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政府采购各级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招投标书编制人员以及涉及政府采购工作的其他相关人员作为工作或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土木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师生学习参考。本书也适合作为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的教材。 确保公共财政的安全是国家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公共财政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造福人民群众。公共财政的支出应依法管理、科学使用,政府采购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者多年来一直关注政府采购问题,也一直在调研国内、外政府采购的情况,本书能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所贡献,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及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各行各业人士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以的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通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介绍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项目文书编制的基本特点及相关要求,以一类一例的形式给出了几个典型的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书编制实例,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采购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工作人员、招投标书编制人员以及涉及政府采购问题的其他相关人员作为工作或学习中的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土木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师生学习参考。本书也适合作为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1 章 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及相关要求 1
1.1 我国政府采购的特点及相关政策 1
1.1.1 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基本要求 2
1.1.2 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2
1.1.3 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 3
1.1.4 政府采购合同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4
1.1.5 质疑与投诉的相关原则 5
1.1.6 监督检查的基本要求 5
1.1.7 相关的法律责任 6
1.2 我国政府采购招投标的特点 7
1.2.1 招标的特点及相关要求 7
1.2.2 投标的特点及相关要求 9
1.2.3 开标、评标和中标的相关规定 9
1.2.4 相关的法律责任 11
1.3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招标投标 12
1.3.1 招标的相关要求 13
1.3.2 投标的相关要求 14
1.3.3 开标、评标与定标的相关要求 15
1.3.4 相关的法律责任 18
1.4 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的管理 20
1.4.1 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的范围及内容 21
1.4.2 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的相关要求 22
1.4.3 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的管理要求 22
1.4.4 相关的法律责任 23
1.5 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 23
1.5.1 投诉提起与受理程序 23
1.5.2 投诉处理与决定的相关规定 24
1.5.3 相关的法律责任 25
1.5.4 供应商投诉受理审查的相关要求 25
1.6 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的政府采购 26
1.7 中央预算单位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的处理 30
1.7.1 变更方式申请的基本要求 30
1.7.2 审批管理的基本要求 32
1.8 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规定 32
1.9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 33
1.9.1 评审专家选聘与解聘规定 33
1.9.2 评审专家抽取与使用的基本要求 33
1.9.3 评审专家监督管理的基本规定 35
1.10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评审规则 35
第 2 章 我国政府采购的宏观政策及相关要求 37
2.1 政府采购进口产品 37
2.1.1 审核管理的基本规定 37
2.1.2 采购管理的基本规定 37
2.1.3 监督检查的基本规定 38
2.1.4 注意事项 38
2.2 政府采购节能产品 40
2.3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政府采购 40
2.4 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 41
2.5 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原则 44
2.6 中央预算单位批量集中采购的基本要求 46
2.6.1 宏观要求 46
2.6.2 注意事项 48
2.7 保证金和行政处罚罚款规定 49
2.8 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相关要求 49
2.8.1 宏观要求 49
2.8.2 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 49
2.8.3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 51
2.9 小额度政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 53
2.10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 53
2.11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活动规则 54
2.11.1 宏观要求 54
2.11.2 注意事项 55
2.11.3 相关措施 58
2.11.4 重要意义及目标 60
2.12 政府采购行政处罚规则 61
第 3 章 省级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及核心要点 63
3.1 省级政府采购机构集中采购业务流程 63
3.1.1 供应商问题 63
3.1.2 本省省级预算单位问题 65
3.1.3 评审专家 72
3.2 省级政府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 73
3.2.1 总体要求 73
3.2.2 招标和投标 74
3.2.3 开标、评标和定标 76
3.2.4 监督管理 77
3.3 省级政府采购管理规则 78
3.4 省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原则 81
3.5 省级政府采购评审工作规定 82
3.5.1 评审专家的资格管理 83
3.5.2 评审专家的抽取使用 83
3.5.3 采购代理机构的工作职责 84
3.5.4 评审委员会和评委的工作职责 84
3.5.5 财政部门的监管职责 85
3.5.6 相关的法律责任 85
3.6 省级政府协议采购网上供货规则 86
