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文明在最近这两百年来的交汇、碰撞——李鸿章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空前的;其激起的强烈震荡几乎深入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作者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知识分子实在是过于天真,将西方有意识地传递给我们的一切当作了西方的全部,而对西方刻意潜藏的另一套实质性的行事方式和游戏规则,却一无所知。这种极端的崇洋媚外之风从20世纪80年代刮起,到近几年达到了顶点,达到了不得不提出“精神殖民”话题的程度。
作者在书中提及,出版“这本小册子旨在打碎、掀翻这座无形的大山。” “但愿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我们反击精神殖民的头一声号角。”
郑若麟,文汇报高级记者,研究员。现为文汇报国际评论专栏撰稿人。1990年至2013年任文汇报常驻巴黎和欧洲记者,常驻法国超过二十年。他的国际评论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全国性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等地方新闻奖。他的许多作品被法新社、BBC等外国传媒翻译成英、法文转载和评论。
郑若麟在法国生活了近20年,经常应邀参加法国电视、电台举办的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也经常在法国媒体上发表有关中国的文章,从而为关注中国的法国民众所熟悉。出版商法国著名的出版社德诺埃尔方面认为,作者以幽默的风格和轻松的笔调,叙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话题,作者在书中都能用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娓娓道来,所描述的中国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序
一、我们是否已经到了被“精神殖民”的悬崖边缘?
二、将西方视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三、虚构的“天堂”
四、我们不能将开放等同于“投降”
五、三大特征
六、三大法宝:新闻、广告与电影
七、目标:给“中国梦”植入“民主原罪”
八、我们应该怎么办?
附录一:香港、“黑天鹅效应”及十年后的中国
附录二:香港“占中”背后的精神角斗
附录三:“政治正确”:一只无形的黑手
附录四:究竟何为“政治正确”——从法国媒体说开去
附录五:一句伏尔泰从未说过的“名言”
附录六:再论“伏尔泰(伪)名言”:不敢苟同
附录七:谁让法国丧失了金融主权
附录八:国庆感言
在精神领域,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已经彻底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状态?
我自2013年7月结束在法国长达20多年的常驻记者生涯回国时,完全没有想到“精神殖民”这个主题。
在我作为上海《文汇报》常驻法国记者的20多年生涯中,我撰写了大量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的文章。我相信,有很多西方的流行观念,都是由我最早介绍到国内来的,或我是最早介绍者之一。比如在西方媒体舆论中具压倒性影响力的“政治正确”概念,就是我首先于2008年将这一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后来又于2009年第10期的南方杂志《同舟共进》发表《从法国媒体的“政治正确”说开去》一文中有进一步的详解。当时国内一些“学者”还讽刺我说,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政治”正确,法国等西方国家哪有“政治正确”的说法?
当时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政治正确”是一道看不见的红线。它不仅规范着西方媒体自由的“度”和“界线”,而且规范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是一种最为可怕的禁锢。这种禁锢正在摧毁法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由精神,这也是法国曾经伟大的文化今天日益趋于单一和褪色的主要原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法国和西方的媒体、政客这次在西藏和奥运问题上会择边而站,选择不顾事实而强烈反对中国。
“政治正确”起源于美国19世纪的一个司法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却逐渐演变成为“与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或习俗相吻合的语言”。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谈话中,凡不符合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或习俗的话,就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大约也在这个时期,这个概念传到了法国。很快,在政界和大众传媒界,这一概念便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概念,即在某些领域,存在着一道看不见但却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条红线究竟在哪里,哪些概念是“政治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这条红线却成为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一道界线。一旦越界,将会身败名裂。
我的文章当时曾引起争议。因为“西方媒体存在着政治正确红线”这一论述,与国内舆论界普遍认定“西方媒体是自由、公正、公平”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很多人不敢相信、不愿相信。然而,这却是铁的事实。今天国人对西方的这一概念已经非常清晰。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候选人之一的特朗普异军突起,他对美国和西方“政治正确”在舆论中占据的绝对统治地位的强烈抨击,使得中国人几乎人人皆知西方“政治正确”的概念了……
事实上,西方的“政治正确”概念不仅仅是西方社会舆论中一条隐形的“红线”,而且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已经事实上影响到我国与西方国家很多领域之间的交往。在很多西方国家,谈及中国,就必须从负面的角度出发来谈,就是因为正面介绍中国在那些国家的舆论中属于“政治不正确”的范畴。这种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又如何才能改变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以及句子结构的安排,都显得十分考究。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在探讨深刻议题的同时,也能够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乐趣。书中的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他们的性格、动机和情感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让人能够深入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困境。即使是一些配角,也绝非可有可无,他们各自的故事线都与主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有的时候,叙事会变得缓慢而细腻,让读者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挣扎;有的时候,情节又会急转直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整本书充满了阅读的吸引力。
评分最近读了这本书,真的让人脑洞大开。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自由”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大概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约束,随心所欲。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一直以来所理解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束缚?它里面的一些观点,听起来有些颠覆,甚至有点让人感到不安,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有道理。比如,它探讨了我们是如何被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甚至是我们自己的欲望所“绑架”的。那些我们自以为是“选择”的行为,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内在的驱动,又有多少是被外在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的呢?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提到的一个例子,关于人们在选择伴侣、职业甚至生活方式时,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恰恰剥夺了他们真正独立的思考和决定的权利。这种“被选择”的自由,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枷锁。它并非否定了所有形式的自由,而是引导我们去辨析,哪些是真正的自由,哪些只是幻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网,将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片段、人物和故事线巧妙地串联起来。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碎片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发现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之间,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解谜”式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时而引用哲人的名言,时而穿插历史的轶事,这些都为书中的论述增添了更深的厚度和广度。而且,作者在运用这些素材时,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其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之中,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启迪。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将复杂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感悟的语言,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略带抽象的艺术风格,配合沉静的色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自由”这个概念的思考。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书架顶层发现它的,当时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带着一种低语,邀请我将其带回家。翻开第一页,那种淡淡的纸张的油墨香便扑鼻而来,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仪式感。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它不是那种直接抛出答案的提问,而是像在水面投下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你开始不自觉地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故事的开端,并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切入,但正是这种细微之处,才显得格外真实,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会如何展开,又将如何触及到“自由”这个深刻的主题。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个角色的微表情,某个环境的氛围,都显得非常到位,仿佛能将读者直接拉进那个情境之中,感受角色内心的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立意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自我”的探索。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现在的自己的?那些塑造了我们性格、价值观甚至行为模式的因素,究竟来自哪里?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通过对一些人物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是如何在“自由”与“必然”之间摇摆不定,又是如何在看似自主的决定中,无意间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牵引。书中的一些情节,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当时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或许真的受到了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反思,既让人感到些许的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清晰和顿悟。它并没有给人一种绝望感,反而是在一种清醒的认知中,寻求更具意义的“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