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相见》从严翔严晓频父女二人不同的视角分别记述了其二人的成长经历及从影故事,包括严翔《上海的早晨》和严晓频《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的拍摄趣事,星星点点地串联起了父女二人的交集。全书30多万字,近100张生活照片及剧照。
严翔,中国话剧及影视演员,因电影《日出》中的李石清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zuijia男配角奖提名。主演电影《问天何时明》中的郭沫若获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zuijia男主角奖提名。主演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的徐义德获第1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zuijia男主角和第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zuijia男主角奖。
严晓频,《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郭燕”,参演80余部影视作品,如《孽债》《天娇》《国民大生活》等,话剧《戴茜今晚嫁给谁》女主角。
胡凌虹,《上海采风》杂志主编。
严晓频
第一篇章 如“花冠”般盛开的童年
第二篇章 叩开“电影圣殿”的大门
第三篇章 北京电影学院中的磨砺
第四篇章 初入银幕,学会“忘记自己”
第五篇章 角色给我力量与启迪
第六篇章 我的生活,我的家庭
严翔
第一篇章 命中注定的戏缘
第二篇章 五彩缤纷的学戏生涯
第三篇章 初涉上海话剧舞台
第四篇章 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路
第五篇章 “伪君子”开掘了我的喜剧感觉
第六篇章 初涉银幕,懂得了“电影的”表演
第七篇章 演绎“反派”人物的复杂与多面
第八篇章 与知识分子的“神交”
第九篇章 那些“有缘无分”的文化名人
第十篇章 幸福而“富有”的家庭生活
1989 年,新婚后不久,我随丈夫曾海赴美国陪读了。周边不少朋友替我惋惜,觉得那个时候我正处于演艺事业的上升期,这一去可能就难回影视界了。可是我并没有犹豫。对于那时25 岁的我而言,家庭生活本身也很重要。而且当时国内开始涌现大量的商业片,我不想妥协去演, 不愿被商业裹挟。
到了美国后,我们住在先生就读学校的学生公寓,生活过得很平稳,风平浪静。我一边读书,一边在当地一家华语电视台做节目主持。我喜欢这份新工作,每天要直播大量的新内容,借此我不断拓展眼界,也大大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大约过了两年,1992 年,导演郑晓龙、冯小刚率领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批精兵强将来到纽约拍摄《北京人在纽约》,备受关注。这是第一部全程在国外取景的电视剧。姜文、马晓晴等主创人员,我都很熟悉, 我便以采访的名义去剧组探班。大家看见我都很高兴,围着我聊天,其中负责服装的相红辉兴奋地说:“赶紧跟晓龙导演说,严晓频在这,见一见她,我怎么觉得她这么合适呢?”这让我有点懵:“合适什么?” 进一步聊天后,我才知道,这个组出了点状况,电视剧马上要开拍了, 但女一号郭燕的演员还没有定下来。后来晓龙导演也过来了,我俩虽然不熟,但相互知晓。他也觉得我的形象和气质跟郭燕很贴,就邀请我加入。
当时我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就问姜文:“你认为我适合演那个角色吗?” 姜文很认真地点头说:“我觉得你特合适。”
组里很认真地给我试了个妆,没有经过试戏,两天后他们就接我去了剧组,在长岛的一幢别墅里,楼上楼下很宽敞。由于经费紧张,剧组大部分人都住在这里,就像大家庭一样。有时我们会叫中餐馆里的外卖;有时会去中国城金门超市买蔬菜买肉回来自己做饭;有时我跟王姬买回一些熟食就放在房间窗外原本放花的木头盒子里,冬天外面非常冷,这个盒子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冰柜。我和王姬住一个房间,在别墅的顶头, 姜文住在另一头,中间有一个长廊。每次讨论剧本的时候,大家会开玩笑地问:“今天是去‘姜办’谈,还是去‘王办’谈呀?”
