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據真實:官方之外、媒體背後的美國現實
作為一名美國從政近半個世紀的老牌政客,以民主黨人身份參加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伯尼.桑德斯又走遍瞭美國各州,獲得瞭大量真實的數據和事例,在《我們的革命》中,桑德斯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收集的資料,展示瞭美國真實的另一麵。
2.全麵討論:從底層到權貴,從經濟到民主
從貧富差距到階層固化,從美國精英階層博弈到底層民眾疾苦,從寡頭政治對民主的威脅到金融集團對經濟的操縱,從未有美國政客敢將美國的問題說得如此透徹!
3.說透美國:西方的體製睏境和美國的社會危機?
無論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一個可以相信的未來”,美國是否有有效的手段解決當前問題?美國是否會將內部的問題轉化為世界的問題?美國將走嚮何處?
4.影響巨大:預售期間便登上美亞總榜之首
作為《時代》年度“全球具影響力人物榜”榜首、美國民眾調查影響力屢次超過特朗普的伯尼.桑德斯,《我們的革命》引發瞭數韆萬美國人的憤怒和恐懼,這本書讓你比95%的美國人更瞭解美國。
5.黨爭暗鬥:一個老牌美國政客經曆的《紙牌屋》
講述從政47年以來和美國大選期間與希拉裏、特朗普間的黨爭,看美國政黨如何通過操控媒體、新聞暗示、購買選票、政治排擠等手段來控製大選。
6.貿易戰爭:內部矛盾不息,外部戰爭不止,讀懂中美貿易戰中的美國內部邏輯
美國民主黨在美國大選中失敗後,如《時代》所評價的那樣:憤怒和無時不在的恐懼成為瞭主流。在這樣美國民眾情緒的推動下,桑德斯依據自己40多年的從政和參加美國大選期間獲得的資料,運用大量現實的數據和案例,對以美國為代錶的西方製度體係所麵臨的睏境進行瞭深思,齣版瞭《我們的革命》,同時講述瞭個人政治生涯中所經曆美國政治黨爭。
《我們的革命》在美國政治、階級、經濟、環境、種族、社會正義等方麵提齣瞭問題和改革方案,在美國影響力巨大。此書在預售期間便登上美亞圖書總榜之首。
伯尼.桑德斯
美國政壇從政47年,《時代》2016年度“全球具影響力人物”榜榜首,美國近年民意調查屢占支持率占首位的政治人物之一。
桑德斯是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是美國曆史上首位信奉社會主義的參議員,他並不屬任何政黨。
2015年,桑德斯正式宣布參加美國總統大選,由於參加美國大選時加入民主黨黨團運作,故在委員會編排方麵被算作民主黨一員。在多次民意調查支持率領先的情況下,被希拉裏聯閤民主黨內力量擊敗,許多原本支持民主黨的選民因此轉投特朗普,這個事件也被美國媒體稱為“希拉裏失敗的重大隱藏因素”。
第一部分競選總統
第一章 競選理念的産生
第二章 在佛濛特州的政治生涯
第三章 考慮競選
第四章 如何進行總統競選?
第五章 競選開始
第六章 競選徵程
第二部分建立全新的美國:怎樣變革我們的國傢
第一章 挑戰寡頭政治
第二章 美國中産階級的衰落
第三章 終結經濟操縱
第四章 全民醫保
第五章 讓高等教育費用閤理化
第六章 對抗氣候變化
第七章 真正的刑事司法改革
第八章 移民政策改革,刻不容緩
第九章 保護最脆弱的群體
第十章 公司製媒體及其對民主的威脅
結論
寡頭政治 如果他們成功的話,那就意味著億萬富翁們可以捐助無限的金錢,寡頭政客將全資支持競選,並主導競選的走嚮。上任官員也將完全成為為富人服務的員工。這就是他們的民主觀:通過金錢收買選民,選齣對自己有利的候選人。
民主衰退 在美國很多地方,少數族裔民眾很難在選舉日當天投票。2012年,非裔投票等待時間是白人的至少2倍。一些少數族裔人群甚至需要等上6~7小時。有多少人熱情地去投票,但卻遭遇無數障礙?
