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土石坝
  • 碾压式土石坝
  • 设计规范
  • 水利工程
  • 土工工程
  • 大坝工程
  • DL/T 5395-2007
  • 工程设计
  • 规范标准
  • 水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950
商品编码:1296877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本社 编

出 版 社: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版 次:1

页 数:255

字 数:208000

印刷时间:2008-6-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1550831950

包 装:平

定价:66元

内容简介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的要求,对SDJ 218-198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进行修订的。
SDJ 218-1984于1984年由水利电力部首次颁发实施。随后鲁布革、天生桥一级、小浪底等高土石坝建成,瀑布沟、水布垭、糯扎渡等世界一流土石坝工程正在建设中,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同时,通过“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以及对上述工程和洪家渡、三板溪、公伯峡等项目的研究,土石坝筑坝新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使土石坝设计更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对SDJ 218—1984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在修订过程中,开展了《碾压式土石坝稳定分析可靠度理论研究》、《分散性黏土筑坝的可行性》、《波浪和护坡计算》及《稳定计算方法与安全系数标准》等专题研究工作,为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符号
3.1 术语
3.2 主要符号
4 总则
5 枢纽布置和坝型选择
5.1 坝轴线
5.2 泄水和引水建筑物
5.3 坝型选择
6 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碾压要求
6.1 筑坝材料选择
6.2 填筑碾压要求
7 坝体结构
7.1 坝体分区
7.2 坝坡
7.3 坝顶超高
7.4 坝顶构造
7.5 防渗体
7.6 反滤层、垫层和过渡层
7.7 坝体排水
7.8 护坡
7.9 坝面排水
8 坝基处理
8.1 一般要求
8.2 坝基表面处理
8.3 砂砾石坝基的渗流控制
8.4 岩石坝基处理
8.5 易液化土、软黏土和湿陷性黄土坝基的处理
9 坝体与其他建筑物的连接
10 土石坝的计算分析
10.1 渗流计算
10.2 渗透稳定计算
10.3 抗滑稳定计算
10.4 应力和变形计算
11 分期施工与扩建加高
11.1 分期施工
11.2 扩建加高
12 安全监测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监测项目
12.3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波浪和护坡计算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反滤层设计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坝体和坝基内孔隙压力的估算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抗滑稳定分析
附录F(资料性附录) 抗滑稳定分项系数设计法
附录G(规范性附录) 沉降计算
条文说明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研究》 一、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建筑遗产中,木构架体系无疑是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就之一。从巍峨宫殿、庄严肃穆的庙宇,到古朴典雅的民居、精巧别致的园林,木构架以其独特的结构逻辑、材料运用和空间组织,展现了古人对力学、美学、哲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的科学原理与文化意涵。我们将跳出单纯的“技术描述”层面,从历史、文化、工艺、结构等多个维度,对这一伟大的建筑智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通过对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力求展现木构架体系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 二、 木构架体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木构架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与中国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 史前与早期文明的萌芽: 早期人类居住的巢穴、棚屋等,已体现出利用木材搭建遮蔽空间的基本构思。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柱洞、灰坑等遗迹,虽然无法直接还原完整的木构架,但足以证明早期先民已具备使用木材进行建筑的基本能力。 商周时期的初步定型: 殷墟、周原等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商周时期建筑木构架的早期证据。出土的铜器、陶器上描绘的建筑图案,以及发现的柱础、台基等,显示出初步的梁柱式结构体系的雏形,开始出现承重柱、梁等基本构件。这一时期,夯土台基与木结构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式处理手法。 春秋战国的技术进步: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木材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文献记载和墓葬壁画(如洛阳卜千户墓壁画)开始呈现出更复杂的梁架结构,斗栱的早期形态可能已经出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区域性的建筑风格也开始显现。 三、 梁柱式木构架体系的成熟与巅峰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国家力量的增强,建筑规模宏伟,木构架体系也进入了成熟阶段。 秦汉的宏伟与规制: 汉代建筑,如阿房宫、未央宫等,虽然已毁,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宫殿遗址,揭示了其庞大的规模和严谨的布局。梁柱式结构成为主体,柱、梁、枋等构件的连接方式趋于规范。这一时期,斗栱作为连接梁与柱、承托屋顶的重要构件,其雏形已经出现,并开始发挥结构和装饰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地域特色与佛教建筑的影响: 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建筑类型和技术。石窟寺的出现,虽然以石材为主,但也间接影响了木结构的处理方式。南方地区的建筑开始展现出更灵巧的木结构特点,与北方的粗犷风格形成对比。 隋唐的集大成与辉煌: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建筑,如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至今仍是研究木构架的宝贵实物。这一时期,斗栱结构发展至极其成熟的阶段,不仅承载了强大的结构功能,也成为建筑等级和艺术审美的象征。梁架的跨度、高度、构件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屋顶的坡度、飞檐等,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大木作工艺精湛,榫卯结构运用纯熟。 宋代的规范与精细: 宋代建筑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营造法式》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技术专著。该书详细记载了木构架的种类、尺寸、做法、材料以及施工流程,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新阶段。虽然宋代建筑在宏伟程度上可能不及唐代,但在细节处理、装饰艺术和技术成熟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元明清的继承与演变: 元代建筑在继承宋代风格的基础上,受到草原民族的影响,建筑风格趋于雄浑。