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T/CECS 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改造
  • 绿色建筑
  • 既有建筑
  • 节能
  • 环保
  • 技术规程
  • 建筑工程
  • 可持续发展
  • 改造技术
  • CECS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计划出版社
ISBN:9155182012103
商品编码:13978792209

具体描述

T/CECS 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标准编号】T/CECS 465-2017
【标准名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发布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归口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年3月1日
【实施日期】2017年6月1日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标准定价】51.00 元(不含运费)
 
相关公告

 [2017-3-1]


建筑行业前沿技术与实践:精选图书导览 本导览精选了当前建筑行业中具有前瞻性、实用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多部专业著作,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涵盖结构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建造、材料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我们聚焦于那些紧贴行业痛点、推动技术迭代的权威出版物,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和权威性。 --- 第一部分:结构工程的革新与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提升结构韧性、应对极端荷载以及探索新型结构体系的深度研究。 1.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应用指南》 内容侧重: 深入解读国家及行业对于高性能混凝土(HPC)的使用要求,从配合比优化、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控制(如高粘度、自密实性能的实现)到后期养护及质量验收。本书特别强调了HPC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以及海洋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与性能衰减分析。同时,书中详细探讨了耐久性设计,如抗氯离子渗透、抗碳化深度等指标的工程化控制方法,并配有大量图表和实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实际的工程措施。它并非涵盖绿色改造的通用技术,而是专注于结构材料本身的高性能化。 2. 《地震区结构抗震优化设计与评估手册》 内容侧重: 这本手册是结构抗震领域的实践宝典。它详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BD),尤其关注非线性分析技术(如Pushover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应用,而非建筑整体的能耗评估。书中详细介绍了新型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服型耗能支撑)的选型、布置原则、计算模型建立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耦合分析。它深入探讨了在既有结构抗震加固中的技术选择,如增大截面法、外包钢筋混凝土法等,强调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动态响应和能量耗散机制,与建筑的绿色运行能耗优化并无直接关联。 3. 《钢结构连接节点详图与疲劳寿命分析》 内容侧重: 聚焦于钢结构工程中的关键——节点。本书收录了上千种典型节点(如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梁柱连接、桁架节点)的详尽施工图纸和关键尺寸控制。更深层次的内容在于疲劳分析,探讨了焊接、螺栓连接在长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如Miner准则的应用)及寿命预测,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优化焊缝类型、提高制造精度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这是一项纯粹的结构可靠性研究,与建筑的能耗、资源利用效率无关。 --- 第二部分:智能建造与信息技术集成 本部分关注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前沿,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建造效率和质量控制。 4.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与标准实践》 内容侧重: 本书全面梳理了BIM技术在设计准备、深化设计、施工模拟(4D/5D)、资产管理(FM)等各个阶段的应用流程和数据交互标准(如IFC标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族库、如何进行碰撞检测、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工程量自动提取和进度控制。核心在于信息流的集成与管理,而不是建筑物理性能的提升。书中对能源模拟和可持续性分析模块的介绍仅限于其作为BIM功能模块的调用,并未深入探讨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细节。 5. 《建筑机器人与自动化装配技术前沿》 内容侧重: 探讨了建筑施工现场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趋势。内容包括喷涂机器人、砌块铺设机器人、以及模块化建筑(MiC)的工厂预制、现场吊装与连接技术。本书侧重于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以及提升施工安全和精度的工程案例。该技术路径旨在提高建造速度和质量一致性,其目标是“快建、好建”,与建筑建成后的“运行能耗低”是两个独立的研究方向。 --- 第三部分: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本部分涵盖了新型低碳环保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的综合策略。 6. 《超低碳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 内容侧重: 聚焦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重点研究了地聚合物水泥(Geopolymer)、煅烧粘土(LC3)等替代性胶凝材料的配方设计、凝结硬化机理及力学性能。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了替代水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长期耐久性表现。这是一本聚焦于材料化学和制备工艺的书籍,强调的是“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而非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运行能耗优化”或“既有建筑的能效改造”。 7.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大全》 内容侧重: 详细介绍了建筑垃圾(C&D Waste)的分类、破碎、筛分技术,以及再生骨料在混凝土、路基填料中的应用规范。书中还包括了废旧金属、木材、石膏板等其他建筑废弃物的现场或集中处理工艺流程。本书的核心在于废物管理和资源回收链的构建,解决的是建筑生命周期末端的环境问题,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运行中对能源(电、气)的需求无关。 --- 第四部分:建筑物理与室内环境质量提升 本部分关注建筑投入使用后的核心性能指标:热工、声学与室内空气质量。 8. 《复杂气候区建筑热工性能模拟与性能验证》 内容侧重: 本书详尽阐述了如何运用动态热工模拟软件(如 EnergyPlus, IES VE)对建筑围护结构(墙体、屋面、门窗)进行瞬态热分析。内容包括边界条件设定、气密性测试数据输入、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精确计算以及如何基于模拟结果优化保温隔热层厚度。它是一本关于建筑热力学计算和数值模拟的专业工具书,旨在指导新建或改造后的建筑达到特定的热工指标,但其重点在于“热工计算方法”的严谨性,而非具体的绿色改造策略、技术清单或验收规程。 9. 《现代建筑声环境设计与噪声控制技术》 内容侧重: 专注于解决室内外噪声干扰问题。书中包含了隔声、吸声、消声等多种降噪技术,详细介绍了空腔结构设计对低频噪声的抑制效果,以及不同装饰材料的吸声系数标准。此外,它还涉及暖通空调(HVAC)设备的噪声源控制和风管噪声的治理方法。这是一个侧重于声学物理和舒适度的领域,与建筑的整体能耗管理和绿色技术集成度较低。 10. 《高精度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集成》 内容侧重: 探讨了如何精确监测PM2.5、甲醛、TVOC、CO2等关键污染物,并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以自动调节新风量和过滤系统。本书重点介绍了几种高效空气净化技术(如光催化、活性炭吸附)的实际效能评估,以及通风系统在新风处理过程中的热回收效率计算。尽管新风系统影响能耗,但本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达标,其技术路线是围绕“健康”展开,而非整体系统的“节能优化”或“绿色技术规范的执行”。 --- 总结说明: 以上推荐的十部著作,分别在结构工程、智能建造、新型材料、建筑物理等细分领域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技术指导。它们各有侧重,从结构安全、建造效率、材料创新到室内环境控制等角度,全面覆盖了当前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热点。然而,它们均不涉及或不侧重于《T/CECS 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所关注的对既有建筑进行系统性、综合性、多技术集成化的能效提升和绿色化改造的具体技术标准、验收流程和综合评价体系。它们更侧重于单点技术突破或特定领域的深度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老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很感兴趣,而这本《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在强调绿色改造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既有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尊重。书中关于如何平衡保护与改造的论述,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情况下进行节能和环保升级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它提出的“微创”改造理念,强调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原始特征。书中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巧妙运用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实现既有建筑的“蝶变”,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同时又充满时代感。

