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锡玖主编的《中国仿古建筑构造与设计》以仿古建筑设计为主题,对古建筑的构造与设计进行剖析,并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及工艺,以文字描述、图纸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了仿古建筑设计与构造等相关内容。全书共分为八章。靠前章主要介绍了传统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的形式和特征、传统古建筑构件的名称、建筑设计制图标准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台基和台明的设计;第三章讲述了硬山、悬山建筑的设计;第四章讲述了歇山、庑殿建筑的设计;第五章讲述了装饰装修设计;第六章讲述了油漆、彩画的设计与做法;第七章讲述了亭子和廊子的设计;第八章介绍了垂花门、牌楼的做法。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仿古建筑设计与做法方面的知识,本书既介绍了传统设计的做法,又给出了在传统工艺指导下的现代做法,有些章节还给出了部分实例图纸,使读者通过实例的示范,可以自行模仿练习,以加深对古建筑和仿古建筑设计方面相关知识的掌握。虽然书名里有“构造”二字,但我意外地发现,这本书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探索也相当深入。尤其是在关于仿古砖瓦的制作和应用上,作者详尽地介绍了传统手工制砖的工艺流程,以及现代工业化生产中如何复刻这些工艺,甚至是在材料配比上进行优化,使其在强度、耐久性上超越传统。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砖瓦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选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木材防腐、防虫处理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物理防腐方法,比如埋入地下、刷桐油等,还详细介绍了现代化学药剂的处理技术,以及如何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书中还提到了不少关于石材、琉璃瓦等仿古材料的选用标准和工艺流程,并对它们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实际建造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材料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部分,我个人觉得是最具启发性的。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建筑元素(如斗拱、梁架、屋顶样式)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元素背后的设计哲学和空间组织原则。举个例子,在讲到园林设计与建筑的结合时,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亭台楼阁的摆放,而是深入探讨了“步移景异”的意境如何通过建筑的朝向、开窗、廊道的设计得以实现,以及如何通过山石、水体与建筑的相互衬托,营造出“咫尺山林”的视觉效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一章讨论了光影在仿古建筑空间中的运用。作者分析了传统建筑中开窗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如何影响室内光线的明暗、虚实,以及如何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塑造空间的情绪和氛围。书中还列举了一些现代仿古建筑的案例,分析了设计师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在不破坏传统美学的前提下,增强建筑的夜晚可观性,并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光照环境。这让我意识到,仿古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模仿,更是对传统空间智慧的现代解读和创新。
评分本书在“设计”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其对空间序列和流线设计的精辟分析。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雕塑,更是动态的空间体验。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以大量的图例,细致地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通过轴线、庭院、廊道、门洞等元素,来组织和引导人们在建筑中的行动路径。书中强调了“曲折”、“迂回”等手法在营造空间层次感和趣味性方面的作用,并对比了不同类型建筑(如宫殿、园林、民居)在空间组织上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借景”手法的阐述,是如何通过建筑的设计,将外部的自然景致巧妙地引入到建筑内部,从而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扩展了空间的感受。此外,书中还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比较,比如,北方建筑的严谨大气与南方建筑的灵动精致,在空间布局和流线上有着怎样的体现。这些分析,让我对如何创造出富有层次和叙事性的仿古建筑空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外观的模仿。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仿古建筑构造与设计》时,我抱着极大的兴趣翻开,毕竟“仿古”二字总带着几分穿越时空的神秘感。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本书更侧重于对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融入传统建筑语境的探讨。例如,在关于木结构强化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现代粘合剂、碳纤维加固等技术在古建筑修复中的应用,甚至还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复制古构件。这倒是让我对“仿古”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并非一味复古,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的智慧,使其更具生命力。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仿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比如如何隐藏现代消防设备,如何选择防火性能更优的材料,以及如何设计符合现代规范但外观上却看不出痕迹的排水系统。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对古建筑保护也十分关注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建筑师看的,对于古建筑爱好者,甚至是希望自家住宅能带点古典韵味的普通人,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工程概念时,会辅以大量的图纸和实例,让那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涵有着相当深刻的挖掘。它并非仅仅将仿古建筑视为技术和美学的产物,而是将其置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例如,在讨论到建筑的色彩运用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传统建筑中常用的颜色,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颜色背后所蕴含的等级制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布局、开窗等各个方面的。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的引用和对现有仿古建筑的实地考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建筑工匠的传说和故事,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冰冷的建筑构造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