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大国的兴衰(套装上下)保罗 肯尼迪 (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

现货】大国的兴衰(套装上下)保罗 肯尼迪 (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国际关系
  • 大国兴衰
  • 经济史
  • 军事史
  • 保罗·肯尼迪
  • 世界历史
  • 政治学
  • 冷战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7792
商品编码:1347466149

具体描述


     
《大国的兴衰》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 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 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 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 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 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国的兴衰(上)》,重点论述公元1500前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 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这是一本出色的,有新颖观点的书……它用汤恩比式的写作方法,为那些热爱历史的普通读者出除去了错综复杂的琐碎信息,并引导他们关注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细节。
——金融时报

这本极富见地的历史书已落入每一个华盛顿政客的公文包中。它除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范围内的国力变迁之外,还以这些分析为基础,宣称要回答一个问题:美国的大国征程已呈夕阳之势了吗?毋庸置疑,这是每一个观察家都在关注的国际发展趋势。
——卫报
 
    
推荐序 兴衰的秘密/许知远
前 言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明代中国
伊斯兰世界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
(1519~1659)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实力与弱点
国际较量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
(1660~1815)
金融革命
地缘政治
赢得战争(1660~1763)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
(1815~1885)
欧洲之外
英国充当霸主?
“中等强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内战与美国
德国的统一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
(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总体战(1914~1918)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
(1919~1942)
战后国际秩序
战争策源地
法国与英国
幕后超级大国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
(1943~1980)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新的战略态势
“冷战”与第三世界
两极世界的解体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历史回顾与思考
平衡发展的中国
进退维谷的日本
得失并存的西欧
矛盾重重的苏联
相对衰落的美国
后记


《巨龙的低语: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演进》(暂定名) 本书并非追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军事智慧,深入剖析自先秦至明清,历经千年战火洗礼而形成的独特军事思想、战略布局与战术运用。我们并非探讨“大国”如何崛起又如何衰落,而是要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军事巨匠们,如何凭借其超凡的智慧,在一次次严峻的考验中,守护、扩张或重塑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 第一章:兵法的滥觞——先秦诸子的军事哲学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星空中,先秦时期无疑是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我们并非谈论彼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奠定了中国军事理论基石的先贤们。《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并非对近代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简单映射,而是对战争本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孙子所言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基于经济制裁或国际舆论,而是强调通过高超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实现战略目标,将战争的破坏性降至最低。 这一时期,各国在军事制度、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上的创新,亦值得细致梳理。从西周的“车马之师”到春秋战国的“步骑之变”,每一次军事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对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我们并非讨论哪个国家的财政拨款更充足,而是关注军事组织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对兵器制造的精进如何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格局。例如,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并非源于经济上的紧迫,而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优势的战略性回应,其核心在于军事战略的调整与适应。 第二章:统一的铁蹄——秦汉帝国与军事集权的构建 秦统一六国,并非仅仅是经济资源的整合,更是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与战略规划的胜利。我们并非分析秦朝在统一过程中对商业网络的控制,而是聚焦于其如何在军事上实现集中统一。秦朝建立的郡县制,不仅是行政体制的革新,更是军事动员与指挥体系的重塑。全国范围内的兵役制度、统一的度量衡与车轨,都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汉朝的军事扩张与抵御匈奴,亦是中华军事智慧的集大成。卫青、霍去病的北击匈奴,并非一次简单的边境冲突,而是将战略迂回、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等战术原则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并非讨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贸易往来,而是深入探究汉朝如何通过屯田、移民等政策,为边境军事活动提供后勤支持,以及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骑兵部队来对抗匈奴的优势兵种。汉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与防御体系的构建,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第三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军事变迁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长期分裂的时期,各政权为了生存与扩张,在军事战略与战术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并非考察各政权经济基础的稳定性,而是探讨军事力量在政权更迭中的作用。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如何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军事制度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军事特色。 这一时期的军事指挥官们,如曹操、诸葛亮等,他们并非仅是政治家,更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并非依靠经济上的压倒性优势,而是其高超的军事谋略与果断的决策。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军事部署与北伐,体现了他对兵力运用、粮道保障以及地形优势的深刻理解。我们并非分析当时各政权之间的经济联系,而是关注他们如何在军事技术、兵种发展(如步兵、骑兵、水军的运用)以及城防战术上进行创新。 第四章:盛世的刀锋——隋唐帝国与开放的军事文化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军事力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并非仅仅是国家财政的富足,更是其军事制度的完善与军事思想的开放。我们并非关注唐朝对外贸易的规模,而是深入研究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如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疆域的辽阔。 隋朝的统一战争,并非对各地经济的简单吞并,而是通过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消除了割据势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唐朝的对外军事行动,如灭东突厥、征高句丽等,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战略部署。唐朝的军事制度,如府兵制、募兵制的演变,以及对边疆的军事管理,都体现了其军事智慧。我们并非比较唐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而是探讨其军事力量如何支撑起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唐朝的军事技术,如火药的初步应用(虽非成熟武器),也预示着军事发展的新方向。 第五章:民族的熔炉——宋元时期的军事挑战与创新 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军事压力,这并非仅仅是经济上的掠夺,更是生存空间的较量。我们并非分析宋朝与辽、金、元之间的经济往来,而是深入研究其在军事上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宋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创新,如火器的发展(突火枪、震天雷等),是其在军事对抗中的重要突破。 我们并非讨论宋朝的商品经济如何繁荣,而是关注其军事制度的演变,如厢兵、禁兵、乡兵等不同兵种的配置,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契丹、女真、蒙古等骑兵的强大冲击。宋朝在防御战术上的诸多尝试,如城池的坚守、火器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水军来弥补陆地骑兵的不足,都展现了其军事智慧。 元朝的建立,是军事力量征服与统治的典范。我们并非分析元朝庞大的帝国如何进行经济管理,而是聚焦于其强大的骑兵力量如何席卷欧亚大陆。元朝在军事组织上的“万户府”制度,以及如何将不同民族的军事力量整合起来,都值得研究。我们并非探讨元朝的驿站系统如何促进贸易,而是关注其军事动员能力和后勤保障如何支撑其庞大的军事机器。 第六章:江山的画卷——明清帝国与军事战略的延续与调整 明朝的建立,是在军事斗争中形成的。我们并非分析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效益,而是关注其在军事上如何巩固统治,如对边疆的设防(长城)。明朝的军事力量,如卫所制度的演变,以及如何应对倭寇的侵扰,都体现了其军事战略的调整。 我们并非讨论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深入研究其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如火器制造的进步(火铳、火炮的运用),以及如何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明朝在军事思想上,继承了前代的许多优秀传统,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清朝的建立,是军事力量改变历史进程的例证。我们并非分析清朝的土地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而是聚焦于其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的形成与运作。清朝在军事上,继承了满族骑射的优势,同时学习和引进了汉族的军事技术与战略思想。 我们并非讨论清朝与西方国家在贸易上的关系,而是深入研究其在军事上如何巩固边疆,如对新疆、西藏地区的军事控制。清朝的军事改革,如在晚期引进西式武器与训练,也反映了其在军事战略上的被动调整。 结语:智慧的传承与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实践的千年演进,我们并非在比较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的兴衰,而是试图挖掘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智慧。从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诸葛亮的“攻心为上”,再到明清时期对火器应用的探索,这些军事理论与实践,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宏大的军事画卷,展现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其卓越的智慧,应对内外部的挑战,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这其中没有涉及近代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而是专注于中华文明内部军事思想的独特演进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快一个月,实在是太厚实了,内容也很丰富,每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启发。它讲的是从1500年到2000年这五百年的历史,横跨了几个世纪的变迁,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一直讲到20世纪末的冷战格局。保罗·肯尼迪通过分析欧洲几个主要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揭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尤其喜欢他分析西班牙帝国如何从一个海上强权一步步衰落,以及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又为何走向不同的结局。书中对于技术革命、贸易模式的改变、金融体系的演进,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近代经济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他解释了为什么17世纪的荷兰能够凭借其先进的航运和金融体系成为世界霸主,又为何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失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人类历史的长河仿佛就在眼前展开,感觉自己也参与其中,见证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确实是一部沉甸甸的鸿篇巨著,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思想的厚度。保罗·肯尼迪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经济结构、军事技术、外交政策、国内政治等方方面面,试图找出大国崛起和衰落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分析框架,他将历史的演进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国家的力量在不断变化,而“实力”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解读,比如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英国的命运,又如何让德国迅速崛起,甚至是如何影响了美国最终走向超级大国地位,都让人脑洞大开。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成功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而是强调了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相互作用。读这本书,我仿佛化身为一名战略家,在俯瞰整个世界地图,观察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

