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30261 9787111302490 9787115413598 9787111493624
销量过百万的级畅销书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经典
有史以来伟大的投资专家
彼得·林奇的经典佳作
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
出版10年,销量过百万册,畅销全球。鼓励普通投资者建立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时机。如何从证券公司、公司年报等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利用市盈率、每股账面价值等进行投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找到真正值得参考的数据,在看似没有机会的股票中找到“黑马”。分析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没有深奥的理论,让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珍藏版)》系统介绍如何做好股票投资的充分准备,如何从生活和工作中开始寻找你喜爱的上市公司股票,如何分析上市公司的业务、财务、股票等基本面情况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股价的波动,在股票投资中想要知道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珍藏版)》中找到答案。
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
对于外行人来说,投资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商业的发展趋势,留心一下周围的世界,从购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专业分析人员更早地发现那些潜在的将会大获成功的公司。
如果投资者能够不被整个市场行情的波动以及利率的变动影响,那么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组合一定会给其带来不菲的回报。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约翰·罗瑟查尔德与彼得·林奇合作出版过《战胜华尔街》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致谢
译者序
译者简介
千禧版序言
前言爱尔兰之行的启示
导论业余投资者的优势
第部分 投资准备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第2章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第3章 股票投资是赌博吗
第4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
第5章 不要预测股市
第二部分 挑选大牛股
第6章 寻找10倍股
第7章 6种类型公司股票
第8章 13条选股准则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第10章 收益,收益,还是收益
第11章 下单之前沉思两分钟
第12章 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
第13章 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第14章 定期重新核查公司分析
第15章 股票分析要点一览表
第三部分 长期投资
第16章 构建投资组合
第17章 买入和卖出的佳时机选择
第18章 12种关于股价的愚蠢且危险的说法
第19章 期权、期货与卖空交易
第20章 5万个专业投资者也许都是错的
后记 马里兰之旅的感悟
第部分 投资准备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选股根本没有什么祖传秘诀。很多人往往把自己投资亏损归咎于某些天生不足,认为其他人投资成功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一块投资的料,但是我个人的经历却完全否认了这种说法。我一点儿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如同球王贝利还是婴儿时就会玩足球那样天生早慧,我躺在摇篮里的时候根本没摸过什么股票自动行情报价机,我的乳牙刚刚长出时也从没有咬过什么报纸上的股票专版。据我本人所知,我即将出生时,我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等侯区一步去打听通用汽车公司股价的涨跌如何,而我的母亲在阵痛期间也从来没有问过一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分红是多少。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1944年1月19日我出生的那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并且在刚刚出生的我还待在医院里的那一周内,股市进一步下跌,这是林奇定律(Lynch Law)发生作用的早例证,尽管当时还是婴儿的我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这一点。林奇定律与著名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e所描述的“职务上升能力下降”非常类似,林奇定律所描述的是:林奇高升,股市下跌。(近一次的例证是,1987年夏天我刚刚和出版商达成本书的出版协议,我的职业生涯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随后两个月内股票指数下跌了1000点,因此,如果有人要购买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的话,我一定会再三慎重考虑是否答应。)
……
现在的投资环境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时期虽有不同,但是华尔街所有标榜价值投资法的经理人,都称自己是格雷厄姆的信徒。格雷厄姆所建立的价值投资原则之伟大,被半个多世纪的经济事实一次又一次雄辩地证明。这两个版本的《聪明的投资者》,同时畅销于美国乃至于全球。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
《聪明的投资者(原本第4版)》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
《聪明的投资者(原本第4版)》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本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书籍,而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在我的血管里,百分之八十流淌的是格雷厄姆的血液!”
