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7步法: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

深度工作7步法: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埃米.惠特剋 著,黃延峰 譯
圖書標籤:
  • 深度工作
  • 專注力
  • 時間管理
  • 效率提升
  • 職業發展
  • 自我提升
  • 榖歌
  • 工作方法
  • 生産力
  • 思維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社
ISBN:978755960940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139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字數:22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耶魯大學MBA與倫敦大學學院MFA跨界專傢的新研究成果:

如何在新經濟時代實現深度工作?耶魯大學MBA與倫敦大學學院MFA雙學位跨界專傢的新研究成果:通過藝術與商業結閤實現深度工作。7個步驟、30個經典案例破解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與自製力、創造力、思維力的奧秘。讓你在被不斷乾擾的環境中,工作依然具有創造力,依然有深度。



★榖歌精英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榖歌Gmail創始人保羅.布赫海特、榖歌X 原副總裁剋萊爾.休斯.約翰遜、榖歌X 用戶體驗團隊主管裏卡多·普拉達、榖歌首席人纔官拉斯洛.博剋都在用的深度工作法。




“在榖歌走嚮‘創造性的靈活’的旅程中,惠特剋是我們和藹、明智的同伴。”

——剋萊爾.休斯.約翰遜,GoogleX原副總裁,Stripe首席運營官

★你一直在尋找的、實現自我提升的工作法

一直都在忙碌?覺得時間不夠?感覺精力一直被分散?分身乏術但生産力有限?網絡碎片化時代,不斷被乾擾的你需要提升創造力,進行深度工作。深度工作7步法,照著學,讓你工作更有創造力,讓你工作更有深度。




★媒體力薦

《金融時報》《柯剋斯書評》《成功》雜誌等力薦。作者就本書理念曾在榖歌、TEDx做主題演講。


內容簡介

●工作很忙?

如何在充滿行程的工作裏擠齣私人的創意空間?

如何將忙碌轉化為真正的生産能力?



●條件有限?

如何在預算限製的條件下實現創意升值?

如何在上司要求的世界裏創造新價值?



●時間不夠?

如何提高工作時間的使用效率?如何閤理分配被浮淺事務占據的時間?



●精力分散?

如何在被不斷打擾的環境中保持工作聯結的狀態?

如何在網絡碎片化時代閤理分配精力?



●市場不景氣?

如何在市場經濟的限製下提升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何創造齣難以復製的真實價值?



●想做斜杠一族?

工作已然如此忙碌,你又如何管理第二職業?

……



以上問題,歸結為一個問題:如何實現深度工作?

本書為你提供建設性指導。


作者簡介

埃米.惠特剋(Amy Whitaker)

作傢、藝術傢和教師,緻力於創造力、商業和日常生活交叉領域的研究,擁有耶魯大學MBA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MFA,獲得過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LMCC)薩拉.韋爾多內寫作奬(Sarah Verdone Writing Award)。

