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位列《十三經注疏》之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古老而又成熟的偉大經典。其內容涵蓋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間讓人類安身立命。其方法則是設卦觀象,描繪自然造化的奧妙情境,展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與因應之道。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經》”。傅佩榮教授將《易經》的六十四卦視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按照順序一一列齣,以現代白話翻譯後更進行詳盡而又明白的解說。作者參考傳統注疏與曆代學者的譯注成果,同時又力求將其通俗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係在一起。閱讀本書,開啓《易經》無限寬廣與豐富的世界,讀者將對其智慧心領神會,從而達到豁然開朗的人生境界。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颱灣輔仁大學哲學係畢業,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傅教授積纍四十餘年在中西哲學方麵的訓練,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卓越成就。其學術論著貫通古今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傅教授是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熱門教授,並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颱灣大學生社團推薦通識課程。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文藝奬。
傅教授著作甚豐,齣版《哲學與人生》《易經與人生》《推開哲學的門》《心靈的旅程》等圖書逾百種。
《易經》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首先,《易經》是一本書,列在“十三經”之首,其內容涵蓋“義理”與“象數”。所謂義理,即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指導人們按照天道的啓示來安排人生的作為。目的是趨吉避凶,而方法則是鼓勵人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麵不斷修煉。這種積極麵對人生的態度,完全符閤儒傢的孔孟之道。
談到趨吉避凶,具體的操作方式就要靠“象數”瞭。象是卦象,包括基本的八卦(三爻卦)以及由八卦所閤成的六十四卦(六爻卦)。數是數字,用數字代錶陽爻與陰爻,以及它們之間的變化。簡單來說,在占卦時,先得到六個數字,這些數字帶齣瞭卦象,再由卦象得齣卦辭與爻辭,然後問題也就有瞭解決的綫索。
由此可知,占卦隻是一套固定而單純的操作方式,二十分鍾就可以學會。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難,解卦纔是真正的挑戰。解卦,沒有快捷方式,隻能翻開《易經》,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明白卦辭與爻辭的每一個字。先瞭解原典,再突破時空限製,迴到當前的處境,運用聯想與靈感,找齣預示未來的答案。這一套占卦與解卦的模式,正是20世紀心理學傢榮格(C.G.Jung)所強調的“共時性原理”: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有一種微妙的互為因果的關係。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能夠注意到“有意義的偶然”,使某些像心靈感應之類的神秘活動可以清晰展現其意義。
《易經》不談神秘感應,它是以六十四句卦辭與三百八十四句爻辭來迴應人間的一切提問。正因為這些卦辭與爻辭是大約三韆年前的記錄,明明白白寫在那兒,因此它沒有迷信的問題,而隻有是否理解的問題。這就有如古代的一本密碼,已經纍積在它之前的人類生活經驗所提煉的智慧,因此可以應用在往後的無數年代而依然有效。當然,其有效的前提是地球依序運轉而人性大緻相同。這些至今尚無明顯的改變。
有關《易經》的解讀與推廣,我已經齣版瞭四本書。眼前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是根據我講解《易經》的錄音筆記整理而成的。上課時的口語錶達不但較為清楚流暢,並且即席發揮、舉例說明、會通比較,因而顯得生動自然,使學習《易經》變得較為容易。隻要有恒心,一天讀兩卦,大約一個月便可看完一遍。既然是一本書,就可以且讀且思,隨手畫齣卦象,寫下心得重點。如果按照本書所示範的方式進行占卦,得齣結果之後,再仔細研究所得之卦辭爻辭。我相信半年下來,《易經》將成為你的良師益友,勝過一般所謂的專傢或顧問。事實上,這也是我學習《易經》之後的具體收獲。
……
我最近在閱讀體驗上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很多暢銷書的排版總是過於擁擠,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然而,這本書在版式設計上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字體的選擇非常考究,大小適中,行距和段落間距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閱讀的節奏變得非常舒緩和從容。尤其是一些需要反復品味的部分,作者或編者特意留齣瞭足夠的空間,方便讀者做筆記和思考,這一點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清晰的章節劃分和適時的目錄引導,讓我在查找特定內容時效率極高。這種對閱讀舒適度的極緻追求,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愉悅度,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
評分這本封麵的設計真是深得我心,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古樸的氣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重量感。裝幀的質感非常棒,精裝的厚實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它選用的紙張,那種微微泛黃的觸感,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覺得很纍。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封麵上的字跡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辨識度又不失內斂,那種不張揚的雅緻,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書的深度。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外在包裝,就已經成功地抓住瞭我這個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的心。它完美地平衡瞭傳統美學與現代審美,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我得說,這個版本的開本尺寸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它既不像某些大部頭書籍那樣笨重到難以單手持握,也不像袖珍本那樣因為太小而犧牲瞭閱讀體驗。它處於一個非常理想的中間地帶,無論是放在床頭櫃、咖啡桌,還是隨身攜帶在包裏,都非常閤適。書本的整體結構設計,包括扉頁的過渡、彩插(如果有的話,此處應是猜測其可能的設計元素)的布局,都展現瞭一種成熟的審美體係。這種尺寸上的平衡感,讓閱讀動作本身變得流暢自然,讓人可以更專注於文字本身,而不是與書本的物理形態作鬥爭。可以說,這是為“沉浸式閱讀”量身定做的一個絕佳載體。
評分作為一名對書籍收藏有一定要求的讀者,我非常看重一本好書在長時間後依然能保持其原有風貌的能力。從目前的觸感和耐用性來看,這個精裝版本的質量絕對是上乘的。書皮的材質似乎經過瞭特殊的處理,不僅抗汙性較好,而且即便是無意中沾染瞭指紋,也容易擦拭乾淨,保持長久的新鮮感。這種持久的品質感,讓我確信它能夠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成為我書架上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員。對我而言,一本好書不僅要有深刻的內容,更要有能夠與之匹配的、能夠長久陪伴的物理形態,而這個版本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令人十分滿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細節處理得極為講究,讓我感受到瞭齣版者對品質的執著。比如,書脊的縫閤工藝,堅固耐用,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頁鬆散。內封和扉頁的設計也充滿瞭巧思,那種低調的暗紋處理,隻有在特定的光綫下纔能捕捉到,平添瞭幾分神秘感和儀式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分量,讓我對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期待,仿佛每一頁都蘊含著經過精心打磨的精華。這種對物理形態的精雕細琢,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這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