评分

这本《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之前对既有建筑改造的绿色化改造了解不多,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案例分析。比如,在节能改造方面,书中详细阐述了外墙保温、屋面隔热、门窗更新等多种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材料选择以及效果评估。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内容,它清晰地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建筑朝向、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等手段,在不依赖主动式设备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建筑的能耗。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有限预算内实现绿色改造的项目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侧重于宏观的政策导向或者行业标准,但实际上,它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举个例子,在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的部分,书中不仅提到了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的应用,还对不同材料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和对比,并给出了选择低VOC材料的建议。这一点对于提高居住者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也让我意识到绿色改造并不仅仅是节约能源,更关乎生活品质。此外,书中还对绿色建材的认证体系、应用范围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如何挑选和使用这些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避免了盲目跟风。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实践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在材料的创新应用方面,书中介绍了一些新兴的绿色建材,比如可回收利用的保温材料,以及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涂料等,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同时,它也提供了关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如BIM技术)来辅助绿色改造设计的思路,这对于提高设计效率和优化改造方案非常有启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理论指导、技术参考、案例分析于一体的优秀书籍,对于任何关注既有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人士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书中对于绿色改造的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如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产价值)到社会效益(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对于说服业主和决策者采纳绿色改造方案非常有帮助。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改造过程中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章节,这对于实际操作中的项目管理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规避潜在的问题,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