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網絡技術

傳輸網絡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世銀,李曉濱 著
圖書標籤:
  • 傳輸網絡
  • 網絡技術
  • 通信工程
  • 數據傳輸
  • 網絡協議
  • 網絡安全
  • 光縴通信
  • 無綫通信
  • 網絡優化
  • 5G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81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723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華為與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聯袂創作,移動通信國傢重點實驗室教授親自主筆,教育部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專業認證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談振輝教授撰序推薦。
産教融閤,在符閤高校教學大綱的同時,更加貼近企業實際需求。
華為HCNA官方認證教材,四本教程分彆針對四項職業技能認證,100 %覆蓋HCNA知識點。
配閤華為ICT學堂在綫視頻,學習過程不再枯燥,掃碼即看華為名師在綫課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重點難點。

內容簡介

本書較為全麵地介紹瞭傳輸網絡主流技術原理、設備組成和典型組網等內容。全書共9章,主要介紹瞭光縴通信技術原理、網絡技術基礎、SDH技術原理、WDM技術原理、OTN技術原理、4G LTE業務接入技術等內容,並設置瞭綜閤應用案例和實訓。全書通過二維碼方式,在相應位置穿插瞭很多在綫視頻,可以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的內容。

作者簡介

李世銀,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導,江蘇省重點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學術帶頭人,入選江蘇省“六大人纔”高峰。長期從事無綫通信、礦井通信與精 確定位、礦山物聯網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基金、863 項目、江蘇省支撐計劃等國傢和省部級科技項目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奬9項,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20餘篇)。編撰齣版《無綫通信中的穩健波束成形設計研究與應用》等專著6本,申請國傢發明專利10餘項。
先後為主講《通信原理》《數字通信技術》《計算機通信》《無綫通信》等課程。主持江蘇省和教育部教改及專業建設項目5項,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奬”等教學成果10餘項。

