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禪定探微 | 齣版社: 巴蜀書社 | 齣版時間:2017-05-01 |
| 作者:逸塵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53107851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逸塵居士以八十高齡,躬授一生禪定心得,勉力佛子精進不息。
◆《禪定探微》對禪定、觀想、持咒都有深入淺齣的講解,多是學佛者不可不懂的知識。且很多佛傢不傳之密,也經作者開示悉數傳齣,聞著足以獲益終生。
◆依此書修行,可做到定位準確,切閤實際,方嚮明確,次第明確,避免走彎路。
逸塵著的《禪定探微》較為全麵地論述瞭佛教文化中的禪定理論和方法,對《壇經》《圓覺經》《大王教經》等佛教經典中有關禪定的內容進行瞭解讀,揭示瞭佛教在修持上均可互通的內在聯係。介紹瞭常用的咒語和手印,是普及提高傳統文化知識的好讀物。
逸塵,1933年齣生於四川雙流。1950年參加工作。曾在教育、宣傳、農業、財政等部門工作過,曾教授過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現代經濟管理、會計學等課程。退休後從事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曾被聘為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著有《禪定指要》《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楞伽經白話譯注》《正確認識佛教》及長篇小說《高山上的童年》等。
通嚮證果之途 代序
一、《六祖法寶壇經》中關於禪定的論述
(一)不二之法與禪定
(二)“第一莫著空”
(三)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四)持誦《金剛般若經》
(五)悟無念法即是般若三昧,百物不思即名邊見
(六)說通及心通
(七)六祖說功德
(八)在傢如何修行
(九)定慧一體
(十)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十一)無念?無相?無住
(十二)如何坐禪
(十三)智隍禪師得道
(十四)六祖說戒定慧
(十五)道由心悟
(十六)自性五分法身
(十七)無相懺悔
(十八)度自心眾生
(十九)無相三歸依戒
二、禪定婦何修心
(一)樹正信
(二)行八正道
(三)發菩提心
(四)斷除煩惱常行智慧
三、《圓覺經》論禪定修行
四、智者大師關於禪定發願的論述
五、如何修心中心
六、禪定探微
(一)“資糧”
(二)要排除一些不那麼明晰的認識
(三)明白禪定的十種利益
(四)佛經中介紹瞭哪些定法
(五)禪定要止觀雙運
(六)智者大師對六妙門的十種解釋
(七)關於九住心
(八)禪定中得病如何治
(九)得定後如何修觀
(十)為自己的修行定好位
七、關於修學佛法的幾個問題
八、在《禪定指要》繁體字版發行式上的講話
九、如何修好準提法
十、關於耳根圓通法門
十一、佛在《大教王經》中所說的三摩地法
十二、介紹一些咒語
十三、常用的手印
附錄:《華嚴經?十定品》
參考書目
後記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封麵那種沉靜的墨綠色到內頁紙張的細膩觸感,無不透露著一股匠心。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剋製與留白,沒有那種信息轟炸的壓迫感,反而讓人在翻閱的瞬間就感受到一種秩序與平和。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字體選擇,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仿佛每一次指尖拂過,都能觸摸到紙張背後沉澱下來的時間。而且,書中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或留白處的藝術設計,雖然隻是簡單的綫條或幾何圖形,卻極富禪意,它們不是對文字內容的簡單裝飾,而是獨立存在的視覺詩篇,引導著讀者的思緒進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冥想狀態。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我願意一頁一頁地去品味,而不是囫圇吞棗。這本書的實體感太強瞭,光是放在書架上,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的氣場,就足以讓人心神安定下來。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麵。很多關於內在修行的書籍讀完後,總讓人覺得“道理我都懂,但我還是做不到”,而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則完全規避瞭這一點。作者非常細緻地拆解瞭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場景,並針對性地提供瞭“微習慣”的建立方法。比如,他詳細描述瞭如何在等待電梯、排隊買咖啡或通勤的間隙,進行“三呼式呼吸練習”的具體步驟和時長控製。這些建議小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但日積月纍下來,效果卻是驚人的。我嘗試瞭其中關於“啓動儀式”的建議,僅僅改變瞭早晨閱讀前的一個小動作,便顯著改善瞭我進入深度閱讀狀態的速度。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關鍵所在。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構建其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跨界整閤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僅僅局限於單一的東方哲學範疇,而是巧妙地融匯瞭認知科學的一些最新發現,甚至能看到一些關於神經可塑性的討論被巧妙地嵌入到對“專注力訓練”的論述之中。這種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對話,使得全書的論證基石異常堅實,不再是空中樓閣。例如,當作者談論如何“穩定心念”時,他會引用現代心理學實驗中關於注意力資源分配的模型作為佐證,這使得原本可能被視為“玄學”的部分,瞬間獲得瞭科學的背書。這種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寫作態度,非常對我的胃口,它既滿足瞭我對深度思考的渴望,又提供瞭可供驗證的參照係。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廣度,絕對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坦白說,最初我對這本書的期望並不高,擔心它會落入市麵上那些追求“速成”和“奇效”的浮躁套路之中。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對“過程”的強調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繪“退轉”的必然性和價值,他坦誠地指齣,修行不是綫性的進步,而是螺鏇上升,中間的反復和挫敗是常態,甚至是一種必要的“校準”。這種對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和包容,讓閱讀體驗變得異常溫暖和真實。它沒有給我們畫一個完美無瑕的終點藍圖,而是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到達瞭什麼高度,而是你攀爬的姿態是否真誠。這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讓我放下瞭對自己修行進度的焦慮,轉而更關注當下每一次“努力迴歸中心”的嘗試本身。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陪伴者,而非嚴厲的導師。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太具有個人特色瞭,它不像那種嚴肅的學術著作,每一個論斷都闆著一副麵孔。相反,作者的筆觸是極其靈動且富有畫麵感的,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夜的促膝長談。他擅長使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闡釋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比如將“心猿意馬”的收束描述成“給一匹野馬套上柔軟的繮繩,先牽著它在熟悉的庭院裏走幾圈,而不是直接衝嚮荒野”。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拉近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得那些原本高懸於頂的智慧,變得可以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急不躁的節奏感,他不會強迫你立刻理解某個觀點,而是耐心地為你鋪陳背景,引導你自然而然地進入那個情境之中。讀完某一章,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種感覺不是被灌輸,而是自己主動發現的喜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