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研究(第十四輯) [Rural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中國鄉村研究(第十四輯) [Rural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宗智 編
圖書標籤:
  • 鄉村研究
  • 中國農村
  • 社會科學
  • 曆史
  • 區域研究
  • 發展
  • 文化
  • 政策
  • 民俗學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34798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8906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Rural 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6
字數: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鄉村研究》是曆史學暨社會科學雜誌Modern China(在美國齣版)的姊妹刊,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來源集刊,並於2017年底被納入知網。自2003年創刊至2011年共齣版九輯,隻在中國境內齣版發行。從2013年第十輯起改為中英文雙語刊,既刊載原創性中文文章,也刊載原創性英文文章。國內版由福建教育齣版社齣版,國際版由荷蘭Brill學術齣版社齣版。國際版定期每年4、10月齣版*、二兩期。國內版內容與國際版基本相同,但每年仍然隻齣一輯,同時納入國際版的*、二兩期。《中國鄉村研究》的宗旨:匯集中國鄉村研究的優秀人纔,提高中國鄉村研究的理論和實證水準,促進中外鄉村研究的學術交流,推動中國鄉村研究的本土化和國際化。

作者簡介

  黃宗智(Philip C.C.Huang),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曆史係教授(1966~2004年),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主任(1986~1995年),Modern China創刊主編(1975年至今),《中國鄉村研究》(Rural China)創刊主編(2003年至今)。主要著作有農村社會經濟史的三捲本——《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年版;2000、2004、2009年再版;英文版獲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奬)、《長江三角洲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版;2000、2006年再版;英文版獲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奬)和《**左右:從實踐曆史探尋中國農村發展齣路》(法律齣版社2014年版),以及法律史的三捲本——《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錶達與實踐》(上海書店齣版社2001年版,2007年再版;法律齣版社2014年增訂版)、《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齣版社2003年版,2007年再版;法律齣版社2014年增訂版)和《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法律齣版社2008年版,2014年增訂版),以及《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曆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7年版)。

內頁插圖

目錄

專題一 中國的非正規經濟再思考
導論
黃宗智 中國的非正規經濟再思考:一個來自社會經濟史與法律史視角的導論
文章
蘇之慧 非正式和不穩定的工作:不穩定型無産者和中國
硃愛嵐 中國傢庭護理工作的現狀及其對非正規經濟的啓示
範璐璐、薛紅 非正規就業中的女工自組織與勞工力量
——以嘉興服裝業的閤作生産隊為例
陳慧玲 中國實習勞工
黃傢亮、汪永生 華北農民非正規就業的微觀形態:基於河北定縣兩個村莊的考察
吳介民(著)、廖美(譯) 全球化生産下民工公民身份差序體製:比較中國沿海三個區域
評論
李靜君 勾勒關於中國不穩定勞工的論爭圖譜

專題二 中國農業往哪裏去
導論
黃宗智“中國農業往哪裏去?”——導論
曆史背景
王小魯、薑斯棟閤作:中國農業發展道路的討論
高原 工業化與中國農業的發展,1949-1985
林剛 中國近代工業與小農經濟
郭愛民 20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糧食生産、消費與産業分工關係解讀:基於Agr與Nagr錶達式的分析——兼與日美韓相比較
裴小林 土地生産率極限法則下不同發展階段的反嚮邏輯
新農業
劉昶、包詩卿、裴丹青 西峽香菇産業的個案研究
焦長權從“過密化”到“資本化”:“新農業”與“新農民”——以湖北省恩施 市煙葉種植農戶為例的討論
中國農業往哪裏去
王海娟、賀雪峰 小農經濟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
楊 團 此集體非彼集體
——為社區性、綜閤性鄉村閤作組織探路
黃宗智 中國農業發展三大模式
——行政、放任與閤作的利與弊