目前她是入駐新博物館孵化基地的創業者和課程開發公司蛋殼騎士(Eggshell Knight)的負責人,現居紐約市。


目錄

第1步 準備工作:閤理管理精力和時間



80/20 法則有待改進 / 006

管理精力和時間 / 010

在自己的日程安排中留齣空間 / 012

20% 時間理念的拓展——創作室時間 / 016

從有創造力的那類活動開始 / 018

從多少創作室時間開始呢 / 023

從最基礎的效仿、復製開始 / 025

創作室時間的價值 / 029

擁抱無聊 / 032

不知道的好處 / 034



第2步 已經開始,如何堅持:把重點從結果轉到過程



創新過程與創新成果 / 041

不能滿足於判斷,要學會鑒賞 / 044

設定一段寬限期 / 050

培養堅持不懈的能力 / 053

專注是生産力的引擎 / 057

剖析成功之路,看到過程中的每時每刻 / 062

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 / 064



第3步 堅持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方嚮:提齣指引你前進的問題



質疑,指引你前進的燈塔 / 070

從SMART目標到戲劇的主要問題 / 077

燈塔問題 / 079

發現你自己的燈塔 / 086

親友套餐:閤作與支持 / 087

先期成功要麵對亦敵亦友的世界 / 090

當小事已做,大事似乎太難時 / 092

新的司空見慣 / 094



第4步 深入過程中,如何規避風險:做好收益規劃



被裹住的國會大廈與推特網 / 099

投資組閤思維 / 101

自己投資 / 104

長沙發策略 / 108

用“磚”進行頭腦風暴的練習 / 115

獲得增值收益 / 117

整體小於部分之和 / 125

數字作品所有權的特殊性 / 132



第5步 初具規模,如何做大:分配角色,設定進度



足夠好的管理者 / 140

大師和導師 / 144

同事或同行朋友 / 149

製片人的啓示 / 154

為項目管理指派角色 / 162

設定裏程碑 / 165

管理在製品的誤區 / 168

評估業績 / 172

完成創作 / 175



第6步 規模擴大,構建商業模式:成為企業藝術傢



高等教育中的産品植入 / 181

創意豐富 / 184

作為構件的成本結構 / 187

想象中的成本和不完善的成本 / 190

創新發生在規模化之前 / 194

産品和商業模式不可分離 / 197

企業在藝術上的主要約束 / 201

“潛望鏡轉動”策略 / 209



第7步 反思:培養跨學科思維的超通纔



薑餅人和維特魯威人 / 215

知識體係的結締組織 / 219

新的超級通纔 / 220

重溫“藝術和科學”的話題 / 222

職業身份的問題 / 226

界定自己的專業領域 / 229

通用插座 / 233

亞當·斯密是一位藝術傢 / 235

當今的大問題 / 237

再貢獻 / 241



緻謝 / 244



精彩書摘

80/20 法則有待改進



2005年,在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的畢業典禮演講中,作傢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講瞭魚的故事:

兩條小魚一起遊泳,碰巧遇見一條老魚迎頭遊來,它衝它倆點點頭說道:“早晨好,小夥子們,感覺水怎麼樣?”兩條小魚繼續遊瞭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魚看看對方,忍不住問道:“到底什麼是水?”



經濟學假設瞭一個有利可圖的産品世界。這是一個魚的世界,而不是水的世界。全景生活思維將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係統,並加以模型化,將水下生活的方方麵麵全都考慮進去。“魚”可以是被孤立看待的任何東西,比如一份報告、一個數字、一個人、一件産品。當你專注於它時,生活的背景全部消失,猶如變成瞭製作電影特效用的綠幕,而你看的對象仿佛是飄浮在這個綠幕前。這種基於目標的思維可導緻不同領域的人為分離。它會引導你對何者重要或不重要過早地做齣判斷,錯過解決另一生活領域所産生問題的時機。


在其2003年齣版的《思維的版圖》(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傢理查德·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迴顧瞭他的研究生增田孝彥(Takahiko Masuda)是如何開始研究的。增田是一位橄欖球運動員,身高1.89米,那時他剛從傢鄉日本直接抵達密歇根大學,首次觀看十大聯盟比賽,興奮無比。但在安娜堡(Ann Arbor)巨大而群情振奮的體育場裏,周圍人的行為讓增田愣住瞭,他認為那些人很粗魯。在日本,他受到的教育是“注意左鄰右捨”,即注意自己的位置,免得影響他人。但在密歇根州,球迷們徑直站在他的眼前,完全沒有意識到擋住瞭他的視綫,讓他無法觀看比賽。於是,增田設計瞭一個實驗,看看他能否單獨研究一下這種文化差異。


增田假設東方觀眾和西方觀眾無非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東方視角就像是舉著一個廣角鏡頭,替他人著想,並留意周圍的環境;西方視角則集中於一種管狀視野,從行為者本人的視角齣發,認為環境是既定的。為瞭測試這個假設,增田召集瞭兩組學生,一組來自密歇根大學,另一組來自京都大學。他設計瞭8種動畫場景,時長皆為大約20秒,描繪的是水下生活,全都是魚、植物、岩石和氣泡。


在每一場景中,至少有一條“受關注的”魚,它橫貫屏幕,比其他魚更大、更明亮,速度更快,色彩也更加艷麗。將作為研究對象的動畫逐一放映兩遍後,增田要求學生描述他們看到瞭什麼。美國和日本的學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瞭那條受關注的魚上, 提及它的次數大緻相同。但日本觀察者描述受關注的魚時,與其背景元素關係的看法多齣兩倍,事實上,比對照組的美國學生高齣瞭60%。“有條大魚,可能是鱒魚,嚮左遊。”美國學生如此開始描述受關注的魚的可能性高齣日本學生三倍。而日本學生更有可能從描述整體環境開始:“它像一個池塘。”


在基於目標的世界裏,如果有人嚮你展示一張海洋的水下照片,你可能叫得齣魚、海葵或鯊魚的名字。在基於環境的世界裏,你可能描述的是整個海洋。隻關注單一産品的利潤率相當於隻盯著看單條受關注的魚。體係是否可持續和整體是否健康需要你在整體環境中加以觀察。創造力常常也有如此的要求。


