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李欧梵 通过文学经典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李欧梵 通过文学经典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李欧梵
  • 文学经典
  • 文化研究
  • 现代性
  • 文化认同
  • 中国思想
  • 文化批评
  • 中西文化比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澜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4583
商品编码:14276051064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李欧梵
页数:30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作者: 李欧梵
市场价:  32.00元
ISBN号:978710112458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  开本:32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7-04-01   版次:1  页数:
  印刷时间:2017-04-01   印次:1  字数:


   主编推荐
1.名家作品。

2.独特的审视视角。
  从英雄本色、政教道统、江河岁月、饮食男女、魑魅魍魉、魂兮归来等六个面向来审视探讨中国文化传统,得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鲜明不同的特点。

3.讲解深入浅出,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内容为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整理稿,语言口语化,比较切近一般读者。还有陈平原、张健、周建渝等著名学者的客串讲解。

 

   目录
自 序 | i

面向之一 英雄本色
讲 英雄本色——读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3
一讲 续论 《史记》的宗旨与“英雄”意义的再省思 | 31

面向之二 政教道统
第二讲 政教道统——读韩愈《原道》 | 45
第二讲 续论一 “文”和“道”:与张健教授对谈 | 83
第二讲 续论二 从老电影的译名学习古文 | 95

面向之三 江河岁月
第三讲 江河岁月——读苏轼《赤壁赋》 | 103
第三讲 续论 沈从文与抒情传统 | 147

面向之四 饮食男女
第四讲 饮食男女——读冯梦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 155
    特别嘉宾:周建渝教授

面向之五 魑魅魍魉
第五讲 魑魅魍魉 —读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画壁” | 191
    特别嘉宾:周建渝教授

面向之六 魂兮归来
第六讲 魂兮归来——读鲁迅《阿Q正传》和《野草》 | 231
第六讲 续论 陈平原教授谈《中国小说史略》 | 275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李欧梵选取了心目中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统、江河岁月、饮食男女、魑魅魍魉、魂兮归来,结合经典文本进行个体剖析,从中外比较、古今汇通的角度阐释中国文化传统是什么。同时,作者所提出的这六个面向又构成一个完整而多元的文化光谱,它们相互映照,富有乐感,读来甚有趣味。

 

