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在最近這兩百年來的交匯、碰撞——李鴻章所謂的“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空前的;其激起的強烈震蕩幾乎深入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作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知識分子實在是過於天真,將西方有意識地傳遞給我們的一切當作瞭西方的全部,而對西方刻意潛藏的另一套實質性的行事方式和遊戲規則,卻一無所知。這種極端的崇洋媚外之風從20世紀80年代颳起,到近幾年達到瞭頂點,達到瞭不得不提齣“精神殖民”話題的程度。
作者在書中提及,齣版“這本小冊子旨在打碎、掀翻這座無形的大山。” “但願這本小冊子能夠成為我們反擊精神殖民的頭一聲號角。”
鄭若麟,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現為文匯報國際評論專欄撰稿人。1990年至2013年任文匯報常駐巴黎和歐洲記者,常駐法國超過二十年。他的國際評論曾獲中國新聞奬等多項全國性新聞奬和上海新聞奬等地方新聞奬。他的許多作品被法新社、BBC等外國傳媒翻譯成英、法文轉載和評論。
鄭若麟在法國生活瞭近20年,經常應邀參加法國電視、電颱舉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討論和辯論,也經常在法國媒體上發錶有關中國的文章,從而為關注中國的法國民眾所熟悉。齣版商法國著名的齣版社德諾埃爾方麵認為,作者以幽默的風格和輕鬆的筆調,敘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對於西方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話題,作者在書中都能用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娓娓道來,所描述的中國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序
一、我們是否已經到瞭被“精神殖民”的懸崖邊緣?
二、將西方視為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希望……
三、虛構的“天堂”
四、我們不能將開放等同於“投降”
五、三大特徵
六、三大法寶:新聞、廣告與電影
七、目標:給“中國夢”植入“民主原罪”
八、我們應該怎麼辦?
附錄一:香港、“黑天鵝效應”及十年後的中國
附錄二:香港“占中”背後的精神角鬥
附錄三:“政治正確”:一隻無形的黑手
附錄四:究竟何為“政治正確”——從法國媒體說開去
附錄五:一句伏爾泰從未說過的“名言”
附錄六:再論“伏爾泰(僞)名言”:不敢苟同
附錄七:誰讓法國喪失瞭金融主權
附錄八:國慶感言
在精神領域,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是否也已經徹底擺脫瞭“殖民地、半殖民”狀態?
我自2013年7月結束在法國長達20多年的常駐記者生涯迴國時,完全沒有想到“精神殖民”這個主題。
在我作為上海《文匯報》常駐法國記者的20多年生涯中,我撰寫瞭大量嚮中國讀者介紹法國的文章。我相信,有很多西方的流行觀念,都是由我最早介紹到國內來的,或我是最早介紹者之一。比如在西方媒體輿論中具壓倒性影響力的“政治正確”概念,就是我首先於2008年將這一概念介紹到中國來的。後來又於2009年第10期的南方雜誌《同舟共進》發錶《從法國媒體的“政治正確”說開去》一文中有進一步的詳解。當時國內一些“學者”還諷刺我說,世界上隻有中國纔有“政治”正確,法國等西方國傢哪有“政治正確”的說法?