明清时期,木构架体系继续发展,但结构上趋于程式化,斗栱的体量逐渐增大,装饰性功能愈发突出,甚至出现了“旋木作”等装饰性构件。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建筑是明清时期木构架体系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建筑的等级制度在木构架的运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不同等级的建筑在斗栱的形制、数量、彩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四、 木构架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与技术原理 木构架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构件的巧妙组合与力学的合理运用。 柱(Column): 建筑的垂直承重构件,支撑上部梁架,并将荷载传递至基础。柱的粗细、间距、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空间划分。 梁(Beam): 水平承重构件,架设在柱子上,用于承托檩条、屋面等。梁的跨度、截面尺寸、连接方式(如穿梁、搭梁、插梁等),是决定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关键。 枋(Purlin): 梁之间的连接构件,有时也用于承托檩条。 檩(Purlin): 纵向布置的承重构件,架设在梁或枋上,用于承托椽条。 椽(Rafter): 倾斜布置的构件,承托望板或瓦片,形成屋顶的坡度。 斗栱(Dou Gong): 位于柱头和梁下,由“斗”(方块形木块)和“栱”(弓形木块)等构件层叠组合而成。斗栱是木构架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不仅能将屋顶荷载分散传递到柱子上,还能增加屋顶的出檐,保护墙体,同时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其结构原理在于利用木材的韧性,通过层层叠压和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具有弹性的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吸收地震等外力。 榫卯结构(Mortise and Tenon Joint): 这是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木构件上制作榫头(突出的部分)和卯眼(凹进去的部分),将构件精密地咬合在一起,无需钉子或胶水,即可形成牢固的连接。榫卯结构不仅使得构件之间能够传递力,还赋予了整个木构架一定的“弹性”和“呼吸”能力,使其在自然灾害(如地震)面前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这也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能够流传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屋顶结构(Roof Structure): 包括椽、望板、瓦等,是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护建筑内部免受风雨侵蚀,也极大地影响建筑的外观美感。飞檐的曲线、屋脊的造型,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 五、 木构架体系的技术原理与文化内涵 结构上的智慧: 力学传导: 梁柱式的整体受力体系,通过柱将上部荷载逐级传递至基础,结构稳定。 分布式支撑: 斗栱体系将屋顶的巨大荷载分散到多个构件上,并逐级传递,减少了单点应力。 延性与韧性: 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使得构件之间并非刚性连接,而是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等动荷载,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 适应性: 木材的天然属性,如轻质、韧性好,使其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同时,木材的可加工性强,也为精密的榫卯连接提供了可能。 空间上的塑造: 内外空间的模糊: 木构架允许使用轻质的墙体(如版筑、砖砌、木板等),甚至不设围护结构,使得内外空间更容易渗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灵活的划分: 通过柱子的排列和梁架的布置,可以灵活地划分和组织内部空间,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宏伟与亲和: 宏大的木构架体系赋予建筑庄重、威严的气质,而木材的天然纹理和温润质感,又使得建筑充满亲和力。 美学上的追求: 比例与韵律: 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柱高与柱径、梁架的跨度与高度、斗栱的层数与形制等,都遵循着严谨的数学和美学原则,形成和谐的整体。 装饰性: 斗栱、梁架上的彩画、雕刻等,以及屋顶的曲线造型,都是重要的装饰元素,它们与结构本身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成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等级象征: 斗栱的繁复程度、构件的尺寸大小、彩画的等级等,都与建筑的等级制度紧密相连,是社会身份的体现。 哲学与文化上的体现: “道法自然”: 木材作为天然材料,其使用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天人合一”: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内外空间的渗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礼”的体现: 建筑的布局、形制、装饰等,都蕴含着儒家“礼”的思想,体现了秩序、和谐与尊卑。 六、 典型建筑实例分析 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木构建筑,进行详细的技术和艺术分析。例如: 佛光寺大殿: 研究其唐代斗栱的粗壮、古朴,梁架的简洁有力,以及对早期木构架特征的保留。 应县木塔: 分析其独特的多层塔式木构架,以及抗震结构的设计。 北京故宫太和殿: 剖析其明清时期皇家建筑木构架的宏伟、规整,以及繁复的斗栱和精美的彩画。 江南园林中的建筑: 探讨其小巧、精致、灵动的木构架,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七、 结论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艺术结晶的宏伟史诗。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技术,更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社会文化和技术传统的生动载体。通过对这一体系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更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贡献。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探讨和生动的实例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题材,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碾压式土石坝”本身,更像是对一种工程智慧的提炼和总结。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土石料的颗粒级配”、“渗透稳定性”、“抗冲刷性能”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听起来非常专业,但也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坚固的桥梁、高耸的建筑,背后都离不开这样一套严谨的规范体系。这本书的编纂,一定经历了漫长而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才能形成这样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坝体变形控制”、“防渗体系设计”的部分,虽然很多公式和图表我看不懂,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严谨性,以及对工程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项重大的工程建设,都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之上。