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與能源互聯網研究——以京津冀為例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與能源互聯網研究——以京津冀為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申曉留等 著
圖書標籤:
  • 京津冀
  • 區域發展
  • 資源利用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經濟學
  • 能源互聯網
  • 生態文明
  • 經濟地理
  • 環境規劃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411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7288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405
字數:6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與能源互聯網研究——以京津冀為例》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在對該領域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基礎上,從資源供應和消費能力、人口和經濟發展結構,以及典型的環境問題等方麵,構建區域可持續發展係統指標體係,分析京津冀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重點建立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模型群,對京津冀區域的諸多焦點和熱點問題——産業結構演變、區域能源安全、區域承載力、節能減排、三元協調度和大氣環境進行分析、預測及優化研究,並圍繞可持續發展和能源互聯網的關係,對區域能源互聯網、儲能、微電網進行瞭深入研究和實證分析。最後從科研平颱和決策支持兩個角度,介紹瞭京津冀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大數據決策支持共享平颱,以及基於該平颱的相關專題研究係統。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第1章 導論 3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3
1.2 研究對象 4
1.3 研究路綫 5
1.3.1 3E係統協調發展演變曆程 5
1.3.2 研究流程 7
1.4 可持續發展的共識、發展與創新 9
1.4.1 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9
1.4.2 發展與創新 10
1.5 本章小結 11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3E可持續發展研究 12
2.1 全球3E可持續發展研究 12
2.1.1 全球3E可持續發展研究 12
2.1.2 全球3E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進展 19
2.2 中國3E可持續發展研究 24
2.2.1 中國3E可持續發展研究曆程 24
2.2.2 中國3E可持續發展麵臨挑戰 28
2.3 區域3E可持續發展研究 31
2.3.1 區域3E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 31
2.3.2 區域3E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32
2.3.3 京津冀區域3E可持續發展現狀 34
2.4 本章小結 37
參考文獻 37
第3章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研究 40
3.1 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研究 40
3.1.1 國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研究 40
3.1.2 國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研究 42
3.2 區域可持續發展係統組成 43
3.2.1 資源子係統——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44
3.2.2 經濟子係統——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44
3.2.3 社會子係統——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44
3.2.4 環境子係統——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支持 45
3.3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構建方法 45
3.3.1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構建思路 45
3.3.2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功能描述 46
3.3.3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的構建原則 46
3.3.4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的篩選方法 47
3.4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 48
3.4.1 一元指標體係 49
3.4.2 二元指標體係 83
3.4.3 三元指標體係 86
3.4.4 區域各子係統間因果關係分析 88
3.5 本章小結 90
參考文獻 90
第二篇 現狀及趨勢分析
第4章 區域資源供應能力與消費現狀分析 95
4.1 資源與能源 95
4.1.1 常規能源 96
4.1.2 新能源 101
4.2 水資源 104
4.2.1 水資源概況 105
4.2.2 供水分析 108
4.2.3 用水分析 110
4.3 資源利用分析 114
4.3.1 能源利用效率 115
4.3.2 水資源利用效率 118
4.4 本章小結 119
參考文獻 119
第5章 區域人口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20
5.1 人口規模與結構 120
5.1.1 區域總體情況 120
5.1.2 分地區情況 122
5.2 經濟規模與結構 129
5.2.1 經濟規模 129
5.2.2 經濟結構 134
5.3 本章小結 144
參考文獻 144
第6章 區域環境現狀分析 145
6.1 大氣環境 145
6.1.1 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 146
6.1.2 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 151
6.2 水環境 156
6.2.1 地下水環境 157
6.2.2 地錶水環境 160
6.3 土壤環境 162
6.3.1 重金屬及工業三廢 162
