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论物理学教程-弹性理论(第五版)
:49.00元
作者:(俄)朗道,(俄)栗弗席兹,武际可,刘寄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403195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由Л.Д.朗道和Е.М.栗弗席兹编著的《弹性理论(第5版)》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七卷,系统地讲述了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共计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杆和板的平衡,弹性波,位错,固体的热传导和黏性,液晶力学。
内容提要
《理论物理学教程》(共十卷)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巨著,是反映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转变的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于1962年获得列宁奖。原著为俄文,现已有十余种文字的分卷译本,六种文字的全卷译本。本教程中的七卷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的理论物理学家朗道和他的学生、苏联科学院院士、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E.M.栗弗席兹在20世纪40—50年代陆续编写而成的,另外三卷由栗弗席兹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皮塔耶夫斯基等人按朗道的计划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完成,后经不断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学术著作。本套教程内容丰富、立论明确、论证严谨、物理图像清晰,涵盖了理论物理学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领域,各卷中附有丰富的习题及解答,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参考书。
由Л.Д.朗道和Е.М.栗弗席兹编著的《弹性理论(第5版)》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七卷,根据俄文*版译出。《弹性理论(第5版)》系统地讲述了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了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介绍了半无限弹性介质问题,固体接触问题的经典解法和晶体的弹性性质,还讨论了板和壳的问题,杆的扭转和弯曲以及弹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并用宏观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深入地阐述了弹性波以及振动的理论问题,位错的力学问题,固体的热传导和黏性理论以及液晶的力学理论。《弹性理论(第5版)》叙述精练,推演论证严谨,更着重于问题的物理描述。《弹性理论(第5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章 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
 §1 应变张量
 §2 应力张量
 §3 形变热力学
 §4 胡克定律
 §5 均匀形变
 §6 有温度变化的形变
 §7 各向同性物体的平衡方程
 §8 以平面为边界之弹性介质的平衡
 §9 固体的接触
 §10 晶体的弹性性质
第二章 杆和板的平衡
 §11 弯曲板的能量
 §12 板的平衡方程
 §13 板的纵向形变
 §14 板的大挠度弯曲
 §15 壳的形变
 §16 杆的扭转
 §17 杆的弯曲
 §18 形变杆的能量
 §19 杆的平衡方程
 §20 杆的小挠度弯曲
 §21 弹性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章 弹性波
 §22 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
 §23 晶体中的弹性波
 §24 表面波
 §25 杆和板的振动
 §26 非谐振动
第四章 位错
 §27 存在位错时的弹性形变
 §28 应力场对位错的作用
 §29 位错的连续分布
 §30 相互作用位错的分布
第五章 固体的热传导和黏性
 §31 固体中的热传导方程
 §32 晶体的热传导
 §33 固体的黏性
 §34 固体中声的吸收
 §35 高黏性流体
第六章 液晶力学
 §36 向列相液晶的静力形变
 §37 向列相液晶的直线向错
 §38 向列相液晶平衡方程的非奇异轴对称解
 §39 向错的拓扑性质
 §40 向列相液晶的运动方程
 §41 向列相液晶的耗散系数
 §42 向列相液晶内微振动的传播
 §43 胆甾相液晶力学
 §44 近晶相液晶的弹性性质
 §45 近晶相液晶的位错
 §46 近晶相液晶的运动方程
 §47 近晶相液晶中的声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1968):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8年1月22日生于今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都巴库,父母是工程师和医生。朗道19岁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开始学术生涯。1929—1931年赴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进修,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曾受益于玻尔的指引。1932~1937年,朗道在哈尔科夫担任乌克兰物理技术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从1937年起在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朗道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哈尔科夫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教授理论物理,撰写了大量教材和科普读物。
朗道的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从流体力学到量子场论的所有理论物理学分支。1927年朗道引入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阵;1930年创立电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论(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电子的相应能级被称为朗道能级);1935年创立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6—1937年创立二级相变的一般理论和导体的中间态理论(相关理论被称为朗道相变理论和朗道中间态结构模型);1937年创立原子核的几率理论;1940—1941年创立液氦的流理论(被称为朗道流理论)和量子液体理论;1946年创立等离子体振动理论(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阻尼);1950年与金兹堡一起创立导理论(金兹堡一朗道唯象理论);1954年创立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6—1958年创立了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被称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