以更寬廣的視角觀察可能性不如隻看魚更有效率。記住整個畫麵需要消耗能量。事實上,用管理顧問的說法,“好高騖遠”是對低效、不專心態度的一種貶稱。水至關重要,魚兒離開瞭水就會死亡。然而,在以尋求答案為動力和以結果為導嚮的文化中,人們信奉80/20法則,兩眼不再盯著魚就會覺得有危險,而且不著邊際。


80/20法則是維爾弗雷多·帕纍托(Vilfredo Pareto)經過觀察之後於1906年提齣的。他注意到80%的意大利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並且將帕纍托原理概括為:80%的收益齣自20%的人的努力。強調20%的人創造瞭80%的成果,這種概念促使人們要保持專注。“好高騖遠”與80/20法則相反。但有的時候,重要的是,改變世界的工作存在於最初看似效率低下的那部分工作之中。80/20法則有助於你在已知的世界裏有效地開展工作。但它也會讓人囿於輕鬆實現瞭效率的局限,難以看到外部的巨大機會,它存在於湖中,而非鱒魚。


福格蒂在科學上的突破源自他年輕時的空閑時光,他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提醒:人的整個生活有多麼重要。這使得“工作比休閑更重要”這句話很難再說齣口,引申開來,很難說科學要比藝術更重要,也很難說短期利潤要比起初看上去不會有什麼收益的長期投資更重要。它們全都是相互連接的。正如尼斯貝特指齣的那樣,“學校”這個詞源自於“schole” 這個詞,它是希臘語“休閑”的意思。古代雅典的商人重視學校,因為它可以培養他們兒子的好奇心。


過上成人生活之後,生活得越久,你沉迷於純粹好奇心的時間就越少,純粹好奇心指的是在水裏遊來遊去,而無須有所成就;並且必須掌握新事物的心勁也越來越小,因為你不但想到瞭這一過程有多麼艱難和笨拙,也想到瞭你得很快要學會。在任一生活領域進行藝術創作就會有那樣的感覺。


問題在於如何開始。你如何設立一套流程,將績效評估、與其他部門或人員的閤作以及達成精心設定的業績目標等納入其中?如果把自己人生的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幅山水畫,分布著丘陵、山榖、湖泊和城鎮,觀察各個部分如何關聯在一起,你便能從中得齣所需的工具。全景生活思維始於管理精力和時間,然後,在身心和管理方麵,為探索、觀察和發現鋪設場地。最終你所做的就是對你的生活進行藝術構思。


管理精力和時間


2003年,吉姆·洛爾(Jim Loehr)和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齣版瞭《精力管理》(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在這本書中,他們闡述瞭自己很多關於全景生活思維的觀點。他們認為生活是一個係統,時常要管理的不隻是時間,還有精力。他們提齣瞭精力的四種通用類型:心理的、情緒的、精神的和身體的。根據洛爾和施瓦茨的說法,大多數人隻用到兩種類型。我們缺少一個受到管製的個人生態係統。工作多半會在心理和身體上消耗精力,這會讓我們筋疲力盡。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在情緒和身體上付齣精力。坐辦公室的職員則是心理負擔過重,而身體負擔過輕,等等。


洛爾和施瓦茨的研究源於對優秀網球運動員的研究。他們提齣瞭問題:為什麼有些球員會在世界級的比賽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那些技術條件未必差的其他球員卻贏不瞭?優秀運動員靠什麼勝齣的呢?洛爾和施瓦茨將運動員與腦電圖儀(EEG)連接起來,以監測他們運動時的腦電波。因為動作組閤有無數種可能,網球成為一個深度研究精力的特殊案例。洛爾和施瓦茨的發現令人吃驚,結果卻是前後一緻的。優秀運動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養成瞭良好的休息方式。他們的休息並非大腦停止活躍,而是切換方式。他們會讓自己消耗其他形式的精力,並且習慣成自然。每次發球,球員都會用一種很特殊的方式揮拍擊球。球員已經將集中精力打球和緩解放鬆的習慣練到渾然一體。洛爾和施瓦茨認為這種模式適用於所有人。我們不需要全部停下來休息,而是需要將某種活躍切換成另外一種活躍,從而得到暫時的休息。


洛爾和施瓦茨開始擔任顧問,幫助人們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以達到精力上的均衡。某位女士整天忙於工作,忽視體育活動。他們並沒有告訴她每周要去兩次健身房,而是幫助她找到一個專修課,幫助她養成每周二和周四去健身的習慣。她的精力生態係統以一組小氣候的形式存在,體現為一種程序和習慣。她不會強迫自己去健身房,而是習慣拉著她去。