——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沃伦·巴菲特
译者序
第4版序
——沃伦·巴菲特
本杰明·格雷厄姆生平简介
——贾森·茨威格
导言 本书的目的
导言点评
第1章 投资与投机:聪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第1章点评
第2章 投资者与通货膨胀36
第2章点评
第3章 一个世纪的股市历史:1972年年初的股价水平
第3章点评
第4章 防御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
第4章点评
第5章 防御型投资者与普通股
第5章点评
第6章 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组合策略:被动的方法
第6章点评
第7章 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组合策略:主动的方法
第7章点评
第8章 投资者与市场波动
第8章点评
第9章 基金投资
第9章点评
第10章 投资者与投资顾问
第10章点评
第11章 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
第11章点评
第12章 对每股利润的思考
第12章点评
第13章 对四家上市公司的比较
第13章点评
第14章 防御型投资者的股票选择
第14章点评
第15章 积极型投资者的股票选择
第15章点评
第16章 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
第16章点评
第17章 四个非常有启发的案例
第17章点评
第18章 对八组公司的比较
第18章点评
第19章 股东与管理层:股息政策
第19章点评
第20章 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边际”
第20章点评
后记
对后记的点评
附录
1. 格雷厄姆—多德式的级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2. 与投资收入和证券交易税相关的重要规则(1972年)
3. 投资税的基本内容(2003年更新)
4. 普通股领域新的投机
5. Aetna Maintenance公司的历史
6. NVF公司收购Sharon钢铁股份的税收会计
7. 技术类公司的投资
尾注
一提起股市,人们自然会想到“股神”沃伦·巴菲特。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主要来自于他的一 位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曾经说过:在我的血管 里,百分之八十流淌的是格雷厄姆的血液。 实际上,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对于价 值投资的理解以及投资安全性的分析策略,影响了包括内夫 (John Neff)、卡恩(Irving Kahn)以及艾维拉德(Jean—Marie Eveillard)等在内的整整三代华尔街基金经理人。目前,华尔 街所有标榜价值投资法的经理人,都称自己是格雷厄姆的信 徒。因此,格雷厄姆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但同样也受 到了证券、金融专业人士的青睐与赞赏。正是在阅读了该书之 后,年轻的巴菲特才毅然决定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 追随格雷厄姆。成名之后,巴菲特在大学讲授“投资学原理” 时,也曾以此书作为教材。《聪明的投资者》不仅为读者提供 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原则,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是一部 开启人们智慧的投资哲学。 如今的投资环境与格雷厄姆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但是,格 雷厄姆所建立的智慧型投资原则,至今仍然是无懈可击的。关 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本书每一章的点评中看到——结合当今 股市的实际情况,这部修订版对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作出了 新的诠释。这也是该版本与以前版本的大区别。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序言、作者简介、引言、第1章~ 第6章以及附录1的内容,由黄一义研究员完成;其余的内容 由王中华完成。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再加上书中涉及到大量的 名著和典故,因此,难免会有翻译不当之处,我们诚恳地欢迎 读者的批评指正。后,我们要衷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是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一本书
中国一批知名价值投资者均受教于此书,获得财务自由,本书也被公认为总结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较好的书。
本书译者杨天南2001年亲赴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被巴菲特称为“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股东”。后被媒体报道为“一个与股神握手的中国人”。
本书是巴菲特故乡奥马哈的商店里受欢迎的图书,已经持续畅销20年。
本书获得彼得·林奇,肯尼斯·费雪,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思,美盛集团比尔·米勒,先锋基金约翰·博格等投资大家一致推荐。
本书获得上证巴菲特研究会李剑,著名价值投资人一只花蛤姚斌,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陈理,著名价值投资人杨宝忠,格雷资产张可兴等专业投资者作序推荐并导读。
本书第1版上市即销售120万册,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福布斯》、《经济学人》、《达拉斯新闻早报》等媒体一致推荐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是美国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已经持续研究写作大师20年。巴菲特的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是没人能像哈格斯特朗一样更好地描述他的成功。
