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徐 迅 字 数:87千
书 号:978-7-5596-0361-6 页 数:200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6.2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7年7月第2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2.00元
正文用纸:胶版纸
编辑推荐
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具足者也。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 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
著者简介
徐迅,1951年生。1980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8年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社会学系,1995年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社会运动、历史文化等。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简 目
目 录
颂 1
雅 69
风 127
序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 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自汉字始,始有中国历史。有此历史,便有一精神在,其存于一切汉字典籍之中,如《诗》、《书》、《礼》、《易》、《春秋》,如先秦诸子,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如历代笔记,如见诸金石等文字。约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乃具足者也。
汉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为中国人之心识。心识者,可执持本源,执受流变,结生相续。无汉字,即无此心识。唯有此心识,为中国文化生命之本源,使其文化精神永不损坏,如安危相共,休戚相关。有此心识,方可追索文化精神,方可说中国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此固然不为常人所能了知。圣人则不然,其直入中国之本源,洞察历史,昭显因果,故有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圣人出,汉字立。 其人仰观吐曜,观天文以极变;俯察含章,察人文以成化。于是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汉字之为德也大矣!其中有道,道心惟微。其时义亦远矣哉!风云雷电,山川草木,古今之变,天人之际,于其中会通和合,茹今孕古。其道之显者谓之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人世贲华,宇宙结响,故郁郁乎文哉。
此天意使然也。汉字因一大事因缘问世,此即中国文化之生死也。汉字因缘所生,缘起性空,因果流荡,无往不复。于中国人,汉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尊者何?曰:人乃天地之心,参天地而居其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有此汉字,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天地演化生人为始,知天尽性、事天立命为终。于是有阴阳,有鬼神,有五行,有圣人,有君子,有小人,有贤不肖,有儒释道。此即中国人之“天命”也。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是故,中国历史之依据,中国人精神之所在,集于汉字一身。所谓中国,无非汉字。何以故?汉字为中国之所有记忆,且为其所记忆本身,即中国人自我文化意识之根源。古昔即有“华夷之辨”,实乃中国人“自我” 本体之执著。故曰: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今世有名“中国”者,有名“汉字”者,有名“中国人”者,然未见有人说其因果流转,正不知天意如何也。
以上为《颂·雅·风》之大义也。
谨为序。
作者
于西山采蘋馆
正文赏读
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周礼·春官·眂瞭》)
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周礼·春官·眂瞭》郑玄注:“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颂之言诵也, 容也, 诵今之德, 广以美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大序》)
颂,皃也,从页公声。(许慎《说文解字·页部·颂》)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盖“颂”与“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朱熹《诗集传·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容、养、漾一声之转……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
《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阮元《揅经室集·释颂》)庸即颂也。颂钟颂磬与歌声应,直言“颂”,重人声也。据此则《虞书》“笙镛”,“镛”字亦与“颂”通。(杨名时《诗经札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远古之初,谁能传道?天地未分,如何究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混沌昏暗,谁能分清?元气充盈,何以分明?)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明明暗暗,果有因乎?阴阳参合,何来何故?)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天盖九重,谁能经营?如此天功,谁初作成?)
(屈原《天问》)
这套书的文字编排方式相当讲究,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探索。从开篇的引言,就奠定了整本书庄重而又充满启迪的基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之处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这种跨学派的整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包容与统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原本有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谈论“孝道”时,作者引用了古代圣贤的典范,让我对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高度,也有温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读者。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其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书。阅读体验更是令人愉悦,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如玉的中国文化韵味。书中所涉及的多个方面,例如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的考证,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以及对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赏析,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展现了中国古人如何将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回归的方式。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它的内容仿佛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书中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如“诚信”、“仁爱”、“和谐”等,都让我感同身受,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更加自然、更加洒脱的生活态度。书中的一些引言和典故,也为我的日常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文化细节,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中国哲学思想时,所采用的辩证思维方式。他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复杂的问题,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观点,甚至会拿起笔来,在书页旁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书中对于“中庸”之道的解释,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保持适度、追求平衡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梳理,也让我对“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股古朴而沉静的气息,淡雅的宣纸色调,搭配着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所打动。在翻阅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书中的内容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文化那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名篇,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梳理和解析那些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石。读来,仿佛与先贤对话,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哲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鲜活的精神生命。书中关于“道”的阐释,关于“仁”的体悟,关于“礼”的规制,都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