目錄

第 1章 緒論 1
1.1 4G LTE移動通信網絡架構 2
1.2 傳輸網絡演進 3
1.3 傳輸設備 4
1.4 本書內容與安排 5
第 2章 光縴通信技術原理 6
2.1 光縴傳輸基礎知識 7
2.1.1 摺射和反射 7
2.1.2 光的偏振 8
2.1.3 光的色散 8
2.2 光縴基礎知識 8
2.2.1 光縴的結構與摺射率分布 8
2.2.2 光縴的模式 10
2.2.3 光縴的損耗 11
2.2.4 光縴中的色散 12
2.2.5 碼間乾擾 13
2.2.6 截止波長 14
2.2.7 模場直徑和有效麵積 14
2.2.8 單模光縴的分類 15
2.2.9 單模光縴的非綫性效應 16
2.3 無源光器件 18
2.3.1 介質薄膜濾波器 18
2.3.2 光縴光柵 19
2.3.3 陣列波導光柵 20
2.3.4 梳狀濾波器 20
2.3.5 耦閤器和分光器 21
2.3.6 隔離器和環行器 22
2.3.7 光開關 23
2.4 有源光器件 23
2.4.1 光源 23
2.4.2 光放大器 26
2.5 本章小結 26
2.6 練習題 26
第3章 網絡技術基礎 27
3.1 局域網簡介 28
3.2 以太網技術原理 28
3.2.1 以太網技術簡介 28
3.2.2 以太網的物理介質 29
3.2.3 以太網工作機理 30
3.2.4 以太網端口技術 30
3.2.5 以太網協議 31
3.2.6 二層交換工作原理 32
3.3 VLAN技術 33
3.3.1 VLAN的基本概念 33
3.3.2 VLAN幀格式 33
3.3.3 VLAN的劃分 34
3.3.4 VLAN的應用 36
3.4 IP協議 38
3.4.1 數據網絡和Internet簡介 38
3.4.2 協議和標準 39
3.4.3 TCP/IP協議棧以及各層功能 40
3.4.4 IP地址介紹 43
3.5 QinQ 45
3.5.1 QinQ簡介 45
3.5.2 QinQ技術原理 46
3.5.3 QinQ應用 46
3.6 QoS 48
3.6.1 QoS基本概念 48
3.6.2 QoS實現技術 49
3.7 本章小結 54
3.8 練習題 54
第4章 SDH技術原理 55
4.1 SDH介紹 56
4.1.1 SDH網絡的發展 56
4.1.2 PDH及其缺陷 56
4.1.3 SDH的工作方式 59
4.1.4 SDH的特點 59
4.1.5 SDH傳輸體製的缺點 61
4.2 SDH原理 61
4.2.1 SDH幀結構 61
4.2.2 復用 63
4.2.3 開銷 68
4.2.4 指針 78
4.2.5 邏輯功能模塊 81
4.2.6 組網與保護 84
4.3 SDH産品硬件 92
4.3.1 華為SDH産品係列介紹 92
4.3.2 其他廠傢SDH産品介紹 97
4.4 業務配置 98
4.4.1 PDH業務配置(MSP/鏈形1+1/SNCP) 98
4.4.2 以太網業務介紹與配置 100
4.4.3 EPL/EVPL業務介紹 101
4.4.4 EPLAN/EVPLAN業務介紹 104
4.5 本章小結 106
4.6 練習題 107
第5章 WDM技術原理 108
5.1 WDM技術概述 109
5.1.1 WDM的概念 109
5.1.2 WDM技術的發展背景 109
5.1.3 DWDM原理概述 110
5.1.4 WDM係統組成 111
5.1.5 WDM技術的優勢 112
5.1.6 傳輸模式與係統模式 112
5.1.7 DWDM與CWDM 114
5.2 WDM係統關鍵組件 115
5.2.1 復用與解復用器 115
5.2.2 光放大器 117
5.2.3 監控單元 122
5.3 WDM産品簡介 123
5.3.1 傳統波分産品 123
5.3.2 NG WDM産品 124
5.4 本章小結 126
5.5 練習題 126
第6章 OTN技術原理 127
6.1 OTN體係介紹 128
6.1.1 OTN概述 128
6.1.2 OTN技術原理 130
6.1.3 OTN功能模塊的實現 133
6.1.4 OTN網絡接口 133
6.1.5 OTN復用和映射結構 134
6.1.6 OTM復用和映射結構 137
6.1.7 OTN的比特率及容量 138
6.1.8 OTN信號的幀周期 140
6.1.9 ODUk的時分復用 140
6.2 OTN開銷 142
6.2.1 電層開銷 142
6.2.2 光層開銷 150
6.2.3 OTN維護信號和路徑層次 151
6.3 OTN産品 154
6.3.1 OptiX OSN 1800設備 154
6.3.2 OptiX OSN 3800設備 156
6.3.3 OptiX OSN 6800設備 157
6.3.4 OptiX OSN 8800設備 159
6.3.5 OptiX OSN 9600和OptiX OSN 9800設備 161
6.4 本章小結 162
6.5 練習題 162
第7章 4G LTE業務接入技術 163
7.1 PTN接入技術 164
7.1.1 PTN典型技術 164
7.1.2 PTN的典型應用 166
7.2 IP RAN接入技術 167
7.2.1 IP RAN典型組網 167
7.2.2 IP RAN業務承載實現 171
7.3 GPON技術 173
7.3.1 PON技術發展 173
7.3.2 GPON係統結構 175
7.3.3 GPON係統數據復用方式 177
7.3.4 GPON協議 178
7.3.5 GPON關鍵技術 181
7.3.6 GPON終端認證及管理 183
7.3.7 GPON組網 186
7.4 本章小結 186
7.5 練習題 187
第8章 綜閤應用案例 188
8.1 OTN業務承載解決方案 189
8.1.1 移動承載:提供大帶寬、低延遲、低成本、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 189
8.1.2 城域寬帶承載:解決帶寬和光縴不足的睏境 190
8.1.3 租賃專綫:承載多種類型與速率的專綫業務 190
8.1.4 固網移動綜閤承載:一個網絡承載寬帶+移動+專綫 193
8.2 PTN業務承載解決方案 194
8.2.1 PTN LTE承載解決方案 195
8.2.2 地市L3VPN直接對接EPC 197
8.2.3 靜態L2VPN+動態L3VPN方案 198
8.2.4 動態L2VPN+動態L3VPN方案 200
8.3 iManager U2000簡介 201
8.4 本章小結 203
8.5 練習題 204
第9章 實訓:SDH&OTN;常見業務配置 205
9.1 SDH配置 206
9.1.1 復用段綫性1+1保護的業務配置 206
9.1.2 二縴雙嚮復用段環業務配置 207
9.1.3 配置SNCP業務 209
9.1.4 以太網EPL業務配置 211
9.1.5 共享Port的EVPL(VLAN)配置 213
9.1.6 EVPLAN業務(IEEE 802.1q網橋)配置 215
9.2 OTN配置 218
9.2.1 TDX單闆業務配置(10GE LAN業務配置) 218
9.2.2 TOA單闆業務配置 220
9.3 練習題 225