3.6.1 协议供货 86
3.6.2 协议供货合同确定 87
3.6.3 供货合同与验收支付 88
3.6.4 监督管理 89
3.7 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监督考核规则 89
3.7.1 定期与专项考核 90
3.7.2 定性与定量考核 90
3.7.3 自查与核查 91
3.7.4 考核程序 91
3.7.5 综合评定 92
3.7.6 相关问题的考核认定及处置 92
第 4 章 省级以下地方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及核心要点 93
4.1 采购供应商登记及诚信管理规则 93
4.1.1 供应商信息登记 93
4.1.2 供应商的权利与义务 94
4.1.3 供应商诚信档案及监督管理 94
4.2 电子政府采购方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4
4.2.1 电子政府采购规程 95
4.2.2 监督与管理 97
4.2.3 法律责任 97
4.3 优先购买福利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要求 97
4.4 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 98
第 5 章 我国政府采购的过程控制体系及相关要求 102
5.1 政府采购的运作方式 102
5.1.1 政府采购当事人的相关要求 103
5.1.2 政府采购方式的相关规定 104
5.1.3 政府采购程序的相关要求 105
5.1.4 政府采购合同的相关要求 106
5.1.5 质疑与投诉的相关规定 106
5.1.6 监督检查的基本规定 107
5.1.7 相关的法律责任 107
5.2 招标投标的运作方式 109
5.2.1 招标的相关规定 110
5.2.2 投标的相关规定 112
5.2.3 开标、评标和中标的相关规定 113
5.2.4 投诉与处理的相关规定 115
5.2.5 相关的法律责任 115
5.3 采购节能产品的运作方式 118
5.4 非招标采购的运作方式 119
5.4.1 总体要求 120
5.4.2 竞争性谈判的相关要求 123
5.4.3 单一来源采购的相关要求 124
5.4.4 询价的相关要求 125
5.4.5 相关的法律责任 125
5.5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政府采购流程 126
5.5.1 采购程序 127
5.5.2 争议处理和监督检查 129
5.6 竞争性磋商采购的运作方式 129
5.7 服务项目政府采购的运作要求 129
5.8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要求 131
5.9 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32
5.10 政府采购评审中的工作纪律 133
5.11 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35
5.11.1 宏观原则 135
5.11.2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 136
5.12 信息安全产品政府采购的运作要求 138
5.13 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的运作要求 140
5.14 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运作要求 141
5.15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方式 142
5.15.1 宏观原则 142
5.15.2 考核内容 142
5.15.3 考核要求 142
5.15.4 考核方法 143
5.15.5 考核结果及责任 143
5.15.6 政府采购需求和履约验收管理要求 144
5.15.7 对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管要求 145
第 6 章 大规模政府采购项目典型范本 147
6.1 省级政府2017年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分类采购招标文件 147
6.1.1 总则 147
6.1.2 采购目录及采购方式 147
6.1.3 企业报名、材料申报要求 148
6.1.4 企业报价和解密 149
6.1.5 资质审核 150
6.1.6 集中采购评审 151
6.1.7 相关名词解释 152
6.1.8 招标单元划分 154
6.1.9 经济技术标评价指标及权重评审指标递交资质材料要求 155
6.1.10 企业及产品证明材料格式及说明 160
6.2 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外诊断试剂集中挂网阳光采购招标文件 165
6.2.1 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65
6.2.2 采购目录及方式 165
6.2.3 采购配送 166
6.2.4 监督管理 167
6.2.5 附则 168
6.2.6 体外诊断试剂集中挂网阳光采购流程 168
6.2.7 企业资料申报要求及审核 169
6.2.8 主要名词解释 170
6.2.9 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体外诊断试剂集中采购购销合同 170
6.3 昌阳地铁招标资格预审招标公告 172
6.3.1 招标文件封面 172
6.3.2 招标条件 172
6.3.3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172
6.3.4 申请人资格要求 173
6.3.5 资格预审方法 173
6.3.6 资格预审文件的获取 173
6.3.7 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递交 174
6.3.8 发布公告的媒介 174
6.3.9 联系方式 174
6.3.10 评标办法 174
6.3.11 落款 174
6.4 昌阳地铁招标资格预审招标文件 174
6.4.1 招标文件封面 174
6.4.2 招标文件目录 174
6.4.3 资格预审公告 175
6.4.4 申请人须知 176
6.4.5 资格审查办法 181
6.4.6 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格式 185
第 7 章 中、小规模政府采购项目典型范本 192
7.1 公共食堂中央空调改造工程招标文件 192
7.1.1 招标文件封面 192
7.1.2 招标文件目录 192
7.1.3 投标邀请 192
7.1.4 投标人须知 193
7.1.5 招标工程项目及有关要求说明 197
7.1.6 图纸、工程量清单 200
7.1.7 合同协议书 (格式文本) 211
7.1.8 合同条款 212
7.1.9 工程质量保修书 213
7.1.10 附件 (投标文件格式) 213
7.2 公办高校艺术设计互动教室修缮改造工程招标文件 219
7.2.1 招标文件封面 219
7.2.2 招标文件目录 219
7.2.3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219
7.2.4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219
7.2.5 第三部分招标工程项目及有关要求说明 223
7.2.6 第四部分图纸、工程量清单 226
7.2.7 第五部分合同协议书 (格式文本) 249
7.2.8 第六部分合同条款 250
7.2.9 第七部分工程质量保修书 250
7.2.10 第八部分附件 (投标文件格式) 251
7.3 公办高校进口设备外贸代理服务招标文件 256
7.3.1 招标文件封面 256
7.3.2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256
7.3.3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257
7.3.4 第三部分项目内容及有关说明 261
7.3.5 第四部分合同主要条款 262
7.3.6 第五部分附件目录及格式 263
7.4 公办高校学生公寓跟踪审计与结算审计招标文件 266
7.4.1 招标文件封面 266
7.4.2 招标文件目录 267
7.4.3 第一部分投标公告 267
7.4.4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267
7.4.5 第三部分项目内容及有关说明 271
7.4.6 第四部分合同主要条款 273
参考文献 281
前言/序言
