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出版时间:2013-02-01 |
| 作者:杨有红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3-02-01 |
| 定价: 49 | 页数:328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121716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杨有红专著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基于我国企业普遍具有内部控制基础且有些方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实践但内部控制系统化不足这一现实,着眼于引导企业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企业自身优化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不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缺乏设计标准化和运行 标准化且符合我国公司治理法规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 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基于我国企业普遍具有内部控制基础且有 些方面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实践但内部控制系统化不足这一现实,着眼于 引导企业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将内部 控制评价作为企业自身优化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不断提升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同时,杨有红专著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将内 部控制嵌入我国的公司治理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之中,通过两者间的无缝 对接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本土化。
杨有红,男,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长城学者,教育部会计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主编和电视主讲,兼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
第一章 内部控制的演进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演进轨迹
第二节 从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获得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第二章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
第二节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第三节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对接
第三章 内部环境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第二节 监督体系
第三节 企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
第五节 管理哲学、经营风格与企业文化
第六节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第四章 风险评估
第一节 目标设定
第二节 风险识别
第三节 风险分析
第四节 风险应对
第五章 控制活动——基本控制措施
第一节 职务分离控制
第二节 授权批准控制
第三节 会计系统控制
第四节 信息系统控制
第五节 资产保全控制
第六节 营运分析控制
第七节 全面预算控制
第六章 控制活动——主要业务内部控制
第一节 资金活动控制
第二节 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节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
第四节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
第五节 担保内部控制
第六节 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
第七节 业务外包内部控制
第八节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第九节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第七章 信息与沟通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信息处理
第二节 信息的获取、识别与处理
第三节 信息系统
第四节 沟通
第八章 内部监督
第一节 内部监督机构及其职责
第二节 内部监督方式
第三节 内部监督程序
第九章 内部控制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第二节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确定
第三节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第四节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第五节 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参考文献
这部规范书的严谨程度,甚至体现在了它对“冗余”和“可靠性”的反复强调上。在任何一个严肃的商业环境中,系统宕机带来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这本书似乎将“万无一失”作为最高准则来要求。我注意到,在涉及到关键链路的设计时,书中对备份方案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仅是设备级别的冗余,连电源分配、信号切换逻辑甚至线缆敷设的交叉隔离都有明确的要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工程设计”,就是一场与潜在故障的博弈。阅读这些章节,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工作环境代入其中进行对比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成本效率的过程中,牺牲了必要的安全冗余?这本书就像一位苛刻的质量监督员,它用一套近乎偏执的标准,为所有追求卓越的系统集成者设定了一个清晰而极高的标杆。
评分这部厚重的技术手册,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严谨与专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套精密仪器的使用说明。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图纸和公式的堆砌,毕竟涉及到“工程设计规范”这种字眼,总让人联想到冗长的法律条文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它所涵盖的领域之广,远超我的想象。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谈论如何搭建一个能用的会议系统,更像是在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去重塑远程沟通的效率与体验。从空间声学处理的基础原理,到复杂的视音频信号传输协议,再到设备选型的具体考量,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蓝图,指引着工程师们如何将前沿的技术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工程实践。尤其是在讨论到不同级别会议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时,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和对比论证,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优秀的会议系统绝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一门关于融合、优化与预判的艺术。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编写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技术标准向来敬而远之的人,总觉得这类规范性的书籍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天书”。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却出乎意料地友好。它没有采用那种密不透风的纯文字叙述方式,而是大量使用了流程图、结构示意图和性能指标对比表格。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比如,在讲解如何进行会场环境噪声评估时,它并没有直接抛出计算公式,而是先解释了噪声对语音清晰度的实际影响,再引出需要控制的dB值范围,最后才给出具体的测量步骤。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非本专业人士的阅读门槛。我甚至觉得,即便是从事相关行业的管理者,仅仅通过快速浏览其中的摘要和关键图表,也能对一个现代化会议系统的核心要求和潜在风险点有一个大致的、却又相当精准的把握。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冰冷的技术规范也拥有了可读性。
评分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终意义,其实是提升了我们对“好服务”的期待值。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会议是否接通,声音是否清晰。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关注背景的嗡嗡声是不是在设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屏幕的亮度均匀度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主持人切换发言者的反应时间是不是足够迅速,没有造成冷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于书中对“用户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的重视。它不仅仅是技术指标的集合,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创造一个高效、舒适、无干扰工作环境的“方法论”。它教会我们,一个成功的会议系统,是那种让你完全忘记它的存在,只专注于交流内容的体验。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工程领域,它向所有致力于提供高标准服务的行业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做到极致”的深刻启示录。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未来技术趋势的预见性。显然,编写者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固守现有的成熟技术标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清、更低延迟、更具沉浸感的交互体验。书中对于网络带宽的动态管理、对于基于云服务的协同工作流的集成要求,都有着非常前瞻性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指导“如何做”,更是在引导“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例如,它在讨论视频编解码标准时,不仅列出了当前主流的几种方案及其适用场景,还隐晦地指出了下一代标准在压缩效率和画质保真度上的提升潜力。对于一个正在规划未来三年技术升级的企业IT部门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极具战略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强迫读者跳出眼前的设备型号限制,去思考系统架构的健壮性和前瞻性,确保今天的投入不会在短时间内被新技术淘汰。
评分还行吧,正版应该是没有问题。
评分是正版
评分还行吧,正版应该是没有问题。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也不错
评分好书,学习就要买正版!
评分规范类书,必备
评分设计参考。
评分虽然发货有点慢,但是还是真东西,挺好的
评分发货快,折扣多,有发票,挺正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