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文心 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港台原版 联经出版 吕文翠
作者:吕文翠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20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570848489
规格:精装 / 496页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本书分类:文学小说> 文学研究> 华文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在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
藉欧西史志外交、亚际空间时事、波云诡谲人情、
海上都会繁华、纷纭香豔时尚等诸多范畴,
吕文翠的《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呈现时移世易的现代性动态图景,
辩证╱验证交叉错纵的脉络中之「文心」,
透视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世变与世故的「人情演义」、
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百美图」相。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共分七章,由三大部分「新史学——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与「『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组成,所涉文字有政论、新闻、当代史、翻译、小说、诗文、图像、杂录,立意于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凝聚「文心」表徵讨论知识「变」、「续」过程中的才子主体形塑过程。本书以脉络化方式穿行其间,构建文化迴廊交错延伸于诸多范畴:在公领域中窥见私领域、在冶游情欲中揭示家国想像、让佳人豔事与稗官野史共构、从俗世悲欢离合中孳衍前世今生的人情。论域不嫌广泛,归宗只在「文心」。
《易代文心》主要说明,易代「文心」由「才子」造就,现代知识主体就是在才子脉络和海上语境中生成。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充满活力,明代的江南才子传统不绝如缕,汇聚海上的几代文人因应中外交通的历史情境变化而形塑其个人主体,其于世变中吸纳与蕴含的多元文化因素,在洋场租界上转异新变出现代文化生产机制。文人们从传统的文化格局中走出来,将经史子集的知识修养从修齐治平的应用目标转变为谋生本钱;他们立身海上现代文化中而不脱「才子」气息,因了解学习泰西文明而适应洋场文化氛围;他们运用文字为稻粱谋而龙虫并凋,远离了服从科举考试的「君子」生活范式;他们一身而寓几个面相,养成了洋场文化的人格而良莠不齐。本书以「易代文心」为题的缘由,就是要由王韬等洋场才子的为文变通、顺应天道循环、文化融汇,一窥晚清文心变化之理路,借张爱玲「不相干」的「小我」主体,反思《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人情文学在民国时期断续之脉络。此中特别关注,晚清民初这一番文心易代必须归因于海上洋场之新闻、印刷的发达便捷了传播与接受,形塑了新型文化结构,将文心放大、文字广播乃至视觉图像反转引导生活。
本书部分「新史学──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由前三章构成。
章〈海上法兰西──王韬与东亚知识社群的当代史志书写〉,聚焦王韬所撰法国史志与相关着作,论析晚清时期辐辏于海上的文人与知识社群之思想融汇与文化实践,揭示「海上知识社群」交会于上海一地,而始终面向世界的特徵。
第二章〈由《朝野新闻》看王韬与中日菁英社群诗文中的亚际文化融汇〉,欲复现一八七○年代末亚际文化迴廊上的生态,回溯时空语境。本章集中观察《朝野新闻》所载王韬在日期间的文化活动与所作诗文,仔细梳理报刊中饶富文化交融意义的相关消息,探究十九世纪末叶亚际文化融汇的複杂内涵。
第三章〈冶游、城市史与文化传绎──以王韬与成岛柳北为中心〉,则探讨冶游文学在晚清上海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东京城市文学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特别关注明清之际着名文人余怀记述南京秦淮河畔青楼文化兴衰的《板桥杂记》之影响印痕。
第二部分「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由第四章与第五章构成。
第四章〈香港的文学「易」代──从王韬到张爱玲〉关注动盪不安的晚清时期与太平洋战争期间,两位文坛重量级的人物──王韬与张爱玲──与香港结下的不解之缘。
第五章〈五详《红楼梦》,三弃《海上花》?──张爱玲的人情文学系谱〉,深入分析张爱玲与《红楼梦》、《海上花》间的文学传承与相互阐释的複杂关係,可梳理出张爱玲自觉建构自身文学定位的曲折心理脉络,更得窥晚清民初都市文学如《歇浦潮》写实呈现的现代主体之複杂内涵。
第三部分探讨「『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子题。由第六章〈点石飞影.海上写真──晚清「百美图」叙事的文化转渡〉与第七章〈民初海上「百美图」时尚叙事与性别文化的塑形嬗变〉构成。此两章可视为姊妹篇,梳理悠久的百美图叙事传统自明末到民初的转型衍变过程,聚焦探讨清末民初「百美图」除画面形象同一为女人外,几次三番变相,呈现出媚、美、豔、学的脉络过程,二文因之分别论述。清代图像的媚、美、豔三阶段呈现是香豔传统与物质文化结合渐变为海上文化标志的过程;民初图像的媚美传统转化为以女学生的形象身分为主,在开启民智与自由独立的意识背景上更显性别文化之多面意涵。
作者简介
吕文翠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2012-2013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人,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专长:近代报刊与文化、海上文学与视觉文化、晚清都市文学及洋场才子,论着刊登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专书,着有《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1849-1908》(2009)。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相当有质感,封面上的那一抹深邃的蓝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当初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海上文化”这几个字去的。一直以来,上海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都是既摩登又充满怀旧,尤其是晚清民初那个动荡却又孕育出无限活力的时代,简直就是文化交融的最佳范本。我特别好奇,在这个时期,旧有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与西方传入的新思潮碰撞、融合,最终演变出独具特色的海上文化体系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文化赓续与新变”更是点明了这一点,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应该会深入剖析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上,会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回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发生在黄浦江畔的文化盛事,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文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坚守、变革,又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对晚清民初上海的社会风貌一直充满着浓厚的好奇心。那个时期,既有租界林立的洋场繁华,也有传统文人固守的士大夫情怀,这种两极分化又相互渗透的景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它“海上文化”这个主题。我想知道,在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里,究竟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的。这本书的作者吕文翠,名字也让我觉得带有一种温婉而又坚韧的气质,我期待她的笔触能够细腻地描绘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梳理历史事件,更能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思想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上海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对于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
评分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揭示时代精神的作品,而“晚清民初”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中华文明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的关键节点。那个时代的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无疑承载了太多重要的文化信息。这本书的“联经出版”这个信息也让我觉得它有一定的学术分量,港台出版的书籍往往在内容上更显严谨,也更能看到一些不同于大陆视角下的研究成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是如何在地域性的基础上,又受到全球性影响而产生裂变和重塑的。我想知道,那些曾经被视为“中国之光”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洪流中,是如何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同时,我也想了解,那些源自异域的新文化元素,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本土文化巧妙嫁接,最终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面貌。这种“赓续与新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带领我进入特定历史语境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中国近代的。晚清民初的上海,总给我一种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气息,那个时期的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根基,又大胆地拥抱了来自世界的新鲜事物,这种“新变”的过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这本书的“易代文心”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它暗示了在朝代更迭之际,文人的心性、思想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所发生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晚清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的文人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旧有的文化体系崩塌和新的文化思潮涌入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展现出那个时代文人在文字中留下的独特印记,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探索和思考,我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而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中商原版”和“港台原版”的标签,都暗示了它可能蕴含着更丰富、更具深度的内容。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这场文化的大变革中,具体有哪些群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那些新学的知识分子?还是那些活跃在文坛、艺坛的先驱们?亦或是那些将西方思想带入中国的商人和传教士?这本书有没有可能为我揭示出这些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共同推动了上海文化的“新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到对文化基因的挖掘,去探究上海文化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究竟是源于哪些深层的文化特质。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思考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