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饶富趣味的旅程,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经验的迷宫,从无聊到永恒的时间……萨弗兰斯基展现他惯用的精湛技艺和敏锐洞察力,交替运用幽默诙谐的嘲弄和妙语如珠的箴言来为时间下脚注。”──《明镜周刊》
“这本书具有魔力,远胜近期所有讨论时间的著作。”──德国《焦点》杂志
“本书精采之处在于,萨弗兰斯基巧妙地从文学、文学史和哲学的角度来爬梳时间,从无聊的时间、开端的时间、操心的时间,一直到其他许多别出心裁的时间。”──德意志广播电台
“萨弗兰斯基如同思想家与诗人的宝库,让他们穿越时间长河,来到有着各种疑难杂症的现代。”──《每日镜报》
“萨弗兰斯基让文学传记变得平易近人,并将哲学的奥义公之于众。”──《南德意志报》
“萨弗兰斯基天赋异禀,能将繁复的思想分门别类,更是才华横溢的风格大师。”──《法兰克福汇报》
“萨弗兰斯基是德国举足轻重的思想史作家……他的作品精彩绝伦,带领读者体验知识的无尽奥妙。”──《每日镜报》
“时间,这是个特别的东西。倘若就这么胡乱活着,它纯粹什么都不是。但猛然间人们发觉,除了时间,别无其他:它围绕我们而在,而且还在我们心中”
——霍夫曼斯塔尔《玫瑰骑士》
为什么无聊的时候总是度日如年,
快乐的时候时间却又倏忽即逝?
时钟呈现的是真实的时间,
还是时间的衡量标准?
是我们改变了时间,
还是时间改变了我们对它的认识?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一书从人类对时间的初始体验——“无聊”感觉的出现,到开始感知时间,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到对时间进行社会化,学习管理时间,寻求时间的价值,再到人类对时间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发现(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终到宗教意义上的不朽和复活。全图景、多角度地研究时间在人类进化史上的角色变化和意义变化,涉及哲学、文学、宗教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但作者萨弗兰斯基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时间”的概念定义。他专注于探讨 “它(时间)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有条不紊地阐释人类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时间问题,并多角度地描绘流逝和坚持之间的张力,提醒我们:“注意对待这个宝贵的财富,以便不仅时间对我们做什么,而且我们也用它做什么”。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1945年出生,曾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历史和艺术史。1984年以关于E.T.A.霍夫曼的书建立自己作为传记作家的声誉,接着出版了关于海德格尔、尼采、席勒和歌德等人的多部作品。他同时还推出关于真理、恶、德国浪漫主义以及讨论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多种著述。他的著作已被译成约30种语言。
译者简介:
卫茂平,1982年本科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1986年赴德留学,1989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6年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已翻译出版德语文学、哲学著作三十多部。
萨弗兰斯基论生命中的时间问题(代译序)
前言
第一章 无聊的时 间
论能够无聊的好处 / 事件流逝,时间来到 / 线性时间的难以容忍 / 等待 / 戈多 / 文化作为消磨时间 / 一幅薄薄的事件帷幕让人窥见时间的虚无 / 形而上学的耳鸣 / 对无聊的浪漫主义探究 / 无聊之剧的三幕 / 倘若什么都不行,得自己上路 / 自由和开端 / 到其时 /
第二章 开端的时间
开端的兴趣 /文学中的著名开创者,从卡夫卡到弗里施和兰波 / 施韦特、 施奈德事件 / 开端、自由和限定 / 访奥古斯丁:程序化的歌曲 / 开放和闭锁的时间 / 现代繁殖业中的困难的开端 /从自身开始和过度操劳 / 汉娜·阿伦特出生率的哲学 / 对于大有希望的开端的机会 /
第三章 操心的时间
操心——可体验时间的执勤器官 /操心渡河 / 海德格尔的操心:坠入世界和躲避死亡 / 操心作为可能性意识 / 问题:在操心中保持原样/再次发现一个“最幸福的民族” /缺乏将来意识,无操心 / 风险社会中现代化的操心 / 古老的操心的回归 /
第四章 社会化的时间
钟表测量什么 / 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测量无规律的运动过程 / 钟表作为社会的机构 / 金钱的时间节奏 / 时间学科 / 奇妙的准时性 / 鲁滨孙的日历 / 同时性 / 实时交际 / 普鲁斯特的电话和来自亡灵之国的声音 / 扩展的同时性带来的问题 / 对当下的重新估值和保存下的以往。
第五章 管理的时间
受制于时间计划 / 倘若时间紧迫,救世史的、历史的和资本主义的 /负债和信贷 / 金融经济的时间 /加速 / 不同的速度 / 极速的静止 / 铁路 / 当下对剩余时间的攻击 / 浪漫主义的批评:飞速的时间转轮 /
第六章 生命时间和世界时间
有限的生命时间,无限的世界时间 /循环的时间纾解张力 / 基督教的针对世界时间的进攻 / 时间的虚无性 / 第二次拜访奥古斯丁 / 时间张力,而非时间点 /时间体验的一个小小的现象学 / 缺乏当下的以往 / 真实的和想象的时间 / 荒谬和世界时间的实现:唯物主义的,基督教的,进步的和进化的 /
第七章 宇宙时间
时间开端 / 开端的独特性 / 物理学的转世论 / 贝特朗·罗素的文化筏子和伟大的宇宙之夜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并非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我们并非都生活在同一时间里 / 同时性的谜团 /空间时间 / 克服人和时间之间的二元论 /爱因斯坦的宇宙虔诚 / 崇高 /
第八章 原时
身体的原时和身体节奏 / 捍卫原时作为政治任务 / 在原时的迷宫里 / 现实在其中消失 /原时分解身份 / 每个人都是最后一个证人 / “那片云彩仅绽放几分钟。”鸟学的上帝证明 / 萨特的虚无和时间 / 时间体验的第二个小小的现象学 / 我们为何显然迟到 / 突如其来 /
第九章 与时间的游戏
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游戏空间 / 时间段的发现和叙述的诞生 /《卡施的灭亡》,一则非洲神话/叙述作为存活手段 / 文学的时间模式的一个小小的类型学,从奥德赛到巴尔扎克,从俄狄浦斯到侦探小说 / 生命谎言的母题 / 哈姆雷特的行动障碍 / 叙事的和戏剧的时间处理 / 图像的时间 / 拉奥孔为何不喊叫?突然性 / 照相术和真理 / 一个女人渡河 / 齐眉高的雪橇 / 芝诺的悖论 / 普鲁斯特不由自主的回忆图像 / 永恒的瞬间 / 音乐 /
第十章 被充实的时间 和永恒
柏拉图的永恒和对于持留之当下的日常体验 / 忘却时间的投入 / 宗教和世俗的神秘 / 审美的伟大瞬间 / 尼采 / 霍夫曼斯塔尔,普鲁斯特和阿多诺 / 追求不朽 / 延长生命期限/灵魂不死?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始场景 / 无法不想思想/基督教的复活信仰 / 更高级的自私自利?放手及其问题 /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或者简单的历史时间轴梳理。作者似乎是抱着一种“解构一切”的姿态,对我们社会中时间运作的底层逻辑进行了彻底的拷问。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非对称性”的探讨,即时间在不同的尺度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在宏观宇宙中它似乎无情地向前推进,但在微观粒子层面,时间的属性却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可以被“逆转”的概念所困扰。这种在不同层级间的跳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有走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下一阶段的论证。对于那些寻求快速答案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快捷的标签。相反,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去品味那些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读完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对时间的定义,实际上是我们构建现实世界的基础框架之一,而这个框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和主观。
