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GB 51220-20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 |
| 书 号 | 155182.0108 |
| 定 价 | 17.00 |
| 出版单位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标准类别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
| 语 言 | 中文 |
| 等 级 | **** |
| 标准编号 | GB 51220-2017 |
| 标准名称 |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 |
| 英文名称 | Technical cod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closure |
| 替代标准 | |
| 主编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发布日期 | 2017-1-21 |
| 实施日期 | 2017-7-1 |
| 发行日期 | 2017-7-21 |
| 公 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43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 号为GB51220—2017,自2017 年7 月1 日起实施。其中,第 8.0.3、11.3.3、12.1.8、13.4.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 同时 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1月21日 |
| 标准简介 | 本规范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简易填埋场的封场工程。 |
| 字 数 | 64千字 |
| 页 数 | 72 |
1 总 则
2 基本规定
3 填埋场现状调查
4 总体设计
5 覆盖工程
6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7 填埋气体导排收集、处理与利用工程
8 渗沥液导排与处理工程
9 防洪与地表径流导排
10 垃圾堆体绿化
11 填埋场封场监测
12 封场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3 填埋场封场后维护与场地再利用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一直以来对城市环境治理颇为关注的普通市民来说,简直像是一道曙光。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虽然不算发达,但垃圾处理的问题一直让我感到头疼。以前,填埋场似乎是个“眼不见心不烦”的存在,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发显现,空气中的异味、地下水的污染疑虑,都让我夜不能寐。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能够让我理解到底该如何科学地处理这些“被遗弃”的垃圾,而不是简单地挖个坑埋了了事。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看到了“封场技术”这个词,这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我一直以来忧虑的关键吗?如何才能让一个使用多年的填埋场,在生命周期结束后,能够安全地“退休”,不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伤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技术路径,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详细阐述了封场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科学依据和操作规程,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监测,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严谨的考量。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封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描述,比如覆盖层的厚度、材料的渗透性要求,以及如何确保封场后长期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知识,但通过书中清晰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我竟然也能理解个大概。这让我觉得,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处理,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与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生态恢复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垃圾“埋葬”,而是更进一步地考虑如何让这片土地在封场后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甚至成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这让我看到了环保理念的进步,从末端治理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无疑是这一转变的有力见证。
评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参与过多个环保项目的评估和审计,其中就包括对已封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评估。我深知,一个不科学的封场,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持续的环境污染问题,给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长期的威胁。因此,对于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有着非常高的要求。GB 51220-2017 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行业内的一项重要空白。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封场验收标准”和“封场后管理要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技术操作的规定,更是对封场效果的长期保障。书中详细列举了封场验收时需要进行的多项检测,包括覆盖层的完整性、防渗效果、气体收集系统的运行状况等,并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封场是否合格。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封场后长期的监测计划和维护要求,例如定期检查填埋体的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周边环境的各项指标。这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决心和细致程度,通过建立这样一套完善的规范,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约束填埋场的封场和后续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这本书为我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照,也让我对行业内的规范化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在环保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圣经”。在我参与过的多个垃圾填埋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封场环节,很多时候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参考一些零散的资料来操作,这不仅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常常让我们对封场效果的长期性感到担忧。GB 51220-2017的出现,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标准答案”。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的封场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复杂的工艺流程分解成了一步步可操作的规范。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关于防渗层的设计要点,这对于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至关重要,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防渗材料的性能特点、施工要求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导。还有关于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书中不仅强调了收集的效率,更关注了如何安全地排放或利用这些气体,这直接关系到填埋场运行的安全性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封场后的监测和管理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封场并不是终点,而是长效管理的开始。它详细规定了封场后需要进行的各项监测工作,包括渗滤液、填埋气体、地表沉降等,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方法,这为我们提供了长期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这本书的编制,无疑是国家在环保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它为填埋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大大提升了我们这些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信心和专业水平。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普通人,我一直对“垃圾填埋场”这个词有着复杂的情感。它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垃圾处理设施,又常常与环境污染、气味难闻等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我一直好奇,有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能够让这些填埋场在完成使命后,能够“安心退役”,不再对环境造成持续的威胁?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的疑问。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环保理念的体现。我被书中对“封场”的详细描述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用土覆盖,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工程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防护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防渗系统”的设计,这对于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至关重要。它详细阐述了各种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要点,以及如何确保其长期的有效性。书中还提到了“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我之前从未想过,填埋场还会产生气体,而这些气体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收集和处理,来降低这些风险,甚至实现能源的再利用。这让我看到了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让我对我们城市的环境治理能力有了更深的信心。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技术规范,是守护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石。
