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管锥编(共4册)》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他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十部传统典籍的“读书心得”。这十部典籍分属经、史、子、集,渊博浩瀚。全书多谈文论艺,均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比较和文献征引的方法,举凡音韵、训诂、经义等等涉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概有涉及。本书作者钱钟书先生(一九一○—一九九八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共分四册,展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诠释方法及其价值,并着重阐明其诠释方法对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发展和贡献。
内容简介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本书堪称“国学大典”,是一部钱钟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是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之一。
《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
作者简介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目录周易正義二七則
毛詩正義六○則
左傳正義六七則
史記會註考證五八則
老子王弼註一九則
列子張湛註九則
焦氏易林三一則
楚辭洪興祖補註一八則
太平廣記二一三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七七则SDX
精彩书摘 周易正義二七则
一论易之三名
一、《论易之三名》:“《易纬干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毛诗正义。诗谱序》:“诗之道放于此乎”;《正义》:“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皇侃《论语义疏》自序:“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第三五:“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应者亦为三义:应是赴义,是对义,是应义。”后世著述如董斯张《吹景集》卷一0《佛字有五音六义》,亦堪连类。胥征不仅一字能涵多意,抑且数意可以同时并用,“合诸科”于“一言”。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unddassel。beWortffirzweicntgegengesetZte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马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普行分训,如《论语。子罕》:“空空如也”,“空”可训虚无,亦可训诚悫,两义不同而亦不倍。二日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然此特言其体耳。若用时而祇取一义,则亦无所谓虚涵数意也。心理事理,错综交纠:如冰炭相憎、胶漆相爱者,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如鸡兔共笼、牛骥同槽者,盖无不有。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如前所举“易”、“诗”、“论”、“王”等字之三、四、五义,黑格尔用“奥伏赫变”之二义,是也。匹似《墨子。经说》上:“为衣、成也,治病、亡也”;非即示“已”虽具两义,各行其是乎?
〔增订四〕《墨子。经说》上言“已”字具相反两义:“为衣、成也,治病、亡也。”按《庄子。达生》言纪滔子为王养鬬鸡,“十曰而问:‘鸡已乎?”’即“成”义佳例,谓“鬬鸡养成不了,也。窃以为“已”字只有“完毕”一义,盖属“成办词”,而区别于“力役词”者(Cf。GilbertRyle,TheConceptofMind,1949,PP。149—52,“Achievementword”VS“Taskword”)。所施事物有异,遂“成”、“亡”有别,贵则“成衣”、“治病”以至“养鬬鸡”与夫杀伏雌而烹之,均可言“已”,示其事完成了毕,初非两义正反也。“成办词”与“力役词”之辨,《墨子》书可资例证。《经》上:“虑、求也”;“虑”乃“力役词”,“求”则尚未之得,其役未竟也。又云:“知、接也”(参观《庄子。庚桑楚》:“知者、接也”),“知”乃“成办词”,“接”如《淮南子。原道》“知与物接”之“接”,交也、合也,求索而致及之;《管子。内业》云:“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功成事毕,遂“止”尔(Cf。Aristotle,Metaphysics,1048B,30—4,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mHouse,P。827,“tosee”,“tounderstand,’VS“towalk”,“tobuild”)。
〔增订五〕张载《正蒙?中正篇》;“盖得正则得所止。……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以“勉”俪“思”,所谓“力役”;以“安”、“有”申“正”与“得”,即“成办”尔。
《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可释为极言尽词,亦可释为舍置不言,然二义在此句不能同时合训,必须拈一弃一。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云:“无名无誉,放言深藏”,谓“与”字也(“誉”去“言”),仅作弃置解;而路粹枉状奏孔融云:“与白衣檲衡跌荡放言”,《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章怀注:“跌荡,无仪检也;放,纵也”,又仅作肆极解。是“放言”之“放”体涵分训,用却未着合训矣。
……
智慧的结晶,思想的深耕: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浩瀚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智者前仆后继,用思想的光辉照亮后人的道路。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个集大成者的精神世界,领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并赋予其时代生命力的思想盛宴。这本书,并非对已有的文化成果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精妙的解读方式,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新审视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智慧瑰宝。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宏大的视野与精微的洞察。作者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经典著作、思想流派、文学艺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涉猎。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辨,到唐宋诗词的婉转清丽;从汉赋的铺张扬逸,到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从儒家的仁义礼智,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从佛教的禅意空灵,到史书的钩沉索隐……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然而,作者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知识的广博,更在于其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融会贯通与精辟分析。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概念、每一部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追溯其源流,考辨其演变,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本书的另一项突出贡献是其创新性的解读方法。作者善于运用一种“引论”与“发挥”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某一经典的、重要的文化现象为引子,层层深入,旁征博引,将看似分散的文化碎片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网络。这种方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独立的文化知识点,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内在张力与演进轨迹。他不会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常常能够“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在熟悉的材料中挖掘出新的意蕴,在传统的框架下注入新的生命。例如,在解读某位古代哲人的思想时,他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原典的字面意思,而是会追溯其思想的萌芽,分析其时代背景,甚至将其与后世的思想发展进行比较,从而展现出该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深入剖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哲学智慧。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对文化现象的描述,而是致力于探寻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精神原则与价值取向。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中庸和谐”的处世之道、“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等核心理念,并对其进行深刻的阐释。这些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是理解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根基所在。作者通过对这些精神内核的反复提炼与深入阐发,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智慧体系,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称道。作者以其深邃的学养和洗练的文笔,将复杂深奥的学术问题,以一种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精妙的比拟、幽默的调侃,将枯燥的考据和理论,变得妙趣横生。阅读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他时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古籍的海洋中游刃有余;时而妙语连珠,嬉笑怒骂,在文字的王国里尽情挥洒。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文学欣赏的佳作。即便是不具备深厚国学功底的读者,也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此外,本书所包含的思想的独立性与批判精神也是其价值所在。作者并非一味地崇拜传统,而是怀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他敢于对一些流传已久、甚至是脍炙人口的观点提出质疑,对一些陈规陋习进行深刻的鞭挞。这种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其能够不断发展、自我革新的动力源泉。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读者认识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批判中创新。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学术上的贡献,更体现在其对当下社会的启示意义。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往往面临着价值的迷失和精神的困惑。而本书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稳定而深厚的精神支撑。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秉持诚信与友善;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应该如何培养坚韧与乐观。本书所提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我们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人精神成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智慧、学识、艺术与批判精神于一体的力作。它以一种宏大的格局、精微的洞察、创新的解读、洗练的语言,带领读者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感受其博大精深,领略其永恒魅力。它不仅是国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汲取传统智慧的读者的精神食粮。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获得一种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智识的升华,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的文化,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旅行,一次精神的虔诚朝圣,一场不容错过的智慧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