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的哲学(第5版)

新音乐的哲学(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泰奥多尔·威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 著,曹俊峰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哲学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西方哲学
  • 美学
  • 文化研究
  • 音乐分析
  • 当代哲学
  • 艺术哲学
  • 音乐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804
商品编码:1267676675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340
字数:305000

具体描述

作  者:(德)泰奥多尔·威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著;曹俊峰 译 定  价:80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  数:34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1732804 译者导言/001
一、本书的哲学基础/006
二、关于勋伯格/047
三、关于斯特拉文斯基/074
作者序言/105
一、导论/111
新妥协主义/115
虚假的音乐意识/117
理智主义/121
激进的音乐也不是纯洁无瑕的/126
新音乐的二律背反/128
差异化的丧失/131
论方法/135
二、勋伯格与进步/139
作品的震颤/141
音乐素材的趋势/144
勋伯格对假象和游戏的批判/148
孤独的辩证法/153
作为风格的孤独性/158
类似于客观性的表现主义/160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新音乐的哲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很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很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特别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本书所用的方法。 (德)泰奥多尔·威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著;曹俊峰 译 泰奥多尔·威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有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法兰福学派靠前代宗师,西方马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母亲和姨母的音乐熏陶下,阿多诺从小掌握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并练习钢琴和作曲。1922年进入法兰福大学,主要学习哲学、音乐、社会学和心理学,在此期间结识法兰福学派另一位学术大师马斯·霍海默(Max Horkheimer)。1924年,21岁时以《胡塞尔现象学中事物的意向之先验性》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在维也纳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新音乐的哲学(第5版)》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描述其他哲学或音乐理论著作,并避免提及原书中的任何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西方音乐的演变与观念重塑:从古典主义到二十世纪末的思辨之旅 本书探讨了西方音乐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着重分析了音乐本体论、美学观念以及社会语境如何塑造了从古典主义巅峰到现代主义激变期间的艺术实践。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音乐史编年,而是一场深入的哲学辩论,追溯了作曲家、评论家与理论家们对“什么是音乐”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持续追问。 第一部分:启蒙余晖与古典秩序的瓦解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文化土壤。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音乐被视为一种基于理性结构与自然法则的艺术。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深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强调客观的和谐原则与形式的完满性。 深入分析:我们审视了“纯音乐”(Absolute Music)概念的兴起,以及它如何对抗早期将音乐视为情感或叙事载体的传统。这一章节细致考察了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结构性范式的严谨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古典主义的框架内实现了情感的深层表达。彼时的音乐哲学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内在的结构逻辑,而非外在的指涉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浪漫主义的思潮开始侵蚀古典秩序的坚固堡垒。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出现,标志着对既有规范的挑战。本书详尽剖析了“意在音乐”(Program Music)的复兴,以及它对音乐与文学、戏剧关系的重新界定。 重点关注:浪漫主义的哲学核心在于对个体主观体验、无限性追求的推崇。我们探讨了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如何被吸收进音乐理论,使音乐超越了感官愉悦,成为通往“世界本质”的直接途径。这种转向,从对形式的崇拜转向对表现力的狂热,为后续的音乐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十世纪的断裂与新范式的建构 进入二十世纪,工业化、都市化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彻底动摇了西方文明的哲学基础,音乐领域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断裂”。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于对传统调性系统的解构及其后果。 调性之外的探索:在对传统和声语言的审美疲劳中,作曲家们开始系统性地寻找新的组织原则。本书详细描绘了“自由不协和音”的解放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思维转变。我们考察了早期二十世纪涌现的各种流派,例如印象主义对音色细微差别的敏感捕捉,以及表现主义对潜意识冲突的直接呈现。 结构与序列的理性回归:在对浪漫主义过度主观性的反动中,一批理论家试图以更严格、更理性的方式重建音乐的结构基础。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剖析了十二音技法的出现及其对“中心音”概念的颠覆。这不是简单的“无调性”,而是一种建立在数学关系和排列组合之上的全新逻辑体系。我们对比了不同学派对此体系的哲学解读——是从纯粹的数学结构主义角度出发,还是将其视为一种反思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姿态。 第三部分:后二战时代的多元主义与本体论危机 二战后的音乐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碎片化的阶段。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和录音介质的普及,使得“作品”的概念本身也受到了质疑。 电子音乐与声音景观:本书探讨了磁带音乐和早期电子音乐的兴起,这不仅仅是工具的进步,更是对“音乐材料”定义的根本性扩展。声音不再需要是“被演奏”出来的,它可以是直接构建的。我们讨论了声音景观(Soundscape)理论的兴起,它将注意力从作品内部的结构转移到音乐与日常生活环境的互动关系上。 概率、模糊与非决定性:面对严苛的序列主义和严格的结构主义,一些作曲家转向了不确定性。本书深入研究了偶然性音乐(Aleatoric Music)的哲学意义。通过引入概率和演奏者的自由选择,音乐的本质从“固定文本”转向了“潜在事件的集合”。这不仅是作曲技法的改变,更是对作曲家权威性的质疑——当作品的最终形态不再完全由作曲家预先决定,音乐的作者性(Authorship)该如何界定? 后现代的融合与文化挪用:在六十年代末期,音乐理论开始关注文化间的交流与挪用。本书分析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复兴,探讨了其对西方线性时间观的挑战,转而拥抱重复与过程的哲学。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对民间音乐、非西方音乐元素的借鉴,分析这种“他者性”的引入,如何进一步解构了欧洲中心主义的音乐美学,使音乐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且充满张力的后现代语境。 结语:永恒的对话 《西方音乐的演变与观念重塑》 总结道,音乐哲学史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经验、理性能力和情感边界进行持续测试的历史。从对和谐的客观追求,到对内心激情的讴歌,再到对结构、技术与偶然性的系统化探索,每一次范式的转移都反映了其时代的核心焦虑与渴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哲学路线图,理解这些复杂的思辨是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日所听闻的音乐世界。它鼓励读者不仅去“听”音乐,更去“思考”音乐是如何被构建和理解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从封面设计到标题的选取,都散发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那种严谨而不失艺术感的排版,预示着它将是一场关于“新音乐”的深度思想之旅。我一直对音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感到好奇,而“哲学”这个词的加入,无疑将这种好奇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满足于仅仅介绍一些新音乐的流派或代表人物,而是会去剖析那些孕育了这些音乐形式的哲学土壤。它可能会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出发,去审视新音乐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颠覆,以及这种颠覆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认知和感知方式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探讨“意义”在新音乐中的消解与重构,以及作曲家如何通过对音响的纯粹探索,来表达一种更加接近本质的、非象征性的存在状态。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受到它内容的丰富和翔实,它很可能是一部集学术研究、理论分析和艺术评论于一体的力作,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理解新音乐的全新大门。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新音乐的哲学(第5版)》时,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沉静而内敛的封面设计。那种不张扬的质感,反而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想力量,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需要静心体悟的哲学殿堂。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思想的表达。尤其是在当代,音乐的面貌日新月异,各种实验性的探索层出不穷,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燃了我对这种深层连接的探索欲。我预感,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形式的描述,而是会去挖掘那些驱动着这些新音乐形式产生的思想根源,去理解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想要传达的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刻洞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一些我曾经接触过但未能完全领会的新音乐作品,通过哲学的视角,找到理解它们的钥匙,从而拓展我对于音乐可能性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也传递出一种“值得认真研读”的信号,它不像一本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的知识宝库。

