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

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怡涛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山西
  • 万荣
  • 稷王庙
  • 建筑考古
  • 考古研究
  • 古代建筑
  • 庙宇
  • 历史建筑
  • 文物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3129
商品编码:13007987789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徐怡涛 等 著 著作 定  价:168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页  数:208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564163129 概述
一、基于历史学视角的古建筑“精细测绘”
二、选题意义
三、团队组织与基本工作内容及方法
四、致谢
第二章稷王庙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综述
一、万荣史地概况
二、稷王庙现状概况
三、历史沿革综述
第三章稷王庙大殿研究
一、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
1.大殿建筑形制描述
2.原构构件解析
3.稷王庙大殿原构形制年代研究
4.区域建筑形制分期
二、大木作用料树种分析
1.区域地理环境与森林
2.区域常用树木粗视识别特征和材性
3.木材显微识别方法及取样
4.稷王庙大殿大木作用料分析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等。
徐怡涛等著的《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研究揭示出我国既有的文物建筑断代工作尚存一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大规等
徐怡涛 等 著 著作 徐怡涛(1972年—),男,祖籍山东寿光,1996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东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2003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宋元考古专业),2003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为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为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年发表学术论文、著作计四十余篇(部),主持多项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2006年当选北京大学第十一届靠前教师,2009年获北京大学教学很好奖,2010、2013、2015年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年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库。
《巴蜀古代青铜器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巴蜀文化区域内出土的青铜器群,旨在通过对这些独特考古遗存的深入考察与系统分析,重构巴蜀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宗教信仰及对外交流格局。本书并非简单地对器物进行分类罗列,而是将巴铜置于其特定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脉络中进行考察,力求揭示巴蜀青铜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历史意义。 第一章 绪论:巴蜀青铜器的界定与研究史回顾 本章首先界定“巴蜀青铜器”的研究范畴,明确其在地理(主要集中于今四川盆地及周边区域)与时间(主要集中于商代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上的界限。随后,详细梳理自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近七十年来,学界对巴蜀青铜器的研究历程。梳理了早期基于器物个案的描述性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逐步转向社会文化背景、铸造工艺及纹饰符号学的分析趋势。重点讨论了“蜀文化”与“巴文化”在青铜器谱系上的差异与融合,为后续的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 矿源、冶铸技术与器物谱系 巴蜀青铜器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矿产资源禀赋和相对封闭的技术体系。本章运用冶金考古的方法,分析了地区内主要青铜器出土地点的矿物学特征,探讨了铜、锡、铅的配比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并尝试追溯主要的冶铜遗址。 在技术层面,本书重点剖析了巴蜀青铜器高超的失蜡法(熔模法)应用技术。通过对多组器物(如虎形短戈、柄首饰等)的断层扫描和金相分析,详细阐述了其铸造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范的制作、合范的精确性以及装饰的后处理技术。 器物谱系方面,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巴蜀青铜器在礼器、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器四大类别的演变脉络。特别关注了区别于中原系统的器形,例如:造型奇特的戈、矛、镶嵌青铜剑,以及造型独特的虎、鹿、鱼等动物造型器皿,探究其功能与中原同类器物的异同。 第三章 纹饰符号学:神灵、图腾与社会意识 巴蜀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本章摒弃了传统上将纹饰简单归类为“神秘”或“异域”的观点,转而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核心纹饰进行深度解读。 重点研究对象包括: 1. 太阳与神树纹: 探讨其在巴蜀宇宙观中的地位,以及可能与农耕、生殖崇拜的关联。 2. 人兽组合纹饰: 详细分析了“人祭”或“神舞”主题的场景描绘,揭示其可能反映的宗教仪式与权力运作。 3. 几何抽象纹饰: 对“回”字纹、连珠纹等在不同器物上的布局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装饰功能与社会等级的对应关系。 特别提出“怪兽母题”的连续性研究,认为许多看似怪诞的动物形象,实则是特定部族或地域的图腾符号在青铜器上的投射,是部族认同的视觉载体。 第四章 权力、战争与社会结构:从青铜器组合看等级分化 青铜器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是古代社会权力结构最直接的物质体现。本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巴蜀高等级墓葬(如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晚期遗存等)的发掘资料为核心,分析青铜器组合的墓葬分层现象。 通过对不同墓葬中青铜器数量、质量(含金、银镶嵌比例)和器类(礼器与兵器的比例)的对比分析,构建了巴蜀社会不同阶层的物质文化模型。书中提出,巴蜀青铜器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脱离了纯粹的实用性,而成为区分贵族身份、宣示军事力量的政治符号。对巴蜀兵器的研究,结合当时的战争形态,分析了青铜武器在区域冲突中的作用。 第五章 交流与认同:巴蜀青铜器与周边文化的互动 巴蜀地区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单元。本章着重考察巴蜀青铜器中的外来元素,以及巴蜀青铜器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研究对象包括: 1. 与中原文化的接触: 对比分析巴蜀青铜器中出现的鼎、簋等中原礼器形制,探讨其在巴蜀地区被“本土化”改造(如纹饰和比例上的变化)的过程。 2. 与楚系、秦系文化的交汇: 重点分析战国晚期,随着巴蜀与秦陇地区联系的增强,青铜器风格上的融合现象,如剑形、金具上的相互影响。 3. 南向辐射: 对比分析云贵高原、川南少数民族青铜器的特征,探讨巴蜀文化在技术和风格上对这些区域的辐射和影响。 