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环境保护通论
定价:42.00元
作者:施问超,邵荣,韩香云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3011885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由施问超等编著的《环境保护通论》体系完整,把握环境学科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体系严密完整,思路创新,拓宽理论基础,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内容新颖,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遵循**的准则、规范,选材合理,恰当地处理传统内容与前沿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科学实用,收集大量一线资料和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便教学,配套教学方案、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
内容提要
由施问超等编著的《环境保护通论》共分为3篇,篇为基础篇,包括章至第三章;第二篇为污染防控与生态保育篇,包括第四章至第十章;第三篇为环境管理篇,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环境保护通论》共14章,主要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环境保护实践为基础,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以创新的方法阐述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读性和科学性,又关注极地、太空和地下空间环境保护,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环境保护通论》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课程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关心热爱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阅读参考用书。
目录
篇 基础篇章 绪论 节 环境 一、环境的含义 二、环境的基本属性 三、环境的分类 第二节 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来源 二、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三、环境问题的哲学透视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三、环境科学的构成和研究重点-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五节 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一、评估与借鉴 二、反思后的转身——历史性转变 三、应对金融危机——历史性机遇 四、探索新道路——历史性跨越 本章 小结 思考题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与生态保育 节 生态学基础知识 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态系统 三、生态平衡 四、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节 生态保育 一、生态保育的内涵 二、生态保育的基本办法 三、宏观生态保育的实践与探索 四、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 第三节 自然保护 一、自然保护的对象、宗旨和目标 二、自然保护区 三、湿地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生物安全 本章 小结 思考题第三章 环境哲学基础与环境经济 节 哲学基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二、哲学就是认识论 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节 环境哲学的内涵 一、环境哲学的含义 二、环境与发展 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是环境与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节 关于末端治理的反思 一、反思是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末端治理为主模式的本质属性 三、量变蕴涵质变 第四节 环境与经济 一、环境与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基本属性 三、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途径 第五节 环境经济政策 一、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共性 二、践行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 四、实践是政策创新的源泉 第六节 环境与社会 一、环境与人口 二、环境与科技 三、环境与政治 四、环境与道德 第七节 发展态势 本章 小结 思考题第二篇 荡柒仿控与喧态保唷篇第四章 水环境保护 节 概述 一、水环境 二、水资源 三、水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四、水体污染来源分类 五、污(废)水分类 六、水污染防控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我国水污染防控的实践与探索 一、点源治理阶段 二、重点流域治理阶段 三、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阶段 第三节 水污染控制技术 一、城镇污水治理技术 二、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三、水体污染防治技术 四、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发重点 第四节 太湖休养生息的实践与启迪 一、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支持是大的政治保障 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 方式是太湖治理的根本出路 三、生态保育是休养生息的精髓 第五节 发展态势 本章 小结 思考题第五章 大气及太空环境保护 节 概述 一、大气圈 二、大气污染的含义 三、大气污染物 四、温室气体 五、大气污染特征 第二节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淘汰落后产能,推行结构节 能 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三、发展绿色交通 四、借鉴北京绿色奥运经验,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 五、研究开发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一、电除尘技术 二、袋式除尘技术 三、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四、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第三篇 环境管理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新近拜读的《环境科学前沿讲义》,实在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从宏观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微观的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机制,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新兴的环境技术,例如碳捕集与封存(CCS)以及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技术原理介绍和工程应用案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章节,它不仅仅罗列了物种灭绝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严谨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对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在探讨环境伦理学部分时,并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功利主义、义务论在环境治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冲突,使得整个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困境。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大量高清的实景图片和精确的图表使得复杂的科学概念得以直观呈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当代环境科学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坦率地说,《全球大气化学与气候反馈机制解析》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挑战,而非轻松的知识普及。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令人敬畏的地步,它似乎是写给气候物理学博士生的教材。作者在处理对流层和平流层中气溶胶的辐射强迫计算时,引用了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和复杂的数值模拟结果,每一步的推导都逻辑缜密,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才能跟上思路。我尤其佩服它对“不确定性量化”的处理——书中并没有试图掩盖科学认知上的盲区,而是用概率分布函数清晰地界定了不同气候敏感性参数的置信区间,这恰恰体现了顶尖科研的诚实态度。虽然阅读过程需要反复查阅附录中的常数表和符号定义,但每当成功理解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比如云层反照率反馈),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是理解 IPCC 报告背后深层科学逻辑的“源代码”,绝对是硬核科学爱好者的挚爱。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工业生态学:从线性到循环的转型之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现代制造业的流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思维,转而推崇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闭环”模式。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工厂比作生物体,将副产品视为可再生的养分,成功地将原本枯燥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变得富有生命力。书中详尽剖析了“产业共生网络”的构建方法论,包括如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匹配不同企业的废弃物特性和需求,从而实现物质流的最小化和价值最大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研究,它不仅展示了如何进行物质回收,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设计重塑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积极的建设性,它没有停留在批判污染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执行的工业系统升级蓝图。
评分手上这本名为《土壤污染修复与生态重建技术手册》的书籍,简直是环境工程师和现场工作者的“武功秘籍”。它的风格极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几乎每一页都充满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现场判断标准。全书按照不同污染物的性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进行了系统分类,针对每种污染物,详细对比了三种以上的修复技术——从物理吸附、化学氧化还原到植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适用土壤类型以及成本效益分析。书中大量的表格和流程图是其最大的亮点,例如,有一张关于场地风险评估的决策树,清晰地指引读者根据污染浓度和地下水流速来选择最优的修复方案组合。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对风险沟通的重视,书中专门有一章指导如何向公众和监管机构解释复杂的污染数据和修复进展,这在实际项目中至关重要。对于任何需要深入一线处理污染场地的专业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售价,它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那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简直是为所有关注水利工程和区域规划的人士量身定制的百科全书。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务实,充满了“实战经验”。全书结构清晰,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流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跨界水资源分配的国际法原则,以及现代水文模型(如SWAT模型)的应用局限性。后半部分则聚焦于具体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它对“韧性基础设施”概念的阐释,书中通过对比几个国家在特大洪涝灾害中的应对策略,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分布式蓄水、海绵城市建设等手段来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综合能力。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利工程师,语言中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比如在介绍灌溉效率提升技术时,对不同滴灌系统的维护成本、水质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甚至附上了不同气候带下作物的需水量计算表格,极具操作性。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项目实施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