政府采购并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购实质上是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之一。所谓政府采购是指使用公共资金的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动用公共资金购买、租赁商品、工程、智力成果及雇佣劳务或获取服务的行为。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将政府采购定义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采购、租赁、有无期权购买货物、服务、工程,及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政府采购的采购方或采购主体必须是具有公共职能的公共组织或公法人(即使用公共资金的公共机构或组织,包括各级国家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行会组织、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政府采购的目的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政府采购争议的救济主要应采用公法上的救济方式,政府采购适用一些专门的程序。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可使有限的公共资金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促使货物、工程、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本国供应商国际竞争能力;可从宏观上调节国民经济;有利于将政府采购活动置于阳光之下,遏止政府采购中的贪污腐败行为。政府采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公开性原则(disclosures)、公平性原则(equity)、竞争性原则(competitions)、经济效益原则(economy and efficiency)、严正性原则(integrity)。应建立政府采购的主体制度,建立政府采购的程序控制制度,建立政府采购争议的救济制度。
我国的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我国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权限制定的。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我国的政府采购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政府采购应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机构确定并公布。
确保公共财政的安全是国家管理的最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公共财政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造福人民群众。公共财政的支出应依法管理、科学使用,政府采购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政府采购涉及面非常宽泛,只有全面、详细地掌握系统的政府采购知识才能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普及政府采购知识意义重大。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政府采购问题,也一直在调研国内、外政府采购的情况,为了向大众普及政府采购知识不揣浅陋撰写了本书。希望本书能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所贡献,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及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各行各业人士有所帮助。
全书由江南大学姜晨光主笔完成,莱阳市人民政府信访局郭立众,莱阳市财政局李雪,莱阳市国家税务局曲同同,中共莱阳市委于京良,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郭培强、王凤娟,山东省立医院张振美,江南大学王风芹等同志(排名不分先后)参与了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
限于水平、学识和时间关系,书中内容难免存在疏漏与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提出批评与宝贵意见。
姜晨光
2017年12月于江南大学
《公私合营政策演变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政策——公私合营,其历史渊源、政策演变、具体实践及其深远影响。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并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对公私合营的动因、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企业在合营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对原有资本家阶层的影响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全局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本书不涉及任何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概念、流程、法律法规或操作指南,而是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经济政策范畴。 第一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与公私合营的萌芽 本章将追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复杂经济和社会形势。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洗礼后,百废待兴,如何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本章将详细阐述土地改革完成后,如何从农村转向城市,以及对城市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策略是如何被提上议事日程的。重点将放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识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初步判断上,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改造路径的初步设想。 我们将深入分析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例如苏联模式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过渡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促使了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形成。接着,本章将聚焦于公私合营政策在早期探索阶段的萌芽状态,包括对一些个体户、小规模私营企业进行初步的合作化、联营化改造的经验积累,以及这些早期尝试如何为后来的大规模公私合营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我们将考察那些早期出现的“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分析它们在性质、形式和目标上与后来成熟的公私合营政策的异同,并指出这些萌芽状态的实践是如何逐渐为更广泛的政策制定提供启示的。 第二章:公私合营政策的形成与早期实践(1953-1956年) 本章将详述1953年《国家资本主义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提出后,公私合营政策是如何逐步形成并进入大规模实践阶段的。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包括理论上的论证、领导人的指示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将放在对“国家资本主义”范畴的界定,以及公私合营作为其高级形式是如何被确立的。 本章将详细阐述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形式,包括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并重点分析公私合营是如何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对私营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其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的。