结论:巴蜀青铜器的历史地位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总结认为,巴蜀青铜器以其高度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构成了中国青铜文明不可或缺的独立分支。它不仅是研究巴蜀古代国家形成过程的关键实物证据,也是理解古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视角。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中,数字化分析、同位素示踪以及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巴蜀青铜器起源与流变问题上的潜力。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及博物馆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与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厚重的封面和散发出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却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重要建筑。万荣稷王庙,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古老而庄严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座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学术研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稷王庙的建筑布局,包括其主体建筑、配殿、庭院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的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布局所蕴含的礼制文化意义。同时,“建筑考古”的字样让我对其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书中是否会阐述考古发掘的过程,例如勘探、试掘、清理、记录等一系列严谨的步骤?是否会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来佐证建筑的年代、使用者以及功能?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建筑考古学是如何将看似静止的遗迹,还原成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立刻吸引了我。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的建筑类型,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稷王庙,作为一个祭祀稷神的庙宇,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以及可能存在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特殊设计,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关注“建筑考古”这一研究方向,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外观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考古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挖掘出被岁月尘封的真相。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木构架的特点、斗拱的样式、屋顶的形制等?对于构成建筑的材料,如砖、瓦、石、木等,是否会有详尽的考证和分析,来推断其年代和产地?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古代建筑技术和工艺的视觉与智慧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几个大字,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宗教建筑情有独钟。稷王庙,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作为古代祭祀场所,必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陌生,则是因为我对它的具体结构、建造年代、艺术风格以及考古发现的细节了解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建筑的形制,更侧重于“建筑考古”这一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它可能会深入到建筑的材料、工艺、空间布局,甚至是埋藏在地下的遗迹。我期待它能够通过严谨的考古发掘和细致的科学分析,为我们揭示稷王庙这座古老建筑的真实面貌,讲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书中是否有关于建筑构件的精细图纸?是否有对建筑材料的科学检测报告?是否有对建筑遗迹的详细测绘数据?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稷王庙,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建筑模型。

评分

刚拿到《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这本书,我就被其庄重的标题所吸引。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地方历史和民俗信仰的建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稷王庙,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知道它与农耕文明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而“建筑考古研究”的字样,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深度。我猜测,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深入到实地,进行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考察。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稷王庙的建筑形制,比如其山门、大殿、配殿等主要建筑的空间序列和功能划分,以及这些设计如何体现了古代的礼制和信仰。此外,作为一本考古研究,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建筑材料的科学分析,例如砖石的年代辨识、木材的种类考证,甚至是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勘探,来揭示其地下埋藏的历史信息。

评分

《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将要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建筑,特别是那些具有深厚地方文化背景的建筑遗址,抱有极大的热情。稷王庙,这个名字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面,我猜想它承载着一段关于农业祖先祭祀的悠久历史。而“建筑考古研究”的字样,更是点燃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对稷王庙建筑本体的详尽解读,比如它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的结构特征、装饰艺术的风格演变等等。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来探究这座庙宇的?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发掘过程的详细描述,例如勘探方法、遗迹清理、出土文物的分类与年代测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看到一座具体的建筑,更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以及考古学如何将这些冰冷的遗迹还原成鲜活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