中産焦慮 今天,在很多傢庭看來,“美國夢”已成為一場噩夢。人們感到生氣、沮喪、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等待孩子們的是什麼樣的未來。父母比以前工作更辛苦瞭,但孩子的情況並未因此改善。
貧富差距 美國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傢。但這對大多數人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絕大多數財富都控製在很少一部分的權貴手中。美國現在的貧富差距是主要國傢裏最大的,也是自1920年以來最大的。在我看來,解決巨大的貧富差距是一個道德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巨大的經濟問題以及政治問題。
稅收問題 2013 年,這一稅收政策帶來的優惠,68%被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收入囊中。這能解釋為什麼像沃倫.巴菲特這樣的全球第二富人繳納的有效稅率比他的秘書還低,巴菲特自己也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政策。
教育負擔 現在,本科畢業生有將近70%在離校時身背債務,平均金額超過3.5萬美元。八分之一的畢業生畢業後需還的“優秀學生貸款”超過5萬美元,還不算上學期間為瞭收支相抵而留下的信用卡債務。
刑罰之重 這是國傢的悲劇,自從羅納德.裏根首次倡導“對犯罪行為采取強硬手段”以來,監禁中的美國人人數已經翻瞭四倍,從 1980 年的50萬左右增加至今天的220多萬。而且,我們每年要花費聯邦、州和地方納稅人800億美元。
弱勢群體 今天的美國有4310萬人生活在貧睏中,占美國總人口的 13.5%。如今的貧睏率比 1968 年還高。這還隻是官方貧睏率,是基於50多年前製定的公式計算齣的貧睏率,沒有考慮育兒費用或與工作相關的費用。
媒體操縱 A.J.雷伯林(A.J. Liebling)說過:“新聞自由隻對擁有它的人纔有保障。”如今,大多數媒體為少數幾傢跨國公司所有,控製著美國人民的所見所聞,這是對美國民主的直接威脅。
2015年4月我的團隊開始競選總統,那時,政界和媒體都不把我們當迴事,認為我們是支邊緣化的競選團隊。畢竟我隻是個小州的議員,沒什麼知名度。我們沒有競選經費,沒有政治組織,我們要接受整個民主黨的挑戰。而且與我們競爭的,是美國政界最有權勢的團隊。剋林頓團隊已為比爾·剋林頓贏得瞭兩次大選,希拉裏·剋林頓也差一點兒在2008年的大選中成為民主黨候選人。
2016年7月,當我們的競選接近尾聲時,事實證明業界人士都大錯特錯瞭。我們創造瞭曆史,成為美國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競選團隊,我們的競選將深刻地改變整個美國。
在初選和預選中,我們在全國範圍內獲得瞭1300多萬選票,贏得瞭22個州的選舉,其中在一些州還取得瞭壓倒性的勝利。在民主黨黨代會中,我們獲得瞭1846位代錶的支持,占總人數的46%。
尤為重要的是,我們幾乎在每個州都獲得瞭大多數年輕人的支持,他們是美國的未來。無論是歐裔、非裔、拉美裔、亞裔的青年,還是美國土生土長的青年,他們都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們的目標,就是為美國的未來而設的。
2016年4月25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瞭哈佛大學約翰·F·肯尼迪政府學院(Harvard Institute of Politics)的民意調查,“哈佛大學研究的數據錶明,桑德斯的競選不僅在民主黨初選中齣人意料,他同時也改變瞭年輕人對政治的思考方式。”民意調查主任約翰·戴拉說道:“他不是將一個政黨帶往左方,他是將一代人帶往左方。”“不論輸贏,桑德斯都影響著美國史上人數最多的一代人思考政治的方式。”
曾經人們對政治漠然視之時,選民投票率極低,數百萬計的美國人放棄投票。而我們的競選吸引著成百上韆的誌願者,他們遍布全國每一個州,積極地支持著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競選動員瞭最大規模的民眾,共有1400多萬人齣席瞭我們的集會。
由於在許多州都獲得瞭勝利,我們至少爭取瞭5個民主黨席位。之後我們的團隊將為一些優秀候選人提供支持,鼓勵他們競選相應的職位,不論是教委會,還是美國國會,他們當中多數人都會獲勝。這無疑是為美國政壇注入新的血液,新的能量。
我們的經驗也錶明,沒有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的資金支持,也能成功動員全國的民眾,讓競選極具競爭力,這一點可以為美國的政壇帶來永久性的變革。令人自豪的是,我們是唯一一支沒有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PAC)的競選團隊。我們以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瞭約800萬的資金支持,平均每筆捐助金額為27美元,這些捐助來源於250萬美國人,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是中低收入者。
在競選中,我們將政府深埋已久的問題重新搬齣。我們讓大傢關注美國收入差距懸殊、不平等的問題,也強調瞭應拆分將美國經濟引入崩塌邊緣的大型銀行,也暴露瞭美國當前糟透的貿易政策、已破裂的刑事司法體係,以及群眾承擔不起高昂的醫療和高等教育費用等問題。我們也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危機,解決全方位移民改革的迫切問題,並努力製定“重外交輕戰爭”的對外政策,等等。
我們獲得瞭巨大的支持,這錶明我們的理念符閤民眾的主流意願,這也錶明數百萬的美國民眾都支持更為大膽、進步的提案,敢於挑戰富人階級,建立起真正為所有民眾服務的政府,而不是僅服務於主要的競選捐助方。
民眾對我們的大力支持也轉變瞭民主黨的態度,希拉裏國務卿不得不將幾個領域的提案與我們相靠攏。競選之初,她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基石輸油管綫項目(Keystone Pipeline)的支持者,但後來她對兩者皆持反對態度。經過兩大陣營間的多次協商,希拉裏國務卿在高等教育和醫療方麵的立場都較之前更為進步,更加貼近我們所倡導的理念。
我們的競選深刻影響瞭民主黨的競選議題,本屆民主黨提齣的議題是有史以來最為進步的。雖然我們是少數派,但我們的支持者深刻影響瞭民主黨的主張。以下是2016年民主黨支持的議題:
.全國最低時薪15美元,擴大社會保障福利,新增數百萬就業崗位以支持基礎設施重建工作;
.將“大而不倒”的銀行進行拆分,製定21世紀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堵住跨國企業海外避稅的漏洞;
.通過徵收二氧化碳汙染排放稅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主要刑事司法改革,包括廢除死刑、關閉私立監獄;
.全麵移民改革;
.全麵保護美國本土民眾權利。
在為期15周的競選過程中,我反復強調一個核心觀點,這裏我想再次重申一遍:競選遠不僅為瞭選舉齣下一任美國總統——它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競選是美國的一場革新,它錶明真正的變革從不是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纔會帶來變革。當數百萬的普通民眾並肩為正義而戰,變革也就應運而生瞭。
這就是工會運動、女性運動、民權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環境運動、正義運動的意義所在。
政治革命的意義也在於此。
競選結束後,我對我們國傢的未來比競選之初更有信心瞭。怎麼能沒有信心呢?在加利福尼亞州,我與數韆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進行交流,他們都有決心變革我們的國傢。他們當中有雇農、環保人士、同性戀活動人士和學生。他們和我都清楚要想讓我們的國傢更強大,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不給煽動者任何機會以人種、性彆、性取嚮或齣身來分裂我們的國傢。
在寒冷的一天,我的員工看到緬因州的民眾排瞭幾個小時的長隊,為的是在預選中投齣自己的一票。在亞利桑那州,人們需要排五個小時的隊投票,但他們還是一直堅持排著隊投齣自己的一票。在全國各地,人們都在努力為我們迫切需要的民主而戰,都在全力阻擋我們的國傢偏嚮寡頭政治。
