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的故事
定价:28.90元
作者: 房龙;雷菊霞,博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200082982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深奥的教义、复杂的戒律,在房龙的笔下,变得显浅易解,这正是读者喜爱他的原因,也是《的故事》畅销至今的原因。
内容提要
房龙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讲述了《》的起源、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对现代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了解及犹太人历史的必读本。这些特点也使这本书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目录
序·写给汉斯杰和威廉
1 一部文学遗产
2 创世的传说
3 先行者
4 继续西行
5 暂居埃及
6 逃脱奴役
7 旷野漂泊
8 寻找新牧场
9 征服迦南地
10 路得的故事
11 犹太王国
12 南北内战
13 先知的劝诫
14 覆灭与流放
15 重返故园
16 种种书卷
17 希腊人登场
18 希腊的一个省:犹大
19 革命与独立
20 耶稣降生
21 施洗者约翰
22 童年耶稣
23 门徒
24 新的导师
25 势不两立
28 耶稣之死
27 信念的力量
28 理想的实现
29 成为国教
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成名于20世纪初期的荷裔美国畅销书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化启蒙大师。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国,先后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当过记者、编辑、播音员等,游历过世界许多地方。1944年3月11日,对纳粹势力深恶痛绝的房龙未及看到盟军的胜利即于美国去世。 房龙是欧美畅销书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品在欧美几度畅销。他善于把历史通俗化、个人化,作品涉及历史、艺术、地理、名人传记等,一生著述40多部书并自绘插图,是的非虚构类通俗作家。
文摘
撒拉年事已高,经不住再次长途跋涉,她死了,葬在亚伯拉罕为她买来的麦比拉山洞里。亚伯拉罕感到非常孤独。
他一生饱受忙碌、迁移、劳作还有打仗之苦。他累了,想休息了。
可是,以撒的未来仍要他操心,这孩子该成家了。但是,邻居的女孩子们都属迦南部落,亚伯拉罕不愿娶个日后教孙子信异教的儿媳。他听说老家的弟弟拿鹤家人丁兴旺,他希望以撒和表亲成婚,这样会使家族更加抱团,免去娶外族女子的麻烦。
于是,亚伯拉罕叫来一个老管家,讲了自己的意愿——该给以撒娶这样的姑娘,她必须喜欢操持家务,能干农活,重要的是要心地善良,宽大为怀。老管家奉命而去。他带的十二匹骆驼满载礼物。因为他家主人——亚伯拉罕,在迦南一带名声很大,必须让老家的人了解他们以前的同乡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管家东行数日,沿着亚伯拉罕八十年前的同一条路,到了乌尔。然后,慢慢行走打听拿鹤的家。
一天傍晚,炎热消散,当凉爽的沙漠之夜来临时,他到达哈兰镇。女人们正出城打水准备晚饭。
老管家让骆驼歇息。他自己又累又热,便问其中一个姑娘能否给点水喝。姑娘说:“当然可以。”她很乐意这么做。等人喝饱了,她请管家稍等,又让可怜的骆驼喝个够。管家问是否有地方可以过夜。姑娘说她父亲会很高兴给他住处,喂他的骆驼,直到他继续赶路为止。这一切简直就是上帝的恩赐,令管家难以置信!眼前这位不正是亚伯拉罕所描述的完美女子形象吗?她年轻、活泼而且异常美丽。接下来的问题是:她是谁?她叫利百加,是拿鹤之子彼土利的女儿。她有个哥哥叫拉班。她听说过有个亲戚叫亚伯拉罕,早在她出生前很多年就移到迦南去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位资深电台主播在讲述陈年旧事,语速不紧不慢,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生活化的智慧。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标签化的好人坏人划分,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时代局限性。读到某个特定角色的挣扎时,我甚至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困境,那种代入感非常强烈,仿佛作者洞察了人性深处的幽微之处。行文中偶尔会冒出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比喻,比如将某种社会现象比作“灶台上的油烟散不开”,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拉回了日常烟火气。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主题变得亲切可感。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某些精彩的段落默读几遍,去品味那些看似简单却韵味无穷的措辞。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体现在对环境声音的描绘上,无论是远处的犬吠还是近处的风吹过芦苇的声音,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构建了一个极其立体的场景。
评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对“时间”概念的处理方式。它似乎超越了线性的时间概念,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观。作者经常会用一个现代的场景作为引子,然后迅速切入到数百年前的对应情境,再通过某种情感共鸣,将二者重新连接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技巧,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成为了不断在当下回响的警钟或启示。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人们面对灾难和变革时所表现出的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极富启发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类命运的全新视角。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狭隘的经验圈,用更宏大的尺度去衡量个体的得失与时代的洪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框架似乎被拓宽了不少,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时,多了一层历史的厚度作为参照。
评分作为一本侧重于历史脉络梳理的作品,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其资料的广博与考据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某些观点时,总是会标注出不同的学术见解,并且客观地呈现出争议点,而不是急于给出定论。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保留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我曾特意去核对了书中提及的几个关键历史节点,发现作者引用的史料都非常可靠,显示出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更难得的是,即便是在讨论那些争议性极强、充满伦理拷问的情节时,作者的笔调依然保持着一种学者的冷静和客观,没有被情绪所裹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如同河流的支流汇入主干,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知识体系庞大,也不会让人感到迷失方向。这种条理分明的构建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井然有序,易于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厚重的、带着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起它,指尖摩挲着那略微粗糙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时间沉淀下来的重量。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讲究,宋体和仿宋的穿插使用,让阅读的节奏有了张弛有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度的渲染或煽情,仅仅是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娓娓道来。比如,关于早年间某种手工艺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工序介绍,让我这个对外行的人都能大致勾勒出那个画面。文字的密度适中,使得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历史回顾,也不会让人感到气喘吁吁。装帧上采用了线装和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翻阅的平整度,又透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页边距处理得非常舒服,给眼睛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体贴。整本书的触感和视觉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设定了一个高雅而沉静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如平静的湖面,沉静地铺陈背景;时而又像突然爆发的雷阵雨,在关键冲突点上火力全开,节奏陡然加快,让人心跳加速。我在阅读到某个重大转折点时,甚至感到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不得不放下书本,平复一下情绪。作者对高潮部分的营造,不是依靠堆砌辞藻,而是通过精确控制信息释放的速度和力度,逐步将悬念推向顶点。比如,在描绘一次关键的抉择时刻,作者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环境暗示,将角色的内心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慢镜头式的推进,效果远胜于直接的动作描写。我感觉作者非常懂得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投入,让你不自觉地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感受那种进退维谷的压力。读完这种大起大落的部分后,作者又会用一段舒缓的、近乎冥想的文字来引导读者从紧张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完成一次情绪的平滑过渡,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