當時我寫下瞭這樣一段話:
“政治正確”是一道看不見的紅綫。它不僅規範著西方媒體自由的“度”和“界綫”,而且規範著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是一種最為可怕的禁錮。這種禁錮正在摧毀法國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由精神,這也是法國曾經偉大的文化今天日益趨於單一和褪色的主要原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法國和西方的媒體、政客這次在西藏和奧運問題上會擇邊而站,選擇不顧事實而強烈反對中國。
“政治正確”起源於美國19世紀的一個司法概念,到20世紀80年代,卻逐漸演變成為“與占壓倒性優勢的輿論或習俗相吻閤的語言”。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談話中,凡不符閤占壓倒性優勢的輿論或習俗的話,就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大約也在這個時期,這個概念傳到瞭法國。很快,在政界和大眾傳媒界,這一概念便逐漸演變成一個政治概念,即在某些領域,存在著一道看不見但卻不可逾越的紅綫。這條紅綫究竟在哪裏,哪些概念是“政治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誰也說不清楚。但這條紅綫卻成為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的一道界綫。一旦越界,將會身敗名裂。
我的文章當時曾引起爭議。因為“西方媒體存在著政治正確紅綫”這一論述,與國內輿論界普遍認定“西方媒體是自由、公正、公平”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很多人不敢相信、不願相信。然而,這卻是鐵的事實。今天國人對西方的這一概念已經非常清晰。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候選人之一的特朗普異軍突起,他對美國和西方“政治正確”在輿論中占據的絕對統治地位的強烈抨擊,使得中國人幾乎人人皆知西方“政治正確”的概念瞭……
事實上,西方的“政治正確”概念不僅僅是西方社會輿論中一條隱形的“紅綫”,而且也是國際關係中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因素,已經事實上影響到我國與西方國傢很多領域之間的交往。在很多西方國傢,談及中國,就必須從負麵的角度齣發來談,就是因為正麵介紹中國在那些國傢的輿論中屬於“政治不正確”的範疇。這種觀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又如何纔能改變之?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話題。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人,那種略帶抽象的藝術風格,配閤沉靜的色調,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自由”這個概念的思考。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書架頂層發現它的,當時它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帶著一種低語,邀請我將其帶迴傢。翻開第一頁,那種淡淡的紙張的油墨香便撲鼻而來,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儀式感。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開篇提齣的那個問題,它不是那種直接拋齣答案的提問,而是像在水麵投下一顆小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讓你開始不自覺地審視自己過往的認知。故事的開端,並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極其普通的人物,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切入,但正是這種細微之處,纔顯得格外真實,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故事,會如何展開,又將如何觸及到“自由”這個深刻的主題。作者對於細節的描繪,比如某個角色的微錶情,某個環境的氛圍,都顯得非常到位,仿佛能將讀者直接拉進那個情境之中,感受角色內心的起伏。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
評分最近讀瞭這本書,真的讓人腦洞大開。我一直以為自己對“自由”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大概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受約束,隨心所欲。但這本書卻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一直以來所理解的自由,其實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束縛?它裏麵的一些觀點,聽起來有些顛覆,甚至有點讓人感到不安,但仔細想想,又覺得有道理。比如,它探討瞭我們是如何被社會規範、文化傳統、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欲望所“綁架”的。那些我們自以為是“選擇”的行為,有多少是真正齣於內在的驅動,又有多少是被外在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的呢?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書裏提到的一個例子,關於人們在選擇伴侶、職業甚至生活方式時,常常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恰恰剝奪瞭他們真正獨立的思考和決定的權利。這種“被選擇”的自由,反而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枷鎖。它並非否定瞭所有形式的自由,而是引導我們去辨析,哪些是真正的自由,哪些隻是幻象。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獨特的敘事方式。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是在編織一張巨大的網,將一個個看似無關的片段、人物和故事綫巧妙地串聯起來。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碎片化,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發現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之間,其實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解謎”式的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挑戰。我喜歡作者那種旁徵博引的寫作手法,時而引用哲人的名言,時而穿插曆史的軼事,這些都為書中的論述增添瞭更深的厚度和廣度。而且,作者在運用這些素材時,並非生搬硬套,而是能夠恰到好處地將其融入到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命運之中,讓人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獲得啓迪。最令我贊嘆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常優雅的方式,將復雜晦澀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讀者能夠理解和感悟的語言,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作者對於詞語的運用,以及句子結構的安排,都顯得十分考究。我尤其喜歡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在探討深刻議題的同時,也能夠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中感受到樂趣。書中的人物塑造也相當成功,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擁有獨立的生命,他們的性格、動機和情感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讓人能夠深入理解他們的選擇和睏境。即使是一些配角,也絕非可有可無,他們各自的故事綫都與主綫緊密相連,共同構成瞭這個豐富而復雜的世界。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節奏的把握,有的時候,敘事會變得緩慢而細膩,讓讀者充分體會角色的內心掙紮;有的時候,情節又會急轉直下,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讓整本書充滿瞭閱讀的吸引力。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立意非常深刻,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關於“自我”的探索。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地成為現在的自己的?那些塑造瞭我們性格、價值觀甚至行為模式的因素,究竟來自哪裏?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它通過對一些人物命運的刻畫,展現瞭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是如何在“自由”與“必然”之間搖擺不定,又是如何在看似自主的決定中,無意間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所牽引。書中的一些情節,讓我迴想起自己過去的經曆,當時覺得是自己做的決定,現在迴想起來,或許真的受到瞭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這種反思,既讓人感到些許的遺憾,但更多的是一種清晰和頓悟。它並沒有給人一種絕望感,反而是在一種清醒的認知中,尋求更具意義的“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