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发烧、咳嗽、胃口差、积食、挑食、不长个、太胖或太瘦,这些普遍问题存在着共同根
源,那就是脾和肺失养。《养好脾和肺(宝宝不积食不咳嗽长大个)》集中锁定家长育儿的这些普遍性问题,由***名老中医,中医儿科知名专家徐荣谦执笔,集中讲解养好脾和肺两脏的重要性,并结合临床案例给出方便易做的食疗方、按摩方;不仅如此,徐荣谦教授还对小儿饮食起居的照料给予贴心的提示。 “看得懂,用得上,用着好”是我们本书写作的初衷,希望能够帮到***多的家长。 发热原因多,离不开脾虚和肺虚孩子发热是对家长的考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让他们紧张和头痛的就是
孩子发热。如果孩子感冒了,仪仅是流鼻涕、咳嗽,可能很多家长会采取在家护理的方式,不会带孩子上医院。一旦孩子发热,尤其是高热,就算是看了再多育儿书的家长,也会火急火燎地带孩子来看急诊。 我在临床中接触到的小患者,很多都是被家长带来看“发热”的,不管孩子得的什么病,因为什么引起的发热,家长都紧紧盯着体温计上的刻度,就希望医生的回春妙手能让孩子的温度赶快降下来。其实,在大夫看来,发热只是一种现象,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发热都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在发热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种可能性。做家长的都知道,孩子特别容易发热,甚至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发热,而且还是高热。从西医的观念来看,这是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所以,一遇到诱发因素,就很容易发热,并且容易高热。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不耐火邪,所以容易发热,并且容易高热,甚至引发惊风、抽搐等。一般来说,腋下温度35.7~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0℃为高热,超过4l℃则为超高热。家长在孩子体温较低时通常还比较镇定,一旦体温超过39℃,大部分家长都着急起来,要是超过40℃,***大部分家长都慌了神。我在这里要和家长朋友说一句,既然孩子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发热,那么发热本身,或者体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病情的轻重,反而是寻找引起发热的原因***重要。带孩子上医院,眼睛不要只盯着怎么把体温降下来,而应该仔细听听医生对病情的分析,了解孩子到底患了什么病。多数孩子得的都不是什么大病,医生对症治疗,家长在家对症护理,体温自然会降下来,即使是发热几天,只要精神状态良好,大部分孩子是可以耐受发热的。孩子发热多是肺系疾病引起的在中医看来,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对应西医的说法,应该就是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引起外感发热的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大多数都在肺系。这是因为邪气无论从口鼻还是皮肤、毛孔侵入,都会郁闭肺气,孩子的肺脏尤其娇嫩,肺气***容易郁闭,这时人体的正气会奋起反抗。肺气郁闭会引起发热,正邪相争也会引起发热,这是实证,在很短的时间内体温就能升得很高。 对于这种外感发热,在临床上,除了积J处理原发病,指导家长正确为孩子降温,防止惊风、抽搐以外,一般会开一一些宣肺的药,使郁闭的肺气宣散,这样,往往体温能很快降下来。脾虚积食是孩子发热的重要原因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就发热了。其实,哪有没有原因就生病的呢。家长所谓的“无缘无故”,是指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而以发热为突出表现。这种没有明显外感致病因素的孩子,多半属于内伤发热。引起内伤发热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大概有饮食积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但小孩哪有那么多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呢?归根结底,孩子内伤发热,还是吃出来的。临床上这种小患者太多了。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孩子就特别典型。小孩五六岁,上幼儿园,但是因为总发热,三天两头请假。妈妈带他来的时候,特别苦恼,跟我说“这孩子怎么又发热了,这2个月时间都发热3次了,医院去了好几趟了,打针输液,才好了没几天,又热起来了。”我拉过孩子的手,一摸,手心发烫,手背却不怎么热。看看孩子的舌苔,特厚,黄腻腻的。 我问孩子妈妈:“孩子吃饭怎么样啊?”“不好好吃,不爱吃菜。”“妈妈做得不好吃。”孩子嘴里嘟囔着。“那你爱吃什么呀?”“汉堡包,薯条!”我为孩子诊了脉,又摸摸孩子的肚子,问孩子妈妈:“孩子大便好吗?”“不好,好几天一次,特干。”我点点头,说:“这孩子脾虚,有积食,体内气机不顺,所以就爱发热。他手心是热的,手背却不热,小肚子也很热,这都是积食发热的表现。”“那您说他是吃多了?”家长有些疑惑。“有些孩子积食是吃多了,你这孩子是瞎吃,把脾胃吃坏了,吃了消化不了,所以积食。汉堡包、薯条、可乐这些东西,大人吃了都不好消化,何况他一个孩子。”“那您说这怎么办啊?”“回去喝几天白米粥,给孩子揉揉肚子,再开点消食化积的药,积食消了,发热自然就好了。”P14-16
