。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马家相声”一说。其时,马三立正值盛年,其父马德禄和其兄马桂元精湛的演技仍存留在观众的记忆中,侄子马敬伯小荷才露尖尖角,“马家”可谓人才济济,故有这一称谓。
至80年代中后期,侯耀文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并极受欢迎,与其父侯宝林被称为“侯家相声”。至此,相声行业包括广大观众所一点一点感觉到的,以“家”或以“姓氏”为单位的称呼,只有三家,即“常家”,又称“常氏”相声;“马家”,又称“马氏”相声;“侯家”,又称“侯氏”相声。
在“常”“马”“侯”这三个可称之为“相声大家族”的世家中,既有他们的共性,也就是相同之处,又有其个性,就是各家有着自己的特点。至于哪个世家更优秀,贡献更大一些,根本不具可比性。但是,可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出的成果就是对三个相声家族的充分认可,非常有利于相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声我的父亲常连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声我的父亲常连安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