这本书就像是建筑师的蓝图,工程师的工具箱,它为“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确保了工程的安全、经济和高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程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感到好奇,它似乎暗示着,工程的建设并不止于完工,后期的维护和监测同样是关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引人入胜,但它所传达的严谨和专业,却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感,仿佛在诉说着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我虽然对具体的设计细节了解不多,但从书中关于“坝体渗透稳定分析”和“边坡稳定性验算”的章节,我能感受到工程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他们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智慧。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陈述事实和规范要求。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每一个重要的细节,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震设计”的内容感到好奇,它让我思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一座土石坝需要具备怎样的抵抗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的“硬实力”,它背后是无数次计算、无数次验证,以及对安全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封面就透露着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气息,书名“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属于工程技术类,我平时对水利工程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所以拿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这种“碾压式土石坝”到底是什么,以及国家对于它的设计有什么样的规范。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各种图表,有些章节的标题就让我感到有些吃力,比如“碾压式土石坝设计总则”、“选址与坝址选择”、“坝料选择与性质”、“填筑与碾压”等等,每一个都带着工程项目特有的严谨。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坝体稳定性”、“抗震设计”、“泄洪建筑物”等等,虽然很多技术术语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通过结合书中的一些配图,我似乎能隐约感受到设计者在规划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所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从地质条件到材料特性,再到施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句式结构也比较严谨,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更多的是直接陈述规范要求和技术原理,这让我更加确信它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参考书。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细节,但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窗口,让我知道在那些宏伟的水坝背后,有着多么严谨和科学的设计流程。它像是一本厚重的说明书,指导着工程师们如何去建造那些能够抵御洪水、蓄积水源的庞大工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封面上的书名“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是一部关于土石坝设计的重要规范。“坝基处理”、“坝体应力应变分析”、“施工碾压质量检测”等章节的标题,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土石坝设计流程。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图表,但我能感受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计算和理论推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和规范,完全符合一本国家标准的要求。它不像科普读物那样生动有趣,而是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客观的方式陈述技术要求。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感到兴趣,它让我意识到,对坝址地质条件的深入了解,是土石坝安全设计的基石。这本书就像一本“工程宪法”,为土石坝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最权威的指导,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它那严谨的结构和专业的内容深深吸引。书名“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本身就说明了它所涵盖的范畴——这是一本关于具体工程设计的规范性文件。虽然我不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能从目录和章节标题中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坝址的地质勘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库岸稳定分析”等章节,都涉及到了非常专业的技术知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内部排水系统”和“表面防排水措施”的设计要求感到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如何有效地控制渗流,是土石坝安全的关键之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粹是为了陈述技术要求和规范标准。它更像是一本字典,一本操作手册,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清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指导。我从中体会到了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这本书就像一本建筑学的圣经,为那些建造宏伟水利工程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规范”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指南,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一套成熟的体系的体现。“DL/T 5395-2007”这个编号,就足以说明它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修订,凝聚了无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我浏览了书中关于“坝料的击实功”、“抗剪强度试验”、“渗透系数测定”等内容,这些都是对材料性能进行科学评估的关键指标。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能感受到,每一个指标的设定,都关系到大坝的最终安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练,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它不会向你解释为什么,只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泄洪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感到好奇,它让我想象到,当洪水来临时,这座大坝又是如何巧妙地应对的。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里面储存着关于土石坝设计的最精华的知识,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最可靠的指导。

