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621-2010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50621-2010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钢结构
  • 现场检测
  • GB/T50621-2010
  • 技术标准
  • 工程质量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规范标准
  • 检测技术
  • 施工验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535
商品编码:125556724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知日(特集手账*高) 出版社: 中信 出版时间:2014-11-01
作者:苏静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2014-11-01
定价: 35 页数:175 印次: 1
ISBN号:978750864822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语

苏静编写的《知日(特集手账*高)》精选日系手账HOBONICHI、MIDORI、HIGHTIDE、trystrams、D-BROS,立体呈现人气文具品牌的精品手账;专访日本GMO INTERNET株式会社董事长熊谷正寿,深度解读手账改变人生的密码;专访日本著名手账评论家馆神龙彦,从“手账热”现象背后追根溯源;深入拥有近20年历史的高桥书店手账大奖,挖掘人气手账的诞生过程。

目录

日本手账的三步历史
  日本手账品牌大图鉴
  手账之11人谈
  HOBONICHI手账,记录日子的乐趣
  承载美好时光的MIDORI手账
  HIGHTIDE:一“本”愉快的邀请
  trystrams:人、物、工作的“聪明”相处
  今天开始,认识你的手账
  D-BROS:设计即快乐
  熊谷正寿 当手账连接梦想
  全世界仅此一本:手账私人定制术
  自平凡中严选精品 高桥书店的手账大奖
  走在变途中的手账 对话评论家馆神龙彦
  kotori的手账生活第二年
  mt:比你想象的更好玩
  翻开10本专门手账
  延续灵感:松田权六的创作手账
  小山内薰评价?手账
  在这里触摸时间 明石市“时之道”行旅
  被记录的生活点滴
  相性?時間目盛り?美文字?クセ
  别册 日和手帖
  regulars
  【photographer】NEW TEXT 青春的光与暗
  【book】丹下健三的建筑群像与城市规划
  【magazine】与时代共诞生 横尾忠则的创作
  《Prints 21》之《横尾忠则 主观客观》
  【器】Lue spoon
  【manga】自丛林深处的光
  【俳句】解夏
  【料理】亲子盖浇饭
  【吴东龙の设计疆界】岛上设计旅行?濑户内海篇
  【虫眼蟲语】海松色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记在小本本上的词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技术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及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深入的参考。本书聚焦于钢结构工程从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完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涵盖了关键的技术环节、常见的质量问题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规范性文件,本书更侧重于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技术经验的分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钢结构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精髓。 第一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 1.1 钢结构工程的特点与质量控制的特殊性 钢材的物理、力学性能特点:高强度、高塑性、易锈蚀、热敏感性等。 钢结构工程施工的工艺特点:预制构件、现场拼装、焊接、高强度螺栓连接、高空作业等。 质量控制对钢结构工程安全、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1.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强调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对潜在质量问题的预见和控制。 全面覆盖,层层把关: 质量控制应贯穿于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材料进场到构件制作、安装、焊接、连接,直至最后验收。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责任明确,奖惩到位: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确保各级人员明确自己的质量职责。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1.3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 质量控制的三个层次:设计控制、施工过程控制、成品(最终)检验。 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 质量控制记录与文档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 钢结构原材料及构件进场质量控制 2.1 钢材及焊接材料的进场检验 钢材: 钢种、牌号、规格、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冲击韧性等)的核查。 钢材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的查验。 外观检查:表面平整度、锈蚀程度、是否有裂纹、夹层等缺陷。 光谱分析、力学性能复试的方法和要求。 特殊钢材(如高强度钢、耐候钢)的特殊检验要求。 焊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 型号、规格、性能(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的核查。 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的查验。 外观检查:药皮完整性、焊丝卷绕整齐度、有无油污或锈蚀。 干燥、储存的要求和检验。 2.2 钢构件(包括预制构件和现场加工构件)的进场质量控制 构件的核对: 构件编号、名称、规格、尺寸、形状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 构件的质量证明文件(如焊接探伤报告、几何尺寸检测报告)。 构件的外观检查: 表面平整度、涂装质量、锈蚀情况。 焊接质量:焊缝外观、尺寸、咬边、气孔、裂纹等。 连接件(螺栓孔、销孔等)的尺寸、位置精度。 构件是否存在变形、损伤(如运输、装卸过程中造成的)。 几何尺寸及精度检查: 关键尺寸(如长度、宽度、高度、翼缘宽度、腹板高度等)的测量。 节点连接部位的尺寸精度。 构件的直线度、平直度、垂直度等。 构件编号、标记的管理。 