我们将分析公私合营在不同行业,如轻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各地在推进公私合营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国家如何通过参股、派员管理、统一经营等方式,逐步取得控制权;对于个体手工业者,又如何通过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终过渡到公私合营。 我们会深入剖析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采取了哪些经济手段,如提供贷款、安排原材料供应、统一销售渠道、实行定息制度等,以稳定私营工商业者的情绪,并使其认识到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同时,本章也将分析这一时期公私合营所面临的阻力与挑战,以及党和政府是如何通过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加以克服的。 第三章:公私合营的深入发展与全面实现(1956年至今的阶段性发展) 本章将重点关注1956年,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来临后,公私合营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实现的。我们将详细分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提出及其意义,以及这一政策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绝大多数私营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本章将深入研究在这一阶段,公私合营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事安排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我们将分析,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原有的所有权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如何成为绝对的主导力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构成、原有资本家如何被安排岗位,以及他们的经济待遇如何变化,都将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同时,我们将考察国家对公私合营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等方面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这些管理方式是如何逐步统一到国家计划经济的整体框架下的。 本章还将探讨,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实现后,企业内部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例如如何进行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以及如何根据国家计划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我们将分析公私合营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和问题,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的对企业自主性的限制,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某些偏差。 第四章:公私合营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特点 本章将跳出历史的时间线,对公私合营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上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详细考察在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如何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包括如何制定生产计划,如何组织原材料的采购,如何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我们将分析公私合营企业在市场营销、定价策略等方面与原有私营企业相比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本章将重点分析公私合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权责的划分、人力资源的配置等。我们将探讨在合营过程中,原有的资本家、管理人员与国家委派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互动。定息制度作为公私合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对其产生背景、具体执行方式、对原资本家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调整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将分析定息制度如何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政策,在稳定资本家心态、促进其配合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公私合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将考察在国家主导下,企业如何通过引进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在公私合营模式下,企业文化、职工心态、管理哲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能。 第五章:公私合营的历史影响与遗产 本章将对公私合营政策的长期历史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评估。首先,我们将分析公私合营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并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公私合营如何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其次,本章将深入研究公私合营对中国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原有的资产阶级如何被改造,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一改造过程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本章也将关注公私合营对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风貌所带来的整体性改变。 最后,本章将对公私合营的历史遗产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将分析公私合营的成功经验,例如其在快速实现经济改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同时,本章也将客观地审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的对企业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压抑,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些教训。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本章旨在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逻辑,以及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本书对公私合营的探讨,旨在还原一段重要的历史,揭示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与演变,而不涉及任何与现代采购行为或制度相关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