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

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计划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GB 51208-2016
  • 人工制气
  • 气厂站设计
  • 规范
  • 工业气体
  • 燃气工程
  • 设计标准
  • 工程建设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行业标准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51820098
商品编码:1370018687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页数:156
字数:132000

具体描述




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
定价 32.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开本 32
作者 中国计划出版社
装帧 平装
页数 156
字数 132000
ISBN编码 1551820098












城市供气安全与高效运行的基石:天然气预处理与调压技术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 GB 51208-2016《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而是聚焦于城市燃气供应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前置环节——天然气预处理与调压技术。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天然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确保输送到千家万户的天然气质量稳定、压力适宜,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升用户用气体验、促进燃气管网高效运转的关键。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天然气在进入城市管网前所必须经历的净化、脱水、脱硫、除尘等预处理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调压技术,将不同来源、不同压力的天然气准确地调节至符合城市燃气输配管网要求的压力范围。 第一部分:天然气质量控制——保障清洁能源的生命线 天然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燃烧效率、设备寿命以及环境保护。本书第一部分将详细剖析天然气在开采、输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杂质问题,并系统介绍高效的预处理技术。 第一章:天然气中杂质的来源与危害 水分的形成与影响: 详细阐述天然气中水分的来源(如气藏水、输气管线渗漏、空气混入等),以及水分在低温条件下可能形成的冰晶对管道的堵塞、腐蚀以及设备结垢的影响。分析水分超标可能导致的天然气热值下降、燃烧不完全等问题。 硫化物的种类与毒性: 重点介绍天然气中的主要硫化物(如H₂S、COS、CS₂等)的来源,其强腐蚀性对钢材管道和设备的损害,以及H₂S剧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严重威胁。 碳氢化合物的组成与意义: 分析天然气中除甲烷以外的烃类组分(如乙烷、丙烷、丁烷、戊烷等)的含量变化,以及它们对天然气热值、露点和燃烧特性的影响。介绍高碳烃可能带来的液化风险。 惰性气体与非烃气体: 讨论氮气(N₂)、二氧化碳(CO₂)、氦气(He)等惰性气体和非烃气体的存在对天然气热值、密度以及燃烧性能的影响。分析CO₂的酸性腐蚀特性。 机械杂质: 阐述管道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铁锈、泥沙、金属粉末等机械杂质的来源,及其对阀门、仪表、燃烧器等设备的磨损、堵塞和故障的影响。 第二章:天然气净化技术详解 脱硫技术: 湿法脱硫: 深入介绍以碱液(如醇胺类溶液)吸收H₂S为原理的脱硫工艺,包括乙醇胺法(MEA、DEA、MDEA)、碳酸钾法等。详细阐述吸收、再生过程的化学原理、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吸收塔、再生塔、换热器等)的设计与操作要点,以及对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溶剂配比、液气比等)的优化控制。 干法脱硫: 介绍以固体吸附剂(如氧化铁、分子筛、活性炭等)脱除H₂S的原理和工艺。重点讲解氧化铁脱硫法的应用、吸附剂的再生循环、以及适用于小规模或移动式装置的特点。 生物脱硫技术: 概述生物脱硫技术的原理,包括利用微生物将H₂S转化为硫单质或硫酸盐,以及其在环保和低成本方面的潜力。 脱水技术: 吸湿法: 详细介绍以吸湿剂(如三甘醇TEG)为介质的脱水工艺。阐述吸湿剂的再生循环、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吸附器、再生器、换热器等)的结构与操作,以及露点控制的关键技术。 冷冻法: 介绍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冷凝析出的脱水原理,分析其适用范围和经济性。 膜分离法: 探讨利用渗透膜技术脱除天然气中水分的原理、膜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及优缺点。 脱除高碳烃与重烃技术: 冷凝法: 介绍通过降温降压使高碳烃液化分离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吸附法: 讨论利用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脱除微量高碳烃的工艺。 除尘技术: 过滤器: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过滤器(如袋式过滤器、陶瓷过滤器、金属滤网过滤器等)的结构、过滤原理、性能指标、安装与维护要点。 旋风分离器: 阐述利用离心力分离颗粒物的方法,分析其结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和效率。 湿式除尘器: 介绍利用液体介质捕集粉尘的原理,分析其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第三章:天然气预处理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预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结合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如陆上气、海上气、煤制气、页岩气等)的组分特点,系统讲解如何根据设计要求(如露点、硫含量、杂质含量等)合理组合脱硫、脱水、除尘等单元工艺,形成完整的预处理流程。 关键设备选型与布置: 详细介绍预处理装置中主要设备(如吸收塔、再生塔、分离器、换热器、过滤器、压缩机、泵等)的选型依据、技术参数、材料选择,以及设备之间的合理布置和连接,确保操作安全、检修方便和占地经济。 自动化控制与监测: 探讨预处理装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DCS/PLC)的设计要点,包括关键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组分浓度等)的监测、报警与联锁控制,以及提高装置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措施。 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强调预处理过程中涉及易燃易爆气体和有毒物质,因此详细论述工艺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措施,包括防火防爆设计、有毒气体检测、紧急泄压、消防系统等。 