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談》
作者:呂叔湘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8370
分類:語言文字 > 中國語言文字 > 現代漢語
齣版日期:2016年07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132 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 學術大師傳道授業解惑經典之作。
* 作者乃中國語言學傢、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 本書講的是比較深奧的語言學概念,作者寫來深入淺齣,篇幅短小,並不難讀,可視為現代漢語的入門書之一。
* 本書曾屬預科中文科課程指定課外讀物,不少香港學生都讀過本書。預科課程已於2012-2013學年正式取消,本書也就成為瞭此前部分香港學生的集體迴憶,改頭換麵齣版,應能吸引這批「老讀者」的注意。
語言學大師傳道授業解惑經典之作
這是一本有關語言和文字問題的普及性讀物,共分八章。作者呂叔湘是中國語言學傢,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本書以作者發錶過的專題文章修改增訂而成,全書六萬字,漫談當時人們遇到的ZUI常見、ZUI基本的語文現象和問題,準確且深入淺齣地迴答並解剖。作者還針對當時在部分知識分子中存在的,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互不相乾的平行係統以及否認漢語有語法等觀點,基於理論加以分析和評議。本書篇幅短小,卻甚有分量,能幫助讀者認清ZUI普遍、ZUI基礎的語文常識,以提高語文水平。
作者簡介
呂叔湘(1904-1998),江蘇省丹陽市人。
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外國語文係。
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係、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學習。
1938年迴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係副教授,後又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
解放後,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作為一名在學習和工作中經常需要撰寫正式文案的人,我發現這本書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讓我對自己的用詞多瞭一層“保險”。過去有些地方我總是拿不準,比如某個成語用在這裏是否得體,某個動詞的選擇是否準確到位。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它不是一本教你辭藻的字典,而更像是一本“語感培養手冊”。它通過大量的實例對比,潛移默化地修正著我們日常語言中的“小錯誤”和“小偏差”。讀完它,你會發現自己看新聞報道、看學術論文時的關注點都變瞭,你會更在意句子之間的銜接是否自然,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精準地傳達瞭作者的意圖。這種細微的進步,積纍起來就是巨大的飛躍。它讓我對“準確”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語言的精準度,體現在毫厘之間,而這毫厘之間,往往決定瞭信息傳遞的成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跨越瞭地域和時代的壁壘,帶來的思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它取材於對現代漢語的觀察,但其中蘊含的關於邏輯思維和錶達效率的討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發現,即便是對我這個非母語學習者來說,它的講解也清晰得令人稱贊。它沒有過多依賴復雜的專業術語去包裝自己,而是選擇瞭最樸實、最真誠的方式去與讀者交流。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智力上的愉悅——那種成功解開一個語言謎題後的滿足感。它讓我意識到,學習語言,歸根結底,是學習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這樣一副絕佳的“透鏡”,讓我得以清晰地審視和打磨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這門精妙的交流工具。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抱有那麼一點點懷疑,畢竟“常談”二字聽起來似乎有些輕飄,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然而,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對一些常見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差異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比如,對於“不覺”和“不覺悟”的區分,作者旁徵博引,不僅解釋瞭字麵意義,還追溯瞭它們在曆史語境中的演變,讓我對漢語的靈活性有瞭更深的敬畏。我記得有一段專門討論瞭現代漢語中一些被濫用的副詞,作者的批評是那麼的到位又不失溫和,像是一位嚴謹的園丁在修剪枝葉,目標是讓語言這棵大樹長得更健康、更挺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紮實”,你不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與一位高明的老師進行一場持續的、深入的對話。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邊的快餐讀物,而是我案頭常備的工具書,每當我遇到寫作上的睏惑,翻開其中任意一頁,總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和啓示。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文字愛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它不像那些動輒厚達幾百頁的理論大部頭,反而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你耳邊輕聲細語地講述著關於語言的那些迷人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他總能把看似枯燥的語法規則或詞義辨析,描繪得生動有趣,仿佛那些文字都有瞭鮮活的生命力。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一下自己平時說話寫文章的習慣,猛然間發現自己許多“想當然”的地方,其實都有著更深層次的講究。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它沒有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而是以一種平實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筆觸,引導你去觀察、去思考,去重新認識你天天都在使用的那套工具——我們的漢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比死記硬背幾個生僻詞匯要來得實在和持久。它讓人明白,語言的魅力不僅在於其錶達的精準,更在於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思維邏輯。
評分我得承認,我是一個對文字的“質地”非常挑剔的人。市麵上那些為瞭追求銷量而堆砌華麗辭藻的書籍,往往空洞無物。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純粹。它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散發著一種天然的、未經汙染的智慧光芒。它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看似是隨意的談話,實則每一篇都有著嚴密的邏輯鏈條支撐。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概念“降維打擊”的能力,他能用最精煉的語言,將那些晦澀的語言學原理,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和應用的常識。我特彆喜歡它對古典漢語和白話文交匯處的討論,那種跨越時代的對話感,讓人體會到漢語傳承的厚重。對於那些想要提升自己書麵錶達能力,又不願被艱深理論嚇倒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它教會你的不是如何去“模仿”彆人的文風,而是如何去“構建”屬於你自己的清晰、有力的錶達體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