你可以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的生活,看看你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形式的精力。你可以憑想象構思四個象限,或實際動手做一下。具體做法是:取一張紙,將其分成四個象限,分彆標上心理、情緒、精神和身體四個類型,並將搭配良好的活動用箭頭連接起來。你便開始看到不同活動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就錶明瞭利用一種活躍替代另一種活躍,從而恢復精力的組閤形式。你甚至可以大概說齣你從來沒有接觸過,但似乎可以陰陽互補,從而讓你恢復精力的活動。


在自己的日程安排中留齣空間


用藝術創作的語言來說,這些從一個對象轉移至一個生態係統的所有形式講的是圖(figure)和底(ground)。為瞭創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作品,你需要這些工具。


當你在一張紙上畫一個花瓶時,你就可以談論繪畫中的圖和底瞭。圖是你要繪製的對象,即花瓶。而底是圍繞著花瓶的空白,即背景。圖是對象。圖和底共同構成瞭整件作品。在一件成功的作品中,你的目光往往會先落在某處,然後纔會四處遊走。既有焦點區域,各個部分又和諧共存,如此,作品纔會産生預期的效果。相反,如果一幅畫形式單調,缺少變化,人眼就會疲勞,目光呆滯,無法覺察所有的細節。


區分圖與底的關鍵在於,這會讓你做到兩件重要的事情。首先,讓你在寬闊的視野和需要專注和區分優先順序的現實之間求得平衡。其次,讓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保留幾片空白區,即故意留作“底”的地方。


不論是優先次序,還是空白區,這些構成工具使得你擁有更優雅和更富想象力的 80/20思維方式:你意識到瞭效率的力量,但並不受其所限。在為之後的可能性留白的同時,你可以就現在把重點放在何處做齣更好的選擇。


達·芬奇之所以成為掌握圖與底關係的大師,那是因為他對底本身感興趣。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肖像畫中,背景(肖像主人後麵的底)是反映某種形式景觀的窗口。達·芬奇繪畫作品中及其肖像畫的背景中一片片的底反映瞭他對自然細緻的研究。


關注全景要比隻描述自然的細節意義更大。它等於承認某物周圍的空白與該物同等重要,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空白幾乎沒有什麼印象,或視若無物般地徑直看過去。底是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03年或1504年,達.芬奇正繪製《濛娜麗莎》,他寫道:“在我們生活中的眾多事物中,空白的存在居於首位。”


達·芬奇的觀察暗示瞭為什麼生活中難以擁有這種寬廣的視角瞭。依我自己的經驗看,選擇關注更寬廣的環境,而不隻是盯著眼前的目標,就要承認你生活中的風景是非常擁擠的。然而,如果隻關注當前的目標,你最終會置身於一個全是圖而沒有底的空間。那就沒有未被使用的空白。花瓶就不是置於一張桌子上,而是擠在一片花瓶之中。


由於遍地是摩天大樓和鱗次櫛比的建築,紐約成為一個全都是圖而沒有底的城市。如果哪個地方看似有一處空地,通常也是某人擁有,或是一個公園。但真實的原因是,某政府機構允許商業開發者在它旁邊建一座更高且更有利可圖的大樓,交換條件就是將它變成一片綠草地。在曼哈頓,甚至現有建築物上方的空間權也是有主的,沒有空地或無主的空間。摩天大樓的垂直高度就像是這個城市居民的欲望高度,總是忙忙碌碌,總在努力奮鬥,總盼望著乾點什麼和建造更多的高樓。如果從飛機上俯瞰曼哈頓,你會看到空間有多麼擁擠。這種密度相當於沒有間歇的個人日程安排,會議接連不斷,如果某事被取消,總會有其他計劃等在那裏。步行到地鐵站也是查看電子郵件的機會。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的生活全是圖,需要有更多的底。


風險資本傢威爾.羅森茨魏希(Will Rosenzweig)是茶葉共和國(Republic of Tea)[美國兩大龍頭茶品牌之一的著名茶飲料公司。——譯者注]的創始人之一,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講授社會企業傢精神的部分基礎課程,現在開辦瞭一傢食品商校。他注意到自己許多功成名就的朋友總是很忙,以至於沒空生活,想見麵就見麵的可能性很小,連安排跟一位新朋友喝酒的時間也沒有。他在這方麵的策略之一就是尊重希伯來人的傳統,在逾越節的晚宴上留齣一個空位。空椅子象徵性地錶示為尊貴之人留齣的位子,以及歡迎先知以利亞(Elijah)。[據《舊約》,以利亞是北國的先知。亞哈王在北國做王,行耶和華視為惡的事。以利亞領導群眾為信仰而戰,最後被上帝用火馬車接上天。《聖經》預言以利亞將在末日審判前到來,並帶來一段復興時期。《新約》延續此概念。以利亞的精神一直存留在以色列人民的心中,時至今日,每逢逾越節,猶太人傢族團聚吃飯時,會擺放一把空椅子,稱之為以利亞之椅(The chair for Elijah),就是希望以利亞來的時候能到他們傢,因為以利亞來,就代錶救世主彌賽亞快來瞭。——譯者注]羅森茨魏希說:“我總是想到這一點,因為在生活中如何為不速之客或意想不到的陌生人留齣足夠的時間,其實作用重大。”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使得人們難以為創造性的工作留齣象徵性的空位,而這種創造性工作的運氣會一閃而過。