评分

我一直对大型工程项目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这个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水坝。翻开书页,我看到了关于“坝体填筑方案”、“渗流控制措施”、“排水系统布置”等一系列专业内容。虽然很多概念我无法完全理解,但通过书中一些示意图和表格,我能大致想象出建造一座土石坝所需要的复杂工序和精细控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客观和理性,每一句话都透露着技术人员的严谨。它不像故事书那样让你沉浸其中,而是让你去学习、去理解。我尝试着去阅读关于“坝体变形监测”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大坝建成之后,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维护,以确保其长期的安全运行。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工程设计领域那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丰富和专业性。作为一本“设计规范”,它必然囊括了从选址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我尝试阅读了其中关于“碾压工艺”的部分,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土石料的碾压方法、碾压能量的要求,以及如何控制碾压质量。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建造一座稳固的土石坝,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需要精密的机械操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书中的图表和公式虽然我可能看不懂,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注意到书中还涉及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影响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这说明现代工程设计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不再仅仅关注工程本身的功能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背后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以及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它就像一本工程师的“宝典”,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经验,指引着他们去创造更安全、更可靠的工程。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工程技术有了全新认识的书。我之前对“土石坝”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堆积土石的阶段,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现代的土石坝设计,尤其是“碾压式土石坝”,已经是一个高度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过程。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坝体应力分析”、“孔隙水压力计算”等,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计算方法,但从这些标题就能看出,设计者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力学分析来确保大坝的安全。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的章节,它强调了“碾压遍数”、“含水量控制”、“层厚度”等具体的操作要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有了科学的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证最终的工程质量。这本书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写给专业人士的参考手册,充满了行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是,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工程的基石。我从中体会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严谨和责任感,他们需要用精确的计算和细致的执行,去建造那些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正是“设计规范”所应有的特质。这本书名“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 5395-2007”告诉我,这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标准,对土石坝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坝体防渗设计”的章节,了解到除了主防渗层之外,还需要考虑“排水设施”、“过滤层”等一系列复杂的配套设计,以确保水土不流失,保证大坝的长期稳定。书中充斥着各种技术术语和专业公式,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但从这些严谨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设计者对工程安全性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务实,没有多余的修饰,所有的内容都直指工程设计的核心。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能建造一座安全可靠的土石坝。我从中体会到了工程设计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科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评分

客服态度相当一般,找的破物流慢死了,客服说3天,结果7天才到

评分

不错,一直相信京东

评分

书到是一本好书就是卖太贵

评分

客服态度相当一般,找的破物流慢死了,客服说3天,结果7天才到

评分

考试必备

评分

油性外壳,安逸

评分

物流速度快,考试买书,很快就送到了

评分

买的规范,质量很好,送货上门比较划算。

评分

还行吧,正版,不过有磕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