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 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作 者:净空法师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7-1
版 次:1
印刷时间:2013-7-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书 号:ISBN 9787512608856
包 装:平装
定 价:30.00 元
内容简介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 佛陀以甚深智慧,为我们解开了“学佛却得凶衰”的迷惑。他慈悲地说明学佛能遇到明师,受 戒专信,精进不退,礼拜供养,斋戒不厌……是现世得吉祥,后证佛果的原因。而学佛遇不到明师,不解经教戒律,昏聩犯戒;怀疑、不敬圣贤及其教诲,因嫉妒而 口出恶言诽谤圣贤;不持斋戒,任意杀生,亵渎经典;迷信巫术邪神,引进妖魅恶鬼,则会导致现世凶衰,死堕三途。 行十善必得天福,作十恶必遭灾殃,因果丝毫不爽,其报如影逐形。所以灾祸来临时,要能自我反省、悔改,不可怨天尤人,否则更大的灾祸将会来临。真实地说,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趋吉避凶的主宰只有一个——自己。心善,一切皆善;心恶,无事不凶! 净空老法师慈悲心切,积累了四五十年讲经的深厚功底,为我们破除文字障碍,深入浅出,近取譬喻宣达佛陀吉祥的法音。
编辑推荐
★ 沉静心灵、放下烦恼,聆听净空老法师讲经
★ 一灯足破千年暗、一语能转万世迷
★ 法师慈悲心切,积累四五十年讲经的身后功底,为我们破除文字障碍,深入浅出、近取譬喻,宣达佛陀教育之根本,让我们能够破密开悟
作者简介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一九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净土宗着力zui多。
一 九五九年,老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已逾五十年,从无间断。老法师首倡 “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并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现在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听众,透过远程教学向法师学习。
为坚实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的圣贤教育基础,老法师提倡用儒之《弟子规》、道之《太上感应篇》与佛之《十善业道经》的教诲作为扎根教育。
法师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作为自己一生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书籍目录
试读章节
前 言
学佛确实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你就会将学佛当作是人生第yi件人事。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立志为先——志在圣贤:其教育目的是要我们立志作圣贤。贤是善人、好人,圣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是教,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唯有智、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要立志作佛菩萨,做一个大智大觉的好人。
圣 贤教诲不外解门与行门。佛法以“智”为解门,“觉”为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六和敬” 。我们与一切人、一切物圆融相处,这就是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解行相应,才能契入佛法。行门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下功夫,或是 解行脱节,就不得其门而入。
古圣先贤的教诲称为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是佛法教学的起点:“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 长”是师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是师道与孝道的落实,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要从十善做起,先学作善人,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烦恼与牵挂。天天生活在爱 与感恩的世界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物,没有怨恨与对立,没有分别和执著,这是何等的幸福!
佛法说“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 身、国土、众生不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此,爱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觉悟的人常生欢 喜心,决定没有怨恨、敌对。我们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努力修学才能开发自性。如果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慈悲、平等,就能广泛的爱护、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 众生觉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创立时,提出净宗教学的宗旨:“一、品学兼优。二、解行相应。三、道德圆备。四、 学位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能以此宗旨为人处世, 且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是佛菩萨。从哪里做起?我列了六个科目:儒学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感应篇》和佛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 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弟子规》要落实,这是做人的基础。《了凡四训》是讲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定律;种善因一定 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有灾难。佛说“境随心 转”,天灾人祸是外境,根源是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感应篇》是《了凡四训》的修行纲目,教我们辨明善、恶。勤修一切善。袁了凡先生即是依照《感应篇》修学 而改变命运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启蒙经典,虽然是小乘经,却是大乘入门的基础。本经与《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 经》的性质相同,都很注重 孝道与师道的落实,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要能熟背,常记于心,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好人的标准。以此基础,认真修学,将自 己的种种污染——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洗刷干净,你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远离一切灾难。
从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或讲述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佛法实践的深刻体悟。不同于许多空泛的理论阐述,这本书中处处流露出实践的痕迹。它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将佛法的智慧与现实人生的困境紧密结合起来。我感觉,作者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自己多年修行体会的结晶。比如,在谈到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和痛苦时,书中提供的视角极其具有建设性,它没有回避问题的存在,而是直面并提供了超越痛苦的方法论。这种真实感和落地性,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如意时,心态都有了微妙的转变,多了一份从容和理解。
评分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感染力,即便是在讲述严肃的佛学概念时,也保持了一种温暖和鼓舞人心的基调。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耐心细致地为你剖析每一个疑难点。我发现自己常常不自觉地被那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所吸引,甚至会抄写下来,时时观照。这种对语言的精妙运用,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期待,完全没有以往阅读哲学类书籍时常有的枯燥感。它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对佛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精神有了更扎实、更深刻的理解,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且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虽然内容源自古老的经典,但其中探讨的关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关系的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巧妙地将古代的智慧与当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对照和印证,使得经典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指导原则。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吉凶祸福的因果关系时,所持的那种公正且不带个人偏见的立场,它引导读者去探索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和长远影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好坏评判上。这种宏观而又细腻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用更长远、更全面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评分这部书的文风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智者与你进行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作者(或讲述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佛理,用我们日常能理解的语言和例子串联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佛学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灯塔,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教条,而是深入到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缘起性空”的阐释,以往总觉得这个概念很抽象,但在书中,通过几个生动的比喻,我竟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又了不可得的微妙关系。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让原本厚重的经典变得鲜活起来。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停下来,细细回味其中的深意,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平静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一般的佛经解读那样只是逐句翻译,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听众或读者的思路,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铺陈,层层递进,最终导向宏大的世界观。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又不失圆融的态度。它既尊重了经典的原始教诲,又结合了现代人的认知特点进行了恰当的诠释。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广袤的智慧森林中探险,每到一处,都有新的风景和感悟。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哲学思辨的部分,也显得条理分明,不会让人迷失方向。它不是一碗“速食”的知识,而是一桌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需要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层次感和营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