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兩部分,上編是以消費社會的規範意義作為研究現代時尚文化的基本視野,對時尚文化的權利視野給予廓清,在此基礎上以符號學理論論證瞭時尚運行的邏輯,並對現代時尚在大眾文化、身體、高級品等維度給予直觀打量。下編是根據以上邏輯,從文化設計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化産業開發中古城設計、博物館設計等給予哲學思考。
王文鬆,男,河南南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藝術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時尚文化、文化産業、美學理論等。
前言................................................................................................................................. 6
第一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社會理論..................................................................................... 8
第一節 文化設計時代................................................................................................ 8
第二節 消費社會中的基礎關係................................................................................ 11
第三節 從“物”的財富到“貨幣”的財富與“平等”的關係.................................. 13
第四節 “公民身份”下大眾文化的意義.................................................................. 19
第二章 時尚與大眾文化及其內在邏輯............................................................................ 24
第一節 時尚是大眾文化的運作方式......................................................................... 24
第二節 現代時尚的外在特徵................................................................................... 28
第三節 時尚運行的內在邏輯................................................................................... 36
第三章 時尚在現代諸領域的運作及作用......................................................................... 41
第一節 通過大眾傳媒時尚對“經典”文本的改寫和吸納......................................... 41
第二節 身體作為現代時尚負載的原因及意義........................................................... 48
第三節 奢侈消費與精神“信仰”............................................................................ 58
第四章 消費社會視野中文化産業中的意義再生産........................................................... 76
第一節 文化産業中的意義再生産內涵..................................................................... 76
第二節 作為文化産業社會基礎的消費社會.............................................................. 79
第三節 文化産業意義再生産的主要維度.................................................................. 82
第五章 古城文化旅遊的設計理論思考............................................................................ 85
第一節 超越二元思維的古城文化設計..................................................................... 85
第二節 性彆研究語境中古城文化設計的理論思考.................................................... 89
第三節 身體化感性生存與古城設計......................................................................... 94
第六章 博物館文化設計:地標、形象品牌、休閑消費、時尚産業.................................. 99
第一節 消費社會中博物館的角色轉化..................................................................... 99
第二節 “經營”如何成為消費社會中博物館發展的可能和必然............................. 102
第三節 博物館文化設計與區域形象再造................................................................ 104
第四節 博物館文化設計的時間嚮度....................................................................... 106
第五節 博物館文化設計與休閑消費....................................................................... 109
第六節 創意時尚産業:博物館文化設計的産業方嚮............................................... 111
附錄............................................................................................................................. 115
序
近來,隨著對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及交往理論在消費、信息社會、傳播等運用的理論研讀增多,本人對時尚領域研究的規範視野缺失有瞭更深的認識。這種規範視野的缺失使得時尚對社會規範的建構意義並沒有被深入思考,因而,時尚美學研究如何進入文化創意實踐領域並沒有被針對性地思考。因此,本書付梓之時,在此對時尚研究的規範性視野及意義略作陳述。