《光縴通信原理與實踐》 一、 引言 在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數據傳輸的需求呈現齣爆炸式增長,對通信網絡的性能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通信方式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帶寬需求和低延遲要求。光縴通信作為一種高效、大容量、抗乾擾能力強的通信技術,已成為現代信息傳輸網絡的核心骨乾。本書旨在深入淺齣地闡述光縴通信的基本原理,並結閤實際工程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的知識體係。從光縴的物理特性到光信號的産生、傳輸、接收,再到係統設計與優化,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光縴通信的精彩世界。 二、 光縴通信的物理基礎 光的本質與傳播: 電磁波理論: 光作為一種電磁波,其傳播遵循麥剋斯韋方程組。理解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對掌握光信號在光縴中的傳播機製至關重要。 光子的概念: 光子的能量與頻率成正比,這為光電轉換器件(如激光器和光電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提供瞭理論基礎。 光的乾涉與衍射: 這些光學現象在理解光縴的製造、連接以及某些光通信器件的設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乾涉效應被用於設計高品質的濾波元件。 光縴的結構與原理: 全內反射: 這是光縴實現長距離傳輸的根本原理。當光綫從摺射率較高的介質射嚮摺射率較低的介質,且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光綫會發生全反射,從而被限製在光縴內部傳播。 光縴的組成: 縴芯 (Core): 傳輸光信號的部分,通常由石英玻璃製成,具有較高的摺射率。 包層 (Cladding): 包圍縴芯,摺射率低於縴芯,用於實現全內反射。 塗覆層 (Coating): 保護光縴免受機械損傷和環境影響,並提供一定的強度。 光縴的種類: 單模光縴 (Single-mode Fiber, SMF): 縴芯直徑極小(通常為9微米),隻允許單一模式的光傳播,傳輸損耗低,色散小,適用於長距離、大容量傳輸。 多模光縴 (Multi-mode Fiber, MMF): 縴芯直徑較大(通常為50微米或62.5微米),允許多種模式的光傳播,但會導緻模間色散,適用於短距離傳輸。 多芯光縴 (Multi-core Fiber, MCF): 集成多根獨立縴芯於一根光縴中,極大地提高瞭傳輸容量。 空芯光縴 (Hollow-core Fiber, HCF): 縴芯內部為空,光在空氣中傳播,具有極低的非綫性效應和色散。 光縴中的損耗: 吸收損耗: 光信號能量被光縴材料吸收,轉化為熱能。主要由光縴材料本身的固有吸收以及雜質吸收引起。 散射損耗: 光信號在傳播過程中,由於介質不均勻性(瑞利散射)或結構缺陷(米氏散射)而發生能量損失。瑞利散射是光縴損耗的主要來源之一,與光波長呈四次方反比關係。 彎麯損耗: 光縴受到彎麯時,部分光信號會從彎麯處輻射齣去。微彎損耗由外部應力引起,宏彎損耗由較大半徑的彎麯引起。 連接損耗: 光縴接頭(熔接或活動連接器)處的能量損失,由芯徑失配、端麵不對齊、端麵反射等因素引起。 光縴中的色散: 模間色散 (Intermodal Dispersion): 在多模光縴中,不同傳輸模式的光以不同的速度傳播,導緻信號脈衝展寬,限製瞭傳輸速率和距離。 波導色散 (Waveguide Dispersion): 由光縴的波導結構引起,取決於光縴的摺射率分布和工作波長。 材料色散 (Material Dispersion): 由光縴材料的摺射率隨波長變化引起。 色散補償: 為瞭剋服色散對傳輸性能的影響,需要采取色散補償技術,如使用色散位移光縴(DSF)、色散補償光縴(DCF)或色散補償模塊(DCM)。 三、 光信號的産生與調製 光源: 激光器 (Laser Diode, LD): 具有高方嚮性、高單色性、高相乾性和高光強度的特點,是現代光縴通信中最常用的光源。 半導體激光器原理: 基於PN結的受激輻射原理,産生相乾光。 常用激光器類型: FP(法布裏-珀羅)激光器、DFB(分布反饋)激光器、DBR(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激光器等。DFB激光器因其窄譜綫寬度和良好的波長穩定性,是長距離通信的主流選擇。 發光二極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結構簡單,成本低,但光強弱、譜綫寬,主要用於短距離、低速率的光通信。 光調製: 將電信號信息加載到光信號上的過程。 直接調製: 通過改變光源的驅動電流來改變其輸齣光功率或頻率,從而實現信號調製。簡單易行,但會引入啁啾效應,影響傳輸性能。 外部調製: 使用外部調製器(如電光調製器、聲光調製器)來調製已有的連續光信號。調製效果更好,可實現高帶寬、低啁啾的調製。 電光調製器: 利用某些晶體(如鈮酸鋰)的電光效應,在外加電場作用下改變摺射率,從而調製光信號。 馬赫-曾德爾調製器 (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 一種常見的電光調製器,可實現幅度調製和相位調製。 調製格式: 開關鍵控 (On-Off Keying, OOK): 最簡單的調製方式,代錶“1”時有光,“0”時無光。 相移鍵控 (Phase-Shift Keying, PSK): 改變載波的相位來攜帶信息。 幅度相位鍵控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同時改變載波的幅度和相位來攜帶信息,可實現更高的頻譜效率。 四、 光信號的接收與解調 光電探測器 (Photodetector, PD): 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器件。 PIN光電二極管: 響應速度快,噪聲低,是常用的光電探測器。 雪崩光電二極管 (Avalanche Photodiode, APD): 具有內光電增益,靈敏度更高,適用於接收微弱光信號,但噪聲也較大。 光電倍增管 (Photomultiplier Tube, PMT): 靈敏度極高,但體積大,功耗高,已較少用於現代光縴通信。 光電導探測器: 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導電性變化來探測光信號。 光信號的解調: 將光信號中攜帶的信息還原為電信號。 相乾檢測 (Coherent Detection): 將本地振蕩的相乾光與接收到的信號光進行混閤,通過測量其拍頻信號來恢復信息。靈敏度高,可實現更遠的傳輸距離。 非相乾檢測 (Incoherent Detection): 直接探測光信號的強度變化來恢復信息,如上述的OOK解調。 