评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文本,它具有一种奇特的“时间膨胀”效应——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投入与消费,但它给予读者的回报,却是对时间感知力的极大拓展。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克制而有力的,即便是讨论最激进的理论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学术风范,没有丝毫故作惊人之语的浮躁。我尤其赞赏其结尾部分,没有落入惯常的“展望未来”的俗套,而是将笔锋收回到个体与时间关系中最根本的困境:如何与自己有限的生命周期和无限的宇宙时间相处。这种收束,既是哲学的回归,也是对读者情感上的尊重。这本书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消遣之作,它更像是引入你进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智力迷宫的邀请函,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发现新的岔路和风景。它成功地将一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无法把握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敬畏的讨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集体记忆与时间的关系的处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讨论物理时间,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建构的场域中进行审视。他敏锐地指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对事件的“编年史”书写,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对时间的集体叙事如何服务于权力结构。例如,不同民族对“黄金时代”的界定和怀念,便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当前时代进步与否的判断。这种对“时间政治学”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学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我们如何选择记住和组织这些发生的事情”。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和文化武器的观点,让这本书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批判力量,远超出了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它迫使我反思,我所接收到的所有关于“时代精神”的论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计时者意图。
评分初读此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叙事节奏的掌控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深谙文学的精髓,能将原本应属于物理学或形而上学的讨论,转化为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他没有堆砌公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着历史人物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从古希腊哲人的沉思,到中世纪修道士对永恒的追寻,再到工业革命时期对效率的狂热。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个体经验交织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即便是不太关注纯粹科学理论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描述“当下”的哲学困境时,那种笔触的细腻和对人类心理状态的精准捕捉,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放下书本,望向窗外,重新体会此刻此地的存在感。我清晰地感觉到,这本书在引导我质疑自己对时间的线性理解,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将过去、现在、未来视为完全分离的容器的固有观念,提供了一种更为流体、更具弹性的时间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是罕见的,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漫游,而非一次单向度的信息灌输。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书页时那股淡淡的油墨香,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时间这一宏大命题的敬畏与深入骨髓的探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哲学思辨集,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时间这把无形的刻刀,雕琢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博物馆,每件展品——无论是古老的钟摆、快速流逝的沙漏,还是量子力学中那令人困惑的“时间之箭”——都得到了精妙的解读。它不只是在陈述“时间是什么”,更在于它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了我们的感知、记忆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特别是当作者论述到技术进步如何压缩了我们对“等待”的容忍度时,我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也被卷入这场与秒表的无休止赛跑中。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终极答案,反而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间在不同文明、不同科学领域中复杂多变的面貌,让人读完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准时”和“拖延”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视角,着实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
评分一部关于西方性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作者以50 年的研究、教学、治疗经验,提供了对当代各种性形态的一种深刻观察。——索恩系列首部作品
评分这套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套书,内容比较特别。
评分小巧精致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收藏反复阅读,活动价购入,完美
评分完美完美完美完美完美
评分活动入手,差不多5折!
评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索恩书系第一弹,怎么能不支持呢?!
评分非常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评分他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冷幽默,以致使人们感到似乎又回忆起伟大的利希腾贝格和他的那些潦草的笔记。” ——蒂娜·曼斯克(Tina Manske)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西方性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作者以50 年的研究、教学、治疗经验,提供了对当代各种性形态的一种深刻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