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作者从读者到粉丝,从粉丝到诗评人,了解得越深入,越渴望解读海子还原海子。这是一部慎重之作,作者从阅读到起念到落笔,将近二十年,他几乎收集了市面上可见的所有回忆资料,采用粗笨的田野作业式的方法,采访过大量海子生前的朋友,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是一本贴近海子本人,能够还原海子生活、写作和思考的书。海子父母说这本书的资料是好的全的,看了书稿他们也了解到了很多海子在北京的事情。
◎海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的体验者;其次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诗歌的拓进者。仅仅读海子的诗歌、诗学论文、诗化小说,而不了解海子的生活、思想、情感,我们的阅读无疑是失败的。
海子二十五年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他的中学生活、大学生活如何?他为什么会走上诗歌写作的道路?他为什么选择大诗的写作?他的感情生活是怎样变化的?他为什么去四川和西藏?他因何死亡?本书以六十二个章节还原海子一生,从基础资料和文本分析两方面入手,以理性而又不失诗意的语言对海子的生活、写作、思想的延续性做出系统解析,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海子的心路历程。
边建松,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作协理事。出版有《第一种声音》《句乘往事》《戴良传》《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我握住的这段时空》等作品集,获得《文汇报》《钱江晚报》《中国教师报》《凤凰生活周刊》《浙江作家》等报刊采访和推介。
这是一本解读海子生平及其诗歌的专著,书中有大量精辟独到的分析和探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生活、思考的印记,诗性与理性并存,诗文相映,是一部独具价值的人物传记。
——《钱江晚报》
序言
出生地
生日
家世
乡村风物
童年
天才
独立生活
奋斗改变命运
新世界
法律系学生
青春
诗歌的时代
认识骆一禾
后悔
认识西川
主动出击
模仿写作的结晶
做编辑
突变理论
纯诗:文化与感觉
《河流》:尝试触摸实体
大学教师
冬天的初恋
《传说》:民间主题
恋爱中的体验写作
向爱情请求
神秘学
神秘故事:文化的叙事形式
孤独的东方人
独自挺进的思考
《但是水、水》:文体实验场
生活理想
消失的写作时光
太阳意象的来历
失败的大诗
断头英雄
无奈的老庄思想
向西三千里
孤独不可言说
凶狠之年
达县的雨
五月
辩解
《太阳?土地篇》:现代精神的批判和引导
八月之杯
秋天的谈话
十一月的黑夜
在四川流浪
《诗剧》:文体大突破
幸存者诗人俱乐部
再次去西藏
何处安身
《弑》:人类命运的悲剧
教师与诗人
去昌平看看海子吧
《你是父亲的好女儿》:流浪的青春
“太阳七部书”考
太平洋——遥远的路程
大地是一片荒凉
日落时分的部落
天梯上的夜歌
远方
附录
序言
1991年冬天,我第一次接触海子的诗歌,就被击中了。到2016年,我头头尾尾读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年啦,这个和海子辞世年纪一样大的数字,让我又惊讶又惭愧。惊讶的是,如果海子活着,他已经是五十二岁的知天命之年了。惭愧的是,海子辞世后留下许多的空白年岁,我无法填补。当然,我也无法想象一位五十二岁的大学法律教师的生存状况。可能海子也会像他的同学那样组建法律团队赚大钱,然后在春节开着奔驰轿车从雾霾重重的北京回到小小安宁的怀宁查湾村,在为父母修建的乡村别墅里过完除夕,给各位合作者群发贺年短消息和微信红包:“查海生祝各位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是的,一个人的存在和消失,对很多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在人世最大的区别也许是,一个人到底给别人留下多少回响,而海子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解不开的谜。爱好现当代文学的人,没有谁不知道海子其名,但对海子到底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人在误读海子呢?
