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 李歐梵 通過文學經典厘清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 李歐梵 通過文學經典厘清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 李歐梵
  • 文學經典
  • 文化研究
  • 現代性
  • 文化認同
  • 中國思想
  • 文化批評
  • 中西文化比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蔚瀾書香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4583
商品編碼:14276051064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李歐梵
頁數:302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
作者: 李歐梵
市場價:  32.00元
ISBN號:9787101124583
齣版社: 中華書局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精裝  開本:32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7-04-01   版次:1  頁數:
  印刷時間:2017-04-01   印次:1  字數:


   主編推薦
1.名傢作品。

2.獨特的審視視角。
  從英雄本色、政教道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等六個麵嚮來審視探討中國文化傳統,得齣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傳統鮮明不同的特點。

3.講解深入淺齣,適閤一般讀者閱讀。
  本書內容為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課程整理稿,語言口語化,比較切近一般讀者。還有陳平原、張健、周建渝等著名學者的客串講解。

 

   目錄
自 序 | i

麵嚮之一 英雄本色
講 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 3
一講 續論 《史記》的宗旨與“英雄”意義的再省思 | 31

麵嚮之二 政教道統
第二講 政教道統——讀韓愈《原道》 | 45
第二講 續論一 “文”和“道”:與張健教授對談 | 83
第二講 續論二 從老電影的譯名學習古文 | 95

麵嚮之三 江河歲月
第三講 江河歲月——讀蘇軾《赤壁賦》 | 103
第三講 續論 瀋從文與抒情傳統 | 147

麵嚮之四 飲食男女
第四講 飲食男女——讀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155
    特彆嘉賓:周建渝教授

麵嚮之五 魑魅魍魎
第五講 魑魅魍魎 —讀蒲鬆齡《聊齋誌異》“畫皮”“畫壁” | 191
    特彆嘉賓:周建渝教授

麵嚮之六 魂兮歸來
第六講 魂兮歸來——讀魯迅《阿Q正傳》和《野草》 | 231
第六講 續論 陳平原教授談《中國小說史略》 | 275

 

   內容簡介
著名學者李歐梵選取瞭心目中能代錶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英雄本色、政教道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結閤經典文本進行個體剖析,從中外比較、古今匯通的角度闡釋中國文化傳統是什麼。同時,作者所提齣的這六個麵嚮又構成一個完整而多元的文化光譜,它們相互映照,富有樂感,讀來甚有趣味。

 

   作者簡介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颱北“中研院”院士,著名作傢、文化評論傢、樂評人。畢業於颱灣大學外文係,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呐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中國現代作傢的浪漫一代》《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啓示》《我的哈佛歲月》《音樂劄記》等。

 


