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启迪主编的《中国工程师史》以工程领域为切入点,以重大工程、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工程人物为灵魂,呈现工程师这一职业整体培养体系,弘扬中华民族很好科技传统,综观中国自古而今的工程技术成就,进一步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更多年轻人有志成为很好的工程师,继续传承和发扬先辈们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 吴启迪 主编 著作 吴启迪,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获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在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自动控制、电子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按时间线索推进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工程师群像”来展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早期留洋工程师们那种夹杂着自豪与迷茫的复杂心境的描摹。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那些在异国他乡学习机械、土木工程的青年学子,他们是如何在西方先进技术与本土传统思想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融合的。他们的笔记、往来信件被巧妙地穿插进来,让人真切感受到那种“身处风暴中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捕捉到了技术引入初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面前所肩负的沉重历史责任。这不只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摸索前行的精神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早期工厂里蒸汽机运作时散发出的焦油味,感受到那种筚路蓝缕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那种对“制造强大国家”的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于“技术移植与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探讨。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学习—超越”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工程师群体在面对外来技术时所经历的“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复杂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工程师们如何根据国情调整技术标准、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工程难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往往是极其艰辛且充满风险的,它要求工程师们既要精通国际前沿理论,又要对本国资源禀赋、气候环境乃至传统工艺有深刻的理解。阅读这些案例,让人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韧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不再是简单的“引进消化吸收”,而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与自身土壤深度耦合的再造过程,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日常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线性时间轴,而是采用“主题切片”的方式,将中国工程师群体的贡献划分成了几个核心领域——“筑路”、“冶金”、“电力”以及后来的“航天电子”。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反而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俯瞰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主题切换时,所展现出的扎实的研究功底和跨学科的视野。比如,当讲述铁路建设时,不仅仅是机械层面的技术介绍,还穿插了对沿线地貌、劳工组织甚至地方经济重构的影响的论述。读到“冶金”章节时,那种对材料科学和工业基础的强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底层逻辑——没有坚实的材料基础,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空中楼阁。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让读者在掌握技术脉络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停滞。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技术史的兴趣一向比较有限,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技术的迷人魅力结合了起来。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极其专业的技术细节,也处理得既准确又不失文学性。举个例子,书中描述早期工程师们在简陋条件下调试进口设备的场景,那种“与机器搏斗”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充满了戏剧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那些技术工人、绘图员、以及早期技校的教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他们不是决策者,却承担了技术从图纸走向现实的最繁重、最细微的工作。通过对这些基层人物命运的描绘,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工程师”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而是一个庞大、多元、共同托举起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群体。这种对群体整体的关怀,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充满术语和公式的教科书式的作品,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所吸引住了。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工程技术”这个看似冰冷的领域,成功地“人性化”了。书中关于“技术官僚”与“政治权力”之间微妙博弈的分析,尤其精彩绝伦。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工程师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资源匮乏、政策变动下的挣扎与妥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大型水利工程的项目决策过程,书中详细还原了各方专家意见的交锋,以及最终妥协方案是如何影响工程质量和后续发展的。这种对“决策背后的决策”的深入剖析,让整个叙事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它揭示了技术并非真空中的完美产物,而是深刻地嵌入到特定社会结构和政治语境中的产物,每一次技术的选择,背后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权衡。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远比歌颂要来得更有力量和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