二十世紀以來,時尚研究的關注視野已經從服裝、性彆、身體、心理等擴展到社會、政治、文化、國傢、民族、階級等,但縱觀各種時尚理論,其理論研究視野重心仍然是文化政治領域。其主要研究包括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時尚文化中包含的權力結構進行揭露和批判,以及從現代性的個體解放角度指齣時尚文化中的現代性解放內涵,二者都包含瞭對現代時尚文化特徵的總結和時尚曆史演變規律的探索。但從規範可建構視野對時尚的社會作用進行研究則很少見,由此帶來對時尚審美中設計的規範性探討也付諸闕如。規範可建構視野主要來自於哈貝馬斯從交往行為對現代社會普遍性規範形成的基礎研究,規範可建構意味著任何一個現代分化領域進入生活世界都應該確保其實現瞭應有的主體間性內涵。時尚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文化,是對人的感性直接起作用的物和文化設計,感性製造和審美化傳播是其第一層麵的錶徵。然而感性製造在現代信息社會越來越具有巨大的力量,此種力量如何被轉化為社會化的建構力量,或者如何被文化權力利用再次形成隱形的文化權力結構,並沒有被詳盡地探討。
由於時尚攜帶的審美力量之社會化的研究中缺少對現代社會化規範起支撐作用的基礎性社會結構的理論確認,因而,時尚的審美力量和審美結構總被從“隱喻”的角度把握,這使得審美力量的社會化闡釋和審美結構的內在邏輯闡釋被混在一起,或者隻取其中一麵而忽略另一維度。可以看到,在時尚形成的過程中,既有從社會上層到社會下層的傳播,也有社會下層對社會上層的影響;在時尚的潮流化過程中,充滿瞭鬥爭和反抗,然而個體總是被裹挾其中;在時尚的風格化過程中,時尚的審美特質形成瞭社會化的象徵體係或者等級體係,形成再權力化過程或者再意義化過程;在時尚個性的追求中,時尚既是一種對抗體製化力量的個體選擇也是極易被政治、資本、文化等社會化權力所利用。
因此,理解時尚現代性,就必須理解現代性的規範構成。時尚的現代性語境既離不開在藉助民族國傢以“政治公民”內涵形成的政治現代性中的普遍法理權利普及[1],也離不開以信用貨幣為核心所建立的普遍消費關係中“平等自由”的“貨幣公民身份”的普及[2],以及大眾傳媒信息化帶來的“信息共享”中的“去曆史化身份”的“個性化”觀念普及[3]。在諸多維度的規範視野敞開的基礎上,時尚運動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活動纔全麵地凸顯其文化意義。
從傳統視野齣發,時尚研究基本都會涉及理性與感性、個體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二元結構,早期時尚研究站在二元對立視角對時尚進行否定或肯定,後來時尚研究多藉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理論資源對二元對立視角進行批判,而強調二元並存。實際上,二者都說明瞭時尚研究的綜閤視野,但尚沒有意識到社會規範與時尚感性力量之間的互動關係,它在根本上可以對照哈貝馬斯所提齣的交往行為所建構的社會規範與生活世界概念之間的關係。傳統視野僅僅看到時尚與文化的區分在於,時尚更關注文化的感性結構及其力量生成,而文化研究更多是在規範意義上思考公共文化權利和曆史文化權力之間的復雜反轉關係。如果從規範視野看,時尚錶徵為現代文化體係的分化與解分化雙嚮互動的解放潮流。現代解放的內涵既在於現代社會權利結構對曆史上形成的各種權力的規範,並賦予個體以權利公正和自由,也在於從個體角度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自我充實和和解。
時尚運動以人的感性層麵的信息化轉換為社會化機製,就曆史文化媒介構成而言,其更具有便捷性、普遍性。如果我們理解瞭現代時尚之所以蓬勃發展的社會規範內涵,那麼,時尚運動就不僅僅是自發的或者是某個設計師帶動的感官化潮流,而是設計者或者熱潮本身直接或者間接遵從瞭時尚感性製造中的社會共感需求,並且此共感能夠衝破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藩籬,形成一種更為基本層麵的感性共識和共聚。在此,時尚的本質內涵就是文化設計,是對文化中感性力量的基礎性的挖掘,也是對人類共同體意義上的契閤的尋求和尊重。在遵從以上原則的基礎上,時尚設計的文化資源就更為縱深地廣闊和豐富,並能夠深深捕捉住時尚設計中的逆反性邏輯,從而盡可能地實現時尚的加速度。
可以看到,現代時尚潮流帶動瞭深層的個體解放,也以其眼花繚亂瞬息萬變帶來瞭喧囂、浮躁和新的個體焦慮。當現代時尚中,僅僅攫取物的感性直擊帶來的爆發性和眩目感,而依此獲得某種人與人之間權力性的效果,那麼,時尚的感性解放效力釋放的同時也將迅速變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衡,物的審美性在此就不再是超越性的純粹審美而指嚮內下世界,而是變成瞭以“審美”為算計的功用性改造。如果僅僅從人與物質的對立角度以物的功用化去攫取物、改造物、解體物,而不是從人與人之間的融閤相處角度去理解物、放置物、親近物,那麼,人自我內心的和解和自洽也將不會到來。
王文鬆
2018年3月於望江東園
[1] 參見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2] 參見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中對信用貨幣的主體間性規範內涵研究。
[3] 參見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對信息技術的主體間性規範內涵研究。
從這本書的標題來看,它似乎在嘗試構建一個關於“時尚”與“文化産業”在“消費社會”語境下的理論框架。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對這類能夠提供係統性思考的書籍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我一直覺得,時尚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的錶達,更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它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身份認同緊密相連。而“文化産業”這個概念,則將時尚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産和傳播網絡中,讓我好奇它如何與其他文化形態相互作用,又如何被商業力量所驅動。尤其是在“消費社會”這個大背景下,時尚與消費的關係更是復雜而微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消費主義是如何催生和塑造瞭當代的時尚潮流,以及時尚作為文化産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和引領著消費者的欲望和行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經典的理論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瞬息萬變的時尚現象背後,所存在的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邏輯。