《東方智慧的傳承與演變:思想、藝術與社會思潮的曆史鈎沉》 本書並非聚焦於中國文化的某個特定方麵,而是試圖以更廣闊的視野,探尋東方文明數韆年發展脈絡中,那些塑造瞭民族精神、影響瞭社會走嚮的核心思想、藝術錶達與思潮變遷。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曆久彌新、卻又在時代浪潮中不斷被重新詮釋的智慧結晶。 第一篇:思想之根——哲學流派的對話與流變 在本篇中,我們將深入古代中國的哲學殿堂,並非著眼於某一學派的孤立發展,而是呈現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的碰撞、融閤與演進。 儒傢思想的時代之問: 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孔孟之道的梳理,而是要追問,在不同曆史時期,儒傢思想是如何被解讀、被改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社會需求的?我們將考察其在漢代經學的集大成,在宋明理學的深化與辯駁,以及近代以來麵對西方思想衝擊時所經曆的重塑與挑戰。這裏涉及的不僅是“仁、義、禮、智、信”,更是其背後所蘊含的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具體體現和變奏。 道傢思想的超脫與入世: 除瞭對“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經典闡釋,我們更關注道傢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具象化,如何在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寄托。我們將探討老莊哲學的形而上探索,及其與早期道教的結閤,甚至在某些曆史時期,道傢思想如何在民間信仰中滲透,展現其包羅萬象的生命力。 法傢思想的實踐與反思: 法傢在政治實踐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探討其“以法治國”的原則,及其在秦朝的嚴酷統治和漢朝的“外儒內法”政策中的不同運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審視法傢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後世統治者如何對其進行揚棄,從其嚴苛的製度設計中汲取經驗,卻又避免其過度的壓製。 佛教的東漸與中國化: 佛教傳入中國後,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與本土文化進行瞭深刻的融閤。我們將考察其在中國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發展,如禪宗的興起,淨土宗的普及,以及佛教思想如何滲透到哲學、藝術、文學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瞭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第二篇:藝術之魂——多元錶現形式下的文化基因 藝術是承載和傳遞文化最直觀的載體。本篇將從多個藝術門類齣發,揭示它們背後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獨特的美學追求。 詩詞歌賦的韻律與情感: 我們並非孤立地欣賞唐詩宋詞的絕美,而是要挖掘其創作背景、社會思潮對詩人情感世界的影響。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浪漫,再到唐詩的盛放和宋詞的婉約,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情感錶達方式,摺射齣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將關注詩人在傢國情懷、山水情趣、離彆相思等主題上的共通錶達,以及不同流派在形式上的創新。 繪畫的意境與哲學: 中國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哲思與情感的抒發。我們將從山水畫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想境界,到花鳥畫的生命贊歌,再到人物畫的傳神寫照,探究其背後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念,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筆墨的揮灑,傳遞齣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悟。 書法與篆刻的綫條之美: 這兩種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綫條和章法,承載瞭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將探討不同書體的演變,如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它們不僅是文字的書寫形式,更是時代精神和審美趣味的體現。篆刻則以其精巧的構思和刀法,展現瞭文人的雅趣和對漢字的獨特理解。 戲麯與麯藝的市井風情與敘事: 從元雜劇的跌宕起伏,到明清昆麯、京劇的婉轉唱腔,再到各地麯藝的生動俚語,它們是民間生活、曆史故事、道德評判的生動載體。我們將關注戲麯中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以及其所蘊含的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念,同時也看到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發生的創新與變革。 第三篇:思潮的湧動——社會變遷中的文化適應與張力 社會思潮的演變是文化發展的晴雨錶。本篇將審視在重大社會變革時期,各種思潮的碰撞、融閤與對立,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中國文化的肌理。 士人階層的精神睏境與齣路: 在權力更迭、社會動蕩時期,知識分子群體麵臨著精神上的巨大挑戰。我們將考察他們在“修齊治平”的理想與現實睏境之間的掙紮,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學、藝術、哲學來尋求精神慰藉和價值實現。從魏晉名士的風流,到唐宋文人的“退隱”,再到明清的“士大夫情結”,都摺射齣這一群體的復雜心路曆程。 民間信仰與主流文化的互動: 主流的儒、釋、道思想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與廣泛存在的民間信仰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我們將探討神話傳說、民俗節日、地方神祇等如何豐富瞭中華文化的內涵,以及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瞭社會教化、情感寄托的角色。 近代以來西方思想的衝擊與本土迴應: 晚清以來,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湧入,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將審視中國知識分子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辨,以及在五四運動前後,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思,直至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新的定位和錶達方式。 本書並非為厘清某個特定文化麵嚮與現代的關係提供現成答案,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思想、藝術與思潮的細緻梳理和深入解讀,引導讀者去體悟東方文明的深刻智慧,理解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如何以不同的姿態,在當今世界持續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我們相信,理解過去,纔能更好地把握現在,並創造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讀罷全書,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李歐梵先生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風趣,深刻而不落俗套。他以宏大的視野,將中國文化傳統的各個麵嚮,如同精美的拼圖一般,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他對“傢國情懷”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的研究所吸引。從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憂國憂民,到明清時期文人對國傢命運的感同身受,再到近現代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的呐喊,他都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和曆史事件,展現瞭中國人內心深處對於國傢民族的深沉情感。這種情感的連續性與時代的變化,構成瞭中國文化獨特而強大的精神內核。他對於“君子”理想的探討,也讓我反思當下社會對成功和德行的定義,提醒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在紛繁世界中被忽視的寶貴品質。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獨特的“觀看”方式。李歐梵先生通過他對文學經典細膩而獨到的解讀,讓我們看到瞭傳統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一個不斷生長、不斷演變、不斷與時代對話的有機體。他對於“士”與“民”關係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社會階層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他對“身體”在文化中的意義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對於生命本真的關注。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生動的情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閑適”與“忙碌”在中國文化中辯證存在的描述,這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既能享受當下,又能肩負使命的獨特智慧。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與未來的寶貴視角。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走進其文學的殿堂。而李歐梵先生在這本書中,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沒有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入手,而是選擇瞭那些流傳韆古的文學作品,通過對《詩經》的樸素情感,《楚辭》的瑰麗想象,唐詩的盛世氣象,宋詞的婉約繾綣,元麯的市井活力,再到明清小說的世俗百態,為我們展現瞭中國文化流淌不息的血脈。他對於這些文學經典的解讀,並非簡單的文本分析,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社會風貌以及作者的個人際遇。例如,他對於唐詩中邊塞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強大帝國的豪情壯誌,也感受到瞭邊關將士的孤寂與勇毅;而他對宋詞中婉約詞的分析,則讓我沉浸在江南煙雨的朦朧美景中,體味著文人雅士的細膩情感。這種以文學經典為載體,透視文化基因的方式,是如此的引人入勝,也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思考。李歐梵先生並沒有簡單地將傳統視為一種過時的包袱,而是以一種極其審慎和辯證的態度,去審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他通過對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道傢思想的超脫與隱逸,佛教思想的普世與慈悲,以及民間信仰的生動活潑等多個麵嚮的梳理,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內部的張力與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他對“情”與“理”在中國文化中辯證關係的闡述。從古代的親情倫理,到士人對於高潔情操的追求,再到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懷,李歐梵先生都巧妙地將這些情感的錶達與社會結構、道德規範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中國人在追求精神慰藉的同時,也無法擺脫現實的羈絆。這種對傳統文化內在邏輯的深刻洞察,讓我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本身,也産生瞭更復雜的理解。

評分

讀完這本厚重的著作,我腦海中湧現的並非隻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李歐梵先生構建的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長捲。他以文學經典為引,如同那位在曆史長河中尋覓珍珠的智者,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典籍,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我尤其被他對於“士”這一階層的深度剖析所打動。從《論語》中孔子的言傳身教,到魏晉南北朝名士的放浪形骸,再到明清文人的清談與仕途的糾葛,李歐梵先生不僅展現瞭“士”在不同時代身份的演變,更揭示瞭他們如何在權力與理想、入世與齣世之間掙紮,如何通過詩文、書法甚至生活方式來錶達其精神追求。這種對“士”的精神譜係的梳理,讓我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他們作為文化傳承者的不易與偉大。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與環境、與時代的復雜互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