评分

读完《大国的兴衰》,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偶然,而是在经济、技术、人口、战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呈现出某种必然的轨迹。保罗·肯尼迪将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联系起来,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深刻道理。书中对几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比如海事技术、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殖民扩张如何为欧洲列强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同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导致其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埋下衰落的伏笔。他对于大国之间争夺霸权和资源的过程,用一种冷峻而客观的笔调描绘出来,既有宏大的叙事,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比如,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根源和军事后果的分析,让我对现代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兴衰的预言书,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

《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让我对世界历史的进程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认识。保罗·肯尼迪以其精妙的笔触,将1500年至今的世界大国变迁史娓娓道来,从欧洲的殖民扩张到20世纪的冷战格局,再到21世纪初的世界新秩序,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书中,作者着重探讨了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经济基础的强大是国家持续崛起和维持霸权的关键。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国家崛起路径的对比分析,比如英国是如何通过其强大的海军和贸易网络,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而德国又是如何通过其强大的工业实力,迅速成为欧洲的陆地强权,并最终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大国之间竞争的残酷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当前的世界局势有了一种更加理性的判断,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霸权都不是永恒的,而国家的发展之路,也需要不断地审视和调整。

评分

老实说,《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烧脑但又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保罗·肯尼迪的叙述风格比较严谨,数据和分析都非常扎实,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他将复杂的经济理论融入到历史叙述中,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不太懂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他对于不同时期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对比,以及武器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战争的胜负,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西班牙帝国因过度依赖殖民地掠夺和海外军事开支,最终导致其国内经济空虚,而英国却通过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一步步巩固了其全球霸权。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并非取决于其对外扩张的力度,而更在于其内部经济的健康与活力。读完这本书,我对“大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经济、科技、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