這種理論性的思考,對於我理解當下社會中許多重要的文化現象,無疑會提供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勾起瞭我對時尚背後深層機製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某些風格會突然風靡,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追逐最新的潮流,這背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在驅動?“消費社會”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無處不在的購買欲望和信息轟炸。我迫切想知道,在這股浪潮中,時尚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僅僅是被動的迎閤,還是主動的引導?而“文化産業”,這個聽起來就龐大而復雜的體係,又是如何將時尚作為一種産品,進行大規模的生産、傳播和營銷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對具體款式的關注,去理解時尚在整個社會文化生態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我們對“美”和“身份”的定義。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理論思考”尤為期待,希望它能幫助我構建起一套理解時尚與社會關係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洞察消費社會中,時尚所傳遞的復雜信息,以及我們作為消費者,如何在其中做齣自己的選擇。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時尚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零散的層麵,比如哪些品牌受歡迎,哪些款式流行。但總覺得,這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這本書的名字《時尚與文化設計——消費社會中時尚與文化産業的理論思考》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非常好奇,“文化設計”這個詞在這本書裏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暗示著時尚的設計過程本身就蘊含著某種文化意義的創造和傳播?而在“消費社會”這個框架下,時尚與文化産業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認知。比如,它是否會探討,在信息爆炸、産品同質化的今天,時尚産業如何通過“設計”文化元素來吸引消費者?又或者,它是否會揭示,文化産業中的其他領域,比如電影、音樂、藝術等,是如何與時尚相互滲透,共同構建起我們對“流行”的認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紮實的理論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看似光鮮亮麗的時尚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經濟邏輯和文化運作模式,從而讓我能夠更理性地審視自己與時尚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而且直擊我一直以來對時尚背後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感到好奇的心。我一直覺得,我們穿在身上的每一件衣服,不僅僅是布料的堆砌,更是某種時代精神、某種生活方式的象徵。尤其是在如今這個被消費主義包圍的時代,時尚更是像一個無形的指揮傢,悄悄地引導著我們的欲望,塑造著我們的身份認同。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我們看似隨意的時尚選擇,究竟是如何與更宏觀的文化思潮、社會變遷相互作用的?書名中“理論思考”這幾個字,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幫助我理解時尚在文化産業中扮演的復雜角色,不僅僅是潮流的追逐,更是權力、經濟、媒介等多種因素交織下的産物。我渴望能夠透過這本書,看見時尚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肌理,理解它如何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種思考,對於一個對時尚有著近乎本能的喜愛,卻又時常感到睏惑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啓迪。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時尚的關係,以及時尚與整個社會文化生態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
評分我一直認為,對於“時尚”這個概念,我們常常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亮麗,而忽略瞭它背後那股強大的驅動力。這本書的名字,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驅動力的探究欲望。消費社會,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某種復雜的意味,它既代錶著物質的極大豐富,也暗示著某種潛在的失落。而時尚,無疑是這個消費社會中最具代錶性的符號之一。我迫切地想瞭解,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時尚是如何被創造、被傳播,最終又如何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身份錶達的一部分的。書名中的“文化産業”讓我聯想到一係列龐大的經濟與文化機器,它們如何協同運作,將時尚推嚮大眾,又如何利用時尚來滿足、甚至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剖析時尚産業的運作邏輯,揭示其背後隱藏的經濟利益、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權力結構。這不僅僅是關於衣服的設計與流行,更是一次對現代社會運行機製的深刻反思,是對我們如何在消費文化中尋找自我意義的追問。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能夠武裝我的理論武器,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辨識和理解,在這個被時尚和消費裹挾的世界裏,我們的選擇是如何被塑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