非專題文章
桂曉偉抗爭治理:一個剖析抗爭中國傢作用的理論框架
《中國鄉村研究》(第十四輯) 本書是一部聚焦中國鄉村變遷與發展的學術集成,深入探索瞭當下中國鄉村在曆史傳承、社會結構、經濟轉型、文化重塑以及生態環境等多個維度上的復雜圖景。本輯內容精選瞭來自多位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為理解和分析中國鄉村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提供多元視角與深刻洞見。 本輯研究涵蓋的議題廣泛而深入: 鄉村社會結構與治理的演變: 研究深入剖析瞭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中國鄉村社會組織形態、傢庭結構以及社區關係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探討瞭基層治理的模式創新與麵臨的睏境,例如集體經濟組織的重塑、村莊社區的內聚力挑戰,以及新型社會力量(如返鄉創業者、社會工作者)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特彆關注瞭不同區域鄉村在社會資本積纍、社會網絡維係以及公共服務供給方麵存在的差異性。 農村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 本輯重點考察瞭中國鄉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嚮多元化、市場化經濟的轉型過程。分析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傢庭農場、閤作社)的發展現狀與潛力,探討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文化創意産業等新興業態在促進農民增收、帶動鄉村振興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審視瞭土地製度改革、金融支持以及城鄉要素流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 麵對現代化衝擊,鄉村的傳統文化如何得以傳承與創新是本輯關注的重要議題。研究深入挖掘瞭不同地域的鄉村民俗、民間信仰、傳統技藝以及鄉土建築的價值,探討瞭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傳承路徑。同時,也關注瞭鄉村文化在發展鄉村旅遊、提升鄉村形象、增強文化自信方麵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應對文化同質化和失落的挑戰。 鄉村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鄉村環境問題日益突齣。本輯探討瞭鄉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包括土壤汙染、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研究聚焦於可持續農業實踐、綠色發展模式在鄉村的推廣應用,以及生態補償機製、環境治理政策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方麵的作用。同時,也關注瞭鄉村居民的生態意識覺醒及其在環境保護中的參與。 城鄉關係與流動人口研究: 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鄉村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本輯持續關注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聯係,深入分析瞭人口在城鄉間的流動及其對鄉村和城市帶來的雙重影響。研究探討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群體的生存狀態與需求,以及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權益保障等問題。同時,也關注瞭城鄉融閤發展的新趨勢與政策導嚮。 《中國鄉村研究》(第十四輯)匯集瞭紮實的田野調查、嚴謹的數據分析和富有創見的理論闡釋,力圖呈現一個動態、多元、充滿活力的中國鄉村世界。本書對於關注中國發展、鄉村研究、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曆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政策製定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記錄瞭中國鄉村的當下,更旨在為理解其未來發展方嚮提供重要的學術資源。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曆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中國鄉村研究(第十四輯)》所承載的“曆史與社會科學”的國際視野,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我猜想,這一輯中或許會有一些研究,不僅僅關注當下,更會溯源而上,將今天的鄉村問題置於更長遠的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例如,可能有一篇論文會對比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如改革開放前後,甚至更早時期)農村土地製度的變遷及其對社會結構和農民生活方式的深遠影響。我期望看到對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過的鄉村記憶的重塑,對那些在時代變遷中消失或變形的鄉村景觀的細緻描摹。 也許,會有作者以微觀的視角切入,選取某個具體的村莊或某個傢族,通過檔案、口述史等方式,勾勒齣數代人在鄉村土地上的生活圖景。這樣的研究,往往能展現齣宏大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和溫度。我尤其期待,在這些曆史敘事中,能夠看到女性在鄉村曆史進程中的獨特貢獻與地位,或者對那些曾經被主流話語邊緣化的群體(如少數民族、手藝人等)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傳承進行深入的挖掘。這種紮根於具體曆史場景的研究,無疑能夠讓讀者對中國鄉村的過去與現在有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社會科學前沿動態的讀者,我深知《中國鄉村研究》係列一嚮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紮實的田野調查而著稱。盡管我尚未親閱第十四輯,但我預感,這一輯勢必會圍繞當前中國鄉村發展中最為棘手和引人深思的議題展開。我猜測,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我設想,或許有研究者會深入探究不同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産業?如何吸引和留住人纔,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鄉村地區又進展如何?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鄉村治理現代化以及村民參與民主決策的討論。一個成功的鄉村振興,不僅僅在於經濟的增長,更在於社會結構的優化、文化活力的激發以及村民主人翁意識的增強。我期待看到對這些復雜互動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於政策製定者和實踐者在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睏境的坦誠呈現。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社會變遷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很期待《中國鄉村研究》係列的麵世,尤其是在見識瞭前十三輯的深度和廣度之後。這次的第十四輯,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深入研讀,但僅從其標題“中國鄉村研究”本身,就足以激發我對於其中可能涵蓋的豐富議題的聯想。我期待著,這一輯能夠延續以往的嚴謹學術傳統,繼續深入挖掘中國廣袤農村腹地的復雜肌理。 我設想,在這一輯中,或許會有學者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快速城鎮化浪潮中被逐漸遺忘的邊緣村落。這些村落,它們可能是山區深處的梯田社區,也可能是海岸綫旁的漁村,或者是曾經的礦區小鎮。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們會如何描繪這些村落的生存狀態:它們的人口結構是如何變化的?年輕一代是否還在堅守土地?傳統的農業生産模式是否麵臨著怎樣的挑戰與創新?經濟來源的多元化是怎樣發生的,又帶來瞭哪些社會結構性的改變?我希望能看到對這些村落內部社會資本的考察,比如鄰裏互助、宗族關係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以及社區凝聚力是否依然堅固。同時,政策的觸角如何延伸至這些地方,它們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探討的方麵。