四个半月就要拍完二十集,拍摄进程非常紧张,每天拍摄量很大。快节奏让我有些担忧,姜文安慰我说:“晓频,你一点都不要担心,开始乱, 中间也乱,乱到最后,还是有点乱。但我告诉你,剪出来会很好。”姜文就是这样一个很感性也很真实的人,他的感觉总是很准。
很快,我的包袱就卸了下来,不再给自己增加压力。我想,导演既然选了我,肯定是认为我和人物贴得挺近。我自己感觉到,我跟郭艳身上最贴近的地方,是一种书卷气,她之前是学中医的。我慢慢领悟到,拍电影就是这样,肯定会去选最合适的人,如果被选上,哪怕你可能什么都不演,你就已经是“她”了,若拼命在那里演,反而过了,就不是“她” 了。所以为什么拍电影很讲究现场气氛,要轻松,在松弛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冒出灵感的火花。
当然,松弛中还得“用心”。有了成为“她”的潜质和优势,但要一直是“她”,还得竭尽全力。以我的经验而言,台词的滚瓜烂熟是必须的, 写很多的人物分析、人物小传也是有益的,但终究还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在吃透人物的基础上,把自己融入环境里。我一直很注重每天到现场时的感觉,感受人物,感受当天要拍的戏,放下自我,去真实感受当时的空间、环境,找准当时人物的状态。
剧中,王启明原是北京某乐团的大提琴手,妻子郭燕是学中医的,夫妻俩怀揣着梦想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却突然被残酷的现实从云端踹到了窘迫生活的泥潭。在梦想已久的国度里,夫妻俩变得几乎一无所有,只能挤在一处贫民区的地下室,之前所学也毫无用武之地,只能被迫重头开始,时刻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问题。生活的落差、身份的落差导致的无奈、彷徨、失落,全然包裹住了他俩,但这种波涛汹涌的复杂情绪, 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在拍一场织机厂的戏时,我把这种百感交集揉入到织衣服时的动作中,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是现场环境给予我的创作灵感。
姜文是一个很有天赋、很有才华的演员。在跟姜文的对手戏中,我们也是相互刺激,产生很多即兴的火花。比如有一场戏,王启明和郭燕喝着酒,想象着将来成功的生活。姜文随性说了一些感想,我也很自然地接话。虽然之前没有排练过,但拍出来的效果却很好。在拍郭燕离婚后独自一人喝醉酒的戏时,恰巧那天是圣诞节,几乎所有的店都关门,只有酒吧开着, 剧组人员给我买来了红酒。表演有时是需要外部驱动力的。酒如同给我加了马达的力量,使我的即兴表演特别真实,那场戏也给我自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每回想又像是回到了当时。电影中的戏是可以排练的,但是是有限的,如果排到最后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就会缺少生动感。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频频相见”,刚看到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它不像很多书那样直接点明主题,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是关于爱情,还是友情,或者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频频”这个词又暗示了一种反复,一种不期而遇,也可能是一种注定。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在讲述一种深刻的连接,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遇见。也许是主人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与某些人和事“频频相见”,每一次相见都带来新的感悟,或者加深了旧有的羁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频频”的,是用一种平淡写实的笔触,还是用一种浪漫奇幻的色彩?这让我对书中的情节充满了期待,总觉得它会是一场温柔而又深刻的探索,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关于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关于生命中那些注定要反复出现的美好或是挑战。我甚至在想,它会不会是一种关于记忆的叙事,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却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频频相见”,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提醒我们曾经的自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淤积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有点像午后阳光洒落的宁静,又有点像海浪拍打礁石的澎湃。这本书的名字《频频相见》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给我的感受。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而是需要你一点点地去品味,去咂摸。我尝试着回忆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但它们似乎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迷雾,让人看不真切,却又无比熟悉。就好像那些在梦中反复出现的画面,你明明知道那是虚幻的,但那种感觉却真实得让你心悸。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内观的体验。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眷恋。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诉说着他的故事,而我,则像一位倾听者,在其中找到了共鸣。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频频相见”是命中注定,又有多少是偶然的巧合?这种反复的遇见,究竟是为了让我们学会珍惜,还是为了让我们铭记?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本书,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流淌,一种灵魂的触碰,留下的是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韵。
评分《频频相见》这个书名,初次映入眼帘,便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它不像那些直接了当、昭示内容的书名,反而带着一股浓郁的神秘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定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叙事。或许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反复地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又以不同的姿态,带来不同的冲击。这种“频频相见”,也许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象征着一种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一种总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内心深处的事物。我仿佛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细腻的情感,可能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探索。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游,每一次的“相见”,都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期待着,在这本厚重的书页中,能够找到那些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或者,只是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那种独特而又迷人的氛围之中,享受这份“频频相见”带来的宁静与深邃。
评分乍一看到《频频相见》这个书名,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这个名字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不断重复又不断变换的场景。它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书本的内容,反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开始思考,这种“频频相见”究竟是指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还是某种哲学的观念?是时间的轮回,还是命运的安排?我感觉这本书可能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故事线,而是通过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来传递某种深刻的感悟。它可能是在探讨生命中的那些不变的元素,那些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摆脱,却总会在某个时刻再次出现的羁绊。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善于捕捉细节的人,他能够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那些难以言说的思绪,都化为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这本书,可能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相见”,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频频相见”来构建他的世界,又想通过这种方式,带给读者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频频相见》给我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它早就存在于我的意识深处,只是从未被清晰地捕捉到。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立刻进入一个明确的故事世界,而是被一种独特的气息所包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也不会提供直接的答案,但它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撩拨起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绘的意境。那些“频频相见”的场景,究竟是物理空间上的重复,还是心灵层面的呼应?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方式,勾勒着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它可能不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描绘了一种状态,一种在时间的长河中,某些元素不断地交织、碰撞,最终形成独特的印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镜子,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情感的折射。它让我反思,生命中那些不断出现的“熟悉”,是否隐藏着未曾解开的谜题,或者是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它的魅力,让我在每一次阅读时,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