第二部分:天然气调压技术——守护城市供气的脉搏 天然气调压是确保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本书第二部分将深入剖析天然气调压的原理、方法、设备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天然气调压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调压的物理过程: 阐述调压器降低天然气压力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转换(势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摩擦、热能等),以及流体动力学原理在调压过程中的体现。 调压器的类型与功能: 按结构形式分类: 介绍单级调压器、多级调压器、直动式调压器、先导式调压器等。 按减压比分类: 解释不同减压比调压器的适用范围。 按工作原理分类: 区分力和力的平衡原理、力和弹簧平衡原理等。 调压器的基本功能: 降压、稳压、安全切断、安全泄压等。 调压系统构成: 详细介绍调压站(或调压器组)的基本构成,包括进口阀门、过滤器、调压器、旁通阀、出口阀门、安全泄压装置、仪表监测系统等。 第五章:天然气调压器的核心技术与选择 调压器选型依据: 入口压力与出口压力: 分析不同压力等级的需求,如何选择合适的减压比。 流量需求: 讲解如何根据最大、最小流量需求确定调压器的规格。 精度要求: 讨论出口压力稳定性的要求,如何选择高精度调压器。 介质特性: 考虑天然气的组分、温度、是否含有杂质等对调压器性能的影响。 安全性能: 强调选择具备可靠安全切断和泄压功能的调压器。 调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直动式调压器: 详细解析其结构(阀座、阀芯、膜片、弹簧等),工作原理(弹簧力与气体压力力的平衡),以及其优点(结构简单、动作灵敏)和局限性(减压比受限、流量变化影响较大)。 先导式调压器: 重点阐述其由主调压器和先导调压器组成的工作原理,分析先导调压器如何通过外部信号(如另一调压器的出口压力)来控制主调压器的动作,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压力调节和更大的流量调节范围。 安全装置详解: 超压切断器(ESD): 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设置要求、动作压力,以及在防止出口压力异常升高方面的关键作用。 低压切断器(LSD): 阐述其防止出口压力异常降低的机制,以及其对用户设备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泄压阀(PSV): 讲解其作用是当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自动排放部分气体,以保护设备和管网安全,并分析其结构、设定压力和排放能力。 第六章:天然气调压站的设计、安装与运行 调压站的设计要素: 站址选择: 考虑安全性、便利性、噪音影响、管网接入等因素。 站房设计: 确保通风良好、防火防爆、防腐蚀,并考虑操作和维护空间。 设备布局: 合理布置调压器组、阀门、管线、仪表等,方便操作、检修和安全隔离。 防爆设计: 强调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接地措施、通风设计等。 调压器的安装与调试: 详细介绍调压器的正确安装方向、连接方式、密封要求,以及安装后的压力测试、流量测试、灵敏度测试等调试内容。 运行维护与监测: 日常巡检: 重点检查设备有无泄漏、异响、异常振动,阀门状态,仪表读数等。 定期维护: 包括调压器膜片、阀芯的检查与更换,密封件的检查,过滤器的清洗或更换,安全装置的校验等。 参数监测: 实时监测进出口压力、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故障诊断与排除: 分析调压器常见故障(如压力不稳、噪音、振动、泄漏等)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排除方法。 现代化调压站技术: 探讨远程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调压等先进技术在提升调压站运行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方面的应用。 结论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天然气预处理与调压技术在现代城市燃气供应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天然气质量控制和压力调节技术的深入剖析,旨在为从事燃气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严谨的工程实践相结合,是确保城市燃气安全、清洁、高效供应的坚实基础。本书期望能够成为促进我国燃气行业技术进步和安全发展的一份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回归”的感觉。在当前追求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大背景下,“人工制气”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然而,正是这种“古老”,才更显其内在的价值。也许在某些特殊的场景,或者在特定的资源条件下,“人工制气”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尝试去理解,这本书的规范是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为这种“人工制气”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安全的、高效的运作模式。我会着重关注书中对“厂站”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这对于理解其核心内容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那些涉及材料选择、管道布置、通风排气等细节的规定,我也充满了兴趣。它们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为了保障整个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人员的安全。我总觉得,一本好的设计规范,应该能够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的智慧和严谨。这本书,或许就是这样一本,它用相对清晰的语言,勾勒出一种复杂工业体系的设计框架。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工业时代的博物馆。它记录的“人工制气”,可能代表着一段重要的工业发展时期。我的好奇心在于,在那个技术相对有限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实现“制气”这一复杂的过程?这本书的规范,是否就是那个时期,最先进、最权威的设计指南?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厂站”的选址、布局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因为厂站的地理位置,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原料的运输、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书中对安全生产的规定,肯定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在气体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如何防止泄漏和爆炸?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工业发展,究竟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它是否为众多“人工制气厂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评分