就像威爾為以利亞留齣的椅子,你需要某種有意留齣而且受到保護的空間。想象來到一個露天音樂會,它在一個開闊的大草坪上舉行,大傢普遍席地而坐。你帶瞭一張野餐用的毯子,鋪下之後就相當於圈占瞭一片草地。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就像一個座位已被指定的巨大圓形露天劇場,或者是一個其他人已經鋪滿瞭野餐毯子的草坪,如果你不能安頓好自己,即找到落腳的地方,並占住一片空地,草坪就會被他人占滿。


創造力關乎行動,而行動要從現在的位置齣發。它關乎鋪下一張野餐毯子,關乎為探索留齣空間,而非摩天大樓和垂直上升。


鋪下的野餐毯子既可以是空間中的一張毯子,也可能是一張經濟毯子。你要在自己的日程安排中留齣空間。但這樣做也意味著你需要為那個空間付齣時間和精力,或者知道在那段時間裏,你不會做有利可圖的事情。那個空間就是你個人的研發部門。你可以進行思想的探索,卻不用承受要得到某種結果的壓力。


在我嚮藝術傢和設計師講授商業知識時,我觀察到許多有創造力的員工在研發方麵經曆的這些睏難,而這也適用於每個人。藝術傢或設計師努力用商業模型來描述他們的所作所為,然後纔意識到,他們最終需要的不是受雇去製作那些他們已經知道如何製作的東西,而是要在自己可用的財力範圍內,調動資源,承擔風險,創作齣下一個作品。少量的給予,富有生産力的放鬆,短暫的停頓,它們給人一種寬敞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構成瞭我所謂的“創作室時間”的基礎。


☆惠特剋將“藝術的心態”與“商業的工具”巧妙融閤,指導讀者提升創造力,實現深度工作。對於每一個職場人來說,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裏進行深度工作——開始新項目,啓動新工程,或者寫書、探索彆的興趣愛好,那麼這本書無疑是一個自助指南。


——《金融時報》

☆在榖歌走嚮“創造性的靈活”的旅程中,惠特剋是我們和藹、明智的同伴。在生活中你會遇到一些人,他們會改變你的想法,惠特剋就是其中之一。

——剋萊爾.休斯.約翰遜,GoogleX原副總裁,Stripe首席運營官☆埃米·惠特剋的《深度工作7步法》介紹瞭一種方式——在你的事業中,要考慮將商業和創造性相結閤,實現深度工作。不管你是在一傢大型組織工作,正在尋找擠時間以創新的方法,還是一位兼職創業者,花精力兼顧第二職業,本書都會讓你有所收獲。

——丹尼爾.平剋(Daniel H. Pink),《驅動力》(Drive)的作者、“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位思想傢”之一



前言/序言

前 言


藝術,商業,深度工作



我隻想鼓勵人們不要等待覺知的理想狀態。它們開始示人的必定是當前的方法及其錯誤。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藝術傢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並不完全理解工作是什麼。我的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充滿激情,幾乎可以說是有點異常瞭。我的父親是神經學傢,醉心於研究,以至於把自己“最喜歡的酶”的蛋白質序列當成瞭他用自動櫃員機時的密碼;而且每天不吃午餐,因為那會大大拖慢他的研究進度。我的母親是中世紀史學傢,讀研究生時也是天天不吃午餐,為的是集中精力研讀手稿。



有人曾經問我父親,他和我媽處於不同的領域,為何相處得如此融洽。他說他做的事情是拯救生命,而她從事的是讓生命值得拯救。他們的職業並非如乍看上去的那般差異巨大。事實上,他倆的角色始終在翻轉。他幫助人們解決與生活質量有關的問題,比如使人虛弱無力的頭痛,或意外發生的使人害怕行走的神經損傷。她則教人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如何寫齣完整的句子。“拯救生命或讓生命值得拯救”這一概念體現瞭文科與理科的一般關係,它正好體現在我父母身上,也與本書要講述的藝術和商業的關係相吻閤。起初,一個看起來悠閑,另一個是生活必需,一個像幻想,另一個則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隻是常常難以分辨哪個是哪個。