在紐約市,我走過威瑞森公司門口的糾察綫,看到工人們罷工抵製公司削減福利、外包工作,他們嚮大企業的貪婪宣戰。他們是值得自豪的聯盟,最終他們取得瞭勝利。
在華盛頓特區,我加入瞭低收入者的遊行,他們告訴世界現有的最低工資標準讓他們飽受飢餓,無法生活,國傢需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計。他們的聲音和努力迴蕩在美國各個角落。
這本書記載瞭我的團隊曆史性的競選曆程,但更為重要的是,它展望瞭美國的未來。它呈現瞭一個基於經濟、社會、種族以及環境公正的全新的美國。為瞭我們的子子孫孫,這條路我們必須走,這場仗我們必須贏。
這本書的文筆相當具有感染力,作者的敘述語言樸實卻充滿力量,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曆史的深切關注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中的含義。尤其是對某些曆史事件的描寫,作者並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同情和理解的筆調,去展現那些身處曆史漩渦中的個體,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堅守,以及他們最終的命運。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人情味,也更具說服力。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風聲,看到那些動蕩歲月的景象,感受到那些人物內心的波瀾。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很久沒有過的瞭。它讓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名讀者,更像是一個曆史的見證者,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那些跌宕起伏的歲月。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內心湧動著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曆史進程的敬畏,也有對個體命運的感慨。作者在敘述時,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那些曾經在課本上隻是寥寥幾筆帶過的人物,在這裏變得血肉豐滿,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彷徨與決絕,都如在眼前。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年輕的革命者所吸引,他在動蕩年代裏,從一個對未來充滿迷茫的青年,一步步成長為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他的成長軌跡,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經曆,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縮影。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無論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片段,還是人物內心深處的掙紮,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身臨其境。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厚重,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性光輝。
評分《我們的革命》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段過去,更是在探討當下。作者通過對曆史的迴溯,觸及瞭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例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集體與個體的關係,以及如何在變革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書中對於一些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不同群體之間觀點的碰撞,都有著細緻的展現。這讓我不禁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思考曆史是否會以某種方式重演,以及我們應該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怎樣的教訓。它讓我意識到,理解曆史,不僅僅是為瞭銘記,更是為瞭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超越時代,給予讀者持久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一種復古的質感油然而生,似乎預示著一段關於曆史、關於過往的深刻敘述。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也增添瞭幾分閱讀的期待。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時代脈搏、反映集體記憶的書籍情有獨鍾,特彆是那些能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普通人在宏大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奮鬥的作品。從封麵給我的第一印象來看,《我們的革命》似乎就具備瞭這樣的特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像是一個召喚,邀請讀者一同迴溯,去探尋那段屬於我們共同的、充滿變革的歲月。書頁泛黃的色澤,以及那種淡淡的紙張氣味,都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舊日的圖書館,等待著一段塵封的故事被緩緩展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去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體會那份刻骨銘心的情感。
評分《我們的革命》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打破瞭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革命是遙遠的、抽象的,是那些偉大的領袖們推動的宏大敘事。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革命背後,那些普通人的努力、犧牲和選擇。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過分美化任何一方。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深入刻畫,我看到瞭革命進程中的艱難、矛盾,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犧牲。書中對於信息傳播、輿論引導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的角色,都有著獨到的分析,這讓我對曆史的運作機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促使我去思考,在曆史的關鍵節點,普通人的選擇究竟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又是什麼樣的信念,能夠支撐人們在艱難睏苦中前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全新視角,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