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技術
定價:18.30元
作者:渠雲田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40236309
字數:
頁碼:195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技術》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電工電子技術》配套的第三分冊。本書介紹瞭Muhisim2001的EDA仿真技術。全書共分9章,-5章係統介紹瞭Multisim 2001軟件的特點、係統要求、安裝、仿真方法及界麵和菜單,詳細介紹瞭該軟件的元器件、虛擬儀器與基本分析方法;第6-9章舉齣各種不同類型的例題,講解該軟件在直流電路、交流電路、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分析中的應用。書中例題與教學內容和實驗緊密結閤,同時還列舉瞭許多實用的小製作。讀者通過學習本書,既可加深對電工電子技術基本理論的理解,又可培養應用EDA技術分析和設計電路的能力。
n 《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技術》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非電類專業、計算機專業等的電工電子技術仿真教材,也可以作為電類專業及從事係統設計、科研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章 Multisim 2001概述
n1.1 Multisim 2001簡介
n1.2 Multisim 2001軟件安裝與升級
n1.3 在綫幫助的使用
n1.4 電子電路的仿真
n第2章 Multisim 2001的用戶界麵
n2.1 標題欄
n2.2 菜單欄
n2.2.1 File文件菜單
n2.2.2 Edit編輯菜單
n2.2.3 View視圖菜單
n2.2.4 Place放置菜單
n2.2.5 Simulate仿真菜單
n2.2.6 Transfer電路文件輸齣菜單
n2.2.7 Tool管理元器件的工具菜單
n2.2.8 Options軟件環境設置菜單
n2.2.9 Window窗口菜單
n2.2.10 Help幫助菜單
n2.3 工具條
n2.3.1 係統工具條
n2.3.2 放大縮小工具條
n2.3.3 設計工具條
n2.3.4 當前電路圖元器件列錶工具
n2.3.5 儀器仿真開關
n2.3.6 元器件更新的網站工具
n2.3.7 元器件工具條
n2.3.8 儀器工具條
n2.4 其他部分
n2.4.1 電路工作窗口
n2.4.2 狀態欄
n2.5 Multisim 2001軟件環境設置
n2.5.1 電路設置頁麵
n2.5.2 圖紙設置頁麵
n2.5.3 連綫設置頁麵
n2.5.4 元器件庫設置頁麵
n2.5.5 字型、字體和字號設置頁麵
n2.5.6 雜項設置頁麵
n第3章 元器件與元器件參數設置
n3.1 認識元器件庫
n3.1.1 電源庫
n3.1.2 基本元器件庫
n3.1.3 二極管庫
n3.1.4 晶體管庫
n3.1.5 模擬集成電路庫
n3.1.6 TTL數字集成電路庫
n3.1.7 CMOS數字集成電路庫
n3.1.8 雜數字元器件庫
n3.1.9 混閤電路元器件庫
n3.1.10 指示元器件庫
n3.1.11 雜元器件庫
n3.1.12 控製元器件庫
n3.1.13 射頻元器件庫
n3.1.14 電氣元器件庫
n3.2 虛擬元器件的選取屬性修改
n3.2.1 虛擬元器件的選取
n3.2.2 虛擬元器件屬性修改
n3.3 實際元器件的選取與屬性修改
n3.3.1 實際元器件的選取
n3.3.2 實際元器件屬性修改
n3.4 創建電路原理圖
n第4章 Multisim 2001的實驗儀器
n4.1 數字萬用錶
n4.2 函數信號發生器
n4.3 功率錶
n4.4 示波器
n4.5 波特圖儀
n4.6 字信號發生器
n4.7 邏輯分析儀
n4.8 邏輯轉換儀
n第5章 Multisim 2001的分析方法
n5.1 分析方法介紹
n5.1.1 分析方法的選項
n5.1.2 分析結果顯示
n5.1.3 分析結果後處理
n5.1.4 利用分析方法仿真步驟
n5.2 直流工作點分析
n5.2.1 直流工作點分析選項
n5.2.2 直流工作點分析步驟
n5.2.3 直流工作點分析舉例
n5.3 交流分析
n5.3.1 交流分析參數設置
n5.3.2 交流分析步驟
n5.3.3 交流分析舉例
n5.4 瞬態分析
n5.4.1 瞬態分析參數設置
n5.4.2 瞬態分析步驟
n5.4.3 瞬態分析舉例
n5.5 直流掃描分析
n5.5.1 直流掃描分析參數設置
n5.5.2 直流掃描分析步驟
n5.5.3 直流掃描分析舉例
n5.6 參數掃描分析
n5.6.1 參數掃描分析參數設置
n5.6.2 參數掃描分析步驟
n5.6.3 參數掃描分析舉例
n5.7 溫度掃描分析
n5.7.1 溫度掃描分析參數設置
n5.7.2 溫度掃描分析步驟
n5.7.3 溫度掃描分析舉例
n5.8 其他分析方法簡介
n5.9 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n第6章 Multisim 2001在直流電路分析中的應用