拿到这本《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涉及一些比较晦涩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工程图纸。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尤其是浏览目录和一些基础章节时,我发现它并非只是一本供专业人士使用的冰冷手册。相反,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复杂系统背后逻辑的清晰梳理。它就像是在为我构建一个“制气厂站”的完整蓝图,从原料的获取、加工,到气体的储存、输送,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定。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人工制气”的体系里,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去理解整个厂站的设计和运行。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设备选型和工艺流程的章节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排放?这背后一定蕴含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化策略。这本书的存在,似乎在向我展示,即使是看似传统的工业技术,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效率、安全和环保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评分

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考。在如今这个被各种新型能源所包围的时代,“人工制气”或许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它曾经是工业发展的基石。我尝试去理解,这本《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它在规范着怎样的“人工制气”工艺,以及它所面向的“厂站”又是如何构成的。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厂站”的整体设计理念,以及在设备选型、工艺流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像是在给我展示,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是如何在严谨的规范下被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我想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工程师们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制气”的效率。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工业发展轨迹的窗口,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坚守工程的初心和原则。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工业场景,以及在那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师们。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设计出能够安全、高效运行的“人工制气厂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当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厂站”的规模、类型划分以及其功能区域的布局感到好奇。这就像是在给我提供一个构建大型工业设施的“骨架”。我想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权衡各种因素,例如成本、效率、安全和环保。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将这些复杂的决策过程,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呈现出来,让后人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

评分

拿起这本《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对“工艺”的敬畏。在“人工制气”这样一个听起来颇具年代感的领域,能够形成一套国家级的“设计规范”,本身就说明了这项技术在当时的重要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的规范,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设计条文的?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关于“厂站”的功能划分、设备集成以及安全联锁等方面的规定。这就像是在给我勾勒出一座功能完备的“工业心脏”的设计图。我想知道,在那个年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严谨的设计,来确保“人工制气厂站”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记录了一种曾经的工业智慧,也为我们理解工业体系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评分

这本《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让我产生了一种探究“过去”的兴趣。在如今这个新能源时代,“人工制气”可能已经不那么常见,但它曾经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尝试去理解,这本书的规范,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解决了当时哪些关键的工业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厂站”的整体布局和工艺流程的描述。这就像是在给我展现一个复杂的工业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我想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平衡产量、成本、安全和环保等多个维度。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设备选型、材料选择以及安全防护的具体要求,这些细节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工业技术的窗口,也为我们反思当下的工业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些场景。在那个时代,“人工制气”可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生产方式。“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这本书,就像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个珍贵的“工业地图”。我好奇的是,在那个相对“粗犷”的年代,人们是如何设计出能够安全、高效地生产气体的“厂站”的。书中对“厂站”的设计,一定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考量,比如厂房的结构、设备的布置、管线的连接等等。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安全措施的章节,因为在涉及易燃易爆的气体生产过程中,安全是绝对的重中之重。我想知道,当时的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在万一发生事故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本书的存在,或许证明了即使是看似“传统”的技术,也蕴含着深厚的工程智慧。

评分

这本书籍,尽管封面上的信息指明它是一本设计规范,但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涌起的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探索欲。我常常会想,在如今这个能源结构日益多元化、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对于“人工制气”这样一种曾经在工业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技术,它的规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在回顾一段历史,还是在为未来的某种可能性指明方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工业史,每一个条目、每一个参数,都可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心血与智慧。我想象着那些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精密的计算和不懈的努力,搭建起一个个能够提供能源的“制气厂站”的先驱们。他们的思考模式,他们的设计逻辑,即使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老派”,却蕴含着最基本、最可靠的工程原理。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严谨、务实、安全的工程文化的致敬。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安全设计的章节,因为在任何涉及能源生产的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工程师们是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来规避潜在的危险。

评分

当我接触到《GB 51208-2016 人工制气厂站设计规范》这本书时,我脑海中闪现的是一幅幅工业时代的宏伟画卷。在那个“人工制气”可能是重要的能源来源的年代,这本规范无疑是为无数厂站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的好奇点在于,这本书的规范,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工程原理,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设计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厂站的选址、布局,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安全保障措施的规定感到着迷。这就像是在给我揭示一座复杂的工业机器是如何被精密地设计和建造出来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技术相对朴素的年代,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设计,来确保“人工制气”过程的效率和安全,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记录了一种宝贵的工业经验,也为我们理解工业设计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