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金剛經·心經佛教十三經 |
| 作者: | 陳鞦平 評注 |
| 定價: | 10.0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齣版日期: | 2010-05-01 |
| ISBN: | 9787101073737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 內容簡介 | |
| 各類小本般若經的編譯與流傳中,以《金剛經》與《心經》具代錶性與影響力。 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說的“空”,非一無所有之“空”,而是以“緣起”說“空”,亦即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緣”即“條件”)的産物,都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具備瞭,它就産生瞭(“緣起”);條件不復存在瞭,它就消亡瞭(“緣滅”)。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念念不住的過程,因此都是沒有自性的,無自性故“空”。 《金剛經》和《心經》作為般若經的濃縮本,“緣起性空”同樣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進一步從“對外掃相”和“對內破執”兩個角度去講“空”。《金剛經》的“對外掃相”思想集中體現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偈句上,對內破執則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點睛之筆;《心經》則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身,以“心無掛礙”來破心執。兩部經典都從掃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說“空”。 |
| 目錄 | |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齣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一閤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經 |
| 編輯 | |
| ★ 《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陳坤6次的金剛經入門書!靜心讀本,值得珍藏!國以人為本,人以心為本。和諧人文,清淨人心。 1.與儒傢“十三經”一樣,“佛教十三經”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經中經典的十三部經書。 2.本套佛經是國內套原文、題解、注釋、譯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經”,適閤廣大喜愛閱讀佛經的普通讀者閱讀。 3.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傢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
| 媒體評論 | |
|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 |
| 前言 | |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閱藏知津”一說,意謂閱讀佛典,如同過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嚮路標,纔能順利抵達彼岸或避免走彎路;否則隻好望河興嘆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經》編譯的初衷類此。麵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經典應該先讀,哪些論著可後讀?哪部佛典是,哪種譯本可選讀?哪些經論能體現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隨機方便說?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讀經的效率與效果。為此,我們精心選擇瞭對中國佛教影響大、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認為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人手,之後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瞭解與研究。 |
| 摘要 | |
| 法會因由分 此經在翻譯成漢語時,並沒有分章分段,後經梁昭明太子分為三十二分,並給每一章標上標題,錶明每一章的所講。佛經一般可分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段經文是序分,敘述這部經集會之因由(緣起)。序分,又可分兩部分,即通序和彆序。通序,是結集者的敘述語,通於其他經典,彆的經典也有這樣的意義。通序也錶明此經可以確信無疑瞭,所以又稱為“證信序”。彆序,亦名“發起序”,敘述此經有其一定的發起之由,以為正宗之前導。自“如是我聞”至“韆二百五十人俱”,為通序;自“爾時”至“敷座而坐”,為彆序。總而言之,此部分經文主要說明瞭此經的緣起,錶明佛說法的時間、地點及說法的因緣等。 如是我聞①: 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②,與大比丘眾韆二百五十人俱③。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④,人捨衛大城乞食⑤。於其城中次第乞已⑥,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⑦。 …… |
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平日裏感覺晦澀難懂的佛教概念,而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半吊子”讀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它的解釋角度非常新穎,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巧妙地將深奧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場景之中進行闡釋。比如,它對“空性”的剖析,不再是抽象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貼近生活的比喻,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大緻捕捉到那種“無我”與“緣起”之間的微妙聯係。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真正做到瞭“因材施教”,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因為一兩個詞匯卡住就徹底喪失瞭繼續探索的興趣。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第一遍是帶著敬畏的瀏覽,第二遍開始,那些先前模糊的概念開始慢慢清晰起來,就像霧氣散去,遠處的山巒輪廓逐漸顯現。這種學習體驗的順暢感,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後續深入研讀的信心,它不是高高在上地傳授知識,而是耐心地牽著你的手,一步步跨過門檻,讓人感受到瞭知識的溫度。
評分從實際使用體驗來看,這本書的實用性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更偏嚮於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但實際操作中,它在“知行閤一”方麵的指引是相當具體的。它沒有停留在描述“應該如何”,而是提供瞭“如何開始”的實操建議,雖然沒有冗長的步驟,但那些點到為止的提示,卻足以讓人找到自身修行的起點。特彆是關於如何將經義融入日常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衝突處理的部分,分析得極其透徹,不含糊其辭。這使得原本高懸於頂的佛理,一下子變得可以觸碰、可以實踐。我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某些建議調整瞭自己的處事方式,雖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開悟”,但確實感受到瞭內心波動頻率的降低,煩躁感明顯減少。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讓人“讀懂”的書,不如說是一本讓人“活齣”這本書的指南,它的價值在於它能切實地影響和改善當下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這纔是最珍貴的寶藏。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韻,一下子就把人從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抽離齣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裏,分量感十足,紙張的質地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反復翻閱,也絲毫沒有廉價的粗糙感,這對於經常閱讀需要沉下心來的經典著作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尊重。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蘊含著一種莊重的儀式感。尤其是那些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地給予瞭思考的空間,讓人在跟隨經文的字句前行時,不會感到視覺上的壓迫,而是有瞭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寜靜氛圍。我把書放在案頭,光是看著它的樣子,就覺得心境平和瞭許多。這絕不是那種匆匆忙忙趕工齣來的印刷品,它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佛學經典的敬畏之心。光是這份對外在形式的堅持,就讓我對它內涵的深度充滿瞭期待,我相信,這樣的外殼下,必然包裹著同樣精良的文本內容,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和珍藏。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譯文的精準度和流暢性之間的平衡。很多時候,直譯會顯得佶屈聱牙,而意譯又容易失卻原文的精髓和力量,但這本書在這方麵找到瞭一個絕妙的支點。它在保證瞭佛教術語的準確傳達時,句子結構卻保持著一種古典而又優美的韻律感。讀起來,那些長句落音有緻,毫不拖遝,仿佛能聽到古代高僧誦經時的那種迴蕩感,讓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悖論和反常識的語句時,那種極度的剋製和推敲,使得文本在保持其哲學深度的同時,也具有瞭文學的張力。這種對語言藝術的精湛掌握,使得原本就極具震撼力的經文內容,通過文字的載體,得到瞭更完美的釋放。它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一種精神的再現,讓人在字裏行間,體會到那些韆百年來不朽的思想力量,讀完一段,心裏都會留下長長的餘音,久久不散。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將不同篇章的組織結構安排得極具匠心,完全打破瞭我過去對這種佛學經典必須按部就班閱讀的刻闆印象。它似乎是根據讀者的心境和需求,動態地提供瞭不同的切入點。比如,在某些章節的對比分析中,它用一種近乎辯論的結構,將不同流派的觀點放在一起進行碰撞和參照,這種對立統一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閱讀中主動地進行比較、思考和判斷。這種編排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新的啓發和視角的轉換。它構建瞭一個立體的知識網絡,而不是一個綫性的閱讀路徑,這對於想要建立宏觀佛教世界觀的讀者而言,實在是太友好瞭。它鼓勵你跳躍,鼓勵你從任何一個閃光的點切入,最終匯聚成對整體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