在《巴菲除之道》第3版中,作者不仅更精彩地描述了巴菲特60载栉风沐雨的投资之旅,还将其获取亿万财富的方法分解为12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习的投资准则。作者将巴菲特的方法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揭示了20世纪投资巨人们的主要观点,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更涉猎投资数学、投资心理学等范畴。新版再现了巴菲特做出重要投资决策的全过程,包括近两年的新案例,如收购亨氏食品、投资IBM,这些决策令其投资表现无可匹敌。彼得·林奇评价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资顾问公司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本书第1版即销售120万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书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NASCAR:驱动体育的商业》、《侦探与投资者:来自传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资技巧》 等。
罗伯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并持有CFA证书。他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加拿大专业金融规划师。
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2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涉及中(包括香港)、美、加等资本市场。2014年度,其管理的信托产品在平安信托全国范围合作的阳光私募基金总排名中,以69.74%的年度回报排名第三。
中国亲见巴菲特的第1人,多年从事财务健康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传播,著有《规划财富人生——天南话投资》一书。于多家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自2007年4月起,连续在“中国投资理财第1刊”《钱经》、央行旗下《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投资专栏,是迄今国内历时久的财经专栏作家,至2015年1月的93个月里,其专栏白纸黑字记录的投资组合累计回报425.67%(+425.67%),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0.78%(-10.78%)。
★这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彼得·林奇
★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
——肯尼斯·费雪
菲利普·费雪之子
★巴菲特朴素的智慧与哲学都完美地呈现在这本《巴菲特之道》中。
——约翰·博格
先锋基金创始人
★《巴菲特之道》一书问世已经20年了,该书第1版是第1本把巴菲特介绍到中国的书,我不禁产生了很多联想:20年来中国股市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遍观市场,很多事实表明,20年来,巴菲特思想在中国股市的影响还很有限。看来,普及巴菲特的思想任重而道远!也许,这就是天南先生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翻译出版《巴菲特之道》第3版以继续指引道路的重要性所在。
——李剑
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
★当天南先生翻译《巴菲特之道》之时,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正上破20万美元,而巴菲特的身价也飙升至630亿美元以上。这些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将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姚斌
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与《巴菲特之道》的缘分始于1997年,18年后的今天,再读天南兄翻译的第3版,愈加强烈地体会到,投资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条,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续进化、持续提升投资境界之路。
——陈理
实力资产CEO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作者对于巴菲特投资思想有着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远其他关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在碰到投资疑惑的时候,翻翻书中的投资案例,也会让自己近距离地了解巴菲特每一次重大投资决策思考的全过程,受益匪浅……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仔细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我想其价值不亚于巴菲特的午餐。
——张可兴
格雷资产总经理
1984年6月,我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参加了美盛公司一个培训活动。两周的时间里,我学习了投资、市场分析、法规和销售技巧。我期盼着我的股票经纪人职业生涯尽快上路,但我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美盛是个价值商店,它的培训活动强调经典的价值投资,包括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证券分析》,以及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每天,公司的老员工都过来分享他们对于股市的洞见,手把手地教我们看《价值线》期刊中他们心仪的股票。每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分红。更常见的是,这些股票都不是市场追捧的热点,并长期受到市场冷落。一次又一次,我们被告诫必须避开热门的高增长股票,相反,要专注于那些备受冷落的股票,它们的风险收益比会更佳。
我明白价值投资的路径逻辑,数学不难。《价值线》给我们提供了每家公司过去20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通过这些图表,你会看到股价走势图常常与年度的运营结果有关。但无论我看这些图表多少遍,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一个周四的下午,在我们的培训课即将下课时,老师递给我一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83年的年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写作者是沃伦·巴菲特,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个人。老师让大家阅读其中董事长致辞部分,并为第二天的讨论做好准备。
回到酒店房间的晚上,我迅速浏览了伯克希尔的年报,并有点失望地注意到整本年报中没有照片和图表,光是董事长......