我读海子二十六年了。这个数字自然说明不了什么,只能证明我个人对他的喜爱。但是,在多年不断的阅读中我意识到,如果我们仅仅去读海子的诗歌、诗学论文、诗化小说,而不了解海子的生活、思想、情感,我们的阅读无疑是失败的,是买椟还珠。于是我开始积累有关海子的资料,写作有关海子诗歌的短评,一直到2008年秋天和朋友谈论海子诗歌的时候,直接跳出写一本海子传记的念头。
我想写一本海子生涯编年史,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还原海子。还原海子,对我来说也许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子自己在《太阳?弑》里借剧中角色之口预言式地说过:“你知道我的诞辰、我的一生、我的死亡,但不知道我的命。你知道我的爱情,但不知道我的女人。你知道我歌颂的自我和景色,但不知道我的天空和太阳以及太阳中的事物。”但我决心去挑战。我的认识里,首先海子是一个人,一个生活的体验者;其次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诗歌王国里的“西绪弗斯”。海子现象,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现象。海子在二十六年生命里的经历和体验,并且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自身生命的璀璨和幽暗,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都会去思考,受到启发。
西川曾经警告过“只想为自己的冲动、狂想、开悟、心得作传而并不真想为海子作传的人”(西川《海子评传》序言),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写作本书的一个准则。本书从考据的基础资料和文本的技术分析两方面展开,对海子的生活历程、写作过程、思想嬗变及其内在联系做一些基础的分析工作,所以在写作时我着重从海子诗歌来观照海子其人,重点放在以诗证人、以人解诗。尤其是海子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西川《怀念》),成为我进入海子内心的一个门槛。
初稿完成后,海子在生命之路上那个快乐真诚、孤独高迈的影子在我眼前变得十分强大,我忽然感到十分寂寞。让我感慨的是,我冒昧打扰西川先生时,他对我说的那一句话:“写完这本书,也可以了结你的一桩心愿。”我想起热爱海子的二十六年,自己已经从青年步入了中年,而海子依旧年轻,永远二十六岁(虚岁)。但是,我希望海子依旧活着,我反对海子死了。我甚至计算:今年海子已经五十二岁了,“就这样过去了许多岁月,他长成了一条结实的汉子”(海子《木船》)。
书名《海子传:幻象与真理》,来自海子的后期诗句:“先是幻象万千,后是真理唯一。”当我们追寻海子身影之时,他只在远方以模糊的音信昭示何为真理。
在此书中,我较为明晰地归纳出海子从工作到辞世最后七年的生活状态:1983年的“选择之年”、1984年的“幸运之年”、1985年的“寻找之年”、1986年的“凶狠之年”、1987年的“逃避之年”、1988年的“燃烧之年”到1989年的“曙光元年”。我也较为明确地提出海子诗歌写作大致分四个时期:体验写作期(大致集中在1984年冬和1985年的恋爱时期)、实验写作期(这个阶段脉络比较模糊,夹在体验写作期和元素写作期之间)、元素写作期(从1987年5月开始,大致持续一年)、幻象写作期(从1988年5月开始)。我希望大家认可我的研究成果。
我可以骄傲地说,本书是海子资料最真实、最全面、最详细的一本书。本人采用了粗笨的田野作业式的工作方式,采访过大量海子生前的朋友,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电话里西川先生温软而浑厚的语音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安慰;我一一拜访海子在昌平时期的朋友孙理波、常远、马深等人,他们都热心提供资料,并且修改我书稿中一些细节纰漏;我面见沈天鸿先生,电话联系诗人雨田和编辑赵健雄,落实安庆、四川、内蒙古的一些细节;新华社记者唐师曾,诗人应忆航、韩忠等人都给我提供了一些昌平时期的细节;琚晨光提供了海子读高河中学时的有关资料。此外,本书还采纳了下面这些人的资料:骆一禾、王家新、困困(于萍)、吴霖、燎原、余徐刚、苇岸、陈陟云、刘大生、刘广安、俞敏洪、万夏、欧阳江河、廖亦武、尚仲明、孙文波、舒洁、张天男、唐晓渡、大仙、周立文、郁文、王俊秀等;哲学家陈嘉映对海子诗歌的精确论述让我十分惊讶;熊继宁对海子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期间的档案有详细的收集和整理。对上述这些我没有面见过的人,我都很感激。此外,孙理波给我提供了许多照片。海子父母说我的资料是最好的最全的,说看了我的书稿他们也了解到了很多海子在北京的事情,二老的认可让我也感到很欣慰。记得阳光下,我抱着刚好在家的海子大弟查曙明的肩膀互称兄弟。当年采访时海子的侄儿查锐还只有十多岁,现在他已经成人了,真是时光飞逝。
特别要说明的是,书里有些细节因为当事人不愿言明,所以不得已一笔带过或者含糊其词,可能会给读者留下丝丝疑惑和遗憾。还有,书里出现了一些人名,迫不得已用符号代替,以示尊重隐私——其实,对历史而言,我们都是渺小的,当事人何不大胆言之。笔者见识浅陋,虽然小心落笔,如有评述不当之处,敬请诸位谅解,并提出修改建议。
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以独特的方式活出自我的人充满好奇,海子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场迟来的相遇,让我有机会更近距离地去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相对封闭和充满变革的年代,一个年轻的生命如何能够捕捉到如此宏大的叙事,如何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民族的集体记忆融为一体。那些关于“太阳”、“麦地”、“村庄”的意象,究竟承载了他怎样的乡愁,怎样的对土地的依恋,又怎样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我更想知道,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那些执着于诗歌、沉迷于理想的“幻象”,究竟是他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他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如果能够细致地描摹他的人生细节,从求学、教学到创作,再到他那些令人不解的执念,一定能勾勒出一个更加丰满的诗人形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的佐证,一些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细节,帮助我理解海子选择的道路,理解他身上那种既纯粹又矛盾的气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读懂他诗歌中那份超越时代的呐喊,感受他生命中那份不屈不挠的追寻。
