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印欧文化十讲
定价:18.80元
售价:12.4元,便宜6.4元,折扣65
作者:张君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300074931
字数:119000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张君励将世界文化分成中国、西方、印度三部分,并试图从三者的比较中探求中国文化的出路。全书共十讲,前半部分对于欧亚两洲文化的起源、欧洲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发展和特性都作了介绍,着重论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为什么能够在今天成功的原因。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从政治、社会、学术、宗教、艺术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中国文化的设想。
目录
自序
凡例
讲 史前时代
第二讲 文化之起源
第三讲 欧亚两洲文化之发轫
第四讲 印度文化(上)
第五讲 印度文化(下)
第六讲 欧洲文化(上)
第七讲 欧洲文化(下)
第八讲 中国文化
第九讲 明日之中国文化(上)——过去政治社会学术艺术成绩之评判
第十讲 明日之中国文化(下)——未来政治学术艺术之新方向
附录
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
养成民族思索力
我国思想界的寂莫——卅七年十月十二日在武大讲演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在中华教育改进社讲演
世界文化之危机
文化政策(《立国之道》第四编)
编者跋
作者介绍
张君励(1887一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6岁入私塾,12岁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20岁东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后又留学德国学习哲学。张君劢是近现代的学者,早期新儒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封面色彩搭配得宜,没有花哨的图案,而是选择了一张极具象征意义的插画,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充满了好奇。书页的纸质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即使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文字的呈现依然清晰明了,这对于一个喜欢沉浸在书本世界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封面上的书名“明日之中国文化”和副标题“中印欧文化十讲”,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预感这将是一场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精彩旅程。我个人一直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对于拓宽视野、增进理解至关重要。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探讨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汲取印度和欧洲文化的长处,又如何将自身独特的价值传播出去,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常常能激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思考。
评分坦白说,我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封面设计。那一抹沉静而富有深度的蓝色,配上几个恰到好处的金色字体,没有冗余的装饰,却散发出一种内敛而强大的吸引力。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总是有着朴素而深刻的外表。书名“明日之中国文化”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探索。而“中印欧文化十讲”这个副标题,则更清晰地指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场关于中国文化与印度、欧洲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我个人一直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充满兴趣,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这三个文化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交织与碰撞,又将如何展望在21世纪,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将如何从印度和欧洲的文明智慧中汲取养分,从而塑造出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文化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瞬间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明日之中国文化”,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预示着一种积极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发展方向。而“中印欧文化十讲”这个副标题,则进一步明确了本书的探讨范畴,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文化与印度、欧洲这两个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体之间的互动。一直以来,我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联系,去解读中国文化在吸收、借鉴、融合印度和欧洲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将如何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明日中国文化”。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世界、规划文化未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深深吸引。标题“明日之中国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未来感和前瞻性,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去构想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文化新篇章。而“中印欧文化十讲”这一副标题,则为我们勾勒出了这场文化对话的具体框架。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精神传统,一直以来都对世界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欧洲,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其理性精神、科学探索以及多元的艺术形式,更是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面貌。将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板块并置,并聚焦于“明日之中国文化”的发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明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中国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又将以怎样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独特视角,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定能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探讨的主题——“中印欧文化”。这三个文化圈,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印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条条波澜壮阔的河流。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印度哲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对它们各自的智慧和艺术成就印象深刻。而将这三者置于“明日之中国文化”的语境下进行探讨,则显得尤为新颖和具有前瞻性。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将如何吸收、借鉴、融合印欧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明日中国文化”。是否会探讨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认同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对书中“十讲”的结构也充满期待,这表明内容将是系统性的、分层面的,或许会从历史渊源、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化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