五、 光縴通信係統組成與關鍵器件 光發送機 (Optical Transmitter): 産生和調製光信號,包含光源、調製器以及驅動電路。 光縴鏈路 (Optical Fiber Link): 傳輸光信號的介質,包括光縴本身、連接器、跳綫等。 光接收機 (Optical Receiver): 接收和解調光信號,包含光電探測器、放大器、濾波器和解調電路。 光放大器 (Optical Amplifier, OA): 在光信號衰減到一定程度後,對其進行放大,以彌補損耗,延長傳輸距離。 摻鉺光縴放大器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 最常用的光放大器,工作在1550nm波段,具有高增益、低噪聲、寬帶寬等優點,是實現超長距離通信的關鍵設備。 拉曼放大器 (Raman Amplifier): 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效應放大光信號,具有分布式放大和低噪聲的特點。 半導體光放大器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 結構緊湊,可集成,但增益和噪聲性能不如EDFA。 光開關 (Optical Switch): 實現光路切換,用於網絡重構、故障轉移等。 光復用器/解復用器 (Optical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實現波分復用(WDM)功能,允許在同一根光縴上同時傳輸多個不同波長的光信號,極大地提高瞭光縴的傳輸容量。 波分復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粗波分復用 (Coarse WDM, CWDM): 通道間隔較寬,成本較低,適用於城域網。 密集波分復用 (Dense WDM, DWDM): 通道間隔非常窄,通道數量多,適用於長途骨乾網,是當前光通信的主流技術。 六、 光縴通信網絡的建設與應用 光縴接入網 (Access Network): 將通信業務從本地交換局延伸到用戶端,包括FTTH(光縴到戶)、FTTB(光縴到樓)等。 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連接城市內部的用戶和數據中心,承載大量數據流量。 骨乾網 (Backbone Network): 構成全球通信網絡的主乾,連接各大洲和區域,通常采用DWDM技術實現超大容量傳輸。 數據中心互聯 (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DCI):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中心之間的數據交換需求,光縴通信提供瞭高帶寬、低延遲的連接方案。 無綫通信基站迴傳 (Backhaul): 為4G、5G等無綫基站提供高速連接,支持海量數據傳輸。 七、 未來發展趨勢 更高的數據速率: 隨著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下一代光通信係統將追求更高的比特率,例如100Gb/s、400Gb/s、800Gb/s甚至Tb/s級彆。 更靈活的調製格式: 采用更先進的調製技術,如相乾通信、多進製QAM等,以提高頻譜效率和傳輸容量。 新型光器件: 研發更高效、更緊湊、更低功耗的光器件,如矽光子器件、相乾光模塊等。 智能化與自動化: 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於光網絡的設計、管理和優化,實現網絡的智能化和自動化運行。 新型光縴技術: 如柔性光縴、可重構光縴網絡等,為滿足多樣化的應用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 八、 結論 《光縴通信原理與實踐》一書,通過深入剖析光縴通信的物理基礎、關鍵技術、係統構成以及應用場景,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紮實的光縴通信知識框架。本書不僅涵蓋瞭光縴通信的核心原理,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力求讓讀者在理解概念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工程實現的復雜性和巧妙之處。掌握光縴通信技術,對於理解現代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未來通信網絡的演進方嚮,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齣於對現代科技的好奇心,我最近購買瞭《互聯網協議與體係結構》這本書。初讀之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術手冊,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的世界。他並沒有直接羅列各種協議的細節,而是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闡述瞭互聯網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分層模型”的講解,就像是把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分解成不同的施工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務和接口。TCP/IP協議棧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可以流暢地瀏覽網頁,為什麼電子郵件能夠準確送達。他用生動的比喻,將IP地址比作郵政編碼,將MAC地址比作門牌號,讓我瞬間理解瞭數據包是如何在網絡中被定位和轉發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路由協議的講解,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信息在網絡中能夠找到最短、最快的路徑,而不是簡單地直綫傳輸。他還探討瞭DNS(域名係統)的作用,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隻需要記住網站的名字,而不需要記住那些復雜的IP地址。對於HTTP協議的介紹,讓我理解瞭瀏覽器是如何與服務器進行交互的。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它還深入探討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決策和演進,讓我感受到瞭技術背後的人類智慧和不斷探索的精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上網”這個錶層,而是開始窺探到它背後那個復雜而有序的運行機製。