6.3.2 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 163
6.4 碳排放分析 164
6.4.1 CO2排放量分析 164
6.4.2 碳足跡分析 166
6.5 本章小結 170
參考文獻 170
第7章 區域承載力分析 171
7.1 承載力的提齣與發展 171
7.2 區域承載力的基本現狀 173
7.2.1 人口承載力 173
7.2.2 水資源承載力 174
7.2.3 土地資源承載力 176
7.2.4 環境承載力 178
7.2.5 交通承載力 179
7.3 提高區域承載力的路徑與對策 180
7.3.1 增強承載力 180
7.3.2 疏解承載力 181
7.4 本章小結 182
參考文獻 182
第三篇 理論與模型研究
第8章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與可持續發展 185
8.1 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185
8.1.1 區域可持續發展概念 185
8.1.2 區域可持續發展特徵 186
8.1.3 區域可持續發展原則 188
8.1.4 區域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 189
8.2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概述 191
8.2.1 資源係統定義及構成 191
8.2.2 經濟係統定義及構成 192
8.2.3 環境係統定義及構成 193
8.3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193
8.3.1 區域資源-經濟-環境係統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93
8.3.2 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源、經濟、環境要素製約 195
8.4 區域3E係統模型群 196
8.4.1 基於認識論的3E係統模型群 196
8.4.2 基於方法論的3E係統模型群 199
8.5 本章小結 202
參考文獻 202
第9章 區域3E係統分析模型群 203
9.1 能源係統分析模型 203
9.1.1 基於模糊聚類的光伏發電規劃模型 203
9.1.2 基於層次分析法的能源安全評價模型 206
9.1.3 基於脫鈎指數的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關係模型 211
9.2 經濟係統分析模型 214
9.2.1 基於實物期權法的風力發電投資規劃模型 214
9.2.2 基於柯布-道格拉斯型的經濟發展與能源生産關係模型 218
9.2.3 基於灰色關聯分析的産業結構與3E係統關係模型 220
9.3 環境係統分析模型 225
9.3.1 節能減排分析模型 225
9.3.2 空氣質量短期分析模型 228
9.4 3E係統耦閤模型 231
9.4.1 基於主成分分析法的3E係統綜閤發展水平模型 232
9.4.2 基於迴歸分析法的3E係統耦閤模型 235
9.4.3 3E係統協調度概念模型——“δ”模型 237
9.4.4 3E係統協調度幾何模型——“θ”模型 239
9.4.5 3E係統協調度物理模型——“β”模型 244
9.4.6 基於OLAP 技術和數學統計方法的能源與經濟指標定量影響關係模型 249
9.5 本章小結 254
參考文獻 255
第10章 區域3E係統預測模型群 256
10.1 基於係統動力學的3E係統預測研究 256
10.1.1 模型概述 256
10.1.2 模型原理 256
10.1.3 算例研究 260
10.2 京津冀區域能源安全預測研究 261
10.2.1 模型概述 261
10.2.2 模型原理 261
10.2.3 算例研究 262
10.3 基於ARMR模型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脫鈎預測研究 264
10.3.1 模型概述 264
10.3.2 模型原理 265
10.3.3 算例研究 265
10.4 基於迴歸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的碳排放演化研究 269
10.4.1 模型概述 269
10.4.2 模型原理 269
10.4.3 算例研究 271
10.5 基於灰色預測法的大氣環境長短期預測研究 273
10.5.1 模型概述 273
10.5.2 模型原理 273
10.5.3 算例研究 273
10.6 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在3E領域的研究 276
10.6.1 大數據環境下的機器學習理論 276
10.6.2 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在3E領域的應用 278
10.7 本章小結 292
參考文獻 293
第11章 區域3E係統優化模型群 294
11.1 基於粗糙集和信息熵的指標體係優化模型 294
11.1.1 模型概述 294
11.1.2 模型原理 294
11.1.3 算例研究 295
11.2 基於灰色動態規劃的産業結構優化模型 296
11.2.1 模型概述 296
11.2.2 模型原理 297
11.2.3 算例研究 298
11.3 基於多目標規劃模型的3E係統規劃研究 299
11.3.1 模型概述 300
11.3.2 模型原理 300
11.3.3 算例研究 301
11.4 基於不確定性區間優化的3E係統規劃研究 303
11.4.1 模型概述 303
11.4.2 模型原理 306
11.4.3 算例研究 307
11.5 本章小結 310
參考文獻 310
第四篇 區域能源互聯網
第12章 可持續發展與能源互聯網 315
12.1 能源互聯網概述 315
12.2 能源互聯網研究 317
12.3 可持續發展與能源互聯網的聯係 319
12.4 本章小結 323
參考文獻 323
第13章 區域能源互聯網 324
13.1 區域能源互聯網概述 324
13.2 京津冀區域能源互聯網 325
13.2.1 清潔能源分布及利用 327
13.2.2 區域能源互聯網構成 333
13.3 本章小結 335
參考文獻 336
第14章 儲能 337
14.1 儲能概述 337
14.1.1 儲能基礎理論 337
14.1.2 抽水儲能 339
14.1.3 壓縮空氣 350
14.1.4 電池儲能 351
14.1.5 石墨烯 355
14.2 電池儲能應用 356
14.2.1 電動汽車 357
14.2.2 風光儲輸 359
14.3 本章小結 361
參考文獻 361
第15章 微電網 363
15.1 微電網概述 363
15.2 微電網研究 365
15.3 微電網政策 368
15.4 微電網案例 369
15.4.1 光伏發電 369
15.4.2 案例研究 370
15.5 本章小結 376
參考文獻 376
第五篇 “3E+”平颱
第16章 3E-DSS平颱 381
16.1 3E-DSS平颱設計 381
16.2 3E-DSS平颱架構 382
16.3 3E-DSS平颱功能 383
16.3.1 3E大數據和指標體係 383
16.3.2 模型研究 385
16.3.3 GIS應用 387
16.3.4 科研成果 387
16.4 本章小結 387
參考文獻 388
第17章 3E-DSS平颱的專題研究 389
17.1 基於大數據的京津冀大氣環境決策支持係統 389
17.1.1 AE-DSS係統功能 389
17.1.2 AE-DSS係統實現 391
17.2 能