2008年1月17日,英國航空公司飛行員約翰·科沃德(John Coward)駕駛一架波音777在倫敦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降落。該機從中國返迴,已在空中飛行瞭十幾個小時。在此次飛行的最後兩分鍾,也就是在5000英裏(約8046.72韆米)航程剩下不到2英裏(約3.22韆米)的時候,該機引擎失靈。科沃德與機長迅速應對,機長調整瞭襟翼,而科沃德則將飛機拉到剛剛掠過圍籬,以機腹著陸,降落到機場的草地上。沒有人受重傷。



在描述這一事件時,航空專傢菲利普.巴特沃思-海耶斯(Philip Butterworth-Hayes)說道:處理這種情況時,飛行員“沒有受過培訓……儀器提供不瞭任何幫助”。在未知的領域,他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既有分析,又富有想象。150噸重的飛機是一件技術的傑作,但要安全著陸,他們必須將飛行物理原理與更多人類的獨創性工具和瞬間的反應完美地結閤起來。正如英國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所說,包括空乘服務人員在內的全體機組成員撤離瞭飛機,他們是“做齣非凡之事的普通人”。



我的父親和母親都在各自的領域裏專注研究,他們恰如其分地詮釋瞭藝術和商業的關係。同時也詮釋瞭“深度工作”的狀態——他們盡量排除乾擾,專注進行職業活動。這給也瞭我啓示:藝術與商業的結閤或許可以豐富當今職場“深度工作”的內涵。



藝術與商業結閤實現深度工作


像很多專傢父母的孩子一樣,我們兄弟姐妹都成瞭通纔。我的哥哥是乾首席運營官或首席財務官的料,熱情、機智卻含而不露,還有點曖昧的尚武傾嚮。我們的妹妹則涉足市場營銷和商業開發。我則成瞭萬事通式的人物。倘若當初嚮其他方麵發展,我可能會成為科學傢或政策專傢,現在卻當瞭藝術傢,從自己的生活自己拼裝這個角度講,我是一位藝術傢。



盡管我們的父母處於不同的專業領域,我們卻是一個史詩般的和不言而喻的加爾文主義者的新教倫理傢庭。我一直喜歡畫畫,但發現在藝術創作領域很難看到公共服務的影子。即便“拯救生命或讓生命值得拯救”存在道義上的復雜性,但如果讓民選官員排序,決定撥款是用於修路、癌癥研究還是藝術教育的話,不難看齣誰會排在第三位。



比如幫助病人和修復破損的東西這種緊急需求易於看到。但是從長遠看,藝術與想象力密不可分,而想象力與癌癥的治療密不可分。創造性也是經濟成功的後盾,而經濟成功之後纔有可能修建道路。道路則又讓人值得花時間到世界各地走走,而不是待在枯燥乏味的、被分隔開來的小房間裏,哪裏也不去。“讓生命值得拯救”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藝術和科學、休閑和工作、發明和應用是同一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大學畢業後,我去瞭藝術博物館工作,因為我覺得它們是公共圖書館,自然要用到藝術想象力;結果,它們的內部運作卻充滿瞭經濟氣息。我就選擇去讀商學院,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博物館的經理。我的生活到2001年開始分裂,也就是商學院畢業後的那個夏天。一個月之內,我們的父親突然去世,我選擇入職的公司跟我解除聘約,還有就是“9.11”事件的發生。一年後,我做齣瞭一個人生決定,差不多也是一個職業決定,那就是申請去倫敦斯萊德藝術學院,讀油畫專業碩士學位。



2004年,就在我從藝術學院畢業的那年,丹尼爾.平剋(Daniel Pink)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撰文指齣:藝術碩士是新的工商管理碩士。詹姆斯.剋拉默(James J.Cramer)寫道:華爾街的分析師應該去讀藝術學位,以便可以像傑齣的現代主義者一樣,搶在其他人之前發現被低估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股票。



校園的文化差異著實有趣。商學院教的全是框架,所以,我們可以拿著同一個框架套用到人口控製和牙膏營銷上去。我覺得自己的深藍色麵試裝很一般,於是,在西服的翻領上,我彆上瞭航空公司羽翼狀的塑料航徽標誌,並穿著它參加瞭萬聖節。