这套书的份量着实不轻,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厚重。我一直对投资领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入门门槛很高,理论知识太多,实践起来又无从下手。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几本书,我简直像是找到了救星。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他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投资心得。他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将复杂的投资概念化繁为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听懂。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投资你了解的”这一理念,这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对“什么是好公司”的迷茫。原来,那些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公司,比如我们经常光顾的超市、使用的电子产品品牌,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他教导我们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如何去发掘那些被市场低估的“宝石”。而且,书中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鼓励和启发,让我觉得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如何分析公司财报的部分,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枯燥,但林奇先生用生动的比喻,比如把财报比作公司的“体检报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债务水平以及现金流,这些都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健康的硬性指标。我开始尝试着去关注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告和新闻,虽然还不懂其中的深意,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小白”了。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投资这件事充满了信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则像是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内功”基础。他的“安全边际”理念,如同给我穿上了“金钟罩”和“铁布衫”,让我在面对市场的风浪时,内心多了几分底气。他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买”,更是教我如何“不输”。“保住本金”这个朴素的道理,在金融市场中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格雷厄姆却将其置于首位,这让我深深折服。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成功的投资者,往往不是最激进的,而是最稳健的。他对于“投机”和“投资”的严格区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那些试图通过短期价格波动来获利的“投机”,最终很可能沦为“赌博”,而真正的“投资”,则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深入分析,是一种长期的财富增值行为。他的一些关于如何应对熊市的建议,比如在市场恐慌时保持冷静,甚至在低谷时逢低买入,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我感觉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坚固的“价值投资”的思维模型,让我不再轻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每一笔投资。
评分这三本书,就像是一套完整的投资“武功秘籍”,从入门到精通,几乎涵盖了所有我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和进阶理念。彼得·林奇的那种接地气,让我第一次对投资产生了亲近感,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踏入这个神奇的投资世界。我特别喜欢他讲的那个“不要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而恐慌,就像你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小感冒而放弃健康饮食一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他让我明白,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定力,而不是一场短跑冲刺。我开始试着去关注一些周期性的行业,理解它们是如何随着经济周期起伏的,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那些短期内表现强劲的股票。他的那些个关于如何挖掘“十倍股”的案例,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虽然我知道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可能性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他让我想到了,原来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一种对优秀企业和商业模式的欣赏,一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我甚至开始记录下我观察到的那些有潜力的公司,尽管现在只是初步的观察,但至少我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不是人云亦云。
评分沃伦·巴菲特,这位投资界的传奇,通过《巴菲特之道》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投资”的大门。他的投资理念,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赚钱,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商业的本质,如何保持长期的耐心和专注。我被他对于“护城河”的深刻洞察所吸引,理解到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拥有能够抵御竞争的强大优势。他不仅仅关注公司的财务数据,更关注公司的经营哲学、管理团队以及企业文化。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是对一家企业未来前景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当下价格的便宜与否。巴菲特所展现出的那种“愚人节”式的幽默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觉得,投资并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智慧的探索。他关于“能力圈”的论述,更是对我的一次深刻提醒,让我明白,只有在自己真正了解的领域里行事,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评分《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确实被它的经典和严谨震撼到了。格雷厄姆的文字,虽然带着一丝时代的痕迹,但其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却是跨越时空的。他提出的“价值投资”理念,为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框架。我之前可能更倾向于追逐热门股票,希望短期内获得高收益,但格雷厄姆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应该是基于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市场情绪的波动。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安全边际”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想象一下,当你以远低于一件商品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它时,那种安心感是多么的珍贵。在投资的世界里,这种“安全边际”就是我们避免巨大损失的盾牌。我尤其被他关于“市场先生”的比喻所吸引,市场的情绪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朋友,时而热情高涨,时而悲观绝望。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学会在这个“市场先生”给出不合理报价时,保持冷静,甚至利用他的非理性来为自己牟利。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深度 Spa”,所有的浮躁和冲动都被逐渐抚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和理性。虽然书中涉及了一些数学公式和金融术语,但格雷厄姆的阐述非常清晰,并且始终围绕着“如何保护本金”和“如何获得稳定收益”这两个核心展开,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思考那些我持有的股票,它们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它们的内在价值是否被市场低估。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书的组合,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投资“启蒙课”。