n6.1 直流電路的分析
n6.1.1 電位計算
n6.1.2 疊加定理
n6.1.3 戴維寜定理
n6.1.4 直流電路的其他分析方法
n6.1.5 含受控源電路的分析
n6.2 電路中的瞬態分析
n第7章 MuItisim 2001在交流電路分析中的應用
n7.1 單相交流電路的分析
n7.2 三相交流電路的分析
n第8章 Multisim 200l在模擬電子電路分析中的應用
n8.1 二極管電路
n8.1.1 普通二極管
n8.1.2 特殊二極管
n8.2 單管放大電路
n8.3 射極輸齣器
n8.4 差分放大電路
n8.5 功率放大電路
n8.6 運放的綫性應用
n8.7 運放的非綫性應用
n8.8 文氏電橋振蕩器
n8.9 運放的綜閤性電路
n8.10 直流穩壓電源
n8.10.1 整流濾波及穩壓電路
n8.10.2 集成穩壓器
n第9章 Multisim 2001在數字電子電路分析中的應用
n9.1 邏輯轉換
n9.2 邏輯門與組閤邏輯電路
n9.3 觸發器與時序邏輯電路
n9.4 脈衝波形的産生與整形
n9.5 數模和模數轉換技術
n9.6 綜閤性電路
n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這本書,我的初衷是想通過它來學習如何運用EDA仿真軟件Multisim來解決實際的電子設計問題,尤其是在電路分析和設計驗證方麵。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在很多方麵未能滿足我的期望,甚至可以說,它所提供的信息,與我所需要的實際應用指導存在較大差距。 書本的前半部分,大量篇幅都在講解非常基礎的電工電子理論知識,例如電路的基本組成、各種電路定律的推導和應用,以及基本元器件的靜態和動態特性。這些內容雖然重要,但對於已經通過相關課程學習,或者希望通過仿真來加深理解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冗餘。我期望的是能夠更快地進入到仿真軟件的操作層麵,學習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仿真模型和分析過程。 更令我失望的是,書中雖然標題強調瞭“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但實際的仿真部分卻顯得非常單薄。書中提供的仿真案例,多為一些非常簡單的電路,例如二極管正反偏特性的模擬,三極管放大電路的搭建等。對於更復雜、更貼近實際工程應用的電路,如微控製器外圍電路的仿真、FPGA邏輯的仿真、射頻電路的分析等,書中幾乎沒有涉及。這使得這本書在EDA仿真技術的實際應用指導方麵,顯得非常不足。 此外,書中使用的Multisim 2001版本,是一個相對陳舊的軟件。在EDA仿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更新的軟件版本提供瞭更豐富的功能、更精確的模型庫以及更便捷的操作界麵。一本介紹EDA仿真的書籍,如果不能及時更新軟件版本和技術內容,就很難幫助讀者掌握當前主流的仿真技術。 總而言之,這本書在理論知識的呈現上過於分散,不夠聚焦。而在其核心的EDA仿真技術應用方麵,其深度和廣度都存在明顯的不足,未能提供足夠的實操指導和前沿信息。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更加注重EDA仿真技術的實踐應用,引入更多具有挑戰性和代錶性的工程案例,並展示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仿真工具來解決復雜的電子設計難題。
評分拿到這本《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時,我本來是抱著學習EDA仿真基礎知識的期望,尤其是對於Multisim這款軟件的應用。畢竟,在當前的電子設計領域,仿真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容,恕我直言,讓我有些失望。 書中大篇幅地介紹瞭一些非常基礎的電工學概念,比如電路的基本定律(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元件的特性(電阻、電容、電感),以及一些簡單的電路分析方法。這些內容對於一個稍有電工電子基礎的讀者來說,顯得過於冗餘和陳舊。我期待的是如何運用Multisim來搭建和分析復雜的電子電路,例如放大電路、振蕩電路、數字邏輯電路等,並通過仿真來驗證設計。但書中對這些進階內容的涉及甚少,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概念的重復和簡單示例的堆砌。 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雖然書名強調瞭“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但實際的仿真部分卻顯得非常淺嘗輒止。書中給齣的Multisim操作示例,大多是搭建一些非常簡單的電路,然後進行直流或交流穩態分析。對於瞬態分析、頻率響應分析、噪聲分析等更具實際意義的仿真功能,書中的介紹幾乎是空白。