評分

最近迷上瞭研究那些能夠串聯起世界、讓信息飛速流轉的幕後英雄——傳輸網絡。手邊正好有一本《城市交通脈絡》,拿到手裏就愛不釋手。這本書,與其說是講解書,不如說是作者帶著我走瞭一趟他眼中的現代城市。翻開第一頁,不是枯燥的技術參數,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城市畫捲,從繁忙的十字路口到蜿蜒的地下管網,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著城市如同生命體般跳動的心髒。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先讓你“看見”它。例如,在描述如何緩解高峰期擁堵時,他並沒有直接拋齣“智能信號燈”的概念,而是先描繪瞭清晨街道上車輛緩慢挪動的景象,然後引齣“流體力學”在城市交通中的應用,比如如何根據車流量動態調整信號燈時長,讓車流像水一樣順暢地湧過。接著,他又將視角拉遠,談到瞭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如何影響其交通負荷,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城市規劃來分散壓力。讀到關於“公交優先道”的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它不僅僅是減少瞭幾輛車的等待時間,而是通過重塑交通秩序,為公共交通賦予瞭更高的效率和優先級,從而引導更多人選擇綠色齣行。書中對於不同類型道路的設計理念,例如主乾道、次乾道、支路的分工,以及它們如何層層遞進,將人流和車流導嚮目的地,也讓我耳目一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交通係統看作是孤立的,而是強調瞭它與其他城市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通信的相互依賴性。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將整個城市的交通網絡比作人體的神經網絡,每一個節點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環節的癱瘓都可能影響全局。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我認識城市的新視角,讓我開始關注那些我以前可能從未留意過的細節,並且開始思考,在一個充滿活力和變化的城市裏,交通是如何被精心編織成一張無形的網,支撐著我們日常生活的運轉。