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让我感受到了投资的乐趣和可能性,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打破了我之前对投资的刻板印象。他让我看到了,原来投资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原来我们身边就隐藏着无数的投资机会。他那种“在生活中寻找投资”的理念,让我觉得投资不再是某个专业人士的游戏,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我开始尝试着用他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一些公司,试着去分析它们的产品、服务以及市场表现,这种实践的乐趣,远比单纯的理论学习要来得有意义。他让我明白,不要害怕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并不断进步。而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价值投资”基础,让我明白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安全边际”来保护自己的本金。他就像一位严师,用最严谨的逻辑,教会我如何在市场的波动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而巴菲特的《巴菲特之道》则为我的投资之路注入了“灵魂”,让我明白了,投资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游戏,更是关于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以及长期的耐心和坚持。这三本书,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投资启蒙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对未来的投资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而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则像是为我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价值投资”之路。他的话语虽然严谨,但充满了智慧。我之前一直对“安全边际”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但格雷厄姆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他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让我明白了,在投资中,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安全边际”就是我们避免风险的“安全带”。他对于“市场先生”的比喻,让我深刻理解了市场的非理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充满情绪波动的市场中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他教导我,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涨跌所迷惑,而是要专注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洗礼”,所有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都被逐渐打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和理性。他对于“投机”和“投资”的界定,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以及我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投资目标。
评分《巴菲特之道》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分享人生智慧和投资哲学。沃伦·巴菲特,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奇。不同于其他投资书籍那种纯粹的技术分析或者理论模型,《巴菲特之道》更多地是传递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人生态度。我发现,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财务报表或者股票分析,更在于他深刻理解人性和商业的本质。书中他反复强调的“护城河”概念,让我茅塞顿开。一家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必须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就像一座城堡周围的护城河一样,能够抵挡住外敌的侵袭。这种护城河可能来自于品牌、专利、成本优势,甚至是强大的网络效应。我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周围的企业,思考它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而且,巴菲特身上那种“价值投资”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专注,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做到“慢下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能力圈”的论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只有待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这句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提醒我在投资之外的其他领域,也要保持谦逊和审慎,不去触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
评分而《巴菲特之道》则像是为我的投资之路注入了“灵魂”。它不仅仅是关于投资策略,更是关于一种人生哲学和商业智慧的传承。巴菲特用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知行合一”。他对“护城河”的深刻理解,让我明白了,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壁垒,这种壁垒是可持续的,是能够让公司在长期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他关于“能力圈”的论述,更是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里行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概念和快速的变化所吸引,但巴菲特教会我的是,专注和坚持的力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价值投资,专注于他所了解的企业,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复利”的阐述,他将其比作“世界第八大奇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长期持有优秀资产,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是多么重要的投资原则。读他的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投资,更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更理性、更有智慧的人。
评分这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像是给了我一个完整的投资“地图”,让我不再对投资市场感到迷茫。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就像是一张非常详细的“入门指南”,他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投资概念,变得异常生动和易懂。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像侦探一样去挖掘”的说法,让我觉得投资其实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他强调要“投资自己了解的东西”,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我不需要成为一个经济学家或者金融天才,只需要利用我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服务周到、产品受欢迎的公司,试着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商业模式,这让我觉得投资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关于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成长性”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不仅仅要看它现在的表现,更要看它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是一种长远的眼光。
评分虽然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远比目前市面上一些热销书要好
评分书很详细,有点小贵哦,
评分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好找的很好
评分这本书写的时间太早,只能参考理念
评分炒股新手值得学习,掌握方法。
评分我对这本书不是非常的满意。
评分虽然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远比目前市面上一些热销书要好
评分还好,没想到会有货。
评分买给老爸的 他说这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