第三章 钢结构制作与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3.1 下料精度控制 数控切割、等离子切割、火焰切割等工艺的适用性与精度要求。 放样、划线、测量工具的校准与使用。 考虑热变形对下料尺寸的影响。 3.2 焊接质量控制 焊接工艺评定(WPS)的编制与执行: 焊接方法、电(焊)流、电压、速度、焊接顺序等。 焊工资格认证与持证上岗。 焊前准备: 坡口形式、尺寸、钝边、间隙的控制。 表面清理(油污、锈蚀、油漆的去除)。 装配精度、定位焊的质量。 焊接过程控制: 焊接参数的稳定与控制。 层间温度的控制。 避免焊缝重叠、漏焊。 多层多道焊时的层间清渣。 焊后检查: 外观检查:焊缝形状、尺寸、表面缺陷。 无损检测(UT、MT、PT、RT)的应用与要求:检测范围、合格级别。 力学性能试验(如拉伸、弯曲)的要求。 返修焊的质量控制。 3.3 连接件(螺栓、铆钉)的安装质量控制 高强度螺栓连接: 螺栓、螺母、垫圈的规格、等级、表面处理。 螺栓孔的尺寸、形状、边缘质量。 预紧力的控制:力矩法、角度法、定扭矩法。 终拧时间的控制。 涂层及防锈措施。 普通螺栓连接: 螺栓、螺母、垫圈的规格、等级。 孔的配合公差。 连接件的紧固程度。 铆钉连接(已较少使用,但仍需了解): 铆钉的规格、材料。 铆接工艺与质量要求。 3.4 构件的矫形与涂装 构件变形的矫正方法(加热法、机械法)。 涂装前的表面处理(除锈等级、表面粗糙度)。 涂层类型、厚度、层数的控制。 涂层外观质量检查。 第四章 钢结构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 4.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详细施工方案的审查。 场地清理、测量放线。 构件的检查、编号、分类堆放。 施工机具(起重设备、焊接设备、测量仪器)的准备与检查。 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的搭设与检查。 4.2 构件的起吊与就位 吊装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吊点选择、吊索具的选配。 构件起吊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构件就位的精度控制:标高、轴线、垂直度、水平度。 就位后的临时固定措施。 4.3 柱、梁、桁架等主要构件的安装 柱的安装: 柱脚的固定与调整。 柱的垂直度、轴线位置的控制。 柱与柱之间、柱与基础之间的连接。 梁的安装: 梁的起吊与就位。 梁与柱、梁与梁之间的连接。 梁的标高、直线度、跨中挠度(临时)的控制。 桁架的安装: 分段拼装与整体吊装。 节点连接的精度控制。 桁架的整体稳定性。 4.4 支撑、系杆、缀条的安装 安装顺序与连接的协调性。 构件的受力状态与预应力(如需要)的控制。 4.5 钢屋盖、钢墙板等围护结构的安装 屋面板、墙面板的搭接、固定要求。 防水、防风、保温等性能的保证。 4.6 安装过程中的变形控制 施工过程中应力、变形的观测与记录。 调整措施的应用。 第五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 5.1 材料质量问题 钢材强度不足、塑性下降。 焊接材料受潮、药皮脱落。 构件尺寸偏差过大。 5.2 制作质量问题 焊缝夹渣、气孔、裂纹、未焊透。 焊缝尺寸不足或超高。 构件变形、翘曲。 连接孔位错位。 5.3 安装质量问题 构件安装位置偏差(标高、轴线、垂直度、水平度)。 构件连接松动、未拧紧。 构件变形、扭转。 构件之间、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存在冲突。 焊接、螺栓连接的质量缺陷。 5.4 质量问题的处理原则 返工、返修、降级使用。 修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返工、返修记录的完整性。 对已处理缺陷的二次复验。 第六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6.1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制作质量验收。 安装质量验收。 涂装质量验收。 6.2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 主体结构工程的验收。 构件连接的验收。 整体结构的几何尺寸及变形检查。 6.3 验收依据与方法 设计文件、施工图纸。 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施工记录、检验报告。 实测实量、抽样检验。 6.4 质量验收的组织与程序 验收单位、验收人员。 验收报告的编制与签署。 不合格项的处理与复验。 第七章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现代化技术与发展趋势 7.1 BIM技术在钢结构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检查。 碰撞检测与方案优化。 施工进度模拟与质量预警。 7.2 智能化检测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无人机巡检与高清图像分析。 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7.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质量风险预测与评估。 质量控制策略的优化。 7.4 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钢结构质量控制中的体现。 附录 常用钢结构连接形式与质量要求 钢结构工程常见缺陷图例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清单(仅列举名称,不包含具体内容) 本书力求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之间搭建桥梁,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念,掌握必要的技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最终确保钢结构工程的安全、可靠与耐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性是无可挑剔的,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平滑,遵循了标准的起草规范,层次分明,从总则到具体条款,再到附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条规定的措辞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精确无误。这对于需要引用和依据规范的场合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但是,这种极度的规范化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可读性上的打折。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想要快速定位到某个特定疑点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目录和索引之间来回穿梭,因为信息是高度分散且相互关联的。举个例子,关于某个特定类型的螺栓连接件的验收标准,可能需要对照材料章节、安装章节以及最后的质量评定章节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它更像是一套法律条文的集合,需要被专业人士系统性地研读和理解,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来查找某个快速答案的工具手册。