而且,所使用的Multisim 2001版本也相對老舊,一些在更新版本中更為強大和便捷的功能,書中並未體現。這使得本書在EDA仿真技術的實際應用指導方麵,顯得力不從心。 我理解每本書都有其目標讀者群體,但作為一本以EDA仿真為賣點的書籍,如果它無法深入講解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解決實際的電子設計問題,那麼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書中能夠多一些真實的工程案例,展示如何使用Multisim來仿真和優化實際的電子産品設計,比如電源管理電路、通信模塊、傳感器接口電路等。通過這些案例,讀者纔能真正理解EDA仿真的強大之處,並學會將其應用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 總而言之,這本書在理論知識的呈現上,雖然係統,但過於基礎,對於目標讀者群體來說可能過於簡單。而在EDA仿真這塊核心內容上,其深度和廣度都明顯不足,無法滿足讀者學習和掌握現代電子設計仿真技術的期望。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更加側重於仿真技術的實際應用,引入更前沿的仿真方法和案例,這樣纔能成為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參考書。
評分懷著學習如何利用Multisim 2001進行EDA仿真的目的,我翻開瞭《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在很多方麵都未能達到我的期望,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麵,它未能提供我所需要的信息和指導。 首先,書本的開篇部分,充斥著大量關於電工基本原理的陳述,例如直流電路的分析、交流電路的基本概念等。雖然這些內容是構成電子技術的基礎,但對於已經具備一定電工基礎,希望深入學習仿真技術的讀者而言,這些內容顯得過於冗長和重復。我期望的是能夠直接切入到如何使用Multisim軟件來模擬和驗證電子電路,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在理論知識的梳理上。 其次,書名中突齣瞭“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這讓我以為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使用該軟件來完成各種電子電路的設計和分析。但實際內容卻讓我大失所望,書中提供的仿真案例非常有限,且大多是針對最基礎的電路元件和簡單電路進行模擬。對於如何搭建復雜的電路模型,如何進行更深入的仿真分析,例如瞬態響應、頻率特性、噪聲分析等,書中均未給予充分的講解。這使得本書在EDA仿真技術的實際應用指導方麵,顯得非常薄弱。 此外,書中使用的Multisim 2001版本,是一個相當老舊的軟件。在如今EDA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使用如此陳舊的版本來介紹仿真技術,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電子設計的要求。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介紹當前主流EDA軟件及其最新技術,並展示如何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書籍。 總體而言,這本書在理論基礎部分的展開過於寬泛,不夠聚焦,而在其核心的EDA仿真應用方麵,其深度和實踐性都遠遠不足。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基礎概念介紹上的書籍,而非一本能夠指導讀者掌握現代電子設計仿真技能的實用工具書。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更加側重於EDA仿真技術的實際應用,提供更豐富、更深入的仿真案例,以及介紹更先進的仿真軟件和技術。
評分拿到《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這本書,我原本抱持著學習如何用Multisim進行電子電路仿真的實用技能的期待,因為在電子工程的學習和實踐中,仿真軟件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容,著實讓我感到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說是一次不太愉快的閱讀體驗。 首先,書本在開篇部分就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講解一些十分基礎的電學原理,比如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以及基本的電路組成和分析方法。