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 国学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 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精神
  • 诗经
  • 颂雅风
  • 人文社科
  • 历史文化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 国学
商品编号:12971423649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200.00g

具体描述

著   者:徐   迅              字  数:87千

书   号:978-7-5596-0361-6                 页  数:200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6.2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7年7月第2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2.00元

正文用纸:胶版纸

编辑推荐

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具足者也。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 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

 

著者简介

徐迅,1951年生。1980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8年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社会学系,1995年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社会运动、历史文化等。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简  目

 

目  录

颂 1

雅 69

风 127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 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自汉字始,始有中国历史。有此历史,便有一精神在,其存于一切汉字典籍之中,如《诗》、《书》、《礼》、《易》、《春秋》,如先秦诸子,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如历代笔记,如见诸金石等文字。约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乃具足者也。

汉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为中国人之心识。心识者,可执持本源,执受流变,结生相续。无汉字,即无此心识。唯有此心识,为中国文化生命之本源,使其文化精神永不损坏,如安危相共,休戚相关。有此心识,方可追索文化精神,方可说中国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此固然不为常人所能了知。圣人则不然,其直入中国之本源,洞察历史,昭显因果,故有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圣人出,汉字立。 其人仰观吐曜,观天文以极变;俯察含章,察人文以成化。于是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汉字之为德也大矣!其中有道,道心惟微。其时义亦远矣哉!风云雷电,山川草木,古今之变,天人之际,于其中会通和合,茹今孕古。其道之显者谓之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人世贲华,宇宙结响,故郁郁乎文哉。

此天意使然也。汉字因一大事因缘问世,此即中国文化之生死也。汉字因缘所生,缘起性空,因果流荡,无往不复。于中国人,汉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尊者何?曰:人乃天地之心,参天地而居其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有此汉字,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天地演化生人为始,知天尽性、事天立命为终。于是有阴阳,有鬼神,有五行,有圣人,有君子,有小人,有贤不肖,有儒释道。此即中国人之“天命”也。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是故,中国历史之依据,中国人精神之所在,集于汉字一身。所谓中国,无非汉字。何以故?汉字为中国之所有记忆,且为其所记忆本身,即中国人自我文化意识之根源。古昔即有“华夷之辨”,实乃中国人“自我” 本体之执著。故曰: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今世有名“中国”者,有名“汉字”者,有名“中国人”者,然未见有人说其因果流转,正不知天意如何也。

以上为《颂·雅·风》之大义也。

谨为序。

作者

于西山采蘋馆

正文赏读

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周礼·春官·眂瞭》)

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周礼·春官·眂瞭》郑玄注:“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颂之言诵也, 容也, 诵今之德, 广以美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大序》)

颂,皃也,从页公声。(许慎《说文解字·页部·颂》)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盖“颂”与“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朱熹《诗集传·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容、养、漾一声之转……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

《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阮元《揅经室集·释颂》)庸即颂也。颂钟颂磬与歌声应,直言“颂”,重人声也。据此则《虞书》“笙镛”,“镛”字亦与“颂”通。(杨名时《诗经札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远古之初,谁能传道?天地未分,如何究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混沌昏暗,谁能分清?元气充盈,何以分明?)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明明暗暗,果有因乎?阴阳参合,何来何故?)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天盖九重,谁能经营?如此天功,谁初作成?)

(屈原《天问》)