徐荣谦,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北京市级名老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精品课程“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会长。
若要小儿安,养好脾和肺
***章 孩子感冒、咳嗽、积食,都是脾虚、肺虚惹的祸
孩子常感冒,病在肺,根在脾
医院里的小病号,多半是来看感冒的
孩子呼吸系统娇嫩,容易被外邪侵犯
脾虚的孩子爱感冒
治小儿感冒,肺和脾都得顾着
发热原因多,离不开脾虚和肺虚
孩子发热是对家长的考验
孩子发热多是肺系疾病引起的
脾虚积食是孩子发热的重要原因
咳嗽老不好,肺失肃降,脾失健运
咳嗽让很多孩子成了老病号
咳因虽多,无非肺病
脾为生痰之源
肺阴虚,扁桃体反复发炎
扁桃体肿,让孩子很受罪
外邪犯肺,扁桃体发炎
养阴润肺,可免挨一刀
平素肺虚,肺炎找上门
小感冒烧成肺炎
肺炎喜欢招惹脾肺虚弱的孩子
脾肺虚弱的孩子得了肺炎***难愈
肺、脾不足,容易患哮喘
哮喘是小儿健康一大杀手
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哮喘?
肺、脾不足,才是产生伏痰的根本原因
正确治疗,大部分孩子都能治愈
长口疮,病在脾上
小口疮,影响吃饭大问题
心脾内热,实火引发口疮
脾胃不足,虚火上炎,反复长口疮
脾胃虚弱,总是拉肚子
经常腹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是孩子腹泻的主要原因
冷热都会伤脾,导致腹泻
脾虚的孩子总拉肚子
脾虚的孩子总拉肚子
儿科大夫***怕肚子痛
脾阳不足,腹部寒痛
脾虚积食也会引起腹痛
脾阳虚的孩子经常腹痛
脾胃不和,孩子不爱吃饭
孩子吃饭问题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与吃饭关系***密切的两个脏腑——脾和胃
孩子厌食,往往是脾胃不和
脾胃虚弱,孩子吃不下,身体弱,精神差
脾胃虚弱,容易积食
百病积为先,孩子的很多疾病都与积食有关
脾胃虚弱的孩子常积食
孩子脾胃虚弱,多半是家长造成的
小胖墩和豆芽菜,都是脾胃虚弱
胖孩子和瘦孩子的家长,各有各的忧愁
脾胃虚弱,胖孩子和瘦孩子都不健康
顺着脾胃的脾气吃,孩子才能真正健康
第二章 小儿吃喝有讲究,食物健脾***相宜
饮食讲究“足、全、杂”,贵在有时有节
吃好是养脾胃的关键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搭建膳食宝塔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千万不要在饭桌上训斥孩子
健脾固肾,常吃山药身体壮
保命强身的山药粉
山药吃法有讲究
山药食用注意事项
山药对症食疗方
山楂来开胃,孩子吃饭香
让贵妃胃口大开的小红果
山楂吃法有讲究
山楂食用注意事项
山楂对症食疗方
补脾补血,一日三枣气色好
水果中的“宝石”
大枣吃法有讲究
大枣食用注意事项
大枣对症食疗方
吃点莲子,胃口好,睡得香
寄托了母爱的莲子汤
莲子吃法有讲究
莲子食用注意事项
莲子对症食疗方
第三章 药食同源,白色食物***宜养肺
肺以通为补,以润为养
补肺就是要帮它保证气机运行通畅
性质平和的食物***适合肺
养肺要润,白色食物***润肺
过食伤肺,平衡膳食
养肺要保持大便通畅
补肺又补脾,薏苡仁去除体内湿气
治好“脚气病”的“明珠”
薏苡仁吃法有讲究
薏苡仁食用注意事项
薏苡仁对症食疗方
清热止咳,吃点百合去肺燥
补身益肺的“大蒜头”
百合吃法有讲究
百合食用注意事项
百合对症食疗方
生津化痰,梨好吃灭肺火
甜美的润肺化痰药
梨吃法有讲究
梨食用注意事项
梨对症食疗方
熬粥炖汤,银耳润肺养肺阴
润肺止咳的“白耳朵”
银耳吃法有讲究
银耳食用注意事项
银耳对症食疗方
第四章 捏捏揉揉健脾胃,几个穴位胜补药
足三里,强壮身体,胜过补药
安全环保不要钱的“补药”
要使小儿安,三里水不干
足三里的位置与按摩手法
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实打实解决问题的宝典。我当初选它,就是冲着“老中医”这三个字去的,毕竟传统智慧的沉淀不是随便哪个育儿指南能比拟的。书里的排版清晰明了,不像有些书那样把复杂的理论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望而生畏。它更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孩子,如何辨别细微的变化。比如,书中对孩子“积食”的初期表现描述得极其生动,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术语,而是结合了日常生活中家长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像孩子夜里踢被子的习惯,或者早上起来口气的细微变化,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复杂的医学难题,而是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交流,分享着育儿路上的点滴心得。这种亲切感,是很多当代育儿书籍所缺乏的。它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顺应天时”,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才是为人父母最需要的智慧。