好的,這是一本聚焦於特定區域經濟、環境與能源轉型的專著的簡介,旨在全麵梳理相關研究領域的關鍵議題、方法論和未來展望。 --- 圖書簡介:區域經濟轉型、生態環境演進與能源係統耦閤發展研究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特定區域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生態環境平衡與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前沿機遇。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分散式研究範式,構建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討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資源稟賦的約束效應、環境質量的變遷規律以及能源係統的現代化路徑。 第一部分:區域經濟的內生增長與結構優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所處的宏觀環境與微觀動力機製。研究首先梳理瞭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特彆是從內生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到後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理解不同發展階段區域的增長潛力和瓶頸。 1.1 經濟結構轉型與效率提升: 重點分析瞭産業結構的升級路徑,特彆是傳統高耗能、高汙染産業嚮知識密集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演進過程。通過投入産齣分析(IOA)和結構分解技術,評估瞭技術進步、要素稟賦變化對區域全要素生産率(TFP)的貢獻度。探討瞭服務業在經濟結構優化中的先導作用及其對製造業的協同效應。 1.2 區域協調發展與空間經濟學: 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考察瞭區域內部和區域間的經濟聯係強度,包括溢齣效應、集聚效應和極化現象。研究不僅關注瞭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深入分析瞭城市群內部的産業鏈協同與功能分工,為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供瞭理論支撐。 1.3 創新驅動與人力資本積纍: 探討瞭技術創新體係在區域競爭中的核心地位。分析瞭研發投入的效率、知識産權保護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並量化瞭人力資本(受教育程度、技能結構)對區域經濟韌性和長期增長的保障作用。 第二部分:生態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性評估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區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核心在於建立科學的環境承載力評估體係,並探尋汙染治理與經濟發展的最優平衡點。 2.1 資源環境效應的量化分析: 采用環境庫茲涅茨麯綫(EKC)模型、投入-産齣模型的延伸(如環境擴展投入産齣,SEI-O)等方法,對區域水資源、土地利用變化和大氣汙染物排放進行瞭係統的量化。著重分析瞭經濟高速增長期汙染物排放的“倒U型”規律在特定區域的適用性與修正條件。 2.2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與空間格局: 運用遙感(RS)、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結閤價值評估模型,核算瞭區域內森林、濕地、農田等生態係統提供的關鍵服務(如碳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的經濟價值。研究瞭城市化進程、工業擴張對這些服務價值的侵蝕程度,並提齣瞭基於生態紅綫的空間管控策略。 2.3 綠色發展指標體係構建與績效考核: 結閤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如熵值法、TOPSIS),構建瞭一套綜閤性的區域綠色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係,該體係超越瞭單一的GDP指標,納入瞭環境質量指數、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恢復指數,為區域政策製定者提供瞭科學的監測工具。 第三部分:能源係統的結構變革與係統集成 本部分聚焦於區域能源係統的現代化進程,重點研究瞭化石能源嚮清潔能源轉型的技術路徑、經濟性分析以及係統集成麵臨的挑戰。 3.1 能源消費模式的解耦分析: 通過對區域能源強度、能源結構與經濟增長間的關係進行深度剖析,識彆齣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解耦”拐點。特彆關注瞭終端能源消費側的電氣化水平提升、工業部門節能潛力挖掘以及交通運輸部門的低碳化策略。 3.2 清潔能源的區域布局與消納: 評估瞭區域內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稟賦和開發潛力。研究瞭大規模間歇性可再生能源並網對現有電力係統的衝擊,並探討瞭儲能技術(如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在平抑波動、保障係統穩定中的關鍵作用。 3.3 區域能源互聯與係統優化: 探討瞭跨區域電力和天然氣管網的互聯互通在提升區域能源安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運用係統動力學(SD)模型和綜閤能源係統(IES)優化技術,模擬不同能源情景下(如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係統運行成本、可靠性和碳排放水平,為區域能源規劃提供決策支持。 第四部分:政策集成與跨域治理的協同機製 本部分關注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治理結構,實現經濟、環境、能源三大領域的協同發展目標。 4.1 氣候變化應對與碳減排路徑: 分析瞭區域層麵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並結閤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製定瞭分階段、可量化的碳排放達峰路徑。探討瞭碳排放交易體係(ETS)在區域內部的有效性與溢齣效應。 4.2 政策工具的集成與組閤效應: 研究瞭環境規製(如排汙費、總量控製)、市場激勵(如綠色金融、補貼政策)和技術標準在驅動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相互作用。特彆評估瞭單一政策工具在應對復雜係統問題時的局限性,並倡導“組閤拳”策略。 4.3 跨域治理與利益協調: 鑒於區域問題的跨界性(如大氣汙染、水資源分配),本章著重分析瞭區域閤作機製的構建。探討瞭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生態補償機製、汙染聯防聯控的組織結構,以及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實現區域治理現代化的製度創新。 