評分

作為一位熱衷於瞭解中國社會細微之處的觀察者,《中國鄉村研究》這個係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扇窗口,讓我能夠窺見廣袤農村深處的真實圖景。雖然尚未讀到第十四輯,但僅從這個標題,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學術深度與研究活力。我期待著,這一輯能夠延續以往的優秀傳統,為我們帶來更多關於中國鄉村的洞察。 我猜想,這一輯中一定會有關於鄉村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研究。在城市文化不斷滲透,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許多傳統的鄉村文化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希望看到有學者們能夠關注那些正在努力守護和復興鄉村傳統文化(如地方戲麯、民間手工藝、傳統節日習俗等)的努力,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錶達方式。 或許,也會有研究關注鄉村的“新鄉土文化”的形成,即在外來人口(如城市移民、返鄉青年)的帶動下,鄉村文化呈現齣的新的融閤與發展。這種研究,能幫助我們理解當下鄉村文化的多元性和動態性。我更期待看到,在這些文化研究中,能夠展現齣鄉村居民在麵對文化變遷時的復雜心態和主觀能動性,而不僅僅是對外來影響的被動接受。

評分

我對《中國鄉村研究》一直抱有極高的期待,因為這個係列總能提供一些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中國這片土地。雖然我還沒讀到第十四輯,但僅憑“中國鄉村研究”這個題目,我就能想象到它所蘊含的豐富內容。我相信,這一輯一定會繼續秉持其一貫的嚴謹態度,在學術界引發重要的討論。 我特彆希望這一輯能夠有一些關於鄉村社會資本和社區建設的深入探討。在鄉村人口流動日益加劇、傳統傢庭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社區的凝聚力如何維係?鄰裏關係、村莊互助網絡在解決社會問題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作者們會不會關注那些通過創新方式重建鄉村社區聯係的案例?比如,一些年輕的返鄉創業者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連接村民,或者一些地方如何通過發展集體經濟來增強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鄉村治理中的“軟”力量的分析,那些不一定寫在政策條文裏,但卻實實在在影響著鄉村生活秩序的文化傳統、道德規範以及人際互動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