如果能增加一些跨章节的索引链接或更详细的流程图,对提升用户体验会有质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教科书式”,充满了严谨、不容置疑的官方口吻。它很少使用比喻或类比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抛出定义和要求。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它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确保了不同检测人员在遵循同一标准时不会产生歧义。但另一方面,阅读体验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未经调味的优质牛排,营养是绝对充足的,但少了那么一点点调味料的润滑,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需要极强的毅力和专注力才能坚持下来。尤其是在涉及检测设备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时,那种公式堆砌和逻辑推演,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打个盹。我尝试着在阅读时做一些思维导图式的笔记,试图将其可视化,但由于原始文本的抽象性,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入门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标准参考词典”,而不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入门向导”。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结构工程背景知识,可以直接理解其引用的所有专业术语和隐含的行业惯例。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检测技术,比如无损检测(NDT)在钢结构现场应用中的最新发展和实践案例。毕竟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现有的老规范总会有些跟不上时代。带着这份期待,我特意翻阅了与检测方法相关的章节。说实话,它覆盖的检测范围很全面,从基本的尺寸测量到力学性能的间接评估,似乎都有涉猎。然而,当我深入到具体的实施细节时,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应该做什么”以及“达标的标准是什么”,而对于“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下实现它”,描述相对简略。例如,在应对恶劣天气或空间受限的特殊结构节点时,不同的检测人员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取巧方法或工具组合,这些“经验之谈”和“现场智慧”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宏观的、理想化的操作框架,但现实中的钢结构检测现场,往往充满了各种突发状况和环境的限制。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实际操作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方面,略显不足,更像是放在实验室里参考的标准,而不是沾满了灰尘和汗水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工业风的排版和沉稳的色调,让人一眼就知道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那种需要认真对待的专业技术资料。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震住了,这分量十足的纸张和装帧,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必然是海量的、细致入微的。我原本是抱着学习新技术和规范新要求的目的来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现场操作的“葵花宝典”。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初步浏览章节标题时,心里那种期待感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我发现,它似乎更专注于对某些具体流程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的阐述,而非我所期望的那种手把手的、图文并茂的现场问题解决指南。比如说,对于如何快速识别焊接缺陷的目视检查标准,书中给出的描述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术语和标准编号,这无疑是对专业人士的精准喂养,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上手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场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消化那些拗口的文字,去对照其他手册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实际操作要点。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美的菜谱,所有的配料和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但就是缺少了那张让人豁然开朗的、厨师正在示范的实景照片。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深沉的、学术性的压迫感。它仿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站在讲台上,用他积累了一辈子的经验和数据,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但略显冰冷的知识殿堂。它的价值毋庸置疑,它定义了行业内的“合格线”,是所有质量控制的基石。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少了点“人情味”——那种来自一线工匠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打磨出来的直觉和窍门。我期望的可能是一个结合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温度的混合体,一本既能告诉我“为什么是这样”,也能教会我“在现实中怎样做到”的书。这本书无疑是前者的大师级范本,它为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骨架,但你必须自己去添补血肉。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提升“手艺”的年轻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是必备的理论基石,但同时,他们还需要大量依赖项目经验和资深前辈的指导,才能真正将书本上的“标准”转化为现场的“完美执行”。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是正版,很好用。。。

评分

是正版,很好用。。。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送货快捷~~都是正品~~~~

评分

是正版,很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