   作者简介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院士,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乐评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获哈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哈佛大学教授。著有《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苍凉与世故:张爱玲的启示》《我的哈佛岁月》《音乐札记》等。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演变:思想、艺术与社会思潮的历史钩沉》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文化的某个特定方面,而是试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探寻东方文明数千年发展脉络中,那些塑造了民族精神、影响了社会走向的核心思想、艺术表达与思潮变迁。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历久弥新、却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被重新诠释的智慧结晶。 第一篇:思想之根——哲学流派的对话与流变 在本篇中,我们将深入古代中国的哲学殿堂,并非着眼于某一学派的孤立发展,而是呈现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碰撞、融合与演进。 儒家思想的时代之问: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孔孟之道的梳理,而是要追问,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是如何被解读、被改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与社会需求的?我们将考察其在汉代经学的集大成,在宋明理学的深化与辩驳,以及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思想冲击时所经历的重塑与挑战。这里涉及的不仅是“仁、义、礼、智、信”,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和变奏。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入世: 除了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经典阐释,我们更关注道家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具象化,如何在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寄托。我们将探讨老庄哲学的形而上探索,及其与早期道教的结合,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道家思想如何在民间信仰中渗透,展现其包罗万象的生命力。 法家思想的实践与反思: 法家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探讨其“以法治国”的原则,及其在秦朝的严酷统治和汉朝的“外儒内法”政策中的不同运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审视法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后世统治者如何对其进行扬弃,从其严苛的制度设计中汲取经验,却又避免其过度的压制。 佛教的东渐与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与本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融合。我们将考察其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发展,如禅宗的兴起,净土宗的普及,以及佛教思想如何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第二篇:艺术之魂——多元表现形式下的文化基因 艺术是承载和传递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本篇将从多个艺术门类出发,揭示它们背后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诗词歌赋的韵律与情感: 我们并非孤立地欣赏唐诗宋词的绝美,而是要挖掘其创作背景、社会思潮对诗人情感世界的影响。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唐诗的盛放和宋词的婉约,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将关注诗人在家国情怀、山水情趣、离别相思等主题上的共通表达,以及不同流派在形式上的创新。 绘画的意境与哲学: 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哲思与情感的抒发。我们将从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到花鸟画的生命赞歌,再到人物画的传神写照,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 书法与篆刻的线条之美: 这两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线条和章法,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探讨不同书体的演变,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它们不仅是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的体现。篆刻则以其精巧的构思和刀法,展现了文人的雅趣和对汉字的独特理解。 戏曲与曲艺的市井风情与叙事: 从元杂剧的跌宕起伏,到明清昆曲、京剧的婉转唱腔,再到各地曲艺的生动俚语,它们是民间生活、历史故事、道德评判的生动载体。我们将关注戏曲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其所蕴含的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同时也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创新与变革。 第三篇:思潮的涌动——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与张力 社会思潮的演变是文化发展的晴雨表。本篇将审视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潮的碰撞、融合与对立,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中国文化的肌理。 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与出路: 在权力更迭、社会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挑战。我们将考察他们在“修齐治平”的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哲学来寻求精神慰藉和价值实现。从魏晋名士的风流,到唐宋文人的“退隐”,再到明清的“士大夫情结”,都折射出这一群体的复杂心路历程。 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主流的儒、释、道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我们将探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地方神祇等如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社会教化、情感寄托的角色。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冲击与本土回应: 晚清以来,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将审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辨,以及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直至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新的定位和表达方式。 本书并非为厘清某个特定文化面向与现代的关系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思想、艺术与思潮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引导读者去体悟东方文明的深刻智慧,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以不同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持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们相信,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创造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走进其文学的殿堂。而李欧梵先生在这本书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选择了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诗经》的朴素情感,《楚辞》的瑰丽想象,唐诗的盛世气象,宋词的婉约缱绻,元曲的市井活力,再到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流淌不息的血脉。他对于这些文学经典的解读,并非简单的文本分析,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社会风貌以及作者的个人际遇。例如,他对于唐诗中边塞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强大帝国的豪情壮志,也感受到了边关将士的孤寂与勇毅;而他对宋词中婉约词的分析,则让我沉浸在江南烟雨的朦胧美景中,体味着文人雅士的细腻情感。这种以文学经典为载体,透视文化基因的方式,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我脑海中涌现的并非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李欧梵先生构建的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长卷。他以文学经典为引,如同那位在历史长河中寻觅珍珠的智者,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典籍,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被他对于“士”这一阶层的深度剖析所打动。从《论语》中孔子的言传身教,到魏晋南北朝名士的放浪形骸,再到明清文人的清谈与仕途的纠葛,李欧梵先生不仅展现了“士”在不同时代身份的演变,更揭示了他们如何在权力与理想、入世与出世之间挣扎,如何通过诗文、书法甚至生活方式来表达其精神追求。这种对“士”的精神谱系的梳理,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他们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不易与伟大。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与环境、与时代的复杂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思考。李欧梵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传统视为一种过时的包袱,而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辩证的态度,去审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他通过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道家思想的超脱与隐逸,佛教思想的普世与慈悲,以及民间信仰的生动活泼等多个面向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张力与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情”与“理”在中国文化中辩证关系的阐述。从古代的亲情伦理,到士人对于高洁情操的追求,再到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怀,李欧梵先生都巧妙地将这些情感的表达与社会结构、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追求精神慰藉的同时,也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也产生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独特的“观看”方式。李欧梵先生通过他对文学经典细腻而独到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演变、不断与时代对话的有机体。他对于“士”与“民”关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社会阶层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他对“身体”在文化中的意义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生命本真的关注。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生动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闲适”与“忙碌”在中国文化中辩证存在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既能享受当下,又能肩负使命的独特智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与未来的宝贵视角。

评分

读罢全书,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李欧梵先生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风趣,深刻而不落俗套。他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文化传统的各个面向,如同精美的拼图一般,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他对“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研究所吸引。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忧国忧民,到明清时期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感同身受,再到近现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他都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沉情感。这种情感的连续性与时代的变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而强大的精神内核。他对于“君子”理想的探讨,也让我反思当下社会对成功和德行的定义,提醒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纷繁世界中被忽视的宝贵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