總結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和實證工具,旨在指導特定區域在復雜的內外壓力下,實現經濟增長的質量提升、環境壓力的有效緩解,並最終構建一個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化能源係統,為區域層麵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深刻的理論洞察與可操作的政策建議。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稱,我立刻聯想到京津冀地區在發展中麵臨的種種挑戰,比如霧霾治理、水資源短缺、以及如何在高科技産業和傳統産業之間尋求平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些具體問題,並提齣基於“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互聯網”的創新性解決方案,那將非常有意義。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定義和衡量“可持續發展”的,以及它會如何將“能源互聯網”的建設與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轉型和環境改善緊密結閤起來。比如,它是否會分析如何通過能源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應用,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又或者,它會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和智能化平颱,來優化能源的生産、輸配和消費,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將宏觀的理論與區域的實踐相結閤,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圖景。

評分

讀瞭這本書的簡介,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幅宏大的圖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如何在快速發展中找到一條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道路,並且還要擁抱前沿的能源技術。我對書中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衡量標準很好奇。它會側重於經濟增長的質量,還是環境治理的成效?亦或是兩者兼具的綜閤評價?“能源互聯網”的引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探討如何利用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來更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區域內的能源資源,從而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經濟”、“環境”和“能源互聯網”這三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的概念,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或者研究模型。如果這本書能夠為其他麵臨類似發展挑戰的區域提供藉鑒,那它的意義就非同小可瞭。

評分

這本書的選題確實挺吸引人的,特彆是“京津冀”這個區域性視角,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瞭落地的參照。我一直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很感興趣,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京津冀在這一背景下的具體挑戰和應對策略,那就太有價值瞭。比如,它是否能解釋為什麼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汙染問題依然嚴峻?京津冀地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又是如何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的?而“能源互聯網”這個概念,更是當下熱門,如果這本書能將它與區域經濟環境的融閤發展結閤起來,那無疑是站在瞭前沿。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關於能源結構優化、跨區域能源協調、以及如何利用技術手段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麵的具體案例和分析。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政策建議,或者至少能激發讀者對這個重要區域的更深層思考。

評分

作為一個對區域發展和環境保護議題稍有瞭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齣現感到興奮。京津冀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焦點區域,其發展模式和麵臨的挑戰具有普遍性和代錶性。“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麵臨的最核心的課題之一,而“能源互聯網”則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權衡産業結構調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環境汙染治理等問題。同時,我對書中如何構建“能源互聯網”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設想也充滿期待。這是否包括瞭智能電網的建設、可再生能源的整閤、以及用戶側的能源管理等等?如果本書能夠提供實證研究的數據和分析,那就更能增強其說服力,讓我對京津冀地區的未來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而不是對立的關係,尤其是在像京津冀這樣高度集聚、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地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實現這種協同發展的深入探討。特彆是“能源互聯網”這個概念,我把它理解為一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構建一個高效、清潔、低碳、智能的能源係統的模式。這本書是否會詳細闡述如何將能源互聯網的理念應用於京津冀的實際發展中,例如如何促進新能源的消納,如何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以及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顯著改善環境質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