朗道于194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曾3次获得苏联国家奖;1954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1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和弗里茨·伦敦奖;1962年他与栗弗席兹合著的《理论物理学教程》获得列宁奖,同年,他因为对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还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和法国物理学会的荣誉会员。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套丛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物理直觉培养的独特方式。很多物理教材倾向于先给出结果,再进行解释,但朗道(或者说这套书的编纂风格)似乎更注重于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步地构建起对某个物理现象的完整认识。我在阅读到关于连续介质力学的部分时,深感这一点。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张量分析,而是从最基本的物质假设和能量守恒原理出发,缓慢而坚定地推进。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讲解方式,使得很多原本感觉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它对形变梯度和应力张量定义的阐述,不像有些现代教材那样只是罗列公式,而是结合了微小位移的概念,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在几何和物理意义上的关联。这让我对“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而不是别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物理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率地说,是有些挑战性的。我理解将如此深奥的理论从俄文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某些术语的选用和句式的处理,使得一些本就复杂的概念显得更加晦涩难懂。有好几次,我不得不回头去查阅更标准的中文物理词汇,或者干脆去对照英文原版(如果手边有的话)来确认作者的本意。这种额外的“信息解码”工作,无疑增加了学习的摩擦力。如果说原著的难度是五颗星,那么阅读障碍可能因此又增加了半颗星。不过,尽管存在翻译上的瑕疵,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依然无法被替代。它迫使你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思考”和“辨析”,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我建议初学者最好能同时参照一些讲解更清晰的辅助材料,以应对那些“翻译障碍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底白字,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啃完的“入门读物”。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复杂系统建模的心态来翻阅的,结果发现这套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的深度挖掘。比如,它对某些经典力学中的近似处理和边界条件的讨论,深入到我之前看过的教材里都没有涉及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厌其烦地推导每一个步骤的风格,虽然在阅读初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消化这些数学推导,但一旦理清了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本等待你去征服的学术堡垒,而不是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工具箱。对于那些想从根本上理解物理现象背后数学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但对于急需应用公式解决工程问题的读者,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应用的资料。整体而言,它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阅读体验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耐心。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强调“趣味性”和“可视化”的现代科普读物相比,这本教程的风格可谓是“反潮流”的。它几乎完全依赖于纯粹的数学语言来构建世界观,几乎没有配图,更不用说那些花哨的动态演示了。这种对抽象逻辑的绝对依赖,对习惯了多媒体辅助学习的当代读者构成了显著的挑战。我个人认为,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可能由不恰当的图像或类比引入的误导性理解;它的缺点则是,它要求读者具备强大的心智模型构建能力,来想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应力场和位移场是如何在空间中演化的。掌握这本书的内容,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更是一种对数学形式美的深刻认同感,只有真正热爱这种纯粹逻辑推演的读者,才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真正的学术乐趣和长久的知识储备。
评分我尝试用这本书来指导我进行一些有限元分析的预备学习,但很快发现这不是一条捷径,而是更像一条“溯源之路”。当我试图寻找如何构建一个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本构方程时,书中提供的背景知识是如此全面和基础,以至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材料本征属性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它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方程描述了弹性”,而不是“如何解这些方程”。对于那些沉迷于使用软件库快速得到数值结果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于希望站在理论制高点,理解数值方法背后的物理假设和局限性的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无价的视角。它让你从一开始就明白,你所使用的每一个简化假设,其代价是什么,以及在何种物理情境下会失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