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专题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用通俗活泼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在中国被介绍、被了解、被接受,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经过,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指导价值。
顾海良: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
导 读
第一章 马克思论中国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在中国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走进中国的马克思
第四章 马克思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五章 走进中国“山沟沟”的“马大胡子”
第六章 中国知识界的靓丽风景
第七章 宝塔山下的马克思
第八章 马克思相随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九章 人民共和国行进中的马克思
第十章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第十一章 《资本论》在中国
第十二章 马克思故事的中国话本
第十三章 毛泽东理解的马克思
第十四章 走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
第十五章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的马克思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与“马工程”
第十七章 马克思的另样展现
第十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解
后 记
坦白说,在翻开《马克思在中国》之前,我对这个主题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充满魅力的笔触,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传播历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丽。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引进,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影响深远的奋斗史。我看到了早期传播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也看到了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这股“来自西方的风”在中国传播开来。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探索。这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辩证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的佳作。
评分这本《马克思在中国》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时间线,也不是刻板地分析理论的传播过程。相反,它从更具象、更人文的视角出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图景。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人物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看到了早期传播者们面对思想困境时的探索与挣扎,感受到了普通民众在接受新思想时的迷茫与觉醒,更体会到了革命者们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强大动力。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多元面貌。这种写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传播史变得引人入胜,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早期翻译家们为了一个词语的精准翻译而进行的反复推敲,或是革命者们如何在艰苦条件下,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思想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这些细节,无疑为整本书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不得不说,《马克思在中国》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并没有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这个独特的语境。读这本书,就像是踏上了一段寻根之旅,去探寻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复杂的社会现实发生碰撞,并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作者在处理这一过程时,展现了极其高超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洞察能力。我仿佛看到,马克思主义最初的火种,是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中被点燃,然后又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过程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思想传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它不仅仅是单向的灌输,更是一个互动的、充满张力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充满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在新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度思考的作品。在阅读《马克思在中国》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呈现的观点和史实所触动。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和动力。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简单地视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和民族解放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为当时苦苦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框架。书中对于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在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中,辨别、吸收并最终融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为支撑,剥离了概念化的外衣,展现了思想的真实生命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论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马克思在中国》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关照感并存。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呈现,更是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梳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让我明白了,思想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检验。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过程的分析,让我对“理论的中国化”这一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与中国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长、不断发展的活的生命体。我尤其被书中那些为了传播新思想而付出的先行者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牺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塑造的,而思想的力量,则是推动这一切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不仅让我回顾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当下,以及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