评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长个”这一议题的讨论,完全跳脱了单纯的营养补充剂推销模式。很多育儿书会把“长高”和高蛋白、高钙片画上等号,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要高远得多。它强调的是一个“潜能激发”的过程,认为充足的睡眠、顺畅的呼吸系统以及强健的脾胃运化能力,才是孩子身高增长的真正基石。书中提到的一些辅助活动和食疗方子,其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让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中。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个睡前的小动作和饮品,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睡眠质量明显提升了,白天也更精神了。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滋养”是全方位的,是让孩子自身的生长机制被激活,而不是外部强行灌输。这种注重“内在动力”的理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传递出一种对待孩子成长难得的“耐心”和“尊重”。在现在这个追求“速成”和“效率”的社会里,这本书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过程,尤其是脾胃和肺这种需要慢慢调理的脏腑。它没有承诺“三天见效,一周痊愈”,而是教导家长如何建立一个长期的健康管理体系。书中关于“预防胜于治疗”的论述尤为深刻,它不是等你孩子病入膏肓了才去想办法补救,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日常细微的努力,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张长期有效的“健康通行证”,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食疗方子,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平和的育儿心态。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于缓解育儿焦虑,比任何单一的技巧都要重要得多。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像我这样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作者似乎深知,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家长们最需要的是清晰的指导和坚定的信心,而不是一堆令人头疼的理论。书中穿插着许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描述细致入微,往往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咦,这不就是我家宝宝上周的表现吗?”这种“对号入座”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书中方法的信任度。而且,书中的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不会要求你为了养生而彻底颠覆整个家庭的生活习惯,而是巧妙地将养护融入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例如,它会告诉你在不同季节,应该如何微调孩子的粥品配方,这种精细化的指导,体现了老中医对四季流转、气候变化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它不是孤立地谈论咳嗽或积食,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来探讨。我特别欣赏它对“脾肺相依”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入浅出的阐述。很多家长可能只知道孩子咳嗽了就赶紧止咳,积食了就赶紧消食,但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反反复复?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看似零散的症状背后的共同根源。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如何通过调整日常的饮食结构和作息习惯来“养护中土”,这部分内容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它会详细说明某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在特定体质的孩子身上反而可能成为加重脾胃负担的元凶。这种由内而外的调理思路,让我对孩子的健康有了一种更全面、更主动的掌控感,不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被动应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