评分在我家附近有一个曾经的垃圾填埋场,虽然已经封场多年,但每当刮风的时候,那种特殊的味道还是会飘散过来,尤其是在下雨天,周边的小河沟水质也明显不如以前。这让我一直觉得,那些被埋在地下的垃圾,是不是还在悄悄地“作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解释这一切的书,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的标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大吃一惊。原来,我一直以来担心的“后遗症”,很多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封场”来避免或减轻。书中详细介绍了封场不仅仅是简单的覆盖,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防渗、集气、排水、覆盖等多个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封场后的监测”部分印象深刻,它说明了封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关注和维护。书中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监测手段和应急预案,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它告诉我,原来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如此完善的技术规范,来确保这些填埋场在“退休”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到了环保工作的细致与严谨,也让我对我们城市的环保部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信任。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技术规范,是守护我们美好家园的坚实屏障。
评分我一直对周围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附近,曾经有一个垃圾填埋场,虽然现在已经看不见了,但有时空气中还是会传来一些不愉快的气味,让我感到担忧。我一直想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解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被书中对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这一概念的深入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盖上土”那么简单,而是包含了一整套非常科学和复杂的工程技术。我仔细阅读了书中关于“封场覆盖系统的组成与要求”的部分,例如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保证整个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细节让我对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技术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填埋场会出现“后遗症”。书中还提到了“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我之前从未想到过,埋在地下的垃圾竟然会产生气体,而这些气体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管道系统来收集和排放这些气体,甚至可以实现能源的再利用,这让我看到了环保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它让我从一个普通居民的角度,看到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技术上的投入,让我对我们社区未来的环境质量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对土壤修复和环境工程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我对填埋场环境治理理解的文献。在众多书籍中,GB 51220-20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垃圾填埋场的最终“退役”——即封场,是整个垃圾处理生命周期中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这本书恰恰系统地阐述了封场的重要性及其科学的实施方法。我深入研读了书中关于“封场设计原则”的部分,它强调了“安全、稳定、经济、美观”等多个维度的考量,这让我认识到,封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书中详细的图解和规范化的语言,清晰地描绘了封场覆盖系统的构建过程,包括土壤层、防渗层、排水层以及植被层的设置,这些都是确保封场长期稳定、防止污染物扩散的关键。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长期监测与维护”的章节,它不仅强调了封场后的监测工作,例如对渗滤液水质、填埋气体成分以及地表沉降的定期检测,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这让我看到,封场后的持续管理与跟踪,才是真正实现填埋场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这本书为我理解填埋场封场这一复杂的技术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一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垃圾处理的书籍,但大多都侧重于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技术,对于填埋场封场这一环节的深入探讨却相对较少。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非常好奇,一个“填埋场”在完成使命后,是如何做到“封场”的?这个“封场”又意味着什么?书中用非常详尽的语言和生动的图例,为我揭开了这个神秘的面纱。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盖上一层土,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我了解到,科学的封场技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以及垃圾本身的性质。书中对封场覆盖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其多层结构和材料选择,让我对填埋场“闭合”后的环境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绿化封场”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一种生态修复的理念。如何让曾经被视为“污染源”的土地,在封场后能够重新成为绿色的景观,甚至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让我看到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和管理,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处理垃圾”,更是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它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发,也让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在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承担重要但又带来环境挑战的工业遗址或基础设施,如何实现“再利用”和“再生态”。垃圾填埋场封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所展现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埋”垃圾,更是关于如何让这片土地在未来重新焕发生机。书中对“封场设计”的详尽阐述,特别是关于覆盖层的结构和材料选择,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精心的工程设计,来隔绝地下的污染源,防止其对上层土壤和植被造成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态封场”和“景观封场”的理念,它提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坡度设计、植被选择以及景观元素的布置,将曾经的填埋场转化为具有观赏性和生态功能的绿地公园。这与我日常工作的目标不谋而合,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际的操作思路。书中对于封场后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建议,例如推荐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如何进行土壤改良以适应植被生长等,都极具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封场技术,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屏障,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沃土,它为我们未来的城市绿色空间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评分从我接手这个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处理周边的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距离我们小区不远的一个老旧垃圾填埋场。虽然政府声称已经封场,但居民们关于异味、潜在污染的投诉从未间断。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专业资料,但很多信息都过于零散和晦涩。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仿佛找到了“救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书中详细阐述了封场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材料选择,以及封场后的监测与管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渗滤液收集和处理”以及“填埋气体收集和利用”的部分。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书中的描述非常具体,例如关于防渗层的厚度、材料的渗透系数要求,以及气体收集井的布置密度和排气压力控制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封场”,背后却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严谨的管理流程。书中还提到了“生态修复”的概念,这让我看到了将曾经的“污染场地”转化为绿化休闲区域的可能性,这对于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参考,也让我能够更专业、更有底气地与相关部门沟通,共同解决我们小区面临的环境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