相比之下,藝術學院則到處可以碰到形式不定和奇異的事情。一天,我沿著斯萊德學院大廈寬大而磨舊瞭的大理石颱階拾級而上。在平颱上,有人放瞭一根香蕉,上麵寫著:“請把我插到你的屁眼裏。”藝術學院唯一穿西裝的人是研究生畫傢尼剋.布朗(Nick Brown)。曾經有一次,他去瞭學院外麵一傢滑稽脫衣舞夜總會,玩瞭個通宵,然後,徑直走進工作室畫起畫來,隻是他當時還戴著一個三件套的細條紋尾巴。



截至2004年,我獲得瞭藝術碩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這事讓我有點異乎尋常,但不無驚訝的是,我意識到瞭如何讓所有人的創造力和商業活動結閤在一起。



本書是一次沉思,一本手冊,一份宣言和一個充滿愛的故事,意在說明顯然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如何與商業相結閤,最終實現深度工作。它講的是,在市場經濟這個現實約束條件下,如何構建一種有創意且有意義的生活。職場之上,要頂著非常實際且呈結構性的壓力完成工作,還要贏得贊揚和吹捧,並且緻力於增加利潤,因此,職場必然存在著脆弱性和失敗的可能。如何在充滿行程的工作裏擠齣私人的創意空間?如何在預算限製的條件下實現創意升值?如何提高工作時間的使用效率?如何在被不斷打擾的環境中保持工作聯結的狀態?簡而言之,如何在新經濟時代實現深度工作?這是當今每個職場人麵對的現實問題。本書講的就是藝術如何與商業結閤實現深度工作。



我的遠景規劃不是當行業的領頭羊,而是成為一個這樣的人:肯花十幾年的時間,在兩個大相徑庭的世界裏研究,享受其中的樂趣,並且思考如何將它們結閤在一起,這兩個世界就是藝術與商業。



最終,企業體現為力量、藝術和靈活性。要成為一名運動員,一個健壯的人,你需要力量和運動場地。你決定將藝術與商業以特殊的方式結閤起來,這就是發明及其應用。這種方式源於許多不同的問題,本書結束之前我們將逐一討論。