评分读《海子传:幻象与真理》之前,我其实对海子这位诗人,除了一些零星的诗句和他英年早逝的悲剧性结局,了解并不算深入。我常常觉得,像海子这样的诗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像一首未完成的诗,充满了神秘感和无尽的解读空间。这次翻开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探求的心态,想看看这位“麦地里的诗人”,他的生活轨迹、他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在现实的泥土和理想的星空之间徘徊,又最终将自己化作一束炽烈的火焰。我特别好奇,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纯粹与激昂,是如何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在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是怎样的力量让他如此决绝地追寻“真理”,又是什么样的“幻象”在驱使着他,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令人扼腕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心中关于海子更深层、更具象的认知,让我不再只是碎片化的记忆,而是能够感受到一个完整、立体的海子,一个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生命书写诗歌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海子生平的梳理,更能深入挖掘他诗歌创作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情感起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那些看似遥远却又直击人心的诗句。
评分每当提及海子,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意象,它们如同闪电般划过,短暂而耀眼,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名字——《海子传:幻象与真理》,便立刻吸引了我。它暗示着一种二元对立,一种在现实与虚妄之间摇摆的生命状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海子生命中那些如同梦境般缥缈的“幻象”,与他所追寻的、可能存在的“真理”联系起来的。是那些幻象引领他走向了真理,还是真理的幻灭让他沉溺于幻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剥开层层迷雾,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也或许更加令人心碎的海子。我不只是想知道他写了什么,更想知道他为什么而写,他写的时候在想些什么,他的内心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波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创作背景的深度解读,一些鲜为人知的交往细节,以及他与当时文坛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考,对于诗歌在个体生命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它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在麦地上呼唤太阳的诗人,他的孤独与绝望,他的狂热与纯粹?
评分海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一种不容忽视的诗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如此热烈地燃烧自己,去追寻那似乎永远触不可及的“真理”?《海子传:幻象与真理》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情愫。它让我联想到,在每一个伟大的梦想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幻象”。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窥探海子内心世界的深邃,去理解他诗歌中那些宏大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究竟源自何方。是时代的烙印?是青春的迷惘?还是天生的宿命?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能深入剖析他诗歌创作的动机和情感内核,甚至是他的哲学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海子不同时期作品的解读,将其置于他的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出他“幻象”与“真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在平凡生活中,对极致的追求所带来的震撼,以及这种追求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一个诗人,是如何用生命去践行他的信仰,哪怕这信仰,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
评分每当我读到关于海子的文字,总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以及一丝丝挥之不去的忧伤。这本书的名字《海子传:幻象与真理》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在暗示着,海子的生命旅程,是一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探索的旅程,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海子真实的生活,去了解他成长的环境,他所经历的人与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我好奇那些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太阳”、“麦地”、“村庄”,它们在他眼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简单的意象,还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描绘海子生活中的“幻象”与“真理”的。是幻象让他看到了真理,还是真理的缺失导致他沉溺于幻象?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海子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坚持?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将海子视为一个符号化的诗人,而是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