評分

我一直對數據是如何在網絡中奔跑感到好奇,所以買瞭這本《無綫通信基礎》。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科普讀物!從最基礎的電磁波理論講起,就像是把我帶迴瞭物理課的課堂,但是又比課本生動有趣得多。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4G、5G技術,而是循序漸進地解釋瞭信號是如何産生、傳播以及被接收的。我特彆喜歡他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類比,比如把無綫信號比作水波,從一個點嚮外擴散,解釋瞭信號衰減和乾擾的原因。他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通信中的應用,比如為什麼廣播使用較低頻率,而手機通信則需要更高的頻率。書中對於天綫的設計原理也有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手機的天綫形態各異,以及它在信號接收和發射中的關鍵作用。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涉及瞭調製解調的技術,雖然我不是技術背景齣身,但通過他的解釋,我大緻理解瞭信息是如何被“打包”成信號,又是如何被“拆包”還原的。他還探討瞭不同通信標準(如Wi-Fi、藍牙、蜂窩網絡)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尤其讓我感到“原來如此”的是,他解釋瞭為什麼在一些信號盲區,信號會變得很差,以及運營商是如何通過增加基站來覆蓋這些區域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講解,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應用案例,比如講解瞭早期的無綫電報,然後過渡到現在的智能手機通信。讓我對這個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無處不在的無綫世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依賴手機上網,而是開始思考背後那個龐大而精密的無綫通信體係是如何運作的。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那些連接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看不見的血管”,也就是通信的底層技術,然後偶然間發現瞭這本《數字信號處理概論》。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科技感,打開後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種堆砌公式的教科書,而是非常注重原理的講解。作者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信號”概念具體化瞭。例如,在講解采樣時,他會用一個電影幀來比喻,你不可能記錄下每一秒鍾的所有瞬間,隻能在特定的時間點進行捕捉,而這個捕捉的頻率,也就是采樣率,直接影響到你最終看到的畫麵是否流暢。然後他又將這個概念延伸到聲音信號,解釋瞭為什麼CD的采樣率是44.1kHz,以及更高的采樣率能帶來什麼好處。書中對濾波器原理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濾波器隻是簡單地“過濾掉”一些東西,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濾波器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比如去除噪聲,保留我們想要的聲音,甚至改變聲音的“音色”。最讓我覺得神奇的是,書中講解瞭傅裏葉變換,雖然我不是數學專傢,但作者通過圖示和形象的比喻,讓我大概理解瞭如何將一個復雜的信號分解成無數個簡單的正弦波疊加而成。這就像是把一個嘈雜的樂隊演奏麯分解成每一個樂器單獨演奏的聲音。他還探討瞭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如何防止失真,以及如何通過一些編碼技術來糾正錯誤。這本書讓我對數字信號處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欣賞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通信和影音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精妙算法。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那些連接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如何被串聯起來的,所以便入手瞭這本《光縴通信原理》。這本書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閃耀著光芒的世界。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語言,描繪瞭光縴是如何將信息以光的形式進行傳輸的。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深入技術細節,而是先講述瞭光是如何被引導和彎麯的,就像是河流在河道中流淌一樣,光在光縴中也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中對“全內反射”原理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光能夠被“睏”在光縴裏,並沿著它嚮前傳播,而不會輕易地“泄露”齣去。我還學習到瞭不同類型光縴的特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勢,比如單模光縴和多模光縴的區彆,以及它們分彆適用於長距離傳輸和短距離傳輸。書中對光源和探測器的介紹,讓我明白瞭光信號是如何被産生和接收的,就像是發送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講解瞭如何將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以及如何將光信號再轉換迴電信號,這其中涉及到的光電器件技術,讓我覺得非常神奇。他還探討瞭光縴通信在互聯網、電信和數據中心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讓我看到瞭這個看似簡單的“玻璃絲”是如何支撐起我們現代社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光縴通信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瞭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和可能性。

評分

快遞小哥送貨快,服務好。

評分

知識很新

評分

知識很新

評分

不錯

評分

我是單位的都是華為設備,以前在學校學的都是思科的,沒辦法得自學瞭,不過書很好,知識點也很好。

評分

知識很新

評分

收到書瞭以後十分興奮,打開看到封底的時候,發現還有兩本是需要再補充的,一本是路由與交換技術,一本是傳輸網絡技術。為什麼不一起齣呢?傳輸網絡技術好像還沒有齣。

評分

路由交換這樣的基礎書,我應該有好幾本呢。

評分

收到書瞭以後十分興奮,打開看到封底的時候,發現還有兩本是需要再補充的,一本是路由與交換技術,一本是傳輸網絡技術。為什麼不一起齣呢?傳輸網絡技術好像還沒有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