《專注的力量:駕馭信息時代的深度思考與高效行動》 簡介 在這個被海量信息和瞬息萬變的乾擾所裹挾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逐漸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那種投入其中、全然忘我的高效狀態?《專注的力量》將帶領你踏上一段重塑認知、迴歸本質的旅程,探尋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實現心智的深度沉澱與行動的卓越效能。本書並非羅列淺嘗輒止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個體心智運作的內在邏輯,揭示那些阻礙我們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根源,並提供一套係統、可行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建立起強大的專注力壁壘,在任何領域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時代的便利性是前所未有的,但與之相伴的是無時無刻不在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噪音”。社交媒體的通知、郵件的彈窗、各種即時通訊軟件的閃爍,它們像無形的鎖鏈,將我們牢牢睏在淺層、碎片化的信息消費循環中。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連接”,但內心卻可能越來越空虛;我們似乎瞭解得越來越多,但真正深刻理解的東西卻越來越少。這種錶麵的活躍,掩蓋瞭深度思考的匱乏,而深度思考,恰恰是解決復雜問題、産生原創思想、實現個人成長的基石。 《專注的力量》正是為瞭迴應這個時代最迫切的需求而生。它並非鼓吹一種枯燥、壓抑的工作模式,而是倡導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智選擇——選擇將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有價值、能帶來長遠影響的任務上,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本書的核心在於,理解“深度工作”並非僅僅是“不被打擾”,它是一種需要刻意訓練、精心規劃的心智肌肉,一旦強健,將為你開啓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讓你在信息洪流中如履平地,在紛繁事務中洞察本質。 本書將為你揭示: 深度工作的黃金法則: 為什麼“淺層工作”正在悄悄侵蝕你的時間與精力?如何識彆並規避那些看似重要卻實則低效的“忙碌”?本書將層層剝繭,讓你清晰認識到深度工作對於職業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不可替代性。它將幫助你理解,那些真正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往往需要一種沉浸式的、不受乾擾的狀態。 大腦的專注機製與陷阱: 我們的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分心?我們將從認知科學的角度,解析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揭示那些讓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的生理和心理根源。瞭解這些機製,你纔能更有針對性地製定策略,戰勝內在的衝動,馴服“走神”的野馬。 對抗乾擾的藝術: 在這個永遠在綫的世界裏,如何打造一個不受乾擾的“專注區”?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從環境改造到時間管理,從數字排毒到心理調適,幫助你構建起強大的注意力防禦體係,讓外部的乾擾無處遁形。你將學會如何優雅地拒絕不必要的打擾,如何閤理安排你的工作與休息,從而為深度工作創造理想的條件。 碎片化時代的深度閱讀與學習: 信息爆炸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淺薄的學習?本書將告訴你,即使在碎片化的時代,深度閱讀和係統學習依然可能。你將學到如何選擇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源,如何主動地構建知識體係,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將深度工作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策略: 深度工作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點滴行動。本書將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實踐框架,指導你如何將深度工作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習慣,如何在工作、學習、甚至是個人生活中,都能培養起專注的力量。你將發現,通過一係列微小的改變,就能纍積起巨大的效能提升。 深度工作的長遠價值: 為什麼長期堅持深度工作,能夠顯著提升你的職業競爭力,並帶來更深層次的個人滿足感?本書將展望深度工作為你帶來的長遠迴報——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具創造性的思維,更穩定的情緒狀態,以及一種更為從容和自信的人生姿態。 《專注的力量》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提高效率的書,它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重新認識自我、掌控人生方嚮的宣言。它鼓勵我們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創造者;從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設計者。它提醒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專注,是通往卓越與幸福的必經之路。 無論你是麵臨職業瓶頸的職場人士,渴望突破的學習者,還是希望提升自我效率的每一位個體,本書都將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將陪伴你,一同踏上這場找迴專注、實現深度、成就卓越的精彩旅程。準備好瞭嗎?讓我們一起,用專注的力量,點亮信息時代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的業餘時間,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雖然我平時也閱讀不少書籍,但總覺得很多信息都停留在錶麵,沒有真正內化吸收,也沒有形成係統性的學習方法。這本書的標題“深度工作7步法”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學習和工作框架。我對“深度工作”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強調的是一種高質量、不受打擾的狀態,這正是我目前最缺乏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解釋如何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思考、學習和創造,以及如何抵製那些不斷分散我們注意力的誘惑。同時,“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這個副標題也給我瞭一種權威感和學習榜樣的指引,我想知道那些在科技前沿領域工作的人,他們是如何保持專注,不斷突破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套完整的“武功秘籍”,讓我也能像他們一樣,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不斷進步。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吸引力,簡潔大方,書名“深度工作7步法: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也直擊人心。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容易分心,刷刷手機、看看郵件,時間就悄悄溜走瞭,真正高效、沉浸式的工作反而越來越少。看到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吸引住瞭,心想這會不會就是我一直尋找的解藥?榖歌精英這個標簽也讓我充滿期待,畢竟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是眾所周知的。這本書聽起來就像一本秘籍,能揭示那些頂尖人纔背後不為人知的成功法則。我尤其好奇“7步法”具體會是什麼樣的步驟,是理論性的講解,還是實操性的指導?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能夠像榖歌精英一樣,擺脫淺層工作的乾擾,進入那種全神貫注、高效産齣的狀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工作效率,更關乎個人成長和能力的提升,我非常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啓發和改變。

評分

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問題,總覺得投入瞭大量的時間,但産齣卻不盡如人意。我常常在各種信息碎片中遊走,很難找到那種能夠讓我全身心投入、深入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本書的書名“深度工作7步法”就像一個隱喻,暗示著有一種係統性的方法能夠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我對“深度工作”這個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又是如何達成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些清晰的定義和界定,讓我明白深度工作與淺層工作的區彆。同時,“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這個副標題也讓我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那些頂尖人纔究竟是如何培養和保持這種深度工作的能力的。我渴望能夠獲得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幫助我擺脫乾擾,提升專注力,從而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顯著提升個人效率和能力的“方法論”類書籍很感興趣,而這本書的標題《深度工作7步法:榖歌精英如何提升自己》無疑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深知,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而“深度工作”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7步法”,循序漸進地指導我如何進入並維持深度工作的狀態,如何有效地抵禦外界的乾擾,將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任務上。同時,以“榖歌精英”作為學習榜樣,也讓我對其內容的可信度和實踐性充滿瞭信心。我期待從中學習到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和海量信息中保持高效産齣,如何不斷突破自我,實現個人價值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提高工作效率,更是一種自我修煉和成長的指南。

評分

說實話,我對於“深度工作”這個概念之前瞭解不多,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好奇和嚮往。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通知、郵件、社交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想要保持專注真的太難瞭。我經常感到自己被各種瑣事牽絆,一天下來好像做瞭很多事情,但又覺得好像什麼都沒真正完成。這本書的名字恰好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巧,教我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屏蔽乾擾,進入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我尤其關心“7步法”具體是如何設計的,是不是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我掌握這種能力?還有,從榖歌精英身上學習提升自己的方法,這聽起來就很有價值,畢竟他們是這個行業裏的佼佼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我的工作和學習習慣,並最終實現質的飛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