《道统: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道统: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并非仅仅是一部解读中国文化,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其最根本的生命脉络和运作机制。它不拘泥于某个时代的学术流派,也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典籍,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溯源的视角,去捕捉流淌在中国文化血脉中的那个核心动力。 这本书的开篇,并非从孔孟的言语,也非老庄的辩论开始。它将我们引向更遥远的起源,去审视那个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开始凝聚自己的精神特质。我们将在古代神话、远古的祭祀仪式、以及那些模糊不清却充满力量的早期信仰中,寻找中华文明最初的种子。那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尚未被严谨的哲学体系所界定,但一种朴素的、对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直觉,已经悄然孕育。这种直觉,是后来所有精神探索的基石。 接着,本书将目光转向那些塑造了我们文明骨架的伟大思想家们,但并非以教科书式的方式呈现他们的理论。它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回应时代最深刻的困境,如何从个人生命的体验出发,去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意义。我们不会被淹没在繁复的学术术语中,而是通过鲜活的历史场景,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如何生长,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碰撞,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被一代代人传承、转化和重塑。 例如,在解读儒家思想时,本书不会仅仅列举“仁、义、礼、智、信”。它会追溯“仁”是如何从家庭亲情中萌发,如何延伸到社会伦理,最终成为一种普遍的人道关怀。它会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尊重与克制。它会审视“中庸”是如何在极端与偏激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一种审慎而智慧的生活哲学。这些解读,都将力求还原思想的鲜活生命力,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多样面貌。 对于道家思想,本书也不会止步于“无为而治”的表述。它会深入挖掘“道”的深邃内涵,理解“道”作为宇宙本源和运行规律的意涵。它会探讨“自然”的真正含义,并非简单的顺其自然,而是一种尊重事物自身规律,并与之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会看到,“道”是如何在个体生命层面,引导人们超越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宁静与逍遥。同时,它也会分析“道”的政治哲学,即如何通过顺应民心、减少干预,来实现长治久安。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与演变,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但我们并非简单地介绍佛陀的教义,而是聚焦于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本土的儒道思想发生深刻的对话和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会看到,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如何呼应了道家的“返璞归真”,净土宗的“信愿行”又是如何契合了中国人的集体祈愿和实践精神。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力注入,使得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研究这些思想,而是着力于揭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基因。它会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包容的精神体系。例如,儒家强调入世的责任与伦理,道家倡导出世的超脱与自由,佛教则提供了超越生死的终极关怀。这三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既积极入世又懂得精神自由的独特品格。 更进一步,本书将追溯这些精神基因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得以体现。从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到山水画中的意境表达,从中国式的建筑美学,到传统节日的仪式活动,甚至到日常饮食的讲究和待人接物的礼仪,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本书会尝试去“看见”这些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核,去理解为何中国人在审美上偏爱留白与含蓄,为何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情”的沟通,为何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本书还将探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精神基因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会简单地批判西方文化的入侵,也不会盲目地推崇复古。而是以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这些精神基因的普适性和局限性,去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道统”二字,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学说或流派,而是象征着一种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先民的智慧与未来的方向。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触摸到中华文明那份最深沉、最持久的生命力,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根本动力。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寻,是一场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刻对话,是对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根本缘由的追问与呈现。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深刻,避免使用生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具体的例证,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它希望成为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启迪读者智慧的读物,让人们在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股古朴而沉静的气息,淡雅的宣纸色调,搭配着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所打动。在翻阅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书中的内容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文化那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名篇,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梳理和解析那些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石。读来,仿佛与先贤对话,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哲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鲜活的精神生命。书中关于“道”的阐释,关于“仁”的体悟,关于“礼”的规制,都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它的内容仿佛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书中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如“诚信”、“仁爱”、“和谐”等,都让我感同身受,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更加自然、更加洒脱的生活态度。书中的一些引言和典故,也为我的日常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文化细节,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中国哲学思想时,所采用的辩证思维方式。他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复杂的问题,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观点,甚至会拿起笔来,在书页旁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书中对于“中庸”之道的解释,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保持适度、追求平衡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梳理,也让我对“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编排方式相当讲究,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探索。从开篇的引言,就奠定了整本书庄重而又充满启迪的基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之处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这种跨学派的整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包容与统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原本有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谈论“孝道”时,作者引用了古代圣贤的典范,让我对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高度,也有温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读者。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其厚重的纸质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书。阅读体验更是令人愉悦,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如玉的中国文化韵味。书中所涉及的多个方面,例如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的考证,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以及对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赏析,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展现了中国古人如何将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回归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