這些內容雖然是電工電子技術的基礎,但對於已經接觸過相關知識,或者說對EDA仿真有著一定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顯得過於淺顯和重復。我期望的是能夠快速進入到仿真軟件的使用層麵,學習如何搭建更復雜的電路模型,以及如何利用仿真來解決實際設計中的挑戰。 其次,書中雖然冠以“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之名,但實際的仿真內容卻非常有限,而且顯得不夠深入。書中所提供的Multisim操作實例,多數是圍繞一些非常簡單的電路進行的,例如電阻、電容、電感串並聯電路的分析。對於更具實際意義的半導體器件(如二極管、三極管、運算放大器)的模型搭建和行為仿真,以及更高級的仿真功能,如瞬態響應、頻率特性分析、參數掃描等,書中幾乎沒有涉及。這使得本書在EDA仿真技術指導方麵,顯得比較蒼白無力。 更令人遺憾的是,書中使用的Multisim 2001版本,是一個相當陳舊的軟件版本。在當前電子設計領域,EDA仿真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迅速,更新的軟件版本提供瞭更多強大、便捷的功能和更豐富的模型庫。書中未能介紹更新的軟件版本和技術,無疑會限製讀者對現代EDA仿真技術的瞭解和應用。我希望書中能夠涵蓋一些當前主流的仿真軟件版本,並展示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更具挑戰性的設計問題。 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基礎理論講解上不夠精煉,而在核心的EDA仿真應用方麵,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基本概念上的教科書,而非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掌握現代電子設計仿真技能的實用指南。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教我如何通過仿真來設計、分析和優化復雜電子電路的書籍,而這本書並沒有達到這個目標。
評分當我拿到《電工電子技術(第2版)(第3分冊) 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這本書時,我滿懷期待地想瞭解如何利用EDA仿真軟件解決實際的電子設計難題。然而,這本書的內容,總體而言,未能滿足我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麵,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書本的開頭部分,大篇幅地充斥著關於電工學基礎知識的介紹,諸如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電阻、電容、電感的物理含義和特性等。對於一個已經具備一定電子工程背景,或者說已經掌握瞭這些基本概念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顯得過於陳舊和冗餘,並沒有太多新的啓發。我更希望的是能夠快速進入到EDA仿真軟件的應用層麵,學習如何利用這些基礎知識在仿真環境中構建和分析復雜的電路。 更讓我感到不足的是,盡管書名強調瞭“利用Multisim 2001的EDA仿真”,但書中關於仿真軟件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講解,卻顯得非常淺顯。提供的仿真示例多數集中在一些最基礎的電路,例如簡單的RLC串並聯電路,以及一些基本元器件的特性模擬。對於更復雜、更具實際工程意義的電路,如放大電路、濾波器電路、數字邏輯電路的設計與仿真,書中幾乎沒有涉及。這使得這本書在EDA仿真技術的實用性指導方麵,顯得不夠充分。 另外,書中采用的Multisim 2001版本,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軟件版本。在當今EDA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軟件的功能和模型庫都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一本關於EDA仿真的書籍,如果未能介紹當前主流的軟件版本及其先進功能,就很難讓讀者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我期待的是能夠學習到如何使用最新版本的仿真軟件,解決更貼近實際工程問題的仿真任務。 總體來說,這本書在理論基礎部分的闡述不夠精煉,對目標讀者的定位不夠清晰。而在其核心的EDA仿真技術應用方麵,其深度和廣度都明顯不足,未能提供足夠的實操指導和前沿信息。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更加聚焦於EDA仿真的實際應用,引入更多具有代錶性的工程案例,並展示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仿真工具來解決復雜的電子設計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