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史

中国工程师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启迪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史
  • 中国工程
  • 科技史
  • 工程师
  • 历史
  • 科学技术
  • 中国科技
  • 人物传记
  • 工业发展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4181
商品编码:13253423938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吴启迪 主编 著作 定  价:98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42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0864181 工程师: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代序)
前言
 从“工匠”到“工程师”――中国工程师的由来与职业化
一、“工程师”一词的由来及定义
1.从军事开始――工程师的由来
2.走向民用――工程师的定义及演化
二、中国工程师群体的演变与职业化
1.工匠――中国古代早期的工程师
2.官匠与民匠――古代工匠的两种类型
3.中国职业工程师的兴起
三、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的“工匠传统”
2.近代中国工程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3.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4.新中国成立后的工程教育
四、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历史沿革
1.“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的决策背景
2.“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工程师的社会组织
1.从个体手工业到民间作坊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吴启迪主编的《中国工程师史》以工程领域为切入点,以重大工程、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工程人物为灵魂,呈现工程师这一职业整体培养体系,弘扬中华民族很好科技传统,综观中国自古而今的工程技术成就,进一步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更多年轻人有志成为很好的工程师,继续传承和发扬先辈们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 吴启迪 主编 著作 吴启迪,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获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在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自动控制、电子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
穿越时空的交响:一部关于现代工业文明崛起的宏大叙事 书名: 《钢铁时代的脉搏:从蒸汽到芯片的全球工业变迁史》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充一位虚构的历史学家/技术评论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充一家历史/学术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熔炉中的世界重塑 《钢铁时代的脉搏:从蒸汽到芯片的全球工业变迁史》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对物质的深刻理解和无畏的实践,彻底重塑了我们生存的世界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萌芽,直至21世纪初信息革命的浪潮,以时间为经,以技术变革为纬,编织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衰史。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其基石并非建立在哲学的思辨之上,而是熔铸于铁水、轰鸣于齿轮、闪烁于电路板之中。本书试图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那些推动历史巨轮前进的关键技术、驱动这些技术诞生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政治权力乃至日常伦理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蛮力的解放——蒸汽的统治(约1750-1870) 第一部分将读者带回那个被煤烟笼罩、被机械声响占据的时代。我们详细考察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它如何突破了地理限制,将能源的获取从依赖风力和水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能动力”。 本书深入分析了英国的特定社会条件——圈地运动释放的劳动力、殖民体系提供的原料与市场、以及重商主义遗留下的资本积累——如何共同催生了这场“机器革命”。我们详细描绘了珍妮纺纱机、飞梭、动力织布机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制度,创造出流水线生产的雏形。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铁路的修建。铁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步,它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器”。我们探讨了早期铁路建设中的材料学挑战(如高强度钢轨的开发)、金融体系的创新(如股份公司的成熟),以及铁路如何重塑了国家内部的物资流通、城市布局乃至军事动员能力。这一时期,工业的逻辑开始渗透到国家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将世界划分为生产中心与原材料供应地。 第二部分:电力的黎明与化学的奇迹(约1870-1945) 从蒸汽驱动的机械时代,我们过渡到了由无形的力量——电力和化学反应所主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本书认为,电力是现代文明的“血液”,其影响远超单纯的动力输出。 我们细致剖析了爱迪生、特斯拉、西门子等先驱者在直流与交流电标准之争中的技术路线选择和商业博弈。电灯的普及改变了人类的作息习惯,工厂可以全天候运作;电动机则使机械布局更加灵活,催生了垂直整合的大型企业。 在化学领域,本书着重论述了合成染料、化肥(如哈柏-博施法合成氨)以及炸药的工业化生产。这些看似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发明,实际上是支撑现代大规模农业和军事力量的隐形支柱。哈柏-博施法保障了20世纪世界人口的温饱,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此阶段的另一核心议题是大规模生产体系的构建。福特T型车的生产线不再是简单的技术组合,而是一种精密的社会工程学实践,它将工人异化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以牺牲个体技艺为代价,换取了空前的商品可及性。 第三部分:原子能、信息流与全球体系的重构(约1945-2000) 二战的结束标志着工业逻辑从军事需求向消费市场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急剧转向。第三部分探讨了两种决定性的技术力量:核能的军事化与和平利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崛起。 我们分析了曼哈顿计划背后复杂的跨学科协作模式,这标志着“大科学”(Big Science)时代的到来——国家力量、巨额资金和顶尖人才集中于单一的、高风险的研究项目。随后,核电站的部署重新定义了能源的政治格局。 信息技术的萌芽和发展被置于核心位置。从晶体管的发明到集成电路的诞生,再到微处理器的商业化,本书详细梳理了半导体工业的演进路径。这种对硅的控制,使得信息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本书特别探讨了冷战背景下的技术溢出效应: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军工和航天技术,如何逐步渗透并最终主导了民用领域。