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第2版) | 齣版社: 重慶大學 | 齣版時間:2015-05-01 |
| 作者:宗白華 | 譯者: | 開本: |
| 定價: 58.00 | 頁數: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62486169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閱讀本書,猶如跟隨鄧曉芒先生一起在智慧的花園中散步!
鄧曉芒,2009年12月起,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此前曾長期任教於武漢大學哲學係。長期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研究,是西學東漸一百多年以來,直接從德文全譯康德“三大批判”的國內**人。鄧曉芒先生用自己的思考、講壇和著作,深度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思想界獨樹一幟。
**講 緒論 第二講 哲學史方法論新探 第三講 論曆史感——現代解釋學的啓示 第四講 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學傾嚮 第五講 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 第六講 辯證邏輯的本質 第七講 關於道傢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 第八講 西方哲學史中的實體主文和非實體主文 第九講 鬍塞爾現象學導引 第十講 馬剋思的人學現象學思想 第十一講 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說方式比較 第十二講 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 第十三講 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文偏嚮的檢討 第十四講 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的十大文化錯位 後 記 再版後記
“哲學史方法論”是武漢大學哲學係三十年來的傳統課程,由武漢大學哲學係的老前輩蕭萐父、陳修齋、楊祖陶等人創立。該課程的學術信念是,按照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把哲學史和哲學看作是一緻的(即曆史和邏輯一緻),在哲學史中尋求哲學規律,在哲學中奠定哲學史的根基。本書是在鄧曉芒先生主講本課程的錄音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原來的課程是十六講,但由於篇幅、錄音設備及其他的原因,此處有兩講內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講”。在本課程中,鄧曉芒先生對蘇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說方式進行瞭比較,提齣瞭蘇格拉底以追問的方式進行學理式的辯論,而孔子以聖人的姿態用情感的方式進行辯論,並且這兩種方式決定瞭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觀點。作者對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實用主義偏嚮的檢討,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十大文化錯位的闡述,其中貫穿瞭中西比較的方法。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在於它所蘊含的 人文關懷。作者在梳理那些宏大敘事和復雜的理論體係的同時,從未忘記將哲學置於其誕生的曆史語境之中。他會花筆墨去描繪當時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乃至於科學發現是如何共同塑造瞭那些哲學傢的思維框架的。比如,在討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時,他會非常細緻地結閤當時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背景,解釋為什麼那種“確定性”的追求在那個時代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這使得哲學不再是懸浮在空中的純粹邏輯遊戲,而是與人類的生存睏境息息相關的真實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學到瞭很多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人如何思考”以及“人類文明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有瞭更飽滿和立體的認識。它是一部思想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追求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 裝幀設計 和 排版 也非常用心,這絕對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學術齣版物。紙張的質感很舒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頁時那種沙沙的觸感就很讓人愉悅。最贊的是它的 注釋係統,不是那種簡單地告訴你“見某某書”的腳注,而是有許多作者的“側邊評論”和“拓展閱讀建議”,這些內容豐富瞭閱讀體驗,讓書本不再是單嚮的信息輸齣。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也做得非常考究,經常能看到那些經典的德文、法文或希臘文詞匯的對照,這對於我們這些試圖追溯原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讀哲學史,有時候最怕的就是“二手信息”的丟失和扭麯,但這本書顯然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瞭信息的原汁原味。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某個哲學流派的人,也能建立起一個比較可靠的知識基準綫,不至於被後世的誤讀所誤導。
評分哎呀,最近淘到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真的是讓人眼前一亮。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不像那種老掉牙的教科書,枯燥乏味,隻是羅列時間綫和人名。它更像是一位老學者的娓娓道來,帶你深入到各個哲學流派的精神內核中去。讀起來,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像是在參與一場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作者在梳理不同學派之間的關聯和衝突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讓人能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碰撞、甚至互相“修正”的過程。比如,當他解析康德的先驗哲學時,那種嚴謹的邏輯推導和對後世影響的分析,簡直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 行文風格 也很有個性,偶爾還會穿插一些幽默的自嘲或者對某個哲學傢的“小吐槽”,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覺得特彆親切。如果你對哲學史感興趣,但又害怕被晦澀的術語勸退,這本書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真的能點燃你對知識的好奇心。
評分這本書的 深度 絕對是超乎我的預期的,它不僅僅滿足於對錶麵概念的闡述。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那些“棘手”議題的方式,比如在談論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爭論時,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耐心地把正反雙方的論據都掰開揉碎瞭展示給我們看。這種 平衡的視角 讓我能更全麵地理解哲學爭論的復雜性。而且,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 溯源 非常紮實,讓你明白“自由意誌”或者“本體論”這些詞匯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內涵是如何發生細微甚至重大的變化的。我感覺自己仿佛被這位領路人牽著手,穿梭於古希臘的廣場、中世紀的修道院和近代的沙龍,親眼見證那些偉大思想的誕生與掙紮。對於那些希望深入鑽研某一特定哲學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堅實的基礎框架,讓你知道該去哪裏找更專業、更細緻的資料。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思想地圖。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 結構組織 采取瞭一種不同於傳統編年史的敘事策略,這起初讓我有點不適應,但很快就被它的邏輯性所摺服。它似乎更注重主題的串聯而非嚴格的時間順序,比如,它可能會將十七世紀的唯理論與十九世紀的某些後現代思潮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以此來揭示某個核心哲學問題的“永恒性”。這種打破常規的編排方式,反而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先有A,後有B”的綫性曆史,而是被鼓勵去思考“為什麼A在麵對B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種動態的梳理讓我對整個西方思想演進的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明白瞭哲學史不是一筆寫成的,而是一個不斷自我反思和重構的過程。對於那些已經對基礎知識有所瞭解,渴望從更高維度審視哲學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無疑提供瞭全新的思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