评分

拿到《新音乐的哲学(第5版)》,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那朴实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面。那种沉静的色调,仿佛是在邀请读者放慢脚步,进入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世界。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组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思想的表达,甚至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隐喻。而“新音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挑战传统的意味。我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如何从传统的叙事和情感表达中解放出来,转向一种更加抽象、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探索。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会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巨匠的思想出发,去解读新音乐的艺术特质,去理解那些非传统的音响效果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哲学分析,例如解析一首勋伯格的十二音作品,或者一部现代极简主义音乐,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反映出某种哲学观点。这本书的装帧也给我一种“经典”的感觉,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新音乐”和“哲学”的结合,但那种略带复古又极具现代感的字体设计,加上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气息,却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无论是绘画、文学还是音乐,都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新音乐”这个概念,在我听来,总是带着一种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意味,这本身就充满了哲学上的张力。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联系起来。它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新音乐的演进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剖析那些影响了音乐发展的哲学思潮,比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音乐本体论的讨论,探讨声音本身在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及作曲家如何通过对声音的全新运用,来表达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冗长而让人望而却步,又能保证内容的充实和深入。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格调,封面上那抽象的音符图案,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将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音乐感知领域。我一直对“新音乐”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似乎总是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体验,用一种更加实验、更加前卫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翻开书页,那厚重而富有质感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就已经是一种享受。目录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各种章节标题都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音乐世界。尤其是一些看起来非常专业的术语,虽然我可能暂时还不完全理解,但却激起了我极大的学习兴趣。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些具体的音乐作品,更会深入探讨新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其背后隐藏的哲学思考,以及它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有何启示。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现代作曲家们精心构建的声音迷宫,让我不再感到困惑,而是能从中发现乐趣,甚至产生共鸣。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踏实,这意味着它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浅尝辄止之作,而是真正有深度、有分量的思想结晶,值得我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