这种技术从精英阶层向大众消费品转化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化的速度和形态。 结语:技术遗产与未来之问 《钢铁时代的脉搏》最终回归到对人类自身境遇的反思。工业革命的成功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技术债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 本书的收尾部分,并非给出乐观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当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和信息茧房时,我们能否像早期的工程师那样,再次以跨学科的、大胆的实践精神来解决这些由技术本身带来的系统性难题?工业文明的下一阶段,将由何种“脉搏”驱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视角,让读者理解我们所栖居的物质世界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次实验、失败、突破和权力博弈的产物。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以历史的深度去审视眼前的每一个机械、每一次网络连接,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现代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按时间线索推进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工程师群像”来展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早期留洋工程师们那种夹杂着自豪与迷茫的复杂心境的描摹。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那些在异国他乡学习机械、土木工程的青年学子,他们是如何在西方先进技术与本土传统思想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融合的。他们的笔记、往来信件被巧妙地穿插进来,让人真切感受到那种“身处风暴中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捕捉到了技术引入初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面前所肩负的沉重历史责任。这不只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摸索前行的精神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早期工厂里蒸汽机运作时散发出的焦油味,感受到那种筚路蓝缕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那种对“制造强大国家”的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于“技术移植与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探讨。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学习—超越”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工程师群体在面对外来技术时所经历的“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复杂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工程师们如何根据国情调整技术标准、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工程难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往往是极其艰辛且充满风险的,它要求工程师们既要精通国际前沿理论,又要对本国资源禀赋、气候环境乃至传统工艺有深刻的理解。阅读这些案例,让人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韧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不再是简单的“引进消化吸收”,而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与自身土壤深度耦合的再造过程,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日常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线性时间轴,而是采用“主题切片”的方式,将中国工程师群体的贡献划分成了几个核心领域——“筑路”、“冶金”、“电力”以及后来的“航天电子”。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反而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俯瞰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主题切换时,所展现出的扎实的研究功底和跨学科的视野。比如,当讲述铁路建设时,不仅仅是机械层面的技术介绍,还穿插了对沿线地貌、劳工组织甚至地方经济重构的影响的论述。读到“冶金”章节时,那种对材料科学和工业基础的强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底层逻辑——没有坚实的材料基础,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空中楼阁。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让读者在掌握技术脉络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停滞。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技术史的兴趣一向比较有限,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技术的迷人魅力结合了起来。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极其专业的技术细节,也处理得既准确又不失文学性。举个例子,书中描述早期工程师们在简陋条件下调试进口设备的场景,那种“与机器搏斗”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充满了戏剧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那些技术工人、绘图员、以及早期技校的教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他们不是决策者,却承担了技术从图纸走向现实的最繁重、最细微的工作。通过对这些基层人物命运的描绘,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工程师”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而是一个庞大、多元、共同托举起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群体。这种对群体整体的关怀,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充满术语和公式的教科书式的作品,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所吸引住了。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工程技术”这个看似冰冷的领域,成功地“人性化”了。书中关于“技术官僚”与“政治权力”之间微妙博弈的分析,尤其精彩绝伦。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工程师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资源匮乏、政策变动下的挣扎与妥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大型水利工程的项目决策过程,书中详细还原了各方专家意见的交锋,以及最终妥协方案是如何影响工程质量和后续发展的。这种对“决策背后的决策”的深入剖析,让整个叙事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它揭示了技术并非真空中的完美产物,而是深刻地嵌入到特定社会结构和政治语境中的产物,每一次技术的选择,背后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权衡。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远比歌颂要来得更有力量和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