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国家知识产权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副部长,一级审查员。1984年进入专利局,从事了33年的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工作。曾任电学发明审查部元器件处处长、电路处处长和计算机处处长,电学部副部长,研究员。2006年版《专利审查指南》和2010年版《专利审查指南》修订领导组成员。主编了《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教程》和《专利申请代理实务》的电学分册书籍。参与了《发明专利审查基础教程》和《专利审查概说》书籍的撰写和修订工作。多年来一直参与局内和局外的课题评审工作,以及代理人考前培训、新审查员培训、代理人提高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工作。
李超,国家知识产权局通信发明审查部副部长,一级审查员。1984年进入专利局,从事了33年的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工作。曾任电学发明审查部元器件处处长、电路处处长和计算机处处长,电学部副部长,研究员。2006年版《专利审查指南》和2010年版《专利审查指南》修订领导组成员。主编了《专利代理人考前培训教程》和《专利申请代理实务》的电学分册书籍。参与了《发明专利审查基础教程》和《专利审查概说》书籍的撰写和修订工作。多年来一直参与局内和局外的课题评审工作,以及代理人考前培训、新审查员培训、代理人提高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工作。
前 言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大幅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局面还急需改变。
通信技术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信领域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然而,通信领域的专利质量同样存在多而不优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申请能否授权以及*终授权的专利质量,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的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教材。为填补该项空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发明审查部组织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7个通信领域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说明撰写的具体要求及步骤,以供专利申请人和代理从业人员在日常撰写和代理实践中参考和学习。
本书共有7个案例。案例Ⅰ涉及手持式设备硬件结构改进的装置;案例Ⅱ涉及通信领域典型的包括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和系统;案例Ⅲ涉及数字扫描领域的硬件结构装置,其中技术特征较多且具体;案例Ⅳ涉及在面对多个实施例时,如何概括和归纳、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案例Ⅴ属于网络领域方法流程类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示例,涉及计算机程序的方法和产品权利要求的撰写;案例Ⅵ涉及硬件电路结构,包括电路元件和其连接关系;案例Ⅶ属于通信领域特有的标准提案类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示例。这些案例的素材来自真实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文本,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技术方案和撰写要点,对具体内容作了适当加工。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案例Ⅰ和案例Ⅱ由张畅同志编写,案例Ⅲ和案例Ⅳ由雷云珊同志编写,案例Ⅴ由唐文森编写,案例Ⅶ由程小亮和郑文潇同志编写,案例Ⅷ由唐文森和张畅同志编写。郑文潇同志将上述各案例的编写稿按照出版要求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本书编委的分工如下:案例Ⅰ和案例Ⅱ的编委是冯于迎、杨勤之、喻文芳和耿晓芳同志;案例Ⅲ和案例Ⅳ的编委是魏玮、赵博华、金源和宁华玲同志;案例Ⅴ和案例Ⅶ的编委是赵亮、张雪凌、齐霁和朱琦同志;案例Ⅵ的编委是冯晓明、马桂丽、王国梅、曹文才和丛珊同志。
李超和王智勇同志对本书进行了统编、指导、总审和修改。张畅、雷云珊和郑文潇同志负责统稿工作,从整体上对案例进行了梳理和修改。王智勇和张畅同志作为协调人,在编写过程中承担了沟通和协调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本书内容一定存在不少偏颇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为一名初涉通信技术领域不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和掌握专利申请关键要素的入门读物。《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新手量身定做的。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直接切入实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专利申请的“生命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案例的选取,涵盖了通信领域中一些比较核心和前沿的技术方向,让我能够在学习专利撰写的同时,也巩固和拓展了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书中对于如何将一项创新技术转化为符合专利法要求的申请文件的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例如,它如何引导我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发明点”,以及如何通过“权利要求书”来精准地锁定这核心的发明点,避免了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的定义。此外,书中对于“说明书”部分的讲解也非常到位,它强调了说明书不仅要清晰描述技术方案,更要能够支持权利要求书的每一个字句。这让我明白了,撰写一份高质量的专利文件,需要技术人员和专利代理人之间的紧密协作,以及对技术和法律的双重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对于专利撰写的迷茫感,让我觉得这项工作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名为《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的著作,尽管我并非直接从事专利撰写工作,但作为一名通信领域的从业者,我对专利申请及其背后的逻辑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专业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并提供实际的指导。《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通过精选的案例,层层剥茧,将看似复杂晦涩的专利撰写过程,以一种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每个案例的剖析都显得一丝不苟,从技术背景的梳理,到权利要求书的精心设计,再到说明书的详实阐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的推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篇优秀的专利申请文件,绝非仅仅是对技术方案的简单描述,而是一门融合了技术深度、法律严谨性和商业策略的艺术。特别是一些对于技术细节的把握,以及如何巧妙地界定保护范围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即便是不直接写专利,理解其中的思路,也能帮助我在日常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沟通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及如何将创新点以更清晰、更有力的形式表达出来。
评分最近,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深入了解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一些关键要点,偶然翻阅了《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实际上,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实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书中挑选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对每个案例的拆解都十分到位。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如何撰写一份既能有效保护技术又能通过审查的权利要求”的讲解。它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展现了不同措辞对保护范围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语言来规避现有技术。这对于我理解专利的“核心竞争力”到底体现在哪里,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对说明书撰写的指导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强调了要详细描述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说明书能够“支撑”权利要求,让审查员能够充分理解发明的技术贡献。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撰写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专利文件背后所蕴含的策略和智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看待通信领域的专利布局。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专利撰写艺术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专利代理人,日常工作中处理的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数量庞大,且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中精选的案例,覆盖了近年来通信领域的一些热点技术,如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应用等,这些都与我们当前的工作紧密相关。书中对每个案例的剖析,都力求做到“有理有据”,不仅仅是罗列文件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撰写思路、法律依据以及最终效果的深入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权利要求书撰写的讲解,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措辞来界定发明保护范围,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权利要求,以及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缺陷。此外,书中对说明书撰写的指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它强调了说明书作为权利要求书的支持性文件,其完整性、清晰性和充分性对于专利申请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我们代理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审视自己工作的方法和标准,也为我们应对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案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案例”的价值,认识到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远比反复研读法律条文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来说,专利是保护我们技术成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们指明了 patent writing 的方向。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机械地展示申请文件,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决定背后的考量。例如,书中对于如何根据通信技术的演进趋势,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并提前在权利要求中进行布局的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认识到,专利申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同时,书中对于如何应对审查员的意见,如何通过有效的答辩来争取更优的保护范围,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操经验。这部分内容尤其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专利申请,往往离不开与审查员的有效沟通和多次博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技术特征的挖掘与组合”的论述,它教我们如何从已有的技术方案中,提炼出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核心要素,并将其巧妙地体现在权利要求中。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从“懂技术”到“懂专利”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创新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